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34章 戰勝人性的弱點·良母教子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孟母教子」的故事是盡人皆知的。孟母為了將孟子培養成於國有用的人才,曾三遷其家,擇鄰而居,最後在官學附近居住下來,並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教育孟子,終於使他成為一代聖人。其實,這樣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事典】

    鄭善果是隋朝有名的大臣,為官勤謹公正,以清廉節儉著稱,在當時被人們看作是官吏的楷模。這些都與他的寡母長期的諄諄教誨有關。

    鄭善果的母親是清河(今山東臨清縣東北)崔家的女兒,十三歲時,嫁給鄭善果的父親鄭誠。七年後,鄭誠在與尉遲迥的叛軍交戰時戰死,當時,鄭善果的母親還很年輕,她的父親不願她守寡,就想讓她改嫁,她抱著小善果說:「我不想再嫁,我丈夫雖然死了,還有這個孩子。拋棄孩子再嫁,就是沒有慈愛之心,背叛死者再嫁,就是沒有禮義之心。我不能做這樣的事,我寧可剪掉頭髮,以表我的真心,也不願聽從你的話違背禮義、滅慈愛。」父親聽了她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只好作罷。於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因為鄭誠是為國而死,朝廷對他的家屬也十分優待。鄭善果剛剛成年,朝廷就任命他為魯郡太守,負責一郡的事務。

    鄭善果的母親十分賢淑,有節操,從小涉獵經史,對國家政事也非常關心,通曉治國方略。每當鄭善果出堂處理事務時,她總是在後堂探聽察看。鄭善果如果處理得當,母親就非常高興,兒子回家後母子二人相對談笑一番;如果鄭善果處理不當,或無故對屬下任性使氣,母親就會非常生氣,在家裡蒙著被子哭泣,連飯也不吃,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兒子。每到這時,鄭善果就不敢離開,總是伏在母親床前侍候,跪在那裡不敢起來。母親對他說:「我並不是對你生氣,而是對你們鄭家感到慚愧。你父親是個忠誠勤勉的人,在職任官時公正廉潔,後來為國捐軀。我一直期待著你能繼承父親遺志,不辜負他對國家的一片忠心。但我一直憂慮不安的是,你幼年喪父,我又是一個婦道之人,對你的教育慈愛有餘威嚴不足,致使你妄自尊大,任性使氣,以驕縱為樂,處事失去公正。如果你老是這樣,不思悔改,不但會遺失家風,我的名聲是小事,怕的是會有損於朝廷法度。要是你因此丟官棄爵,自取罪責,我死之日,有何面目去見你父親?」

    鄭善果聽了母親這段發自肺腑的話,非常感動,他痛哭流涕,發誓一定要改過。鄭善果的生活雖然已經比較富裕,但他的母親常常自己紡線織布,日夜操勞,每天到午夜時分才睡。鄭善果勸母親說:「兒子的官職雖然不高,所得的俸祿孝敬母親已經足夠,母親為什麼還要這樣操勞呢?你這樣使我於心不忍,使我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孝心。」母親聽了很不高興,歎著氣說:「唉!我還以為你已長大成人,能懂得事理了,聽你這麼說,才知道你還是不懂事理。你從朝廷得到的俸祿,怎麼能讓家裡人使用呢?這些俸祿,是朝廷用來報答你父親為國捐軀的,並不是讓你用來給別人使用的。你應該把它們散發給那些窮苦百姓,以此佈施你父親的恩惠,家裡人怎麼能貪圖享用呢?我紡線織布,這是盡一個婦人的職責。上自王后,下至百官之妻,都應該勞動,這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如果什麼事都不幹,只顧享受,就是驕縱安逸之人,長此以往,那就不堪設想了。我怎麼能做這樣的人呢?」

