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兒 第39章 舞蹁躚:人生大小舞台間 (2)
    梅蘭芳用手指著自己的鬍子,沉著地說,我已經上了年紀,沒有吊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褚民誼陰笑說,小鬍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可以恢復的嘛,梅蘭芳見褚民誼如此陰險相迫,只好「以理相待」,他用譏諷的話語說:「我聽說你一向喜歡玩票,而且玩得很有名氣,大花臉唱得很不錯。我看你作為團長率領劇團去慰問,不是比我更強得多嗎?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誼聽梅蘭芳這麼一說頓時斂了陰笑,他被梅蘭芳譏諷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支吾幾句後,狼狽地離開了梅花詩屋。蓄須明志的梅蘭芳也意識到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對他的騷擾就不可能停止,而隨著拒絕次數的逐漸增多,相信日本人也將失去耐心,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有逃離上海。

    後來梅蘭芳去戲院看粵劇,原本看粵劇的觀眾卻轉過頭來看他;當他在飯店進餐時,市民從四面八方擁來,轉眼間就將飯店圍了個水洩不通。最讓人驚心動魄的是,在飯店對面的高約十丈的九層住宅樓上,不少人為佔領有利地形,以便清晰地目睹梅蘭芳真容而不顧危險且不聽警察勸阻,竟攀援而上。因此有人調侃道:「真是捨命探梅喲!」

    梅蘭芳是一位生而為京劇的人,他用自己的靈魂而不是形象,打動了上世紀的中國。他的一生塑造了無數美艷精緻的舞台形象,他的表演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和諧,講究溫柔敦厚、含蓄蘊藉的審美精神。

    「詭音」名旦

    程硯秋自幼學戲,演青衣,曾經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大多演繹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程硯秋是四大名旦之一,在中國京劇界的聲望地位是公認的,但他絲毫沒有名角脾氣。

    一般給這樣的名角操琴伴奏的大都是名琴師,確保名角演出萬無一失,也可以為名角卓絕的演唱錦上添花。但是程硯秋先生卻不大注重這些,似乎誰為他操琴都行,拉砸了也不怪罪。有一次為他操琴的是位青年琴師,因為是第一次為程先生這樣的大師伴奏,心裡難免緊張,越是擔心出錯越出錯,緊張中竟把一段名唱的過門拉錯了,嚴重影響了演出,觀眾席出現了噓聲。琴師心想,這下完了,飯碗准砸,便做好了被辭退的打算。 他見到了程先生,剛要張口道歉,卻被程先生一把拉住,搶先安慰起他來了:「看來你的戲還不熟,不要緊,咱們再唱幾場。」此後,為了鍛煉這位青年琴師,程先生硬是連續加演了三場,也就是說一位大師陪著初出茅廬的小琴師多演了三場。

    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本侵略者佔據了華北和北京,漢奸特務們在日寇指使下,找到了戲曲演員組成的行業組織「梨園公會」,要求召集北京京劇界名演員們為日本侵略者演義務戲,把演出收入捐給日軍去買飛機。程硯秋聽說後十分生氣地說:「我不能給日本人唱義務戲,叫他們買飛機去炸中國人……我本人寧死也不會從命去唱義務戲。」日偽特務們對程硯秋這樣硬頂他們非常惱怒,總想伺機報復他。

    程硯秋在十三歲「倒倉」以前,嗓音又亮又脆,綽號「小石頭」,曾和前輩著名老生孫菊仙配演《桑園寄子》,與劉鴻聲配演《轅門斬子》,而這兩位都是以嗓音的高和亮出名的。

    可是「倒倉」以後,程硯秋的嗓音變了,漸漸出現了「腦後音」,還有一股不合青衣唱工規範的「詭音」。不少經驗豐富的前輩,聽了他的嗓音後都大搖其頭,因為以前青衣旦角代表人物陳德霖、孫怡雲等,嗓音都是剛勁高亮的,沒有「詭音」,程硯秋的嗓子他們一聽就覺得不受用,都說「詭音沒飯」,認定程硯秋是沒前途了。

