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68章 附錄 (5)
    [11]鐵甲艦時代,鐵甲艦顧名思義是木質或混合材料的艦船在外層包上厚厚的鐵甲,用來抵禦攻擊。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鐵甲艦可能是中國的宋代,秦世輔於1203年建造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船,在船舷包裹上鐵甲。後期出名的鐵甲艦還有朝鮮的龜船和織田信長的大安宅船。

    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風帆動力戰列艦逐漸讓位給蒸汽動力戰列艦。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列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排水量5630噸的「光榮」號(Gloire)戰列艦。1860年,英國建造了排水量9137噸的「勇士」號(HMSWarrior)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外面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SMonitor)首次採用了封閉的迴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弗吉尼亞」號裝甲艦(CSSVirginia)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1873年,法國建成「蹂躪」號戰列艦,該艦已廢除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列艦。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系統、裝填彈藥、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列艦大多被稱作「鐵甲艦」(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作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到了二十世紀,隨著航空母艦的發展,鐵甲戰列艦逐步被淘汰。

    [12]黃海海戰,1894年,日本借朝鮮事變藉機挑起戰爭,先是在朝鮮成歡攻擊清朝陸軍;繼而在仁川口外不宣而戰,偷襲擊沉清朝運兵船「高昇」,俘虜運輸艦「操江」,重創巡洋艦「廣乙」。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艦隊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海域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展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蒸汽鐵甲艦隊之間的海戰。

    在鐵甲艦時代,海戰中的陣型非常重要,兩支艦隊交戰、或兩艘軍艦交戰,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戰位分別可以用英文字母「T」來表示,處於「T」字一橫戰位的是最為有利的位置,其特點是以最大受彈面積為代價,換取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個艦隊的火力;而處於「T」字一豎戰位的則最為不利,其特點是以最大限度放棄火力為代價,來換取最小的受彈面積。所以,在海戰中,交戰雙方如果火力相當的話,任何一方都會極力避免處於、或接近於「T」字一豎的戰位。以德國與英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主力決戰「日德蘭海戰」為例,這場海戰總共有265艘各類型軍艦,其中英國149艘,德國116艘和10萬名左右海軍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開決戰。

    最理想的情況是己方排成的縱隊正好橫在對方艦隊的前進路線上,構成一個T字,己方艦隊位於T字一橫的位置,使得己方所有前後主炮和一側的所有舷炮都能瞄準對方,而對方只有縱隊最前方的艦艇的前方主炮能夠予以還擊。但構成一個T字形隊形的計劃有很大一部分要取決運氣:由於雙方都已高速前進,很有可能因為時機沒有掌握好,導致自己從T字的一橫變成了一豎,從而被動挨打。在「日德蘭海戰」中,由於德國海軍艦艇操作水平較高,「同時轉向」戰術運用嫻熟,因此在艦隊噸位、火炮口徑實力明顯弱於英國海軍情況下能取得戰果。此戰英國艦隊共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戰鬥噸位達11.5萬噸,傷亡6945人;德國艦隊共損失了1艘老式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戰鬥噸位達6.1萬噸,傷亡3058人。英德雙方損失比近2比1。德國在海戰中取得戰術勝利,此後一段時期,英國海軍再無力量摧毀德國海軍。

    黃海海戰開始,中國艦隊採用利於發揮船首重炮優勢的橫隊迎敵,「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位於全隊中央突出的部位。旗艦「定遠」首先發炮,打響了黃海海戰。出現的意外是,提督丁汝昌在海戰開始時即受傷,造成整個艦隊失去指揮,日軍第一遊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接著「超勇」沉沒。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艦「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被北洋艦隊截擊。「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阪元八郎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正午時分,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

    伊東祐亨令第一遊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吉野」衝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著火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遠」艦向「吉野」號右舷高速撞去。日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條所中,全艦沉沒。「經遠」繼續迎戰「吉野」,也中彈起火,隨後艦也被敵魚雷擊沉。「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

