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66章 附錄 (3)
    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締約國雙方均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集團、行動和措施,締約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國的侵略,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條約有效期為30年。《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主要內容有,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政府將共同管理中長路的一切權利以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地移交中國政府。在同一期限內,蘇軍從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基地撤退,並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國政府;蘇軍撤退前的時期,該地區的民事行政,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大連的行政,也完全由中國政府管轄。後考慮到朝鮮戰爭等新情況,1952年9月,雙方又協商延長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1955年5月,駐旅順口蘇軍全部撤出。《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主要內容有,蘇聯從1950年至1954年五年內,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年利為1%;這筆貸款作為中國償付蘇聯賣給中國的機器設備與器材之用;中國在1963年底以前,將用原料、茶葉、美元等分期還清這筆貸款及利息等。

    [7]蘇聯的分裂,在斯大林時期既通過極權鞏固統治,據米高揚回憶錄,從1935年1月至1941年6月的六年半中,蘇聯大約有2000萬人遭到迫害,其中700萬人被槍斃,還不包括死於集中營及押解途中的人。被殺害者有兩萬多人是為了滅口而處死的蘇聯自己的特工人員。據統計,對十月革命進行過領導的24名中央委員中,有14人先後被斯大林殺害;從軍事上領導過十月革命的60名彼得格勒蘇維埃軍委會委員和政委中,有54人被斯大林殺害。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共有15名委員,除了列寧和斯大林以外的13人中,有9人先後被以革命的名義處死。斯大林時期所殺的人數,讓沙皇俄國望塵莫及。

    1988年2月,《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報道:在斯大林1953年去世之前,全蘇聯共有1200萬人進了勞改營,2000萬反對農業集體化的農民被判徒刑或流亡。1921年蘇聯控制蒙古以後,沒收佛教寺院的財產,摧毀廟宇,逮捕喇嘛,基本上毀滅了藏傳佛教。在1932年蒙古出現反抗蘇聯的行動後,蘇聯當局開始在蒙古進行清洗迫害。從1933至1953年,有36000人死亡或失蹤,而當時的蒙古只有73萬人。短短20年間,這個國家將近5%的人非正常死亡。在文化上,蒙古遭受了與越南同樣的命運,傳統蒙文被改為俄羅斯式的斯拉夫文字,隔斷了他們自身文化的傳承。即使是1962年的「蒙蘇政治小陽春時期」,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宣傳部長鐵木爾奧其爾在成吉思汗誕辰800週年時主張舉辦紀念活動,也惹得蘇聯大發雷霆,這位宣傳部長後被解除一切職務。曾有蒙古作家因小說中記載蘇聯軍車軋死人揚長而去,被扣上「侮辱俄羅斯人」的罪名開除公職。這些民族、文化、經濟上的壓制,使得蘇聯最終四分五裂。

    [8]新羅、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位於現今的韓國東南部慶尚北道慶州一帶,建國始祖是樸赫居世(公元前69—公元4年)。據傳,當時慶州有6個村子,高墟村村長蘇伐公等幾人在楊山樹叢中發現一個大卵,打開一看,裡頭是一個男孩,就抱回家去養。小孩長到12歲時,因智慧過人被6個村子的人擁立為王,稱居西干,國號為徐羅伐,在位61年。

    高句麗地處今中國遼寧省東部至朝鮮平安南北道一帶,建國始祖是朱蒙王(公元前58—前19年)。傳說,朱蒙母親因日光照射而懷孕,後生一巨卵,有一男兒破殼而出,取名朱蒙,相貌奇偉,尤善射箭。因幾個兄弟妒忌他的才華,他恐遭迫害而離家出走。途中遇到一條大河,正愁無法過河時,河中的魚鱉浮上水面組成一個橋,朱蒙得以平安過河。後來朱蒙建國,國號高句麗,在位19年。公元427年,長壽王將高句麗的都城由國內城(今中國遼寧集安市內)遷到平壤。李成桂由於高句麗的領土曾跨現今中朝兩國的部分國土,因此中外史學家對其歷史上的歸屬持有不同觀點。

    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大多數朝鮮三國的地圖都將百濟的疆土畫成包括今天韓國的忠清道和全羅道,這是百濟熊津時期和泗沘時期的核心地域。建國始祖是溫祚。溫祚是高句麗國王朱蒙二房妻子生的小兒子,有個哥哥叫沸流。頭房妻子已生一子,名叫類利,被朱蒙立為太子,溫祚親兄弟倆怕受迫害,向南逃往馬韓。馬韓國王對溫祚以禮相待,贈地百里。後來溫祚勢力日益強大,沸流屬下的百姓都前往投奔,故建國時取名百濟,意為百姓濟海樂從,在位46年。

    [9]中日曆史上的戰爭,公元645年,日本正式開始了效仿中國隋唐體制的大化改新。但是,在大化改新剛剛取得成效的公元663年,中日間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也是第一次海戰爆發。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將百濟擊垮,俘獲其國王。百濟統治範圍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距離日本較近,同年9、10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而日本國內正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遂藉機出兵朝鮮半島。

