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 第30章 西方的復仇 (2)
    愛立信從類似服務業務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收入,更重要的還有一種全新的同運營商的關係—面向用戶的同盟關係。之前,由於它提供給運營商的只是單純的設備,而這些設備越來越標準化,這就給了運營商轉而採用價格上更有誘惑力的中興、華為等中國公司的產品以機會。但現在愛立信則通過相對個性化的服務重新拉近了同運營商的距離。

    雖然服務需要用到大量的知識員工及考慮相應的成本,在這方面中國公司更有優勢,但由於愛立信在管理上與運營商更有共同語言,也更容易獲得運營商的信任,2009年它一次就獲得了美國運營商Sprint為期7年、價值50億美元的合同,這就使愛立信再次找到了自己獨特的位置,這種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與中國公司的低價競爭。

    隨著2010年1月1日衛翰思的到任,可以預見愛立信將憑借在服務領域的優勢對中國公司展開新一輪的復仇,看看此人的簡歷就知道了:從2003年開始就是愛立信的全球服務業務負責人,相比他的前任—營銷天才思文凱,他更懂得如何通過服務來賺錢。他已經公開表示要將公司的服務業務佔全部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0%,並對來自華為的競爭也絲毫不懼怕,聲稱即便在設備業務的增長速度上愛立信也會勝過華為。

    這將導致非常不利的後果,即中國公司最終可能會淪為西方公司的打工者。它們會贏得設備之爭,但卻與更加有利可圖的服務環節無緣,甚至可能要隨時滿足西方服務商提出的各種有關設備的要求,在中國公司已經獲得一定優勢的新興市場也不例外。在獲得Sprint外包合同的同一年,愛立信還獲得了Zain(中東和非洲的領先移動通信運營商)在尼日利亞為期5年的管理外包合同,包括網絡運營、現場維護、優化與第三方供應商的管理。這是一個非常不妙的開始:Zain在中東和非洲處於領先地位,業務覆蓋24個國家,很有希望在2011年躋身全球前十大運營商行列,而這裡恰好是中興扎根最深的市場之一。

    在成熟市場,這種情況也已經發生。據說荷蘭KPN在將其位於比利時和德國的3G合同授予中興的同時,很可能將其管理服務外包交給阿爾卡特朗訊—目前阿爾卡特朗訊旗下的貝爾實驗室是KPN實施網絡和業務轉型的咨詢顧問。如果這是事實,將意味著在對工程實施以及後續服務的評價方面,中興實際上可能不得不聽阿爾卡特朗訊的。

    但真正體現西方的「頑固」與「復仇」的,可能還是在美國市場。雖然美國處處以自由開放的形象示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著意通過鼓勵電信競爭來強化這一形象,但由於從一開始北美的運營商(如AT&T)和設備商(比如朗訊、北電)之間就存在股權上的關聯,甚至本身就是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門,加上美國政府非常善於用合法的手段來保護本國企業,這些都使得規模巨大的美國設備市場幾乎從一開始就是幾家美國本地企業的天下,即便是愛立信、諾西這樣的歐洲巨頭都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不過這種局面近些年也有了變化,隨著北電、朗訊和摩托羅拉這些北美電信設備公司走向衰落,美國的運營商也不得不轉向新的設備商尋求支持,但這還輪不到中國公司。由於美國政府幾乎總是對中國公司懷有戒心,又有國家安全這樣的幌子作為支持,因此幸運落到了歐洲公司的頭上—美國政府顯然對它們更為放心一些—通過合併或併購朗訊和北電,阿爾卡特和愛立信都已經成功躋身美國最主流的設備供應商行列,從而報了中國公司在其歐洲家門口的一箭之仇。

    現在,愛立信已經贏得了美國前五大運營商中的四家的重要訂單,分別是Verizon無線、AT&T和MetroPCS的LTE商用合同(前兩個與阿爾卡特朗訊分享),以及Sprint價值50億美元的外包服務合同。如果不是愛立信橫刀奪愛,這些訂單很可能大部分本應屬於諾西。在愛立信殺出之前,諾西本來已經宣佈收購北電。由於美國在2G時代主流的是CDMA網絡,這些並非歐洲公司的長項,愛立信甚至在2005年已經徹底放棄了該標準的設備業務,所以如果不是美國設備商自己不爭氣,很難說歐洲公司在短期之內還有什麼機會。

    在這之前,中國公司本來與歐洲公司處於同一起跑線上,並且很有希望率先實現突破。由於在CDMA和終端定制上比華為稍勝一籌,中興的表現一直引人關注。到目前為止,它獲得的訂單包括為Sprint提供WiMax終端,為Verizon定制無線寬帶終端,為MetroPCS提供定制的CDMA手機,以及即將為其代工4G智能手機,為Aircell承建覆蓋美國空中的EV-DORev.A網絡,為美國WiMax運營商Clearwire在西班牙的網絡提供基礎設施,以及與區域運營商CommnetWireless一起建一個覆蓋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猶他州的LTE試驗網絡。

    但進展依然比預想的要慢。美國一流的運營商並不太在乎價格因素,這是中國公司遇到的最大障礙。通常,美國是全球同類產品中售價最高的市場,但它們的ARPU值可能也是全球最高的,這從前四大美國移動運營商的收入狀況就可見一斑,它們的用戶數均不足1億,但收入卻都躋身全球前十。它們對無償的設備替換也不感興趣(而這是中國公司在進入新市場時常採用的手段),除非是遇到重大的技術升級,需要對整個網絡進行重新改造。

