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74章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黑暗時代的「青天」 (1)
    【引言】

    如果遇到了冤屈,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碰上一位青天大老爺,替自己申冤鳴屈,這是我們一般的民族心理。但「文革」時期卻有一種奇怪的論調,認為封建社會的清官比貪官還要壞,為什麼呢?據說是因為清官具有欺騙性,使人民不容易認識到封建社會的反動本質,起到了阻礙人民覺醒,延緩革命進程的作用。今天看來,這樣的論調實在是荒謬至極。如果按照這一論調的邏輯延伸下去,就可以得出好人即壞人,壞人即好人的結論了。

    在傳統社會,應該說是昏官、貪官居多,但也不是漆黑一團,總有一些正直剛硬的官吏為這個社會提供一絲亮光和希望,即使是在極為黑暗的時代,這樣的人也不是不存在。

    【事典】

    唐代武則天執政初年,為維護自己的統治,打擊李姓勢力,任用酷吏,濫興大獄,殺人無數,可謂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就在這時,狄仁傑、徐有功等人堅持正義、無畏無懼的行為樹立了青天的楷模,也使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

    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人,唐高宗時,曾任侍御史,武則天時,官至侍郎。他為官清廉,以不畏權勢、敢犯顏直諫、精於斷案著稱,在中國歷史上有「狄青天」之稱。

    儀鳳年間,狄仁傑任大理丞,每年斷案無數,涉及人數一萬七千多,從來沒有一個人有怨言。有一次,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為誤砍了昭陵的柏樹而犯了罪,被拘押在大理寺監獄。狄仁傑依法斷案,判定此罪應予以罷免官職的處罰。狄仁傑上奏高宗皇帝,高宗卻命令立即將其斬首示眾,狄仁傑並不畏懼皇帝的權勢,犯顏直諫,奏道:「權善才之罪,依國法不應處死。」高宗十分惱怒,說道:「權善才砍昭陵的柏樹,是使我陷於不孝的境地,一定要殺掉他。」在朝廷上,左右兩班文武大臣都注視著狄仁傑,等待著他按皇上的意旨,下達處死權善才的命令。誰知狄仁傑並不屈服,對高宗說道:「我聽說違背皇上的意旨就是逆龍鱗,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是不祥的事,我認為不是那樣。若在夏桀、商紂時期,這樣做是有殺身之禍的;若處在唐堯、虞舜的時代,這樣做就是忠臣。

    我今天很幸運地遇到像唐堯、虞舜一樣英明的皇上,就用不著擔心像比幹那樣,進逆耳忠言而被處死。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盜取漢高祖廟中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廷上直言進諫,使得盜環人僅僅受到斬首示眾的處罰,而沒有株連全家。明主是可以用道理說服的,忠臣是不能用威勢壓服的。今天陛下若不採納我的諫言,我死後實在無顏見張釋之於地下。陛下制定的法令,已公佈於眾,是流放,還是處死,各有不同的規定,豈有未犯死罪而被處死的道理?若不依法辦案,就會失信於民,則民無行事的準則。陛下若想改變法令制度,就請從今天開始。當年張釋之曾經問漢文帝:『若偷盜高祖廟中的玉環就殺掉全家人,要是盜掘了高祖的長陵,陛下又該如何處治呢?』今天,陛下若因為昭陵的一株柏樹就殺掉一名將軍,千載之後,人們會說陛下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這是我不敢奉旨殺掉權善才,陷陛下於不義,給陛下造成桀紂之君的壞名聲的原因。」

    唐代的武則天實際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她在經過了艱苦複雜的努力後奪取了帝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她任酷吏,施酷刑。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犯顏直諫,就顯得更加不易了。然而,史載和傳說中的狄青天(狄仁傑)就出現在這一特定時期。狄仁傑的作為不僅在武則天稱帝時期難能可貴,即使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常見的。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傑任文昌右丞,出京城任豫州刺史。當時,武則天臨朝稱制,越王李貞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以及李元嘉之子黃國公李撰、李靈夔之子范陽王李藹、李元軌之子江都王李緒、李貞之子琅邪王李沖等人秘密聯絡,都有扶植李唐王朝、掃除武則天的意思。不久,琅邪王李沖與眾王約定,起兵匡復李氏。李沖首先起兵,然而,眾王都沒有按約響應,只有越王李貞,因與李沖有父子之情,起兵響應。武則天派宰相張光輔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去討伐,經過了二十餘天的激戰,李貞兵敗,服毒自殺。李貞之子李沖及其家屬全都被殺,無一人倖免。

    李貞兵敗之後,受牽連被治罪者六七百人,被籍沒入宮者五千餘口,朝廷委派的司刑使逼促行刑。狄仁傑同情這些人,認為他們脅從犯罪,應暫緩處治。於是秘密上表章向武則天申奏道:「我想公開申奏,卻又不敢,怕被認為是替叛逆之人申辯;若知而不言,又恐怕違背了陛下存恤臣民的意旨。我幾次寫成奏章又毀掉,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這些人造反,實際上都不是自願,而是屬於脅從犯罪的,我懇切地希望陛下同情他們一時的失誤。」武則天見到狄仁傑的密表之後,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同意了他的意見,特意降旨,從輕處治這批人,免去他們的斬刑,而將他們流放到豐州。隨李貞造反的這些囚犯被押解到寧州(治所在今甘肅省寧縣)駐下來時,寧州的父老迎候他們說:「是狄使君救活你們啊!」他們互相扶持著在狄仁傑的功德碑下哭拜,吃齋戒酒三日以後才起程,豫州的囚犯到達流放地豐州以後,又一起集資立碑,頌揚狄仁傑的功德。

    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定了李貞叛亂,部下將士居功自傲,胡作非為,到狄仁傑的轄區內勒索財物,狄仁傑一概不答應。張光輔惱怒地對狄仁傑說道:「你一個小小的州刺史難道敢輕視我這個大軍元帥嗎?」狄仁傑說:「擾亂河南的,僅僅是一個越王李貞罷了。現在,一個李貞剛被平定,而上萬個李貞又出現了。」張光輔聽了,十分惱火,質問狄仁傑說這話是什麼意思。狄仁傑說:「您率領三十萬軍隊,平定一個亂臣,不收斂約束軍隊,卻放縱軍隊亂施暴行,殘殺無罪之人,使百姓肝腦塗地,這不是又出現了上萬個李貞嗎?況且,李貞倚仗他的威勢使百姓脅從,百姓不由自主,到朝廷官軍來到時,登上城牆,順著繩索滑下歸順官軍的人數以萬記,城四周都踩出了許多小路。您為什麼為了邀功求賞,縱容部下濫殺歸降之人?只恐怕喊冤之聲響徹雲天。若能得到尚方寶劍架到您頸之上,您也一樣很輕易地被處死。」狄仁傑一席話說得張光輔啞口無言,但他心中卻極其忌恨狄仁傑。

    張光輔回到京城以後,誣奏狄仁傑袒護叛亂的罪犯,狄仁傑被貶為復州刺史。後來,狄仁傑又改任洛州剌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