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快樂去上班 工作生活平衡篇·充滿激情地工作和生活 (2)
    來自組織的支持,對處理工作與家庭平衡是有一定幫助的。比如,有的企業會給員工提供工作—生活平衡計劃,內容包括:彈性工作時間、遠程電子通勤(在家中利用互聯網處理工作)、分擔工作(兩個人分擔一個工作崗位、一份待遇)、健身津貼、家庭服務、照顧孩子的父親假、照顧老人假、開辦幼兒園、工作假、員工幫助計劃服務等,盡可能地幫助員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保持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並提高員工的績效。在歐美國家,為員工提供工作—生活平衡計劃已列入大多數企業的日常財務支出內。

    綜上所述,「工作—生活衝突」的原因一方面來自個人因素,一方面來自社會因素,所以,要真正達到工作與生活相互有所助益,既需要來自社會的支持,也需要自身的努力。

    工作和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甚至沒有時間去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哪些是生活中必須珍視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你的精力和時間應該怎樣分配,才能充滿激情和活力地工作和生活,而不是疲於應付,焦頭爛額?其實,澄清這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觀點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

    傳統的東方文化通常會強化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孩提時代要刻苦讀書,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年輕時要發奮立志,光宗耀祖,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往往不去關注每個個體自身的生命質量。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背負了沉重的負擔,以至於很多人往往優先想到的是工作、家庭、子女、社會形象等,很少關注自己的心情、自己的身體、自己生命的質量。

    小測試:你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嗎?

    閱讀下面的問題,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判斷。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即可。

    1.每天清晨起床,我總是覺得精力充沛。

    2.家人經常抱怨我老是不在家。

    3.我至少有兩項與工作毫無關係的嗜好或休閒興趣。

    4.我覺得現在還不如過去快樂。

    5.我總是將所有的獎金用於休閒娛樂。

    6.我有時會因為考慮工作中的事情而半夜驚醒。

    7.我總是覺得工作與個人生活有衝突。

    8.如果現在死去,我會為自己留下的遺產而感到驕傲。

    9.我很少在工作日的晚上有精力出去參加活動。

    10.我很少因為工作而失約不去參加朋友的聚會。

    按照下面的方法來計算你的得分:

    問題2、4、6、7以及9,如果你同意,則加1分。

    問題1、3、5、8以及10,如果你不同意,則加1分。

    得分和相關評論:

    0~1分你在工作與生活的關係上處理得很好,人人稱羨。

    2~4分你對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處理很多時候還是令人滿意的。工作也許會偶爾妨礙到你的個人生活,不過總體上還是屬於處理得不錯的。

    5~7分工作好像對你的生活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或許你自己不願意工作到很晚,也不願意週末加班。或許工作的壓力讓你感到即使在不上班時也很疲倦和煩躁。

    8~10分工作好像是你生活中的支配因素。你好像根本就不存在工作以外的生活。事實上,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很長時間,那麼你的健康與個人關係就會遇到危險。

    《聖經》上有一句話:「一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的確,自我才是生命的核心和承載體,所以,無論多忙,都要經常找找自我,否則,你就失去了生命的根本和原動力,一個連自我都沒有的人,又怎能以一個很好的狀態去愛他人、愛事業呢?

    毋庸置疑,我們必須依靠工作才能生存,必須對社會和家庭肩負責任,但請想想乘飛機時空姐說的話吧:「在危急時刻,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去幫助孩子戴好氧氣面罩。」自己活好是首要的,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首先不會給別人造成負擔,然後才談得上有能力承擔起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試想一個精神頹唐、無精打采的人,會在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業績嗎?一個整天焦慮、鬱悶的人只會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傳染給周圍的人,營造不和諧的氛圍,又怎能談得上去關照他人、承擔責任呢?

    我們要同時扮演工作中(上司、下屬等)和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子女、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所以,首先還是讓自己先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吧,否則想為別人負好責任都不大可能。

    生命中不全是責任,你有權利享受生活

    我們工作是為了生活,但生活可不是為了工作。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它應該同時享受到來自工作的成就感和來自生活的愉悅感,兩者互為依托,不可或缺,正如一枚錢幣,沒有這一面,就沒有那一面,不存在只有一個面的錢幣。

    對於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的人類來說,任何活動都必須有動因的存在,沒有動因的活動是不可能長久的。作為職場中的一員,工作和生活恰如一個梯子的兩條腿,缺了任何一條腿的支撐,都將倒塌。沒有了工作,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便會大打折扣,生存也失去了依托;沒有了生活作為動因和支持,工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遲早會枯竭。

    工作與生活之間一旦形成相互助益的關係,就會產生很強的主觀幸福感。來自生活的愉悅感會給事業發展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你在工作中充滿激情和活力;事業上的成就感則會給生活更多的愉悅作為報償,讓你盡情享受快樂人生。而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獲得的技能、體驗,都將對生活和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和幫助,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一個會生活的人,一定是一個開朗達觀、具有一定情商的人,這樣的人在工作中也一定會處理好各種工作關係,並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工作狀態,這必然有助於他獲得事業的成功。同時,事業的成功會使他更加樂觀自信,給他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愉悅。

    完滿的人生有四個面:工作、家庭、自我和社交(友誼)

    生命只有一次,它不應該只是一個負擔,你要享受自我的空間、自我的樂趣,要體驗來自工作中的成就感,要享受來自家庭的幸福,並承擔一定的責任,去愛和被愛,要從社交中獲得友誼。這才是完滿的人生。

