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先養心 第27章 怡情養心必讀篇 (5)
    要把書畫與健身養心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必須注意書寫時的姿勢,手法與意念的緊密結合。做到「凝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書寫作畫時頭要正,臂展開,腰挺直,肩放鬆;呼吸深而自然,精力集中,心正氣和,排除任何雜念,這也是練氣功時坐姿的要領。

    其次,執筆運墨時要指實,掌虛,腕平,肘懸起,從而達到如練氣功時的狀態。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借此調動運行全身的氣和力。通過運筆,以意領氣,以氣帶力,「以通身之氣之功之力而用之」,借助筆端,有機地輸送到佈局之上,使筆法猶活於「筋脈相通」,顯示出氣和力的象形。這樣,就會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氣血,使體內各部分機能得到調整,使大腦神經細胞和手臂,甚至腰背部的肌肉得到活動和鍛煉,有力地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潛心於書畫,從「學法貼字」中既可獲取「營養價值」極高的精神食糧,陶冶情操,得到高尚靜雅和美的享受,又可怡情養性、健身益壽。

    與書為友,

    長長久久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書壽長於人壽」,這句話如何理解呢?從現實的、科學的層面理解,人也會因讀書而長壽。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都愛讀書,像孔子、陸游、巴甫洛夫、蕭伯納、馬寅初、巴金、冰心等,他們不僅把讀書作為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把讀書作為養生的方法之一,從而得到了健康長壽。那麼,讀書對身體有哪些有益的影響呢?

    ★全身運動

    讀書不僅有視覺和其他感覺器官參加,而且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書籍上的文章,都是由文字排列而成的,它有一定的節律性,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通過眼睛的視神經傳入大腦的視覺中樞,能使全身的組織細胞產生良好的共振現象,從而使人體的生物節律更加整齊,生物潛能得到進一步激發,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狀態,生命力增強,衰老的過程變慢,人的壽命延長。

    ★鍛煉大腦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人老首先從大腦衰老開始,要想使大腦衰老減慢,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它經常接受外界的良性刺激,尤其是知識方面的信息,因而進行腦力思考,就好像讓大腦進行體操鍛煉,在鍛煉中擴張血管,加速神經反射,增強腦細胞的活力。

    ★改善情緒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良師益友在交談,心情特別愉快,有些離退休的老年人,容易出現孤獨、鬱悶、悲觀失望的情緒,影響身體健康,而讀書有較強的解郁作用和宣洩效果,能夠調整人的心理狀態,當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書籍上時,就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一切憂愁煩惱和不愉快的感覺,頓時煙消雲散,有利於心理的保健。

    也許有人會說,我一看書就頭疼,讀書費腦子,怎麼可能「養生」?不錯,如果像古人那樣為了讀書不惜「頭懸樑,錐刺股」,那的確是受盡煎熬,苦不堪言。但從養生的角度來說,讀書養生還要看三點: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怎麼個讀法?把握好這三個問題,那讀書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了。

    ★讀書的目的

    一次看《百家講壇》,對易中天說的一句話很是贊同,他說:「讀書是『謀心』,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如果是以謀生為目的,應該叫做學習更合適。」不為名不為利,不為做學問,不為寫文章,不為做官,不為訓人——讀書,完全是一種人生的需要,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讀書,就像天天要吃飯、要睡覺一樣,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是組成生命的含金量。出自心靈的渴求而讀書,不刻意追求,不牽強附會,不急功近利。默想那「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的味道,而「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讀書正是消浮躁、去雜念,保持心平氣和狀態的最好途徑。不讀書,不看報,滿腦子裝著世俗陋習,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亂七八糟,那是會傷害身心的。

    ★書的選擇

    儘管讀史可以明志,讀詩可以明心,讀哲學可以明思辨,但興之所至,專揀情趣盎然的書來讀,也未為不可。三教九流,神仙妖怪,飛禽走獸,皆可接觸。不強求一定要讀什麼名著經典,讀點閒書也是蠻好的。讀閒書如同會見閒朋友,不必為利益而結交,談話也就無高下,閒情所至,流水推舟可以自由自在。讀點佛教尤其是禪宗的書,更是妙不可言。禪固然是宗教,但它關懷現實人生,注重當下平凡生活,它是哲學,更是智慧,也是養心的妙藥,是治療靈魂的靈丹。