    「定遠」、「鎮遠」兩艦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依然堅持抵抗日艦本隊的圍攻。下午,「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焰引發裝藥,發生了大爆炸。「松島」船軸傾斜5度,冒起白煙,日軍炮塔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餘人皆被擊斃。死屍堆積,血流滿船,「松島」敗走。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日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遠」、「鎮遠」轟得不知去向,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扶桑」也受了重傷,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祐亨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

    在整個黃海海戰中,德制的「定遠」、「鎮遠」二艦裝甲較厚,結為姊妹,互相支援,不稍退避。觀戰的英國人評價:「(日方)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船兩大艘也」。黃海海戰到此結束。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在甲午戰爭中,黃海海戰北洋艦隊的作戰失敗構成了中國近代史厄運鏈上最重要的一環。黃海戰後,「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進入旅順船塢緊急修理,但因為時局緊張,旅順船塢的工程人員大都逃避,使得維修工程進展緩慢。直到旅順陷落,2艘鐵甲艦仍未能徹底修復。日軍陸戰勝利後,「定遠」艦因入水過多而被迫擱淺在劉公島東部,充當浮炮台。為防「定遠」艦落入日軍之手,2月10日午後,艦長劉步蟾下令用棉火藥點燃彈藥艙自爆。殘存的「鎮遠」被掛上日本海軍旗,編入日本艦隊。並參加了之後日俄戰爭。

    [13]《馬關條約》,該條約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清朝代表為李鴻章和其子李經芳,日方代表為伊籐博文和陸奧宗光。主要內容有:1.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條約簽後,由於俄、德、法三國的干涉,日本又將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中國付給日本「酬報」銀三千萬兩。

    《馬關條約》簽訂後,要求處死李鴻章的奏折堆滿了光緒皇帝的案頭,李鴻章也因此而從「坐鎮北洋,遙執朝廷」的位置上掉下來,賦閒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中,每每「中夜以思,愧悚交集」。

    《紐約時報》1894年8月6日的一篇報道中就有《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這一條消息,即甲午戰爭中平壤失守時,李鴻章受到政敵清流派翁同龢抨擊,光緒皇帝一氣之下,給李鴻章予以「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處分。

    在清王朝,「黃馬褂」屬於清朝最高賞賜,盛行於清朝咸豐時期以後,在這種御賜黃馬褂上市以前,清朝統治著籠絡武人的工具,不外是「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這些做法雖使授受者倍感榮耀,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感。因此這種黃馬褂一出台,頓被認為是無上的光榮之物。

    花翎也是一種至高榮譽。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由此在當時文武臣僚心目中,賞賜花翎比封侯還要榮耀。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主要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降低身份」之嫌。花翎也代表著一種資歷。據《清史列傳》記載,李鴻章過七十大壽時,「兩宮賜壽,賞戴三眼花翎」。《異辭錄》曾記載:「同光以來,每逢慶典,李文忠常得異數。紫韁三眼翎,本朝賜近支八分,今以當古之九錫,人臣所不能有。」

    甲午戰敗後,清朝政府派代表赴日本談判,日本不予接待。1895年2月12日慈禧看了美國駐華公使田貝轉來的東京來信,說:「所指自是李某,即著伊去,一切開復,即令來京請訓。」2月13日,光緒諭令李鴻章「作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定和約」。

    [14]日俄戰爭,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無疑是一場尋求大國板塊之間地緣平衡的戰爭。19世紀60年代,俄國準備控制東北、朝鮮及遼東半島,並奪取極具戰略價值的不凍港。然而,日本的崛起影響了俄國這一計劃,而俄國的對手也變成了日益強大的日本。

    俄國也已感到日本的威脅,於是開始積極備戰,俄國加快西伯利亞鐵路建設,並擴大建設海參崴基地、加強遠東艦隊的布屬。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日本想要當亞洲乃至世界霸主,必須要進攻佔領大陸,而遼東半島跟朝鮮相連,朝鮮被日本佔領後,遼東半島、朝鮮、日本本土整體可連成一片;而且遼東半島是北進黑龍江東至西伯利亞、南下入關的戰略核心,日本必然不會就這樣丟了遼東半島,勢必要再奪回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