    相比而言,它們倒更關注技術和能帶來業務的創新。這似乎也是長期奉行市場導向的中國公司的優勢,但眾多的認證機制消解了中國公司的這些優勢。通常需要經過長達一年、費用高昂的認證後,中國公司才會擁有進入二流運營商採購體系的能力,而要進入一流運營商,還必須再花上上百萬美元進行一年以上的認證。而且即便這樣,非美國的設備商也只能進入接入網和承載網等較邊緣的市場,而核心網則始終處於「政治原因」的保護之下。

    即使阻礙重重,中國公司取得的進展也已經足夠引起美國國內的注意。在中興與Sprint共同召開的WiMax終端發佈會上,中興甚至贏得了同行的尊敬—它們向中興送來了祝福。這也難怪,諾基亞和三星已經為進入美國努力了10年,至今仍然沒有大的進展,而中興此時正式進入才3年。

    2009年,美國電信雜誌《無線週刊》(WirelessWeek)的網絡版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突破美國市場》的文章,認為儘管中興和華為的份額並不算大,但考慮到他們進入該市場的時間遠遠短於歐洲的老牌巨頭,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卻令人矚目。不過該文也同時道出了中國公司目前的處境:在一些機構或媒體劃分美國電信基礎設施及手機市場份額時,中興和華為經常被劃歸到「其他廠商」一類。

    但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認為WiMax可能會為中興和華為打入美國市場提供良機。兩家公司都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WiMax運營商Clearwire的系統設備供應商。華為與思科、三星和摩托羅拉一道獲得了其美國的WiMax網絡訂單,而中興則和另外一家公司負責為其西班牙網絡提供設備。另外中興還是Clearwire的股東Sprint的WiMax終端供應商。兩家公司的產品得到了Clearwire總裁巴裡·韋斯特(BarryWest)的高度認可,稱它們是「非常棒的供應商」,「全球WiMax設備製造商的第一陣營」。

    當然,中興和華為都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iSuppli將它們在美國市場的優勢歸納為兩點:一個是價格,另一個就是具有長期開發計劃的完整產品線。在後一方面,也許中興是全球最獨一無二的,眾所周知,它擁有最長的產品線。

    除此之外,中興則仍然希望在即將提供大規模技術升級機會的LTE領域有所突破,特別是利用其在CDMA上的優勢幫助美國運營商解決向LTE升級的難題。目前中興已經在達拉斯成立了一家LTE實驗室,先期著重CDMA/LTE的雙模研究。在2010年3月23日的美國無線通信展上,中興還推出了全球首款CDMA/LTE雙模遠端射頻單元RRU,可以同時支持CDMA20001x、EV-DO和LTE,其贏得Verizon認可的3G無線寬帶產品AD3700就是這方面的傑作。該產品可以鏈接到全球超過175個國家的EV-DO、GSM、GPRS、EDGE、HSPA和UMTS,被Verizon稱為全球模式。

    不過,中國公司通往主流的道路仍然佈滿荊棘。這從美國主流意識對華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電信咨詢公司CIMICorp總裁湯姆·諾裡(TomNolle)在2009年提出的一個觀點非常具有代表性:「運營商已經開始認真對待華為的產品,但我預計,2010年華為與美國兩大運營商中的任何一家都不會有太大規模的合作。」相比而言,美國運營商更相信「本土」的設備商。所以,儘管華為曾經對獲得AT&T和Verizon無線的LTE網絡合同寄予厚望,而且也進入了短名單,但最終仍然敗在了「本土」的愛立信和阿爾卡特朗訊手中。

    除非中國公司也像愛立信一樣走收購一家美國本地的設備商的捷徑。但從目前來看,似乎只有摩托羅拉這一個獵物了。最近,摩托羅拉已經表示將把網絡與終端業務進行拆分,業界一直認為它最終可能會賣掉網絡業務。而每當這時,中國公司總是成為首當其衝的潛在併購者。當時的中興美國分公司首席執行官、現中興首席技術官孫枕戈經常會接到媒體、股票分析師等人對此的詢問電話。不過,這次人們認為華為更有可能是潛在的買家。但誰又能保證在最後的關頭不會遇到「安全門」呢,華為曾經嘗試收購英國馬可尼和美國3com公司的部分股份,最終就因為類似問題而失敗。

    何況,有歐洲血統的諾西一直虎視眈眈,它是歐洲三大巨頭中唯一沒有突破美國市場的運營商了。上次謀求收購北電時被愛立信抄了後路,難保它不會在華為收購的關鍵時候殺出來。在西方經濟世界反華勢力甚囂塵上之時,只要它想收購,很可能會不費很大的力氣就可以使天平偏向自己一側。如果是這樣,中興和華為將不得不繼續等待。

    在美國主流社會對中國製造的看法徹底扭轉之前,它們在美國市場恐怕都很難有真正的突破。這是一座比市場和技術本身更難以逾越的高山。自從中興進入美國以來,儘管市場上屢有斬獲,但在改變美國人的觀念方面仍然進展緩慢,一切都只比當時的中興美國分公司首席執行官孫枕戈剛剛到時稍微好轉一點點,那時,媒體、政府甚至FBI(美國聯邦調查局)都對中國公司能否從事高科技表示懷疑,許多人以各種借口要求參觀中興實驗室,實際上是希望在實驗室看到中興的研究者正在分解北電、摩托羅拉等廠商的設備,複製他們的技術。

    「不能太急躁。我們的差距還很大,特別是來自文化方面的壁壘。我們要在歐美成熟市場成為主流供應商,掌握主導權,起碼還要等10年。」侯為貴努力安撫部下,希望他們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