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24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3)
    世界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喜歡獨處,覺得獨處是最可怕的,讓它們和自己待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散散心,什麼卡拉OK舞廳啦,錄像廳啦,電子娛樂廳啦,或者就是找人聊天。如果一個人待在家裡,他們不是打開電腦就是打開電視機,沒完沒了地看一些節目,玩一些粗製濫造的遊戲。從表面上看,他們的日子好像過得很充實,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這樣做,全都是為了避免直面真實的自己。對此,我們只能這樣說,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他們也覺得和這樣的自己面對面是最沒有意思的一件事,還是無聊的消遣要好些。一個無聊空虛的人越是這樣消遣就變得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我,最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之所以需要在孤獨中修行自我,那是因為可以把獨處當做一個檢驗器,用它可以很好地測出一個人的靈魂有多深,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覺,測出一個人是否討厭自己。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起碼不能討厭自己。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那他就不可能有較好的社會交往,別人也不會認為他有多大的價值。他與別人的相處,對於別人來說也只是一種打擾,一種侵犯。可以說,交往的質量完全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素質。如果兩個人的靈魂都比較充實豐富,那他們在一起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或友誼。一個喜歡獨處的人,在他人看來是一種淡然,這種淡然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自我。

    想要在孤獨中探視自我,獨處是必需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你記憶裡的一個最合適的位置上,這樣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有時候,一些疾病或者牢獄讓一個人脫離了紛繁複雜的世俗生活,這個人才能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在孤獨中往事或故人就像那落葉一樣,在自己的心靈裡被自己的回憶或想像照亮,而閃現為印象。唯有那些進入到最內心的人和事,才構成了自我的世界,而在進入的同時也就被自我的心靈所改變,這就是自我,這個世界僅僅是屬於自我的。

    生命原本就是一個孤獨的本體。儘管有來自親情和友情的歡愉,但並不能改變孤獨的內涵,一切只不過拓寬了孤獨的外延。孤獨時,你會感慨本真的自我,你也會覺得天地間僅是自我的思想,不僅有過去,還有明天,捕捉了生命乃至宇宙最深的美,那是人們至性的歡愉。

    用冥想舒緩內心壓力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日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已的身體。」弟子迷茫了。

    慧能禪師緊接著說道:「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定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寧,只因為被外界的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問:「那麼,怎麼安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生愚癡,處處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利和功勳對於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弟子終於醒悟,禪師的話像暮鼓與晨鐘喚醒了碎裂在生活碾磨裡的人。

    為什麼僧人要打坐?要冥想?難道打坐真能修成佛嗎?就像磚頭再磨也不能成為鏡子一樣,打坐當然不能成佛,冥想也不能,但冥想可以給人們減壓,並減緩身體上的痛苦。

    當你練習打坐冥想的時候,身體會不斷發熱,感到心情舒暢,心情寧靜,那麼就是起作用了。當我們冥想的時候,大腦皮質就停止理性思維了,讓自律神經處於放羊狀態。簡單地說,就是讓意識停止一切對外活動,從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這不是在消滅意識,而是讓意識更加活躍。

    當然不是只有打坐才能冥想,站著也可以冥想,如果你受過舞蹈方面的訓練,也可以金雞獨立式的冥想,反正隨你所便,只要心能沉靜下來,停止一切意識的活動,就是最適合你的冥想。

    冥想很簡單,當你跑步的時候,你可以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拂面而來的空氣,而不是還有哪個項目沒做完。慢慢的,你就會意識不到自己的步伐。如果你根本坐不下來,聽不進去,那麼你就是太浮躁了。

    聽音樂也是一種冥想,閉著眼睛,放一首你喜歡的音樂,在音樂中進入迷睡狀態。

    現在,放開你的想像吧!像莊周夢蝶一樣飛翔於天藍海闊之中,精神上達到飄飄欲仙的境界。我一般會選擇在早餐前或睡前做,因為這時候精神有點恍惚,更能似夢非夢地想一些不著邊的事。

    每天我都會花20分鐘時間去冥想,過去我也總是為一些小事擔心憂慮,其實這都沒有什麼意義,內心的平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擁有了這份平靜,就擁有了所有的東西。

    獨自行走的人生

    獨行,顧名思義就是獨自行走,不帶塵世的一粒沙塵,脫去塵世的一切污垢,就如秋後的天空一樣,乾淨而明朗,不染一點塵埃。人生的獨行需要勇氣,面前是一條筆直的路,看不到盡頭,能夠看見的只有自己形單影隻的背影,能夠感受到的除了寂寞或許就是吹過臉的細沙了。

    走在獨行的路上或許會感到無聊,但絕不空虛;或許會感到孤寂,但絕不孤單;或許會感到空曠,但絕不縹緲……有痛苦有歡笑,有悲傷有高興,有遙遠的張望也有滿腹的期望。

    人的獨行無非兩種,一種是生活上的獨行,如意象派詩人佛羅斯特曾經說過的:「在茫茫雪夜,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但卻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路走。」另外一種則是精神世界上的獨行。

    王菲是一個音樂奇才,有自己獨特的嗓音和歌唱方式,被譽為「音樂精靈」、「冷艷天後」。她憑借空靈的聲音、率真的個性在樂壇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王菲有著智慧的眼睛、慵懶的表情,時而表現出無奈,時而體現出輕狂,時而則變得平靜,時而又情感激揚。她的生命因多面而精彩,混雜了後現代的氣質,又有肆無忌憚的叛逆因子,以及飄忽和頹廢的真性情,加以絕無僅有的嗓音和另類靈氣,在歌壇大姐的位置上坐得穩如泰山。

