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69章 附錄 (6)
    導致日本俄國戰爭的直接原因是俄國拒絕從中國東北撤軍。《辛丑條約》簽訂後,俄國極力主張各國盡快從中國撤軍,而自己的軍隊卻繼續賴在東北,並任命了遠東總督。俄國的擴張同日本的擴張重疊,戰爭不可避免。

    鐵路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在1886年,沙皇發佈敕令,要開始「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條橫貫西部利亞的鐵路」。這條鐵路於1891年開工,計劃用十二年建成,屆時俄屬遠東地區將與其主體部分——大俄羅斯融為一體。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沙皇就可以迅速將大量陸軍投放到東方,並且不再受冬季惡劣氣候的影響,俄國的對遠東地區的控制力將大大加強。維特曾指出:「有了太平洋沿岸和喜馬拉雅山的俄國,就不僅能主宰亞洲的事務,而且還能主宰歐洲的事務。」

    從軍事上說,俄羅斯在遠東並不全佔優勢。從地理條件看,俄國海軍被分割為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三個相隔萬里的艦隊,太平洋艦隊總噸位僅有19萬噸;俄陸軍主要用於對德,戰前駐遠東兵力僅10萬人,且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完全通車,增援補給困難。俄國對日總體優勢在遠東變成了相對劣勢,出現了一個「瓶頸」態勢。

    由於綜合國力俄遠勝於日,俄國陸軍部戰前制訂了作戰計劃,即先採取守勢拖住日軍,待從歐洲調來陸海援軍取得優勢後再行反攻。日本軍方最擔心的正是這一點,決定開戰時必須消滅或封鎖俄遠東艦隊並擊潰俄駐遠東部隊,再打其陸海援軍;若打持久戰,則毫無勝算。日本軍政要人因此將開戰稱為「賭國運」。

    旅順是俄國在遠東攫取的唯一的不凍港,是太平洋分艦隊的主要基地。整個日俄戰爭期間,始終貫穿著雙方對這一戰略要地的爭奪,實質上是爭奪對戰爭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制海權。旅順港內水淺,較為狹窄,只有一個寬150米的出海口。大型戰艦只能在漲潮時出入內港。俄方制訂的要塞設防計劃,原定到1909年完成。戰爭爆發時,地面守軍只有1.21萬人,炮116門。俄太平洋分艦隊主力常駐該地。

    1904年2月5日,日方宣佈與俄國斷交的同時,即開始軍事行動。時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的東鄉平八郎,6日即開赴黃海,攻擊停泊在旅順和仁川的俄艦。這時,俄國官兵毫無準備,直到日軍偷襲旅順前幾小時,俄艦隊參謀長威特赫夫特將軍還說「戰爭打不起來」。2月8日午夜,俄國艦隊軍官正在城裡舉行晚宴,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將軍夫人的命名日。幾艘亮著俄軍燈光信號的日本魚雷艦闖到港口邊以魚雷擊中了3艘俄國戰列艦。同時,日本聯合艦隊開入朝鮮仁川港,擊沉俄艦「高麗人」號;而「瓦良格」號不願投降自沉,後來被俄羅斯和蘇聯一直稱為「英雄艦」。日本海軍偷襲旅順,使俄遠東艦隊一開戰便損失了幾艘最精銳的戰艦,俄國艦隊馬上避戰不出,躲在旅順港,拱手讓出制海權。

    開戰後3個月內,日本陸軍利用學習德國建立的快速動員機制,將軍隊擴充至50萬人,其中25萬人由朝鮮、遼東半島登陸並向遼東半島南部推進。俄陸軍則節節退向旅順、遼陽等預先設防據點,一味等待歐洲援軍。

