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揭開中國帝王的身世疑團 第26章 從養子到皇帝——周世宗柴榮 (2)
    柴榮登基後有一個倫理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他的生父柴守禮還活著。這種情況類似於劉邦稱帝后處理與劉太公的關係,而且更複雜的是,柴榮的權力不是自己得來的,而是從養父郭威那裡得來的。在宗法禮制嚴謹的古代,柴榮在倫理問題上不能有絲毫的常人邏輯。如果他承認柴守禮是自己的父親,那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血統基礎。柴榮只能以郭威的繼承人自居。而柴守禮只能算是前朝的國舅,不能以皇帝生父身份自居。

    柴榮當皇帝後,柴守禮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這是非常崇高的榮譽高銜。但是禮歸禮,敬歸敬,朝廷對柴守禮的禮儀絲毫沒有超過對前朝國舅的待遇,始終「以元舅禮之」。柴守禮的後半生被安置在洛陽安享晚年。雖然後周的首都就在不遠處的開封,但是「終世宗之世,未嘗至京師」。柴守禮在兒子當了皇帝以後反而不能與兒子相見,而且終生連京師都去不了。後周這麼做是為了處理禮儀上的難題,柴守禮作為老國舅,見了做皇帝的親生兒子也要下拜。但從人倫孝道上講,他又是柴榮的生父,父親給兒子下跪,於禮不合。因此,一直到死,柴守禮都沒有見過兒子當皇帝的樣子。

    柴守禮其實是個出身低下的草民,脾氣並不太好。年歲已高,連兒子都不讓見,所以時常會鬧情緒。他孤苦一個人被軟禁在洛陽,常常使小性子。史載柴守禮「頗恣橫,嘗殺人於市」。有關部門上奏給柴榮,柴榮對柴守禮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當時的洛陽是後周王朝安置老人的地方。後周的貴顯王溥、王彥超、韓令珅等人的父親都被安置在洛陽養老。這些老人與柴守禮朝夕往來,脾氣也都不太好,惹是生非。洛陽百姓稱他們為「十阿父」,遇見了都躲得遠遠的。

    這就是非正常即位的皇帝的悲哀之處。

    三壯志未酬身先死

    柴榮繼承的是一個分崩離析、亂象顯現的天下。

    柴榮即位不到十天,北漢的劉崇就勾結契丹大舉入侵。北漢大軍3萬聯合契丹騎兵組成聯軍,想乘後周皇帝更替的時機進攻中原。聯軍合力向潞州進攻,後周王朝一時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

    柴榮召集朝臣廷議。許多大臣已經在五代的多個王朝中做過大臣,他們見過許多這樣的生死關頭。在廷議的時候,眾大臣都表示:「劉崇這次聯合契丹人入寇中原,氣勢洶洶,是為了補償先前被我朝大敗的屈辱。陛下新登大寶,人心還未歸附,對劉崇這樣的敗將不宜輕動,命大將前去抵禦就可以了。」這也是之前歷朝歷代皇帝處理這樣危局的常用措施。

    柴榮血氣方剛,說:「劉崇趁我大喪,輕視了我朝的內政和兵將,以為天下可取,神器可圖。對付這樣的驕兵敗將,朕要親自出征抗敵。」

    馮道是久經官場的幾朝元老,頑固地勸柴榮不可御駕親征。

    柴榮反對說:「昔唐太宗之創業,靡不親征,朕何憚焉!」(當年唐太宗在創業的時候也親自征討南下的突厥軍,我還怕什麼呢?)

    馮道不客氣地問:「不知陛下能否為唐太宗否?」

    柴榮自信地說:「劉崇烏合之眾,苟遇王師,必如山壓卵耳。」(我去打劉崇這樣的烏合之眾,就像大山壓卵一樣簡單。)

    馮道繼續問:「那不知道陛下是不是山了?」

    如果在皇權高漲的時候,馮道這算是大逆不道,是死罪。但是在皇權低落的亂世,以下犯上的事情一再出現,也沒有人認真追究。柴榮強壓住怒火,對馮道未加理會,堅持親自迎戰劉崇與契丹的聯軍。柴榮在人數不如北方聯軍的情況下,沉著應戰,取得了高平大勝。北方聯軍大敗而逃。高平戰役意義重大,徹底斷絕了北漢奪取中原的野心,也打出了柴榮的威望。

    高平戰役為我們展現了有志改革亂世的柴榮的風采。柴榮的一生都是朝著親力親為、結束亂世的方向努力的。在位期間,柴榮進行政治改革、澄清吏治、多次減免租稅減輕人民負擔。從顯德四年(957年)起,後周在轄區內大規模查田、實行均租。僅開封一地就查出隱漏之田42000頃,為後周乃至後來北宋統一中國打下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柴榮興修水利、整理曆法、統一刑律、興辦文教等等,多有貢獻。這在五代戰亂紛飛中是罕見的。

