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張臉 第30章 宋朝第一憤青宋神宗
    公元1048年5月25日,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趙頊出生於都城汴京。十四年後的1062年,這個無憂無慮的少年還在皇宮中悠閒地讀書,這時候當政的是他的爺爺宋仁宗趙受益。雖然趙頊管仁宗叫爺爺,但在宋仁宗心裡,有一個始終解不開的疙瘩——趙頊的父親趙宗實只是仁宗的養子。

    大臣們苦口婆心勸趙仁宗:養子也算兒子。但沒有子嗣的宋仁宗仍然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不到最後時刻不願意立太子。直到勇於直諫的開封府伊包拯上奏,宋仁宗才定下決心,下詔正式確認趙頊的父親、已經二十八歲的趙宗實為太子。宋仁宗的這一道聖旨,不僅確定了趙宗實的太子地位,也預示著不出意外的話,作為趙宗實唯一的兒子的趙頊,若干年以後將繼承皇位。

    彷彿是有上天幫助,一年後宋仁宗就駕鶴西去,接近而立之年的趙宗實終於鬆了一口氣,正式登基,成了北宋的第五代皇帝宋英宗。彷彿是命中注定的,也彷彿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宋英宗僅僅即位四年,就心力交瘁,駕崩了。作為太子,十九歲的趙頊繼承大統。

    作為最後時刻才被立為太子的趙宗實,一直以來都承載著能否做繼承者的壓力和陰影。而宋神宗截然相反,他所做的無非是悠哉度日,好好讀書,等著當皇帝。

    一般來說,造就一個憤青需要兩個條件:首先,他的生活條件要優越,不需要因為生活而忙於奔波;其次,要是個有學問的人。一般的平民百姓,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頂多生氣、憤怒的時候,狠命地用鋤頭刨幾下地,或者罵上幾句。只有有學問的人,才能把抱怨變成行動。遺憾的是,宋神宗的這兩個條件都具備。相比於其他王公貴族,這個趙宗實唯一的兒子不走馬鬥雞,也不游手好閒、惹是生非,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因為耳濡目染,慢慢地也瞭解和體察到了現實生活的不容易,因此隨著年歲的增長,他日益成為一個熱血少年。

    或許正是因為皇家生活的富足和單調,宋神宗的生活環境以及他受到的教育,都使他缺乏平衡朝局的手段、循序漸進的耐心和消弭矛盾的智慧。或許這時候就注定了,即將開始的「熙寧變法」,將以大爭議、大悲劇的姿態留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

    其時,上台後沒有多久,宋神宗就準備實施籌劃了許久的改革。宋神宗接手的北宋王朝,從總體上看的確存在危機。當時的土地兼併和佃戶問題十分嚴重,而且官僚混亂、軍隊膨脹導致財政日益吃緊。更讓皇室雪上加霜的是,六年之內竟然兩次皇帝大喪,而且此時自然災害嚴重,人民生活困苦,導致賦稅大減。看著空蕩蕩的國庫,宋神宗萬分著急,此時必須改革。

    因為沒有政治經驗,宋神宗將目光轉向了朝廷大臣——必須得到他們的支持,改革才有可能成功。此時,他認為當朝有真才實學的人唯有富弼。此人曾是爺爺「慶歷新政」時的幹將富弼,作為幾朝元老,此時的富弼早已被若干年前「新政」搭檔范仲淹的結局嚇破了膽。當宋神宗問計於他該如何改革的時候,他回答說:陛下剛登基,應該廣佈德政,天下方能太平。

    在遭到婉言拒絕之後,宋神宗不得不轉移視線,將目光轉向其他大臣。此時,一個備受爭議的怪才映入了他的眼簾:王安石。因為王安石自始至終都堅持改革,作為士大夫中的精英,改革派的靈魂,王安石很快被宋神宗重用。