    日軍乘俄國增援緩慢之機,加緊進攻。旅順爭奪戰是日俄戰爭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1904年7月下旬,日軍第三軍的3個師團強攻旅順要塞,並以軍艦攔截、佈雷和沉船堵口等方式封鎖俄艦出海,手法完全沿用甲午戰爭時攻旅順、威海的故伎。俄軍兩個師依托鋼筋水泥工事堅守要塞,太平洋艦隊為避免重蹈中國北洋水師的覆轍,於8月10日離開旅順向海參崴突圍。但俄艦起錨前日本間諜已發回情報,日本聯合艦隊隨即在港外東南攔截。海戰中兩艦隊實力相差不大,俄方由於組織不善,交火不久旗艦中彈,司令官陣亡,失去指揮的各艦自行其是。少數軍艦轉向逃到青島、上海等中立港口被扣留,多數艦隻逃回旅順。此後俄艦火炮大多被搬上岸保衛要塞,水兵被當成步兵消耗於地面戰。此時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起航一個多月,若在其到達遠東之前攻不下旅順,日本聯合艦隊將兩面受敵,若海上運輸線被截斷又會隨之造成陸戰場崩潰。日軍面對俄軍首次大規模使用的重機槍和手榴彈,以死傷1.7萬人代價佔領旅順城北主要制高點。日軍於12月5日佔領制高點後,立刻設立火炮觀察所,引導280毫米重炮像打靶似的轟沉了港內的俄太平洋艦隊各艘軍艦,日本艦隊就此能夠撤回國內維修半年。

    旅順城北主要制高點失守後,被圍俄軍還剩3.5萬人(內有1.5萬傷病員),並有3個月存糧和大批彈藥,將領們卻失去抵抗意志,於1905年元旦投降。接受日軍賄賂的俄軍將領沒有破壞要塞內剩下的幾十萬發炮彈,港內沉艦很快又被日本人撈起修復補充了聯合艦隊的損失,造成日本海軍越打越多的奇觀。日本第三軍在進攻戰中死傷6萬人,還有6萬人患病減員(約三分之一病死)。

    1905年1月對俄國是一個災月,繼旅順陷落,俄國接著陷入到內戰之中。沙皇想挽救內外危機,寄希望於陸海援軍能扭轉戰局。日軍竭盡全力去圍殲東北俄軍於奉天地區,結束戰爭。奉天會戰是日俄戰爭最大的一次決戰。日軍投入兵力五個軍約27萬人,俄軍則集中了約30萬人。由於俄軍主帥庫羅帕特金分散使用兵力,主要作戰方向判斷失誤,致使損兵折將,於3月9日棄城敗逃。此役,俄軍損失近12萬人,日軍傷亡約7萬人。奉天會戰後,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敗,繼續向中國東北增兵,隨後俄軍將駐東北地區軍隊增到70萬人,超過日軍一倍,仍想再戰。

    同時,俄國從歐洲東調來波羅的海艦隊,希望打垮日軍,但當這支艦隊正經對馬海峽準備駛向海參崴基地時,遭到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的埋伏。雙方在對馬海峽和日本海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海戰。5月27日至28日,總噸位23萬噸的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迎擊遠涉重洋的俄國艦隊(總噸位21萬噸)。雙方火力基本相當,俄艦卻因遠航太久船底已積滿附著物航速降至9節,只及日艦一半,水兵也疲憊不堪。對馬海戰中,俄艦除2艘逃到海參崴、3艘逃到菲律賓外,其餘的19艘沉沒,5艘被俘。至此,俄國海軍主力艦大都沉沒或被俘,逃到中立國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等也被解除武裝,俄軍被擠出了海軍強國的排名榜。

    在日俄戰爭以後的1907年,日本實現第二次產業革命。同歐美一樣,日本也是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後20年實現其重工業化。因為這一戰,日本信心「爆棚」,有了獨霸東亞的野心。

    蘇聯在剛剛誕生時就面臨巨大的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國等國藉機支持反對派勢力對蘇聯進行干涉。

    日本對俄國遠東地區早就懷有野心。於是乘蘇聯忙於應付歐洲戰事而無暇東顧之機,以援救捷克軍隊為借口,打著美、英、法、日等聯合出兵干涉的旗號,發動了策劃已久的戰爭。

    日本為進行這場西伯利亞戰爭,動員了日本現役軍隊和預備役軍人,特意組織了所謂海參崴派遣軍司令部,並於1918年8月2日發佈《西伯利亞出兵宣言》。宣言發表後,日本馬上命令第十二師團長大井中將指揮步兵一個旅團、騎兵一個聯隊、炮兵一個聯隊、工兵一個大隊等組成干涉部隊約12000人,浩浩蕩蕩地向海參崴進發。並相繼攻下了蘇俄遠東軍事重鎮赤塔、海蘭泡,攻佔了西伯利亞、烏拉爾和伏爾加河等地區。