    幸福是主觀感受,不等同於物質生活

    事業上的成就往往可以給我們帶來物質條件的改善和提高,人們也常常將富足的物質生活作為幸福生活的前提,所以,人們有時將事業上獲得的成就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獲得幸福的手段。但事實上,很多人在物質條件滿足後,卻找不到幸福感了,因為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從來是沒有盡頭的,有了汽車,還需要房子,有了房子,還需要別墅,還需要名牌汽車,子女貴族化教育……總之,永遠沒有止境,永遠得不到滿足,因為一個慾望會引發另一個慾望。

    2006年7月,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展了一次題為「北京市國民幸福感」的調查,結果表明: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時,居民的幸福感會隨著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當收入達到4000元後,這種幸福感就會呈波浪形上升。這一階層居民的生活品質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對生活現狀也會呈現階段性滿足。家庭月收入在5000~7000元之間的中等收入階層對幸福生活的感覺最為強烈。這些人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停留在小康階段,生活穩定,也沒有更高的奢求,所以最能體會生活的幸福。而收入再高點,幸福感卻不能隨之增長。家庭月收入高於7000元後,居民幸福感開始出現下降。當家庭月收入達到15000~20000元時,幸福感反而顯得很不確定,這一組人群的幸福感平均分值與家庭月收入在1000~1499元之間的組相同。

    由此看來,並非收入越高,生活越幸福,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成功人士並沒感到幸福,或沒有得到他們該有的幸福的原因。事業上的成就及豐厚的財富與愉悅感和幸福感是兩回事,實際上,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內心。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它不等同於物質生活。幸福更需要用心去經營。假如僅以物質生活作為愛的回報的話,你只會收穫失落。因為愛是在兩個人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實現的,愛更多的是兩情相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工作的至高境界是「玩」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工作與玩之間的區別僅僅是個態度問題,工作是人們被迫做的事情,而玩則不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做的。他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道: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湯姆被命令給柵欄刷油漆。這時他的夥伴來開他的玩笑,湯姆於是就吹起了口哨,作出好像很喜歡幹活的樣子。馬上,他的夥伴們排起隊來,爭著請求他讓他們也來刷一刷,有的甚至願意出錢來嘗試一下。

    由此可見,同樣一件事,把它當做工作的話,你會感到疲憊和不快樂,假如把它當做玩的話,你就會樂此不疲。英國成功的商界鉅子理查德·布蘭森曾說過,我不認為工作就是工作,玩就是玩,這些都是生活。全球銷量最大的5家雜誌之一的《時尚》的主編海倫·布朗曾說,每份工作都終將為你贏得認可、金錢和自尊,而一個好僱員的標準是在靜心等待認可、金錢和自尊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樂趣。

    對待同樣一份工作,不同的心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少聰明的企業已經開始提倡「工作就是娛樂」的觀念,讓員工自己從工作中尋找樂趣,這種源自內心的對工作的熱愛,使之在忘我的工作中,獲得一種巨大的快樂感受,這是一種真正的幸福感,是工作的至高境界。在這種工作狀態下,即使出現失誤,員工也不會怨天尤人,或懊惱不已,相反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其快樂的心境使之更容易與同事和上司協調配合,因而人際關係也會相對融洽,獲得更高的成就。

    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其實就是「玩」的境界。那是一種流動的快感,是一種此時此地真正忘我的、純粹的投入,幾乎覺察不到時間流逝的狀態。回想一下我們生活中的快樂時光,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忘情投入去做的事情,比如小時候爬樹掏鳥蛋、下河摸魚之類讓你忘了回家的童趣。

    讓我們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把工作變成一種樂趣無窮的「玩」吧,這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平衡不等於完美和永恆

    我們並非追求工作與生活之間絕對的平衡,世間原本沒有完美的生活存在,假如一味追求絕對的平衡和完美,那麼你的生活可能從此就不完美了。我們所說的平衡是你內心能覺察到的平衡,衡量的標準就是你內心的感受,只要你感覺渾身充滿活力,既能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同時又能感受到生活的愉悅感,那麼你的生活就是平衡的。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是相對的、動態的平衡,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平衡,而一時的平衡也不意味著永久的平衡。比如,單身的時候與結婚後的平衡狀態是不同的,沒有孩子和有了孩子的平衡狀態是不同的,新去一個工作單位與在工作單位多年的平衡也是不同的。總之,當某一天你感覺自己的梯子又不穩了,你就又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調整自己的精力、時間、情感的分配了。所以,事業與生活的平衡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功課,需要我們隨時隨地去努力實現。

    平衡是一種能力

    生活是否平衡,跟工作佔用的時間、精力以及成就大小之間的關係不是絕對的,而與每個人的平衡能力有關。王石是中國房地產界的重量級人物,生活中以征服大自然為樂趣,從2002年5月攀登非洲乞力馬扎羅峰開始,在3年零8個月的時間裡,先後登頂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達北極點和南極點,成為世界上第9個實現「7+2」計劃的探險家。當有人問「你花大量時間在戶外探險上,如何平衡與公司業務的關係?比如,如何解釋股東認為你不務正業的批評」時,王石說:「換個角度看就比較簡單了:老王是個職業探險家,『7+2』都完成了,企業也做得很優秀。」

    看過走鋼絲嗎?在高空纖細的鋼絲繩上,雜技演員泰然自若,如履平地,而且可以做出精彩的表演動作,你不得不佩服演員的平衡能力,不經過訓練的人是完全不敢想像能做到這一點的。由此可見,平衡是一種能力,只要具備這種能力,你就能夠平衡得很出色。

    平衡的前提是保持重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