    幸運的是,程硯秋遇到了名師王瑤卿。王瑤卿是個有眼光、善於因材施教的藝術教育家,人稱「通天教主」。自從收程硯秋為弟子後,就處處留意他。發現程硯秋勤奮用功、謙恭有禮,年紀雖小卻志向遠大,所以十分鍾愛。但是聽他吊了兩次嗓後,王瑤卿也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頗費思量。這樣有潛質的孩子,怎麼會沒有前途呢?經過反覆琢磨,王瑤卿終於有了一套成熟的想法。於是,他把程硯秋叫來,親切地對他說:「你的噪音比較特別,大家都講『詭音沒飯』,其實並不見得。這種音要是模仿別人、隨俗當令,當然『沒飯』,如果要闖,那就『有飯』!」

    程硯秋是個極聰明的人,他明白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也完全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前人規範沒有完全適合自己的,要成功,自己必須殺出一條「血路」!於是,在王瑤卿的精心指點下,他開始不斷地試驗、創新、探求,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摸索出一套與眾不同的、以氣催聲,以抗墜斷續取勝的新腔唱法。

    對傳統老戲,由於程硯秋抱著「闖必有飯」的信念,敢於破格,不斷試驗探索。所以,演著演著他就會有所改動,增刪補益。比如《賀後罵殿》,原是一出很冷的戲,王瑤卿把它教給程硯秋,並為他設計加工新腔,把原來罵趙光義一段從頭唱至尾的「二黃慢板」,改成「二黃慢板」轉「快三眼」。程硯秋演得唱做俱佳,尤其唱幾個「只罵得」時,他步步收緊,到第三個「只罵得」,二十二字一句,他巧妙地運用氣口,頂、疊、垛、換,唱至句尾,忽然喉音一壓,在小過門中一翻,翻到下句接唱,妙不可言。這齣戲被他這麼一唱,馬上出了名,成了熱門戲。

    全力編演新戲,更體現了程硯秋「闖必有飯」的頑強信念。在王瑤卿和羅癭公的全力支持下,他演出了《鴛鴦塚》、《青霜劍》、《金鎖記》、《荒山淚》、《春閨夢》等一系列新劇目,努力去闖,去開拓,終於逐漸奠定了自己在表演上的悲劇風格。

    程硯秋為這部戲《鴛鴦塚》精心配置唱腔和表演身段,演出時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劇中女主角五姐臨終前唱的那段「反二黃」,千回百轉,哀婉淒厲,聽了簡直令人悲痛欲絕;最後她哭著唱:「嫂嫂啊……」聲音忽斷忽續,嗚咽不盡,在場的觀眾無不熱淚盈眶,感歎唏噓,激起了對扼殺美好事物的舊制度的無比仇恨,此劇使程硯秋充分展示了他表演悲劇的才華。

    此後,像《青霜劍》「祭墳」的成套唱腔,《金鎖記》「法場」中的大段「反二黃」等,都哀怨動人,幽咽曲折,雋永美聽;而《荒山淚》、《春閨夢》中悲憤交並、深沉凝重的唱段,更是震撼人心,唱出了人們的心聲。

    就是因為程硯秋的「闖」,才闖出了這種幽咽婉轉,低回曲折,寓剛於柔,韻味飽滿的「程派」唱腔;闖出了許多風靡中外,百聽不厭,流傳久遠的千古絕唱。才奠定了他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的在京劇史上的不朽地位。

    尚大俠

    尚小雲幼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的形象。

    尚小雲是清初諸藩之一的南平王尚可喜的後裔。父親名元照,漢軍籍旗人,充任那王府的大管家。尚小雲早年的家境很好,誰料想一場「義和拳」,把個家業喪失殆盡。他的父親悲忿不能自解,一年後病故,全家生活便很難支撐了。經人介紹,母親把10歲左右的尚小雲送到那王府去當書僮。尚小雲眉清目秀,做事伶俐,頗得那王府上下的歡心。那王爺看他一天到晚喜歡哼哼唧唧唱個不停,覺得這孩子是個唱戲的料,便叫人把尚老太太找來,說:「把這孩子送到戲班吧!」