    柴榮最大的功績還在於祖國統一方面。他征南唐,伐北漢,開疆拓土。顯德六年(959年)三月,柴榮親征契丹,計劃收回幽雲十六州,消除契丹對中原的威脅。原本屬於漢族地區的幽雲十六州是後晉石敬瑭為了稱帝,作為出兵代價割讓給契丹的。它的存在成了南北斗爭的焦點,也是檢驗南方帝王決心和國家實力的指向標。柴榮的北伐是針對幽雲十六州的第一次軍事行動。後周軍隊所向披靡,出兵僅四十餘天就收復了幽雲十六州中的瀛、莫、寧三州和瓦橋、益津、淤口三關地區,共得三州十七縣的土地。但在進軍順利的5月2日,柴榮在軍中突然病倒,後周不得不班師回朝,於5月30日回到開封。6月19日,周世宗柴榮逝世,年僅39歲。

    柴榮登基後,有一次問華山道士陳摶:「朕壽命尚有幾何?」陳摶回答說:「陛下尚有三十年的壽命。」柴榮聽後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果真如此,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他的執政方向就是實踐自己的三十年計劃。誰知道,柴榮即位才五年多時間,只收拾了小半個舊河山,離第一個十年計劃都還很遙遠的時候就英年早逝。《舊五代史》對柴榮作出了極高的評價:「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柴榮雖然沒有完成雄心壯志,卻為後來宋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後周在柴榮時期改革五代積弊,開闢了統一全國的道路。趙匡胤能夠統一中國,除了趙匡胤集團的志向和能力外,更在於他們繼承了柴榮留下來的強大的後周。後周在與北漢、契丹、後蜀、南唐等割據政權的比較中,國力和軍力都超過了其他政權。柴榮訓練了一支軍力強大、富有戰爭經驗的大軍。因此趙匡胤的統一戰爭才能在20年內完成。柴榮可以說是北宋統一的奠基者。

    後人分析柴榮的早逝,有的人認為重要的原因是他事無鉅細,過於操勞。比如柴榮極端重視整頓吏治,懲處貪官污吏時毫不手軟。重修永福殿時,柴榮親自視察工地,發現內供奉官孫延常剋扣工食,虐待役夫,以致有的役夫用碎瓦盛飯吃,柴榮當場將孫延常斬首。對於貪財和濫殺投降將士的人,柴榮也毫不留情地親自處理。又比如史書上提到後周曾想派兵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是從長江到淮河間的一段河道無法疏通。工程負責人稟告說由於長江水位高於淮水,一旦掘通必然倒灌,因此無法安全施工。柴榮得到稟報後,竟然親自前去查看。他用幾天時間親自設計出了詳細的施工方法,匠人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讓周軍順利出征。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對於志向遠大的皇帝來說,需要處理的事務更加繁重,如果都像柴榮這樣事無鉅細,親力親為,難免透支精力和體力。這可能是柴榮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世宗柴榮死前,發生了一件不得不提的小事。史載:「(世宗)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云『點檢作天子』。」原來在北伐進軍途中,病中的柴榮在翻看文件時,曾經莫名其妙地得到一個錦囊,裡面裝著一塊三尺來長的木條,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點檢指的是禁軍的最終指揮官宮前都點檢,當時擔任這個職務的是張永德。趙匡胤儘管屢立戰功,掌握著禁軍實權,但在資歷和官職上仍然處於張永德之下。

    得到木條的周世宗自然對張永德產生了懷疑。五代十國是個兵強馬壯的將領欺壓君主,輪番奪取政權的時代。周世宗的養父郭威就是以節度使身份奪取政權的,所以木條的出現不可能不引起柴榮的疑心。隨著病情加重,周世宗決心防患於未然,提拔自認為年輕、可靠的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取代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名正言順地在周世宗身前掌握了所有禁軍,成了朝廷重臣。

    現在想想,那塊木條極有可能是長期跟隨在周世宗左右的趙匡胤耍的陰謀,目的是為掌握禁軍最高指揮權。趙匡胤既瞭解周世宗在病床上的心思,也有在周世宗物品中夾木條的條件。周世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臨死前的人員安排非但沒有為兒子消除隱患,反而正是突擊提拔的這個「點檢」最後搶了他的天下。

    959年6月,周世宗柴榮去世,7歲的獨生子柴宗訓即位,史稱後周恭帝。柴宗訓年幼,符太后沒有執政經驗,後周的江山最終落在了趙匡胤手中。柴榮成為郭威養子後一直被稱為郭榮,柴宗訓被稱為郭宗訓。直到後周恭帝禪讓後,趙匡胤將他移居到西宮,由符太后收養,降封為鄭王。趙匡胤還下令恢復周世宗柴榮本姓,鄭王郭宗訓也改稱柴宗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