哪來的天才 第28章 青年時期的傑出成績 (3)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最根深蒂固、最不令人吃驚的發現就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大,我們做事的速度也會變慢。60歲時去記住事情、解決問題需要花的時間,將是20多歲時的兩倍。那時的我們會走得更慢,胳膊和大腿的協調也更難。我們都會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個30多歲及以上的人都會經歷這些。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不可避免的趨勢會令偉大成就大打折扣。如果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隨著年齡逐漸衰弱,那我們似乎沒有辦法可以在一些年頭以後仍然維持高水平成就的發揮。

    所以,當研究者發現,這一切都是完全不正確的時候,我們感到非常吃驚。它並不只是幾個著名的個案,而是一個普遍規律。當他們的年齡似乎讓這一切變得不可能時,那些傑出人士繼續成功地在高水平上取得偉大成就。

    例子:2008年1月10日,紐約愛樂樂團(NewYorkPhilharmonic)宣佈,愛樂樂團單簧管首席演奏史坦利·杜拉克(StanleyDrucker)將在2008至2009演出季度後退休。這個消息令所有人都感到吃驚,無論是那些對管絃樂很瞭解的人,還是對管絃樂一無所知的人。所有樂迷們感到震驚的是,作為愛樂樂團的頂樑柱之一,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他,樂隊會怎樣?那些非樂迷更加感到吃驚,因為到他退休時,杜拉克已經在愛樂樂團度過了整整61個年頭。他的簡歷也許是工作人口裡最簡短的:19歲加入了管絃樂隊,80歲退休。

    為同一個機構服務如此長時間的例子並不少見,但這一個不同。像杜拉克這個上了年紀的人,是如何在一個世界頂尖的管絃樂隊裡滿足如此高的演出要求呢?他的手指又是怎樣跟上節奏的呢?當他獨奏時,他是如何記住那些冗長的單簧管協奏曲呢?

    但研究揭示出的一個答案在各行各業都可以應用。通過對包括管理、飛行、音樂、橋樑建設和其他廣泛領域的研究,人們發現很一致的現象,除了他們所在領域內的專業技術之外,傑出人士在反應速度和綜合認知等方面都因年齡變大而逐漸衰退。例如,一項關於老年鋼琴家的研究結果顯示:正如他們的年齡預測的那樣,他們綜合處理問題的速度下降了。在綜合性人群中,這種衰退表現在很多方面。

    心理學家測試,人們能以多快的速度去按下按鈕並回答在屏幕上出現的問題,或者他們能多快輕敲手指,或者協調手指運動。所有這些事情的速度,都隨年齡的增長而變慢。但當優秀鋼琴家像其他人一樣,看到屏幕上出現的問題後反應速度沒有那麼快時,他們與鋼琴相關的動作,如手指協調性和敲打,卻絲毫沒有變慢。他們可以像根本沒有變老一樣完成這些動作。在許多其他領域的故事也是如此。當他們用到本領域的專業技能去做事情時,即使他們在專業領域之外的技能變差,但傑出人士依然可以運用專業技能在一個高水平上發揮。

    按照我們所看到的關於偉大成就的本質來看,這個發現沒有什麼令人吃驚的。畢竟,我們已經看到,偉大成就並不來自超常的綜合能力,而是來自按照特定方式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培養的專門技能。所以,當綜合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時,這種下降並不一定會影響到造就傑出成就的特殊技能。它不一定會影響到它們,但這裡確實需要更多的因素,因為確實有很多傑出人士,他們的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減。雖然有很多像史坦利·杜拉克這樣的人,但也有更多的人,名字已被我們忘卻,這些傑出人士在很多行業中經歷短暫成功之後,慢慢消逝了。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是常青樹,而另外的卻不是呢?

