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37章 戰勝人性的弱點·諷諫
    【引言】

    諷諫是一門藝術,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事例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國歷史上,不僅優伶可以諷諫,一般的大臣也可以諷諫,可以說,諷諫是中國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

    【事典】

    中國有一個不成文的法令,即優言無罪,意思是說無論優伶說什麼話,都沒有忌諱,皇帝是不能將他治罪的,下面就是優旃諷諫秦始皇和秦二世的例子。

    秦始皇曾想造一個很大的苑囿,東到函谷關,西到雍陳倉。優旃說:「好啊!可以在苑囿裡多放養一些野獸,假如強盜從東邊攻來,用麋鹿去抵擋也就夠了。」秦始皇聽了這話,哭笑不得,後來因故放棄了,不再準備修這座苑囿。

    秦二世的時候,曾想給城牆塗上油彩,優旃又說:「好啊!即使陛下不說,臣子們也將提議這樣做。為什麼呢?把城牆塗上油彩,那多好哇,對百姓來說,雖然很勞苦、很破費,但是多好看呀!塗了油漆的城牆富麗堂皇,敵人來了,爬不上來,即使想接近城牆,也容易被油漆粘住,城池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了。這比挖地窖要容易得多。」秦二世聽了大笑,就放棄了油漆城牆的打算。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正義感的優伶往往借助優言無罪這個特殊的便利條件向皇帝進諫,並屢屢取得別人所無法取得的效果。優旃、優孟、東方朔就是這類人物中的典型代表。

    元朝脫脫執政時,有一位神童前來進見,自稱會作詩。脫脫隨手而指,讓他以挑擔子為題賦詩一首,童子當即作出一首絕句,詩云:「分得兩頭輕與重,世間何事不擔當?」這首詩是平淡無奇的,但卻大有深意,意在諷刺脫脫做事不能權衡輕重。

    脫脫執政的時代,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時代。朝政混亂,盜賊蜂起,脫脫掌握國家大權,責任重大,如果沒有頑強的智計來維持局面,很容易使事情敗壞。史書上往往稱讚脫脫輕視錢財,遠離聲色,禮賢下士,恪守大臣的節操,具有古代賢相的遺風,但卻被小人所迷惑,由於急於了結個人恩怨,以至親自率軍出征,結果功虧一簣,被哈麻讒言陷害,死在淮安,國家也隨之滅亡了。這是由於他平時不善於權衡事情的輕重,所以不能擔當大任,這名神童的詩很巧妙地諷諫了他的這一弱點,可惜的是脫脫把它忽略了,沒有悟出其中深刻而中肯的道理。

    【評議】

    我聽人說,以「諷」為諫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做法。那麼,古代的大臣以忠言諫主為己任,直言盡忠,難道都不足為訓嗎?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如果說進諫之道重在「諷」的話,那麼,在堯、舜時代,君臣之間相互問答唱和,有這樣的事嗎?沒有。在夏、商、週三代鼎盛時期,大臣獻計獻策,君主訓導臣下,是不是有這樣的事呢?沒有。上有聖明的君主,下有正直的大臣,君臣同心同德,舉措得當,言語行動準確得當,即使有不足之處,隨時可以指出,加以匡正,無不順應民意,哪裡用得著「諷」呢?之所以有「諷」,是出於不得已才這麼做。況且,所謂的「諷」,必須是旁征博喻,故意地繞著彎子講道理,甚至有人花言巧語地進行莫名其妙的詭辯,大多類似於優伶給人開心逗悶的把戲,哪裡是大臣侍奉君主、談經論道的方法呢?憑著朝廷宮殿的無比尊嚴,天子的赫赫威勢,卻動輒以諷刺進諫,朝廷上豈不成了上演滑稽戲的勾欄瓦肆?然而,用什麼辦法來取代這種做法呢?答案是:言談微中,可以解紛。倘若使進諫的人懂得因勢利導,有什麼錯誤不能得到挽回和補救呢?孔子說自己選擇諷諫,是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局勢有感而發,並不是教導人們一概地將這一方法運用於開明盛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