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67章 附錄 (4)
    各路元軍在會合後,不但不積極組織進攻,反因高麗、漢、蒙古各軍之間糾紛不能協調作戰。指揮官內部矛盾重重,高麗將領洪茶丘與高麗軍統帥金方慶有宿仇,範文虎又被諸將所輕視,結果意見分歧,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同時,日本人還擊潰了高麗軍的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到七月下旬,元軍的補給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兩個月之後,公元1281年8月15至16日,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襲殺或溺死。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南方軍統帥範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將數萬遠征軍遺棄,慌報敗狀,並將責任歸於萬戶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中有士兵逃脫,忽必烈透過倖存者得知真相,範文虎被查辦。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以慘敗而告終。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

    在中國古代,戰爭的後勤供給,對於國家經濟的消耗巨大。據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每個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乾糧,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三十一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可以前進十六天的路程。三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了。如果要出動十萬軍隊,輜重佔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兵只有七萬人,就要用約三十萬民夫運糧。而再要擴大規模就很困難了。遣送運糧民夫返回要派士兵護送,民夫及護送糧食的士兵還要吃糧與背糧。如果用牲畜運,需大量牲畜進行放牧或餵食,與人工相比,各有得失。假定一支軍隊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進退,在30萬民夫的供應下,7萬作戰士兵(另三萬負責輜重)的活動半徑只有640公里。

    蒙古人第二次東征失敗後,由於國內無法應付這樣的物資消耗,忽必烈於公元1286年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係以元朝的失敗結束。蒙古入侵失敗後,元朝快速衰落,很快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就發生了。

    明朝末年(1592-1598),明軍與日本軍隊再次在朝鮮半島交鋒。在日本歷史上,日本入侵東亞大陸最具野心的人物,莫過於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基本理念,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可見一般。16世紀末,在日本列島,戰國大名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部下大將豐臣秀吉繼續其事業。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全國,深知各大領主如德川家康等對他的服從是不堅定的。而且在全國領地的重新分配中,豐臣秀吉所得的直轄領地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聯合起來,他將處於劣勢。因此,豐臣秀吉希望打擊這些大領主的勢力。將大領主所積蓄起來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夠消耗其實力的戰爭中去。於是,豐臣秀吉物色了朝鮮,作為製造這樣一場戰爭的目標。

    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曾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陞,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這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其發佈的遷都北京準備令裡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公佈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

    在豐臣秀吉由京都去侵入朝鮮的大本營名護屋的時候,隨行人員建議他多帶些懂漢文的譯員。豐臣秀吉譏笑地說:「將令彼國使用我國文字,安用外國文字?」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態無以復加。然而,清醒的大藩對出兵朝鮮抱悲觀態度,認為這不但會招致糜餉人虧,而且一旦與明朝發生戰爭,其結果必然將是「兵疲糧盡」,後悔無及。

    1592年,豐臣秀吉正式發佈命令,其中主力部隊分為七個軍,一共十五萬人。根據《日本戰史》的說法,用於作戰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十萬人馬駐在九州的名護屋作為預備隊,總兵力達到30萬人馬之多。日本可謂傾全國之精銳,一時間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在戰略上,日軍採用的是德川家康的「閃電戰」式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佔領朝鮮。

    經過明朝內部的幾番爭論,朝鮮淪陷數月後,明軍才姍姍入朝,由於不瞭解敵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師。1592年7月,明朝派遼東遊擊史儒率騎兵2千出征,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3千繼後。兩部遭伏擊,大多數陣亡,只有祖承訓等寥寥幾人逃回。

    兵敗後,明朝也被捲入這場戰爭,主戰派與主和派紛紛要求明朝用兵,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四萬軍隊入朝後,在軍隊總人數處於劣勢時,集中局部優勢兵力發動了平壤攻堅戰,在日本增援部隊趕到前一舉攻克平壤。據《日本戰史》,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一萬一千三百餘名,只餘六千六百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平壤的收復有著相當大的戰略意義,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爭形勢就此逆轉。之後,明軍經過浴血奮戰,將戰線穩定在釜山一線。後來探知日軍的軍糧大都存放在龍山大倉後,明軍率敢死隊夜襲了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佔領後,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數萬日軍的軍糧庫,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明軍敢死隊到達龍山後,把火箭射向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被燒的乾乾淨淨。補給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後明軍與日軍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至此,中朝軍隊與日軍進入相持階段。根據《日本戰史》記載,初入朝鮮時日軍數量為9萬6千餘人,當各隊重新集結於漢城時,只有不到5萬3千人,減員4萬3千餘人,占總數百分之四十五。