    鄭善果聽了,非常受感動,趕緊向母親道歉。在此以後,他所得的俸祿,都用來賑濟窮苦百姓,自己做事也格外勤勉用心。鄭善果的母親平時生活極其節儉,並以此教導兒子。自從守寡以後,便不再擦用脂粉,穿的也都是粗布衣服。家裡只有在祭祀或來客人時才喝酒吃肉,日常吃用的東西大多是自己做的,她還自己種植蔬菜和農作物,只吃自家莊園裡收穫的東西,親戚朋友送的東西一概不收。鄭善果在官府裡任職時,也都是從自己家裡帶飯,省下來的飯費或者用來修理衙門屋宇,或者分給手下的差役們。鄭善果因此獲得好名聲,被人稱為清官。

    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很早就守寡,家境貧困,居住在東都洛陽,丈夫去世後,她帶著留下的三個兒子,兒子年紀都很小,沒有人能夠幫她賺錢養家,只有靠她自己。為了教育兒子,鄭氏沒有再嫁。但因家境貧寒,無錢供幾個兒子上學讀書,鄭氏就在家裡教孩子讀書識字。

    鄭氏性格堅定,十分要強。一天,李景讓住宅後面的舊牆壁因為下雨而突然坍塌了,牆壁裡不知是哪位先人藏了很多錢幣,此時都顯露了出來,多得幾乎能裝滿一船,奴婢們看到後,驚喜異常,覺得真是天上掉下金元寶,急忙跑去告訴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得知此事,沒有像她的奴僕一樣感到高興,她急忙趕來,燒香禱告,說:「我聽說沒有勞動而獲利,是自身的災禍,如果佔有了,是不吉利的。老天必定是因為我死去的丈夫積下了功德,憐憫我家困而賜給我錢財,可這樣並非我所想得到的,但願幾個孩子以後學問有成,光宗耀祖,這才是我和死去的丈夫的志向,這些分外之錢我不敢取。」鄭氏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才,教育他們,就先培養他們的廉潔品格和遠大志向。於是,她即令家人將錢掩埋於原處,並重新修好牆壁,對這些錢分文不取。

    由於鄭氏教育有方,三個兒子李景讓、李景溫、李景莊都中進士及第,鄭氏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後來,在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十月間,唐宣宗任命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李景讓所以能夠受到皇帝的賞識,受到時人的尊重,這與他母親鄭氏對他的管教是分不開的。觀察使當時已經算是一個不小的官了,此時,李景讓頭髮都已斑白,然而,在家裡如果小有過錯,仍不免遭母親的捶打。

    李景讓在江西任上,部下有個人違背了他的旨意,李景讓一怒之下,竟舉杖失手將其打死,事出之後,引起軍中憤怒,眼看就要發生動亂。鄭氏聽到此消息後,立即來到衙中,坐於廳堂聽李景讓理政,然後讓李景讓站在庭院中,憤怒地責備說:「天子付給你鎮守一方的重任,國家的刑法,豈能按你個人的喜怒亂來,隨意殺無罪的人,萬一使得一方不得安寧,豈不是上負於朝廷,讓垂老之年的我也要帶著羞顏入墳地,有什麼臉面見你的先人前輩!」說完命令左右家人剝下李景讓的上衣,舉鞭抽打李景讓的背。將佐們看到鄭氏的舉動,反倒覺得有些過分,於是都為李景讓求情,鄭氏很久才放手,將李景讓釋放,軍中於是安定下來。

    【評議】

    古人講嚴父慈母,我們現在總是將其理解為父親嚴厲,母親慈祥。其實,嚴父慈母這一成語在古漢語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嚴厲而又慈祥的父親和母親。《三字經》裡也說:「養不教,父之惰。」好像教養都是父親的責任,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總的說來婦女的地位一直很低,但這並不是說婦女就一點作用也沒有,相反,在有的家庭,婦女的地位還很高,這又與孝道觀念密切相關。對於教育子女來講,由於在傳統社會裡婦女主內,與子女接觸的時間較長,對子女的影響也就更大。所以,母親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良母教子的故事也就傳為美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