    日本陸軍乘機侵入東西伯利亞,派兵佔領當時的濱海州、阿穆爾州、後貝加爾州和薩哈林州(現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大部和庫頁島),控制了貝加爾湖以東的整個西伯利亞鐵路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水上航道,之後便扶持了一個親日政權,轉入守備階段。1917年10月底日本在西伯利亞的軍隊已達72000名,西伯利亞以東的地方基本上被日軍佔領。當時蘇聯的情況是:在日本出兵前後只有30萬正規部隊,而且都在歐洲方向作戰。在遠東只有非正規軍2.5萬左右。因此,無力抵擋日軍的侵入。日本的實際戰略目的是同時佔據西伯利亞三個共和國和整個滿蒙地區。對於日本的獨佔意圖,美國看得很清楚,隨即製造輿論,破壞其獨佔企圖。1920年初,美國干涉軍開始從西伯利亞撤兵。剩下日軍與蘇聯軍隊作戰。

    由於蘇聯在1919年底軍力增強,開始有實力援助遠東地區。日軍在嚴峻的形勢面前不得不收縮兵力,縮小防區。1920年2月,日軍不得不放棄阿穆爾州。同年,蘇聯遠東共和國在後貝加爾州宣佈成立。

    日本自1918年8月向蘇聯出兵,至1925年5月撤出庫頁島,歷時長達近7年之久;日軍在西伯利亞兵力最多時達7.3萬人。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在入侵西伯利亞期間,死亡共1.2萬餘人,而最終卻是徹底失敗。

    此次出兵,讓日本體會到在西伯利亞苦寒之地作戰的艱苦。而俄國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政權尚未鞏固時,列寧曾指出要廢除沙皇時期與中國過去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並把由於不平等條約所佔去的中國領土,歸還給中國,列寧去世之後再無下文。

    1921年,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即將屆滿。英國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最終打敗了德國這個強大的挑戰者,但自身也遭受重創,英國在一戰中的直接軍事開支是60億英鎊,欠美國約50億英鎊。加上海外資產損失一戰中英國的損失應當不少於150億英鎊。此時的英國已是帝國斜陽,在經濟方面日益依靠美國,對日本的價值也遠不如從前,由於美國的反對,英國最後只好答應美國人的主張,用《四國條約》代替英日同盟,以體面的方式結束了英日同盟。

    蘇聯於1918年1月建立了紅軍。俄國內戰繼續到1920年。在烏克蘭,紅軍先是與德國交戰,後來又和法國交戰,歐洲戰事一結束,法國佔領了敖德薩,重新征服了烏克蘭、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至1922年,蘇聯紅軍已在除歐洲之外的各個方向確立了和從前沙皇帝國大致相同的邊界線。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繼續保持獨立。羅馬尼亞由於取得了比薩拉比亞,使當時的新邊界幾乎延伸到敖德薩。1920年戰爭的結果使波蘭保留了一條比協約國原來要求的還要靠東的邊界。俄國喪失了被沙皇佔領達數百年之久的緩衝地區。這些失地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蘇聯新政權站穩了腳跟。

    [15]二戰與德國,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無疑是始發起者。德國在公元10世紀時還是一個在巴伐利亞州森林裡原始部落,後來在歐洲文明的帶動下直接跨過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組成有若干個日耳曼民族成立的國家,其中最大的一支普魯士王國在19世紀在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首相卑斯麥的領導下強大起來,完成了近代歐洲工業化國家所具備的各種組成形式,在其擴張中勢必會與其他的殖民地國家發生利益衝突,並結下宿怨,1806年拿破侖在耶拿戰役中擊敗普魯士德國,強迫對方支付10億法郎戰爭賠款,1809年又取得每年1.2法郎「貢金」。60年後兩國爆發了普法戰爭,法國在支出軍費150億法郎後戰敗,割地賠款50億法郎,相當於10億白銀,是中日甲午戰爭賠款的4倍。50年不到,兩國又爆發了更為劇烈的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以失敗告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