    在歷時四年的談判中,日軍利用反間計,使朝鮮王廷解除了大將李舜臣的職務。在戰術上採用不告而戰、突然襲擊的辦法,打掉一直給自己帶來巨大麻煩的朝鮮海軍。於1596年9月不宣而戰,閃擊朝鮮,此役日軍出兵14萬人,明軍也因倉促迎戰節節敗退,朝鮮大半國土再次淪陷。明朝遼東軍只剩萬餘兵力苦守待援。後來明朝派遣6萬中央軍入朝,發動反擊,贏得漢江保衛戰勝利,隨後轉守為攻,雖遭蔚山攻擊戰失敗,卻也重創日軍主力,其後三路攻擊,相繼收復朝鮮南部主要城市,將日軍壓迫在沿海幾大堡壘中分割包圍。至此日本敗局已定。豐臣秀吉在內外交困中去世。日軍聞訊集結水師倉皇撤退,被明朝水師在露梁海域伏擊。這是16世紀最大規模的海戰。經過一天的喋血廝殺,明朝與朝鮮水師以損失戰船一百多艘的代價,贏得了擊沉日本戰船四百五十艘的勝利。明朝此次出兵的兵力一直有爭議。日本史料認為明軍數量和日軍相近,為14萬左右。但據《劍橋史中國明代史》所述,「明朝在戰役高峰期間的陸軍和水師加起來的兵力估量為7萬5千人。」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覆,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西班牙籍歷史學家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曾在《大中華帝國史》一書中描述了中國明朝的軍事制度,對可用的軍隊人數作了一個估計,步兵總數為580餘萬人,騎兵總數為95萬人左右,中國軍隊有步兵,也有騎兵。中國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這些士兵如果在膽識和勇氣上能和歐洲各國士兵一樣,他們可以征服整個世界。雖然他們人多,策略相等,然而在勇敢和勇氣方面,他們是遠遠不如。

    萬曆朝鮮之役時期,明王朝國內內戰不斷,在邊境,女真族努爾哈赤正在東北積聚力量。但明軍仍然有一定的戰鬥力。實際上,進入朝鮮半島的明軍是一支聯合部隊,不僅有大量的朝鮮士兵,還有來自暹羅和琉球的軍人。人數大約只有日軍的一半,史學界一般認為日本兩戰皆輸。七年之後,豐臣秀吉病亡,戰爭不了了之。這場戰爭是萬曆皇帝晚期的「三大征」之一。即寧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鮮之役,經此三次戰役後,明朝元氣大傷,成為導致明朝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

    [10]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槍,並加裝了槍刺。通俗說,英軍燧發槍的特點即是用打火機的燧石代替了火繩。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剛剛發明出來,還未進入實用階段,英軍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擊發槍。伯克槍,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鐘2至3發。布倫威克式擊發槍,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鐘3至4發。由於滑膛槍在出現前期的射速不佳,所以一般採用的是多排輪流射擊的方法來保持火力的持續性。

    這時候,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繩槍,其種類主要是鳥槍和抬槍,鳥槍也屬於滑膛槍,用火繩發射,潮濕的時候,不大方便。鳥槍射程不到100米,射速每分鐘1至2發。抬槍是一種重型鳥槍,射程300步,射速每分鐘1發。

    雖然清軍鳥槍射程稍小於英軍前裝燧發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軍前裝燧發滑膛槍。鳥槍的射擊速度,較之滑膛槍,並不相差很多,大約為每分鐘2發。不過,清軍鳥槍、抬槍的命中精確度,較英軍燧發槍為低。主要原因在於,鳥槍、抬槍都是手工打造,較之英軍燧發槍工藝粗糙,槍膛精度不高。清軍的鳥槍製作質量粗劣,槍管薄厚不均,槍膛寬窄不一。膛寬則彈出無力,飛行不遠;管薄則易膛炸,自傷射手。據1840年4月4日《澳門新聞》記載:「中國之火槍,系鑄成之槍管,常有炸裂之危險,是以兵丁鳥槍多有厭惡施放。」當時清軍更願意習練安全的弓箭,普遍不敢操作有膛炸危險的火槍,士卒盡量避免當火槍兵,火槍兵則不願實彈訓練,長官為安全起見也很少進行實彈射擊。

    雖然在前裝滑膛槍時代,同樣製作工藝精良的前提下,燧發槍的殺傷能力對火繩槍並不佔有優勢。由於英軍的單兵用槍在製作工藝上、在使用火藥質量上,以及士兵操作嫻熟程度上都超過清軍,這無疑提高了前者對後者的火力優勢。

    清軍與英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相比之下,火炮性能差距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與英軍相比,清軍火炮製作工藝低劣、射程較近、炮彈種類較少。炮彈種類主要是實心彈、爆炸彈和蜂窩彈。英軍採用的葡萄彈、開花彈和新式燃燒彈威力較大。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也指出這一點。從清軍與英軍在武器上的對比上來看,英軍優勢體現為「船堅炮利」,即英國在槍械及火藥的製作工藝及使用戰術上勝於清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