    ★讀書法

    飯要天天吃,書要天天讀:有人感慨「一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故此飯要天天吃,書也要天天讀,持之以恆,寒暑不斷,不要像一首打油詩諷刺的那樣:「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包待來年。」

    隨手就讀,興致使然:喝茶時,順手拿起放在茶几底上的書翻翻,一邊品茗,一邊品書,頓覺沁肺潤腑,遍體通泰,樂也融融;上床時,隨便掏出枕邊擺放的書看看,慢慢地從書的意境進入夢鄉,彷彿進入斑斕的童話世界。有人問一位大學問家:「你是怎麼變成大學問家的呢?」他說:「這個嘛,簡單!我就這裡翻翻那裡翻翻,這裡查查那裡查查,這就行了。做學問有一個秘訣,不是看你讀過多少書,而是看你會不會查書,會不會翻書。」

    不求甚解,不鑽牛角尖:「不求甚解」出自於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

    溫家寶總理在與網友的一次互動時說:「讀書不僅給人以力量,而且給人以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們不論多忙,都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讀讀書,養養心,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歇息,從閱讀中得到力量。

    聽曲賞樂,

    悅耳悅心

    人類原來只知道食物是不可缺少的,其實音樂對人類的意義同樣重大。音樂陶冶人的情操,撫慰人的靈魂,使人忘記疲勞與煩惱。一首優美的樂曲能使人精神放鬆,心情愉快,令人體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體力得到適當的調整。音樂還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引起共鳴。不僅如此,音樂還能治病救人。

    國外大量的研究證實,音樂可以引起各種生理反應,如使血壓降低、呼吸減慢、心跳減慢、皮膚溫度升高、肌肉電位降低、皮膚電阻值下降、血管容積增加、血液中的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增加等,從而明顯地促進人體的內穩態,減少緊張焦慮,促進放鬆。英國醫學週刊《柳葉刀》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對那些即將接受心臟病手術的患者而言,聽音樂可以增加他們治癒的概率,減少死亡的概率。

    心臟有許多奇特之處,有時它跳得很快,有時跳得不規則。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這樣變化多端。心臟的活動變化象徵著人的全部生活。在音樂中,可以找到一種身體的和精神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對心臟有益。

    中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探討了音樂與人體生理、病理、養生益壽及防病治病的關係。《靈樞·邪客》裡說:「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聰明的古人將五臟配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五音(角徵宮商羽),形成一套完整的音樂養生概念。不同調式的音樂有利於不同的人體內部系統。如角為木音通於肝,徵於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商為金音通於肺,羽為水音通於腎。這樣便溝通了五音、五臟和氣的五種運動方式的內在聯繫。

    ★音樂的養生功效

    調節情緒:音樂是一種善於表達感情的藝術,它能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各種情緒充分表達出來,所以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引發人的情感,從而影響聽者的情緒。成功的音樂治療能通過旋律、節奏、音色等的均衡作用,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而愉快的情緒可促進人體內環境的平衡。

    調節神經和內分泌:經常聽音樂的人,其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可從內到外得到調整。音樂還能緩解皮膚的衰老,增加人的壽命。生理和心理上的長期緊張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害,導致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腸胃系統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而音樂可以改變人類的情緒和行為,幫助人們放鬆。

    振動協調:人體由許多有規律的振動系統構成,人的腦電波運動、心臟搏動、肺的收縮、腸胃的蠕動和自律神經活動都有一定的節奏。當人患病時,體內節奏處於異常狀態,選擇適當的樂曲,借音樂產生的和諧音頻,可使人體各種振頻活動協調,從而有益於患者恢復健康。聲波所具有的特殊能量,傳入人體後,使細胞發生和諧的同步共振,可直接對細胞起到一種微妙的按摩作用,從而增進細胞的新陳代謝作用,促進內分泌系統釋放出多種生理活性物質,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目的。