    王安石敢作敢為,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之後,他立即網羅了一班精明強幹、才華出眾的「制置三司條例司」,並迅速推出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政策:如均輸法,由政府總管六路財賦,統一採購,統一押運,從而達到防止大官僚大商戶從中漁利的目的等等。王安石的這些措施受到了宋神宗的讚賞,王安石所推行的任何改革法案,宋神宗都無條件支持。只要看看這張因反對改革而被罷黜的大臣名單,就知道宋神宗變法的決心有多麼堅決了:御史中丞呂公著、御史劉述、劉琦、錢鏐、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翰林學士范鎮;甚至歐陽修這樣的名臣;富弼、文彥博這樣的三朝宰輔……這張名單上,並非都是高傲守舊的貴族,相反,不乏人品格卓越,政績出眾官員,有的甚至是要求變法的急先鋒。

    此時的宋神宗卻全然輕視了「吏治腐敗」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王安石新法,從一開始就將矛頭指向了大小官僚以及皇親國戚,這些官僚階層,因為利益受損,理所當然會極力抵制和反擊王安石。舉個例子,當時三朝元老重臣文彥博就是最堅決的反對者,甚至連和王安石私交甚篤的司馬光都加入了反對王安石的隊伍中。實際上朝中皇親國戚的地位,就連宋神宗都很難撼動,更何況王安石?

    當宋神宗鼓勵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候,作為皇帝的子民,這些人是不敢公開抗旨的,因此便指使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吏暗中對抗。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新法很難在地方得到具體實施——各級官僚陽奉陰違,根本沒將新法當回事,依然我行我素,照樣橫徵暴斂,甚至故意歪曲新法,藉機巧立名目,加倍魚肉百姓。結果,百姓的賦稅更加繁重,在這些反對者的渲染下,不明就裡的百姓們都將不滿、怨憤發洩到了實施新法的王安石身上,甚至連宋神宗也未倖免。

    在變法期間,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熙寧三年,開封府東明縣一千多農民聚眾上告,鬧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讓宋神宗真正感受到了變法的不容易。因為擔心得罪權貴集團,部分變法實施者很快分化瓦解,有的甚至反戈一擊落井下石。這導致王安石無法執政,只好請求辭職。宋神宗無可奈何,只得宣佈取消新法,仍襲舊制。變法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歷代成功的改革,都必然有秦孝公和商鞅這種君臣緊密配合的影子,而神宗和王安石只能算貌合神離。

    王安石,作為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改革的勇氣和關心人民福祉的決心可嘉,但他的改革措施卻遠遠超越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當時,朝廷重臣韓琦、司馬光等都上奏宋神宗說,王安石「個性剛愎、不通人情」,這種性格並不適合做宰相。實際上慢慢的,宋神宗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法越深入,王安石就越被動。大規模的人事調動,已經震懾不住反對派,反而讓中間派也走上堅決反對的道路。最後的結果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手下竟然沒有了可用之人。當改革在磕磕碰碰中堅持到第五個年頭時,終於無法再堅持下去了。1047年,天旱無雨,饑荒蔓延,全國各地都發生了反對新法的極端事件。宦官鄭俠跪倒在地,送上一卷《流民圖》,畫捲上,百姓流離失所、賣兒賣女的慘狀讓宋神宗徹底崩潰了。

    迫於無奈的宋神宗最終撤換了王安石,而重新啟用了韓絳、呂惠卿等大臣。但沒多久,宋神宗就發現,呂惠卿等也不是可用之人。至此,神宗不得不親自動手,獨撐變法大局。雖然後來王安石短暫復出了半年,也於事無補。

    而直到宋神宗36歲去世,他都沒法改變這樣的僵局:為百姓福祉的變法,遭到百姓的激烈反對;作為皇帝,他卻被大臣們孤立;改革引起的爭議,加劇了朝廷中的黨爭,他卻無法壓制下去。

    應該說,一定程度上,宋神宗是因變法而心力交瘁而死。宋神宗死後留下的卻是一個變法失敗、黨爭紛起的國家。相比於從前,此時的這個國家財政危機日益嚴重,百姓貧苦不堪,對西夏和吐蕃的戰爭連年失利。這一切,都和他富國強兵的心願背道而馳。變法的失敗也意味著宋神宗最終也未能成為一代聖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