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張臉 第28章 唐朝大將薛仁貴的戎馬一生
    唐朝是個崇尚武功的王朝。唐代甚有詩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起,大唐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唐朝更是成為盛極一時的軍事強國。大唐的強盛自然離不開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唐朝是個名將輩出的王朝:有戰無不勝的李靖;勇冠三軍的尉遲敬德;戰功赫赫的屈突通;還有勇猛善戰的薛仁貴等等,甚至連九五之尊的李世民也是能征慣戰的猛將。大唐的武成廟(即武廟)中就祭奉著這些為大唐的盛世拋灑熱血的名將們,可忠烈祠中卻獨獨沒有薛仁貴的牌位。是他的戰功不足以安息於此嗎?恰恰相反,薛仁貴可謂是唐朝武力第一猛將。薛仁貴創建了一個「薛家將」,其與「楊家將」、「呼家將」一道在民間被口耳相傳。那麼,這樣的傳說是怎樣來的?真實的薛仁貴在唐朝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民間關於薛仁貴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薛仁貴乃「白虎星」附體。「虎將」這個詞很常見,用虎的威風凜凜,威猛強悍來形容將士勇猛。在民間,白虎星更是戰神的象徵。

    當然這些畢竟只是傳說,薛仁貴並不是因為白虎星附體而成為唐朝史上有名的猛將的。相反,薛仁貴出身甚是低微。薛仁貴出生在山西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的一個普通農民之家,出生時亦沒出現祥光照室之類的吉兆。其祖上乃是河東薛氏家族,但到他這一輩早已沒落。新、舊《唐書》中關於薛家的描述也僅有「少貧賤,以田為業」七個字。薛仁貴之所以會棄田從軍,是因為聽了其妻子柳氏的一番話。

    史料記載,薛仁貴因窮困潦倒,想借遷祖墳來轉運。薛仁貴的妻子就勸他道:「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意思是勸他從軍,建功立業衣錦還鄉之後再來改葬父母也不遲。於是,薛仁貴就踏上了從軍的道路,開啟了其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的全新生活。作為一名武將,薛仁貴可謂是幸運的,因為他生處在一個非常時期。此時的唐朝不斷開疆擴土,力求統一全國。

    薛仁貴從軍不久就趕上了唐太宗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薛仁貴遂隨大軍來到遼東安地。此時,在遼東安地的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正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值此危難之際,薛仁貴挺身而出,單槍匹馬殺進敵軍,三兩個回合就將敵軍將領斬於馬下,取其首級掛於馬上。敵人見狀早已嚇破了膽,遂撤軍而去。薛仁貴一戰成名。

    安地一戰,薛仁貴的勇猛已顯露無遺。但在隨後不久的安市之戰中,薛仁貴更是把自己精湛的武藝發揮得淋漓盡致,極富傳奇色彩。

    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浴血奮戰,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高軍一路節節敗退,直至退到其軍事重鎮——安市。至此,出征高句麗的高潮,也在唐軍攻打安市城時到來。安市牆高池深,堅不可摧,其防禦措施更是做到了極致。與此同時,高軍還派遣了名將高延壽率兵二十萬來援。而此時的形勢對唐軍來說很是不利。唐軍孤軍深入,若不能速戰速決,必會因糧草不濟、天寒地凍而鎩羽歸去。所以,唐軍孤注一擲。

    高句麗二十萬大軍傍山紮營,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恍如烏雲壓境。唐太宗派人勘察過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攻,一場惡戰隨即展開。此時,衝在最前面的乃是一身穿白袍,手持方天畫戟,腰挎兩張弓的普通戰士。只見此白袍小將有如天兵神將般,單槍匹馬殺入高軍的陣勢裡面。白袍小將宛若一把鋒利的寶劍,硬生生地把敵軍整齊劃一的隊形劃開一道裂縫。唐軍以白袍小將為準,開始拚命往這個方向攻擊。敵軍拚命擁湧上來,想堵住缺口。可是白袍小將實在是太威猛了,左衝右突,所向披靡,不一會敵軍陣形就被打亂了。高延壽拚命想維持隊形,列隊反攻過來,可是徒勞無果。唐軍上下受白袍小將鼓舞,士氣大增。高句麗軍兵敗如山倒,最終崩潰瓦解。

    此時,唐太宗在後方的高地上親眼目睹了此戰。縱使像李世民這樣身經百戰之人,見到白袍小將如此神勇也甚是驚訝。唐太宗立即著身邊侍衛前去詢問白袍小將的姓名,侍衛回來稟報說:「此人乃薛仁貴也!」憑此一戰,白袍小將薛仁貴名揚三軍。

    戰罷,薛仁貴更是有幸得唐太宗召見。薛仁貴策馬前來,一身白袍早已血跡斑斑。李世民見到薛仁貴後喜不自勝,誇讚其勇猛,並賜其許多珍寶和戰馬,更是擢升其為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一個剛入伍不久的小兵就受到皇帝的如此封賞,可見薛仁貴實力非同尋常。此後,由於李世民身在營中,唐軍將領怕有閃失,不敢兵行險招。再加上唐軍將領李責力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致城內敵軍殊死抵抗,安市久攻不破。時至寒冬,糧草不濟,唐軍不得已退軍。在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意思是我手下的將領們都老了,現在遇到戰事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以後還得指望你們這些年輕的人才。這次征伐,就算得到遼東也不是我高興的,最高興的是能得到你這樣的一個人才。這無疑才是薛仁貴此戰得到的最大獎賞,縱是千里馬,也得慧眼伯樂識!

    回到京都後,薛仁貴被委以重任,被擢升為右領軍中郎將,並統領宮廷禁衛軍駐紮玄武門。薛仁貴為唐太宗守玄武門一守就是十二年,可以說是唐太宗慧眼識英雄,發現這塊埋在土裡的金子。可真正給了薛仁貴叱吒風雲的軍事舞台的人是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天山(今蒙古的杭愛山)腳下,鐵勒九姓的十萬大軍進犯唐邊,唐軍奉旨鎮壓。朔風獵獵,旌旗如雲,刀槍如林,人喊馬嘶,一場惡戰一觸即發。

    敵軍氣焰甚是囂張,鐵勒派十幾員大將到陣前挑戰,也就是所謂的「鬥將」。歷史上,鬥將之風非常常見。《三國演義》中就有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與馬超挑燈夜戰的記載。鬥將雖不能決定戰爭最終的勝利,但卻可以激勵將士們的士氣。這時,唐軍中一員將領應聲出戰,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勇猛過人的薛仁貴將軍。薛將軍左手彎弓,右手搭箭,弓似霹靂,箭如流星,「嗖、嗖、嗖」三聲響過,三名剛才還在那耀武揚威的敵軍將領此時已栽下馬去氣絕而亡。敵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衝殺,不多時,敵軍就潰敗了。軍中有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此役過後,薛仁貴的戎馬生涯也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薛仁貴奉旨征討高句麗。薛仁貴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手下將土,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薛仁貴又奉旨降伏高麗,戰後授其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晚年率軍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餘頭。薛仁貴於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去世,享年七十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

    薛仁貴一生馳騁疆場,可謂是唐朝第一猛將。薛仁貴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薛仁貴的一生是極富傳奇色彩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