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23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2)
    這裡,大自安邦,小至做文,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皆是一個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有時只要順其自然,便可一順百順,一通皆通。曲徑亦可通幽處,這就是所謂看似糊塗無為的「智慧人生」的處世哲學。

    順其原本,超然人生,並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間煙火。飲食男女,七情六慾,是人的自然屬性,生物本能。要真正達到佛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靜」,那是要付出畢生代價,按照清規戒律苦苦修行,還未必能成正果。所謂「苦行僧」的「苦」字豈是佛門以外的凡夫俗子寫得出的?既然不可能成為一個絕對的禁慾主義者,那就順其自然,即順人的自然天性,滿足其基本需要。慾望不可強禁,強禁的結果只能使人性扭曲、變態、變形。這裡所謂「順其原本」,就是順乎人性、人道。

    這正如我們找對象,找有錢的嗎?找個子高的嗎?找苗條的嗎?找有學問的嗎?

    有人說,找妻子要找溫柔型的,唯夫首是瞻,可是,這樣的女人縱然溫順,但往往不會掙錢,不會公關,不會做事業;有人說,找妻子就要找個有本事的,吃的開的,玩的轉的,自強不息,可是這樣的人重業不重家,苦惱的正是沒有一個任勞任怨地站在成功女人後面的男人,你能做個家庭婦男?

    永遠會有條件更好的人出現,但他(她)不見得就適合你,所以要全面衡量,挑一個最適合你的人,而不一定是最優秀的那個人。

    又比如,兩個很恩愛的男女,卻因為雙方父母的關係,不能成為夫妻;比如,一方很愛著對方,對方卻愛著別人;比如,在咖啡廳偶然碰到一個心儀的人,卻匆匆地沒有留下一個電話。

    這些,都是錯過的美麗風景,這也就是命運,這就是自然之道。謹記老子的教誨,修心養性,謹守規律,禍患仍不可避免,那就是天道的必然了。運去金成鐵,時來鐵是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為的過錯。輕舉妄動的人,不遵守自然規律的人,沒有不出偏差的。追求品行善良的人,決不會張揚名聲,誇誇其談。光明正大,無愧於心,才會半夜敲門心不驚。

    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為名或利行善;大錯莫犯,小錯要慎,最好別犯。小的迷惑,使人迷失東西南北,大的迷惑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聰明,不要過分,安於自然常態,不可畫蛇添足。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就可以養護精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善始善終,得以安享天年。

    達觀從容,枯榮任由他

    一天,夏丐尊前來拜訪弘一大師。當時正是中午,弘一大師正在吃飯,便問他要不要一起吃。夏丐尊說他吃不下,看著他吃就行了。大師的午餐很是簡樸——僅是一碗白米飯和一碟鹹蘿蔔乾。看著這樣的飯萊,想著大師出家前的錦衣玉食,夏丐尊不免心酸起來,輕聲問了句:「難道你不嫌這菜太鹹嗎?」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

    米飯吃完後,弘一大師向碗裡沖了白開水,涮了涮碗底的幾粒米一同喝下。而大師出家前,飯畢定會有香茗一盞,往昔對比今老友心生酸楚,輕輕地問:「這麼淡,喝得下嗎?」弘一大師淡淡一笑說:「淡有淡的味道。」

    「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這是一句多麼淡定的禪語!弘一大師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無處不是味道。一條毛中用了三年,已經破了,他說還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館裡臭蟲爬來爬去,訪客嫌惡,他說只有幾隻而已。可說真正體會了「隨遇而安」的生活。

    年輕人總是不喜歡「隨遇而安」,覺得那是一種消極的表現,沒出息的行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大部分人都會發現,其實很多人生智慧都包含在先前我們的不以為然裡。

    隨遇而安,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停頓,甚至好像有點隨波逐流。但當你陷入一種不好的境遇,而又無能力改變時;當你的生活突然發生變故,需要重新開始;當你想擺脫目前的現狀,卻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時,「隨遇而安」或許是最好的「解藥」。

    藥山禪師門下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雲巖,另一位是道悟。一天,眾人在山中參禪,見到一棵樹長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樹卻只剩下枯黃的枝葉,此時藥山禪師想藉機示教,於是便問道悟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道悟回答:「榮的好!」接著禪師又問雲巖,雲巖卻回答:「枯的好!」此刻剛好來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沙彌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面對榮、枯二樹,三位禪者各有所見。高沙彌的「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展現的是一種閒適獨到的眼光,任枯任榮就是一種不加分別的心境,就是一種隨遇而安。你只管堅定信念做你的事就行了,管它外面是春夏秋冬?無意掉落的一粒種子,也許來年就發芽開花,夫復何求?

    人生需要做的事很多,不能做這一件,那可以先做另一件;在你沒有儲存足夠的能量時,當然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在你沒有完全看清楚這個改變意味著什麼之前,你無法判斷方向。所以隨遇而安,是在考驗人的應變能力。

    對於某些人來說,隨遇而安是一種過渡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幫你減輕「浮」「躁」之氣,保持清靜的頭腦。對於追求生活質量的人來說,它就是一種境界,無論你身處何位,都能達觀從容,運籌帷幄。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人生道路上會判斷失誤,遭遇意外,會遇到許多不如意,這時是自暴自棄,還是妥協放棄?不如隨遇而安,默默地尋找時機,同時也踏實地享受生活。

    處在人生的低谷不要氣餒,苦難的磨煉也可能造就成功的基石。也許你不夠智慧,也許你缺乏後台,但是天道酬勤,只要你做到了,終歸會有收穫的時候。不要過分計較得失,過多的錢是花給別人看的,過度的享受也會麻木,只要你的支出少於收入,那麼便能活得安心自在。世事有它的多面性,今天撿了十塊錢一高興明天也許就會丟一百元,凡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的極端也許會成為壞的開始,而壞的境遇卻往往令人奮發,往往成為崛起的開始。