    ★音樂的選擇

    音樂所引起的情緒隨樂調、節奏、旋律、節奏、佈局、諧聲及音色等因素而異。每個樂調都可表現一種特殊情緒,不同曲調、節奏、旋律、諧聲引起的生理效也是不同的。比如,快速和愉快的樂曲可使肌肉增加力量;音調和諧、節奏徐緩的樂曲可使呼吸平穩;音樂優美的歌曲或悅耳動聽的器樂曲可調節植物神經,使大腦得到休息,幫助人們調節情緒。

    利用某些具有安神寧心、鎮靜催眠的樂曲,以消除緊張、焦躁情緒。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利用具有開暢胸懷、舒解鬱悶功效的樂曲,以消除情志鬱結的病症,如《古曲》、《喜洋洋》;利用具有使人輕鬆、欣快、喜樂的音樂,以消除悲哀、憂思、憤怒等病態神情,如《百鳥朝鳳》、《黃鶯吟》。此外,一些樂曲還可以促進血管舒張,緊張度降低,從而達到降壓改善血管血液供應的作用。

    調節心律失常——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舒伯特的《搖籃曲》,門德爾松的《夜曲》,馬斯內的《沉思》,舒曼的《夢幻曲》等。

    減輕精神緊張,防止血壓升高——舒伯特的《菩提樹》,德沃夏克的《母親教我的歌》,門德爾松的《春之歌》等。

    ★注意事項

    高保真正版播放:最好使用高保真音響播放正版CD音樂,但在特殊的情況下,例如,不想影響別人,或在一些不方便的場合,還是可以利用隨身聽,但最好不要用耳塞式耳機,而用封閉式耳機。這樣雖然聲波作用不到皮膚,但音樂的心理效應,以及心理效應產生的心率、血壓、呼吸、激素、新陳代謝等方面的作用仍然會產生。

    適時適地:在早晚起床或就寢時,可用養生音樂作為背景音樂;也可在閉目養神時靜心體味音樂。在欣賞音樂時,最好離音響設備有2米左右,並位於音響的正前方,這樣可以比較好地接收音樂聲波且左右均衡。

    音量適當:音量的大小,對人體的按摩作用只有很小的區別,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聲音大到臟腑有感覺的話,人的耳朵會吃不消的。

    睡眠音樂:在選擇睡眠音樂時,所選曲目除一般催眠曲必須具備的要素外,還要注意旋律的美感,最好選擇音量、節奏、情緒漸緩的曲子,這樣可使催眠的效果更好。睡眠音樂應在入睡前播放,播放時間酌情而定,長短不拘,不要戴耳機入眠。注意控制音量低於一般音樂,最好在45分貝以下。

    空腹忌聽進行曲:人在空腹時,飢餓感受很強烈,而進行曲一般都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加上銅管齊奏的效果,會讓人受步步向前的驅使,進一步加劇飢餓感。

    進食忌聽打擊樂:打擊樂通常節奏明快,鏗鏘有力,音量很大,吃飯時欣賞,會導致心跳加快、情緒不安,從而影響食慾,有礙食物消化。

    生氣忌聽搖滾樂:人生氣時,情緒易衝動,常有失態之舉,若在怒氣未消時聽到瘋狂而富有刺激性的搖滾樂,無疑會火上加油,助長人的怒氣。

    清茶一品,

    忙裡偷閒

    在一檔介紹台灣的節目中,昔日的台灣「大佬」陳立夫談起自己的養生經,說了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陳立夫去世時享年百歲,這位老人就是親身實踐著這八個字,從而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一個世紀。

    當我聽到這八個字的時候,我感到很震撼,因為我認為這八個字把養生的「秘訣」簡要地表達了出來,讓人聽上去感到頗有些「話糙理不糙」。陳老的養生方式分為兩部分,也就是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還要保證心理上的健康。

    據傳,民國時四川綦江有一位叫李青雲的人,活了至少150多歲,四川軍閥楊森曾向他請教長壽之道,李青雲只談了一個字——靜。他說:「靜心養氣,坐當如龜。」烏龜為什麼長壽?就是因為它很靜,常常能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地趴上幾天。人雖不能像烏龜一樣幾乎一動不動,卻應做到心靜。

    所謂心靜,就是告訴我們在繁忙的生活學習當中,始終要保持著內心的冷靜和沉穩,不要因為身體上的忙碌而使得心理上也變得浮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