    據《新唐書》記載,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帶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而日本援軍萬餘人,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日軍見唐軍戰船僅百餘艘,因此盲目自大起來,首日水戰一開,兩軍戰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無法抵抗唐軍的松木巨船。次日,唐朝和新羅的艦船陣中,引用三國時吳蜀聯軍火燒赤壁的戰法,連連發射燃火的矢箭,敵方猝不及防,四百多艘戰船頓然陷於火海。大多士兵跳入滾滾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者皆投降,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滅國。百濟滅亡後,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

    白村江之戰是中日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奠定了此後接近一千年的東亞政治格局。在戰爭中,日本並不佔據優勢。在傳統的冷兵器時代,「人多勢眾」往往是一個強國的基本條件,唯有先成為強國,才有可能最後一統天下。日本上古人口稀少,國力不振,因此極歡迎大陸的「歸化人」。據英國學者肯尼斯·韓歇爾的《日本小史》記載,日本在彌生末期(公元3世紀左右)人口估測約為200萬至300萬人,大和時代人口則顯著增長,至500萬人。而日本300至500萬左右的人口,相對於中國的6000多萬人仍很少。

    ?戰爭的慘敗,使日本退守本土,之後陷入內戰一蹶不振,一直至1592年,未敢再大規模侵入朝鮮半島。歷史上,唐朝的軍隊在朝鮮白村江口與日本的戰爭是日本企圖在東亞大陸建立立腳點的戰略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打擊。日本在公元645年全面效仿唐朝對日本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相比較歷史上其他朝代,元朝是通過它與一些組織完善的主要對手的激烈鬥爭而出現的。與中國其他中原王朝進行對比,元朝更直接地依靠軍事征服,接著又以使自己適應當地條件,來維持政治統治。

    今天的中國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朝中國初步成形的。元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隨著蒙古人逐漸統一草原進入農耕區,日本也進入蒙古人的視野中。

    元朝於十三世紀兩次入侵日本的失敗,從東亞到歐洲的許多史籍都有記載,其原始的紀錄主要來源於三處,即元帝國、朝鮮、日本三方記載。由於朝鮮屬第三方,其歷史記錄更可信些。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令由蒙古、漢人、高麗三族軍隊組成聯軍,東征日本。聯軍的核心是蒙古族部隊,計有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萬二千三百人。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元朝時期,蒙古人並不善海戰,蒙古人有幾大「利器」:蒙古馬、復合弓,以及機動戰術,長途奔襲、弓箭射殺,衝擊潰敗之敵都是蒙古人的作戰特點。蒙古兵往往不與對方軍隊進行正面衝擊,而是保持距離,用復合弓箭射殺敵人,待敵人由於損失嚴重,隊形散亂之時,就發動騎兵衝擊。敵人用騎兵追擊,就逃散,用弓箭射擊,使敵人無法追上來。

    當時的蒙古軍隊經過成吉思汗的訓練,軍紀森嚴,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隊,每隊設一長率領,組織極為嚴密,戰鬥力很強,而日本武士部隊的基礎是守、介地頭制(莊頭制)。任守、介地頭職的武士,多為有功於歷代將軍或執權的家臣,即「御家人」。他們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積大小,蓄養私兵。某一守率隊出征,其一族的家人、族人即成為該守部隊的骨幹隨同出陣,守所轄的地頭,亦率其家人、郎黨自成一隊,歸守指揮。這種部隊,組織鞏固,不易潰散,散而可以重聚。家臣以死於君主馬前為榮,因此戰鬥力頗強。但是,這種隊伍又各自為戰,指揮不統一,戰鬥時單打獨鬥方式較有效,大規模戰役會出現混亂、無組織、不易於指揮的狀態,無戰術可言,整體戰力相當弱。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軍隊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激戰二十多天,日本人由於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鬥中蒙受巨大傷亡。但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由於元軍人數相對較少,決定回師重新籌備補給和兵源,就在元軍決定回師的前一天晚上,博多灣出現了罕見的颱風暴雨。即每年八、九、十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博多灣恰好正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內,恰好就在元軍準備回國的最後時刻,颱風也恰好趕到了。

    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兵卒無法相救。統帥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一萬三千五百人。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水之役」。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奇,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稱為「神風」。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於公元1281年,命南宋降將範文虎去江南收集張世傑舊部及其他自願從軍者計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組成江南軍,由範文虎統帥,從浙江起航,跨海東征日本。這一路軍隊的派出,很大程度是由於南宋滅亡後處理投降兵卒的需要。另一方面,另命高麗將領洪茶丘至東北,招募瀋陽、開原等地自願從軍者三千,歸洪茶丘統領。蒙古將領忻都仍統領蒙族軍。又任命高麗將領金方慶為征東都元帥,統帥高麗軍一萬、水手一萬五千,戰船九百艘,軍糧十萬石。三軍合計近四萬人,組成東路軍,取道高麗東征日本。軍事部署完成後,忽必烈任命宿將阿刺罕為兩路軍總指揮。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