    該是你的終須有,不是你的莫強求。世界的運轉遵循的是強大的自然規律,不以個人意志而改變。每個人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

    摒棄雜念,專注內心安寧

    一天,梁武帝請寶志禪師看戲。結束時,梁武帝問禪師:「今天戲演得好嗎?」

    禪師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問:「今天戲唱得好嗎?」

    禪師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禪師明明坐在這看戲,怎麼會不知道!」

    禪師說:「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並選一名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盤水,跪在戲台前看戲,並對他說:「等戲好了,這盆水一點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灑出,立刻綁去斬首。」武帝雖不知用意,但還是照辦。

    次日,罪犯看完戲,水一滴也不灑出來。

    寶志禪師問罪犯:「戲好看嗎?」

    罪犯答:「不知道。」

    寶志禪師又問:「戲好聽嗎?」

    罪犯答:「不知道。」

    寶志公問:「你跪在台前看戲、聽戲、怎麼會不知道?」

    罪犯答:」我心顧著看這盤水都來不及,哪有心看戲、聽戲啊。」

    武帝一聽,終於明白:「心不在戲,那麼,對戲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寶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戲,那麼,怎麼會知道戲演得好壞呢?」

    我們大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人專注的時候,就會聽不到周圍的聲音,看不到周圍在發生什麼。而我們的耳朵和眼睛都是正芾的,怎麼會感受不到呢?這就是專注的問題。炒菜的時候如果走神想別的事,就會忘記關煤氣;吃飯的時候不用心,胡思亂想,連飯菜是什麼味道都不知道,馬馬虎虎地吃,不想吃了才知道飽了。這就是散亂,在炒菜吃飯的過程中,能一點不糊塗,內心清靜地做當下的事,也是一種禪。

    禪定就是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心在那件事上。寶志禪師一心參生死,當然不知道戲的內容;罪犯一心保持水不灑出來,當然也不知道戲好不好看。

    世間的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複雜;看起來特別困難,做起來會發現也不過如此。其實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我們都要用心去做,這樣才能洞悉其中的奧妙,才能不同於尋常人。你看,有的人悉心靜氣,專心致志,干一行愛一行,最終成為行家高手,成為行業榜樣,為社會為個人創造了許多財富,名存千古。

    現實生活中不乏聰明才智的人,有些人甚至聰明過人,智力超群,但是由於他們做事不能專注,對任何事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做這件事的時候總想著另外一件事,有太多的愛好,太多的慾望,太多的想法,所以什麼事都做不成。這些人是聰明的傻瓜,是聰明的失敗者。

    做人要拋棄浮躁,安定自己的內心世界,排除私心雜念,專心致志地做好每件事,能真正做一行愛一行,那麼就真能行行出狀元。與其四處找船坐,不能自己傾心修一座碼頭,到時何愁沒船會來?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無論你從事任何事業,都要專要精,才能夠有成就。世間這麼多技術這麼多行業,你喜歡哪一種就可以選擇哪一種,但既然選定了一項事業、一份職業,就專注地投入進去,盡最大努力,調動自身全部資源和力量做到最好。只有具備這種十年一劍的專注精神,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一生專注一項事業,每天專注本職工作,這是一個成功的方法,更是一條實現成功人生的捷徑。

    在孤獨中瞭解自我和他人

    你能分清無聊、寂寞、孤獨這三種不同的心境嗎?無聊是因生活沒有意思而心生厭煩,它尋求的是消遣;寂寞是指一個人的心靈冷靜又孤單,它尋求的是普通的人間溫暖;孤獨是你內心裡希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它尋求的是理解,是一種以沉默為基調的境界。

    有位大師說過,一個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看到自己的靈魂,而且,只有在孤獨中,一個人的靈魂才能遇到上帝、神秘、宇宙的無限之迷等,才能面對世間的萬物,也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最接近真實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特立獨行的人都會陷於孤獨,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儘管特立獨行,但是面對孤獨,仍然會感覺到那麼可怕和難以忍受。也許上帝給了他與眾不同的靈魂,可他又與普通人一樣,需要人間的溫暖,這正是自我悲劇性的所在。

    如果說,孤獨是人的宿命,那麼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生命都一樣,可以說,生命都是偶然存在的,我們的命運沒有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從無中來,同樣,還要回到無中去。

    對於一個有「自我」的人來說,一個人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有時候免不了有些寂寞,但寂寞卻是另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的時候,我們從一切紛繁複雜中抽身出來,找到了自我,也就可以面對自己的靈魂。

    和別人在一起閒聊時,從古說到今,引經據典,但是,這只能說是閒聊和討論;只有自己自由地翱翔於古往今來的歷史傑作中,你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出去旅行,遊山玩水,那只能說是旅遊;只有自己獨自面對廣闊的大海和巍峨的群山之時,才能真正地擁抱大自然,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所以,對靈魂生活非常重視的盧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最不感到厭煩的事情就是獨處,我最忍受不了的事情就是閒聊。」一個人喜歡獨處,這與他的性格是沒有關係的,喜歡獨處的人也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交朋友的人,只是不管他怎麼喜歡與別人交往,他生活中始終少不了獨處。在這些人看來,缺乏交往的生活偶然會感到有小小的遺憾,但是,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就是一種失去自我的煎熬。

    當然,人原本也是一種群體動物,需要與同類交往,需要愛和被愛,否則就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如果一個人忍受不了孤獨,那他肯定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