    解釋似乎還是那個讓他們開始的時候成就卓越的那個因素,刻意練習。正如經驗那樣,即使有幾十年的經驗,但依然無法使一個人成就偉業,它也不足以讓任何人抵抗時光的侵蝕,即便是在一個人的專業領域內也同樣如此。幾項研究顯示,只是在工作中繼續努力,並不足以對抗年齡對相關技能的影響。例如,建築師可能會培養出很強的空間思維能力,但在對一個建築師的研究中,這些建築師的共同特點是被長期持續聘用。雖然結果顯示這些技能也同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但顯然,需要更多因素來維持,而它們就是刻苦、專注、設計良好的練習。

    與業餘鋼琴演奏者相比,專家級鋼琴家隨著年齡增長,仍然維持鋼琴彈奏技能,前者有一些已經有40年的經驗,但他們早已放棄了那些稱得上是刻意練習的訓練。與後者不同的是,業餘愛好者的鋼琴技能,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經歷了全面的衰退。

    刻意練習為什麼以這種方式發揮作用,其實沒有神秘可言,我們已經看到了效果。一般而言,在經過足夠長時間後,設計良好的訓練能夠克服阻礙個人成就的限制因素,克服這些限制因素是他們在高齡情況下有傑出成就的關鍵。在優秀國際棋手的經歷中,年齡較大者選擇的步子和年輕棋手一樣好,不過他們採用另一種方式,他們沒有考慮那麼多的可能步子,因為他們無法做到,但他們能通過對棋子位置的更多掌握來彌補這個不足。

    更普遍的是,持續不斷的刻意練習能夠讓傑出人士的專業技能保持高水準,否則它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並且培養其他技能和策略來彌補那些不可避免的退步。這種方法在很長時間裡都是非常有用的。鋼琴藝術家威爾赫姆·巴克豪思(WilhelmBackhaus)說,在他50多歲時,他開始增加練習曲的訓練,因為他感覺這種練習是他維持自己的技能所必需的。在一個更大年紀的時候,鋼琴家亞瑟·羅賓斯丁(ArthurRubinstein)發現自己無法彈奏得那麼快了,所以他就制訂了一種策略來彌補:在彈到節奏較快的部分之前,他會彈得比過去慢一點,這樣,在下面的章節裡,雖然他彈得比以前慢,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彈得很快。他一直進行公眾演出,直到他89歲退出舞台,贏得了偉大的聲譽。

    正如改良的訓練方法能夠在幾乎所有行業中提高標準那樣,這些方法也使那些傑出人士,在一個比我們先前認為的還要長很多的時間裡,持續不斷地取得驕人成績。我們在體育運動中能看到這樣戲劇性效應的例子,在這個領域,多年以來,專業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穩步提高。在棒球領域,胡裡奧·弗郎哥(JulioFranco)在49歲時還代表亞特蘭大勇士隊參加2007賽季的比賽,這歸功於高強度的運動和精心設計的飲食計劃,而這些方法從來沒有在棒球界被採用過。他的教練對《紐約時報》說:「當我對他瞭解之後,我很快明白到,你不能把他與他的同齡人相提並論。他的自律是我從來都沒有見過的。」弗郎哥是目前為止美國職業棒球聯盟中年齡最大的球手,如果你相信他的官方介紹的話,在那裡,他是1958年生的。但早期的說法是,他出生於1954年,這就使他成為一個53歲高齡的棒球手了。

    其他運動也有他們自己的元老。在職業橄欖球中,亞特蘭大的莫籐·安德森(MortenAndersen)是47歲;在職業籃球中,休斯敦火箭隊球員迪坎貝·穆托姆博(DikembeMutombo)42歲。他們每個人都處於或者接近他們所在運動的最老球員的紀錄,在本書寫作的時候,他們仍然活躍在球場。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業餘運動中,如跑步、游泳等。研究者發現許多例子,跑步者通過設計更合理、更刻苦的訓練,會使自己的成績即使在年級更大的時候也能保持。甚至一些人在60歲的時候,跑得比50歲更快。2004年,在一個馬拉松比賽中,一個74歲的老人用2小時54分44秒跑完全程,這比1896年奧運會冠軍的速度還要快4分鐘。