    尚老太太同意了,不過,她有個要求,就是小雲身體孱弱,最好叫他學武生,鍛煉一下身體。所以,後來尚小雲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紮實,獨坐頭把交椅。尚小雲成名後,他和母親把那王爺和福晉的壽誕記得死死的。特別是老太太,總是在他們生日的前一個月,就攛掇兒子去那王府唱一個晚上的堂會戲(指富貴人家個人出資,邀集演員於年節或喜壽日在私宅內,或飯莊、會館、戲院為自家做專場演出)。尚小雲凡新排尚未公演的戲,都總是在那王府先露。這樣的演出,尚小雲分文不收。說「這是孝敬」。

    夏天演出,無論多熱,尚小雲只是前後胸、腋下的衣服有些濕,臉上無汗。等到演完了戲,卸了裝,這一身汗才「嘩」地下來。尚小雲把汗都攝含在體內,什麼時候鬆弛了,才叫它排出體外。尚小雲還有個習慣,就是有演出時,不喝涼茶水,也不喝溫的,而是喝滾燙的茶水。尚小雲的嘴不怕燙。剛沏的茶,拿起來就喝,剛剛倒出來的開水,他能用來漱口。

    「榮春社」是尚小雲開辦的一個科班的名字。他當初是為了培養兒子(尚長春),請了老師在家裡學戲,再找了十幾個年齡相當的孩子陪讀。因為幾乎每天都有人要加入,乾脆就自家辦個科班吧!從1937年初夏開始籌辦,到1938年春天,學生已有200餘人。有了「榮春社」,尚小雲從早上察看學生上課,到晚上親臨舞台為學生把場,幾乎把全副身心都撲在了學生身上。他對學生的訓練是嚴格的,也是嚴厲的,脾氣又大,一點差錯都不能容忍,但有差池,一定責罰。對自己的孩子更嚴,嚴到不講理的程度。同樣的錯,別的學生打五下,自己的兒子得挨十下。尚小雲打學生的時候,他的夫人就在屋裡打雞蛋,而且是把蛋黃去掉,只留蛋清。因為挨完打的學生都要到尚夫人那裡抹上蛋清。僅通過一年的訓練,「榮春社」的孩子們就有了初步的演出能力,可以拿出的劇目達一、二百出之多。

    為方便學生看病,尚小雲特請一位陶先生為常年囑托中醫,請一位郭先生為常年囑托西醫,請一位徐先生專做正骨醫生。此外,還聯繫了李鐵拐斜街的順田醫院作為「榮春社」的專門住院醫院,聯繫附近的原田醫院為學生的急診醫院。

    1948年,解放軍包圍北京城,「榮春社」走完了她的艱難又光榮的歷程,宣告解散。學生走出了科班,也成了名。其中有的人在提高了政治覺悟後,忿忿道:「以往『榮春社』學戲的那種苦法子,這也該是地主對我們的剝削吧!」話傳到尚小雲那裡,耿介剛烈的他悲痛極了。要知道,學生的演出收入無幾,而自己為了他們竟至傾家蕩產,卻從未惋惜過。萬沒想到政治如此輕易地攫取了人心。

    在梨園行和朋輩中,尚小雲生性豪俠,能急人之所急,以疏財仗義享名。同行裡有人可憐兮兮地找上門,識與不識凡有求者,他亦不問情由,出手就給五塊大洋。要知道,那年月一袋洋面才兩塊錢,三十五塊大洋就能買一兩金子啦!因此,他有「尚五塊」、「尚大俠」之稱。其他慈善事業,尚小雲也從不輸人。這個優點與他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尚老太太常說:「咱們當年窮苦無依,知道窮人的苦處。現在托老天爺的福,有碗舒心飯吃,只要力所能及,就應當多幫窮苦人的忙。」所以,尚老太太病故,身後哀榮可比譚鑫培出殯得風光。

    1949年,尚小雲參加了政府為藝人辦的講習班。講習班結束後,尚家開會商量:「榮春社」散了,今後怎麼辦?決定成立北京市尚小雲劇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尚家還要演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