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學問 第30章 淡定哥的舌頭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戰國是一個士人大顯身手的時代,眾多士人被推到歷史舞台的前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這些時代的弄潮兒裡面,有一個卓爾不群的人物,他叫張儀,是戰國連橫政策的關鍵執行者,在當時可謂風雲一時。

    亂世出英雄,但是英雄的出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張儀是魏國人,開始曾經跟隨鬼谷先生學習謀略之術,和蘇秦是同門師兄弟。

    士學而優則仕,張儀學成之後到諸侯國那裡去遊說。就在他到楚國遊說時,發生了一件令他鬱悶的事。有一天,張儀和楚國的宰相飲酒,楚相發現自己的玉璧丟失了,楚相手下的門人都認為此事為張儀所為,因為張儀家境貧寒,而且被他們看做是無行之人,因此不約而同地將張儀作為了犯罪嫌疑人。於是,楚相下令將張儀抓起來而進行刑罰,鞭笞數百下之後,張儀還是不認罪,最後只能是把他放了。回家之後,妻子沉痛地勸說:「唉,你如果不是非得要讀書遊說諸侯,怎麼會遭受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倒是很淡定,問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不禁被他的言語逗笑了,說:「舌頭還好好地長在嘴裡呢。」張儀說了一句話:「這就足夠了。」

    一聲「足矣」,簡單而直接,道出了張儀的心思所在。在那樣的一個競相爭奪富貴名利的時代,作為一個士人,一個遊說諸侯的說客,他一生所依賴的不是健壯的體魄,也不是姣好的形貌,而是勸說別人的才能,勸說別人的才能首先要有一個生理前提,就是人的發音器官之一:舌頭。而這一舌頭確實為張儀賺來了功名,贏來了富貴,收成了個金缽滿滿。

    張儀在楚國、趙國連續受挫之後,西入秦國,靠著他的「舌頭功」,將秦惠文君說得服服帖帖,任為客卿。次年,張儀被任命為秦國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

    張儀舌頭的威力,在與楚國的斡旋中很快顯示出來。戰國時代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是秦國與楚國,當時有「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的說法。秦國要想實現一統大業,必須要滅掉的障礙是楚國。但是楚國並不弱,而且還有著其他小國的支持,組成了強大的聯盟。張儀一番籌劃之後,決定將弱楚的首步棋鎖定在瓦解統一戰線上。在這場決定秦楚生死命運的關鍵性環節,還是張儀的舌頭發揮了威力。他就憑著一張嘴,利誘楚懷王,如果與齊國斷交,秦國將把商於之地六百里奉送給楚國,但是在楚懷王聽從張儀建議與齊斷交之後,張儀又說當初約定的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就是因為這場外交斡旋,張儀最後被封為武信君。

    對於張儀的人品,我們拋開不談,他的堅定和自我定位意識,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張儀對於自己的境遇很瞭解,這樣一個有著絕對自信的人,雖然尚處於窮困狀態,沒人真正賞識,但是他特別重視自己安身立命的武器,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明白自己適合與擅長的工作,也正是這種武器與自信才能讓他在後來能青雲直上。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職業定位不准最後命喪黃泉的人,這人是趙括。趙括是紙上談兵的主角,他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太清晰,自視甚高,反而是他的父母對其缺點頗為瞭解。趙括就是沒有做到準確定位,未能看到自己的才能與所要從事的工作之間的差距,最後因為不能勝任而受到了懲罰,只不過他所受的懲罰是至為慘重的生命代價。

    現在的社會也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怎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脫穎而出,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但是,不少人因為不瞭解自己的能力,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做什麼,盲目地在時代大潮面前跟風跑,最後是「全面撒網撈不到魚」。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妨沉浸下來,「淡定淡定」,找一下自己身上那關鍵的「舌頭」,或許找到了之後,屬於自己的春暖花開的季節就要來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