    我們也可以在生命更晚的時候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在過去幾十年裡,傳統醫學觀念認為,人一旦進入成年,只會不斷損失神經元而不會增加,並且我們的大腦適應新挑戰的能力,所謂的大腦可塑性,便停止工作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結論都是不正確的。當我們只要有需要,大腦仍然可以增加新的神經元,直到非常高齡,大腦可塑性也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停止工作。給自己的大腦進行正確訓練,例如,嘗試在同一時間內做兩件事,這樣,隨著年齡增加而通常會急劇萎縮的區域的可塑性,就會得到增強。

    和年紀變老的專業運動員同樣的現象,也會在純粹的認知領域發生。我們當然經常看到一些企業家在高齡時表現仍然非常出色。沃倫·巴菲特在將近80歲的時候,仍然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經營得極其出色;在同樣的年齡,魯伯特·默多克正在勢如破竹地拓展他那個巨大的新聞集團;亨利·基辛格在80多歲時仍然進行顧問工作;薩姆納·雷石東在同樣年齡仍然管理著維亞康姆(Viacom)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這不僅僅因為這是我們的平均壽命變長的例子,它的意義還在於,商界領袖的工作年限超過以往人們認為的退休年齡10年甚至20年,仍然能把公司管理得有聲有色。

    甚至是本傑明·瓊斯關於科技創新者的研究也許也需要更新了。回想一下他的研究發現,那些諾貝爾獲獎者在創造成果的上限年齡並沒有增加;40歲以後,他們的成果急劇減少,這個人群創造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9歲。他的研究在1999年結束,但如果我們在那之後繼續觀察諾貝爾獎的話,就會發現這是一組相當高齡的獲獎者,他們創造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1歲。諾獎得主保羅·迪拉克曾認為,一個人在29歲之後「靜靜地活著不如死去」,但我們發現,2000到2007年2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些人分別在58歲、61歲和65歲創造他們的成果。

    我們對一些人在生命最後十年、二十年裡如何保持卓越表現的洞察,能夠幫助我們去理解,在另一些情形中,為什麼沒有發生同樣的結果。很多人停止了保持卓越水準所必要的刻意練習,但我們也不能批評他們。這可能是一個完全合理的決定,例如,一個職業運動員已經贏得了數百萬美元的獎金,但他們如果繼續參賽,萬一受傷嚴重,那麼失去的將會比贏得的多很多。而那些早就致富的商人則可能找不到讓他們繼續挑戰自己的理由了。

    更普遍的是,在進行刻意練習的過程中,每個傑出人士都在做著一個成本效益的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付出會增加而收益卻在減少。提高成績將會變得越來越難,而這位傑出人士會專注於維持現有的水平;當這一點也變得不現實的時候,他們開始想辦法來彌補不斷入侵的弱點。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大量時間,似乎變得有點折磨人,所以有些精英人士終於發現,這樣的付出並不值得。然而,關鍵的概念是,在一個人生命的一段很長日子裡(這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長),在我們選擇的領域內,成就的衰退不是一個不可控制的過程。這是我們對要投資多少在自己的表現上的選擇。正如NBA有史以來得分第二位的運動員卡爾·馬龍(KarlMalone)對《洛杉磯時報》如此評價那些高齡運動員:「並不是他們的身體停止了,而是他們自己決定不再向前走了。」

    當然,最終每個人的表現都會衰退,即使是最刻苦的訓練都無法永無止境地抵抗年齡的影響。當亞瑟·魯賓斯坦在89歲高齡停止公眾演出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的視力和聽力在急劇衰退,他已經無法繼續練習了。還有一種衰退是所有人無法逃避的,甚至是那些最偉大的成就者也同樣要正視。沃倫·巴菲特在2008年致股東們的信中說,「我很不情願地放棄了在我死後仍然繼續管理各位的投資組合的想法——放棄我想給『跳出盒子思考』(thinkingoutsidethebox)賦予新意思的希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