    王菲不但歌聲與眾不同,而且不去迎合別人,就連性情也是迥然有異。在被媒體重重包圍的時候,在記者苦苦追問的時候,在爆出一件件緋聞的時候,她沒有慌張,也沒有掩飾,以一種獨特的語言回答記者的問題。有次去一個綜藝節目做嘉賓,節目錄製結束的時候,主持人送給王菲的女兒童童一隻手錶,王菲接在手裡卻直言童童還不會看,主持人很驚訝地說:「童童那麼大了你還不教她看表啊?」王菲說:「我教啦。」主持人說:「那就對了,你又說她不會看?」王菲理直氣壯地說:「誰說教了她就會看啊?」

    這就是王菲,以一種不去迎合任何人的姿態面對身邊的人和物,沒有矯揉造作,也沒有虛假的奉承,不管是做音樂還是做人,都在走一條屬於自己又適合自己的路線。

    生活道路上的獨行者是孤寂的,他們所走的道路是艱難的,但收穫是豐滿的。那麼精神世界的獨行者是不是也要走過佈滿荊棘的險灘呢?精神世界的獨行者需要的不單是氣魄,還要有面對自己追求的氣魄和勇氣。

    如今,精神世界上的獨行越來越少了,人云亦云的推崇和跟隨似乎成了一種時尚。人們變得懶惰了,懶到不願意去思考,懶到不願意去想像,懶到不願意去拿住那觸手可及的屬於自己的東西。

    經常會在報紙、電視、網絡上看到某某大學的教授抄襲學生的論文,經常會看到各大電視台出現某某「小明星」,因為那些小孩是模仿某著名明星而成名的。甚至有人為了成名不惜重金地去整容,去「裝潢」自己。他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失去了本來的面目,他們忘記了人生只能是獨行。

    那些在自己的思想裡劃有「特區」的人,能夠為精神世界劃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的人有著獨立的人格,他們的靈魂就像一件洗過、熨燙過的雪白襯衫,沒有一絲一毫的不潔和褶皺,更不用說惱人的污點了。

    張承志在他的《放浪於幻路》裡這樣描述他在精神世界裡獨行時的感覺:「一切網羅都沖決了,一切重負都卸盡了,一切猶豫都結束了,一切他人不能企及的我都達到了……艱難和輝煌,孤立和驕傲,危險與希望,如今都被我佔有了。我又走到了路上。」這是獨行者的最真的獨白,是一個人獨行的精神感悟最真實的體現。

    享受孤獨的境界

    有人說孤獨是一種感覺,有人說孤獨是一種情緒,也有人說孤獨是一種個性的濃縮與外匯。孤獨是一種寂寞的悲哀,是一種欲蓋彌彰的表現……孤獨其實是一種絕美的心境。有些人整天為了人生的得失而忙碌,他們根本體會不到人生還有一種叫孤獨的東西。或者說當他們沉浸在孤獨中的時候體會不到真正的孤獨,享受不了孤獨的心境。沉浸在浮躁和焦慮中的人,是無法體會孤獨所擁有的那種獨特滋味的。只有擁有平和至上心境的人,才能體會到孤獨是人生難得的一種絕美的心境。靈感在孤獨中萌芽,創造的激情在孤獨中進發,思想在孤獨中閃耀光芒。人有了孤獨,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不是性格孤僻的人就是孤獨的,往往性格活潑開朗的人也是孤獨的,因為孤獨的另一面是安靜,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性格反差」。其實孤獨是一種樂趣,一種不同於和朋友一起談笑的樂趣,一種無法用語言解釋清楚的樂趣。孤獨的時候,人是可以隨心所欲的,不會去顧慮他人的眼神和目光。獨享一個人的自在,這樣足以讓身心徹底放鬆。能夠感受這份自在,便是孤獨中的一大樂趣了。

    很多時候,人是喜歡孤獨的,喜歡孤獨的那種感覺,因為可以在孤獨裡獨自享受那份寂寞。當孤獨到來的時候,人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沖一杯濃濃的咖啡,不添加任何佐料,細細地品味自己的心境,用心去慢慢地敲打自己心底的那份淡淡的孤寂;遙望那夜色的天空,星光伴隨著明月,欣賞那詩境中的月圓月缺,皎潔的月光如輕紗般掛在夜空,靈魂被洗滌。孤獨的人沉醉了,沉醉在這孤獨的絕美中。

    時間在指尖悄悄地劃過,孤獨的生活需要一種寧靜。因為在那份寧靜的孤獨中,不會為了生活中的爾虞我詐而煩惱,不會為了生活中的壓抑而苦悶不已,不會為了未來而憂傷感慨。

    世人在提到「孤獨」一詞時,往往含帶同情或者憐惜,如同霧裡看花一樣,根本無法理解當事人的心境。在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作為依據,是對於孤獨理解的一種另類的欣賞。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曾經填過一首《卜算子》的詞,其詞如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情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詞曾引起很多爭論,就是因為那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對於這句話最好的解釋恐怕要數《耆舊續聞》裡陳鵠說的「取興鳥擇木之意」,這首詞的立意高遠,寄意深遠,把蘇東坡被貶、謫居黃州的孤獨心境完全展現了出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