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學問 第42章 忠厚長者直不疑
    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捨有告歸,誤持同捨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文帝稱舉,稍遷至太中大夫。朝廷見,人或毀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獨無奈其善盜嫂何也!』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也。

    ——《史記》卷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

    秦漢時期皇宮的門衛就是郎官,把門護駕,多由年輕人擔當,是基層的公務員,意欲提升,要先從郎官做起。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叫直不疑的郎官,是河南南陽人。在郎官任上,他做過兩件事,很有影響,司馬遷就把他寫進了《史記》中,與萬奮、衛綰、張叔等人合傳。

    第一件事是直不疑買金償亡。話說直不疑住的是三人間的集體宿舍,有一次,其中一位請假回家探親,走的時候誤把同住的另一位郎官的金(黃銅,可以用來鑄錢)拿走了。後來丟金的郎官發現自己的貴重金屬不見了,就懷疑直不疑。直不疑認為既然懷疑我,那我就承認這檔子事是我幹的,乾脆買了金償還他。那位探親的室友歸隊後,歸還了誤拿的金,這令妄加猜疑者羞愧難當,從內心深處覺得直不疑確實是個忠厚的人。於是到處宣揚此事,直不疑獲得了「長者」的榮譽稱號。在這件事情中,同事誤解直不疑不是沒有道理,而直不疑的作為常人則是意想不到,也很難做到的。

    直不疑的這件事情很有影響,因為到東漢時期,還是在這片區域,也發生了類似的一件事情。據《後漢書》的記載,還是南陽這個地方,有個叫卓茂的小官員,一次出行,有人看到他的車馬,說是自己遺失的馬。卓茂就問:「你丟馬多久了?」那人說:「一月有餘。」卓茂養這馬好幾年了,知道這人認錯了,但也沒有辯解,還是默默解下馬牽給對方,獨自拉車回去,對那人說:「如果不是你的馬,請到丞相府還給我。」過了一段時間,丟馬者找到了他丟失的馬,於是趕緊到丞相府還馬,叩頭謝罪。卓茂在當時也被譽為長者。在類似的事情面前,有過錯的人尚且極力脫卸責任,何況清白之人?可直不疑和卓茂卻厚道到親自背黑鍋,可見他們心胸的寬廣,其性不好爭如此。

    第二件事是有人詆毀不疑盜嫂。盜嫂就是說與嫂嫂關係曖昧,有私情。漢初功臣陳平就領受過這種陰毒的損招。其實,兩人得此「惡名」不是沒有原因,陳平是「美丈夫」,直不疑「狀貌甚美」,都是帥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陳平對此進行了辯解澄清。直不疑則僅說了四個字:「我乃無兄。」既無兄長,何來嫂嫂,既無嫂嫂,盜嫂又豈能發生?陳平、直不疑的「盜嫂門」事件都豐富了中國語林,產生了兩個成語:盜嫂受金、無兄盜嫂。可見詆毀造謠的傳統真是由來已久。見人家英俊,便懸想此人作風一定不佳;看人家富有,便推測此人不是貪污就盜竊。聽虛責響,視空索影,謠言就是這樣「煉成」的。

    司馬遷說直不疑「學老子言」,喜歡黃老之道。《老子》中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語言是有局限的,言語與事實之間總是有距離的。有些事情,僅憑搖唇鼓舌是蒼白無力的。直不疑的忠厚之處,在於不用矯飾的言辭來辯解,而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道理,讓事實說話;反之,越是花言巧語的人,則往往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徒。孔子云「巧言令色,鮮矣仁」,聖人的話是不錯的。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今天,我們在遭人誤解、被人誹謗以致「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候,不妨乾脆學學直不疑的態度與做法。有時候,越描越黑,不妨寬容一點,大度一些,退讓一步,忍耐一分,事實往往會水落石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