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 第76章 性格與命運·一位「學者」政治家的下場 (1)
    【引言】

    中國人做事情一般來講是不太徹底的,在封建官場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戰場上,又講究「窮寇勿追」;在商場上,往往喜歡「見好就收」。可謂深得中庸之道。

    確實,這也是中國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在《易經》裡,就有「否極泰來」、「剝極而復」的話,意思是說倒霉到了極點,好運就會來臨,反之,鼎盛到了極點,也就快倒霉了。就是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話也還是含有辯證的因素,不能不說有一定的合理性。

    這的確是中國封建官場裡的一條守則,但人在官場,往往利令智昏,雖明白及時抽身的道理,卻是身不由己,不願拋棄榮華富貴,最後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許,這是人性使然吧!

    【事典】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集大學者、大權謀家、大政治家於一身的李斯,就是這樣一個例證。他在身為秦國丞相大紅大紫的時期,多次想起老師荀子告誡他的「物忌太盛」的話,也多次想和他的兒子一起回到故鄉上蔡過那種牽著黃犬、優遊自在的生活。但由於功利之心太重,權勢之欲太盛,未能抽身離去,最終落個父子均被腰斬的下場。

    李斯出生於戰國末期,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人,少年時家境不太寬裕,年輕時曾經做過掌官文書的小官。至於他的性格為人,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插敘了下面這樣一件小事。據說,在李斯當小官時,曾到廁所裡方便,看到老鼠偷糞便吃,人和狗一來,老鼠就慌忙逃走了。過了不久,他在國家的糧倉裡又看到了老鼠,這些老鼠整日大搖大擺地吃糧食,長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穩穩,不用擔驚受怕。兩相比較,他十分感慨地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說,人有能與無能,就好像老鼠一樣,全靠自己想辦法,有能耐就能做官倉裡的老鼠,無能就只能做廁所裡的老鼠。這個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徵,也預示了他未來的結局。

    為了能做官倉裡的老鼠,求得榮華富貴,他辭去了小吏職務,前往齊國,去拜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為師。荀子雖是繼承了孔子的儒學,也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但他對儒學進行了較大的改造,較少傳統儒學的「仁政」主張,多了些「法治」的思想。這很適合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奮,同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術」,即怎樣治理國家、怎樣當官的學問。學成之後,他便辭別荀子,要到秦國去。

    荀子問他為什麼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人生在世,貧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幹出一番事業來。齊王委靡不振,楚國也無所作為,只有秦王,正雄心勃勃,準備兼併齊、楚,統一天下。因此,那裡是尋找機會、成就事業的好地方。如果在齊、楚,不久即成亡國之民,能有什麼前途呢?所以,我要到秦國去尋找適合我個人的機會。」荀子的思想中本來就有許多法家的成分,他就同意李斯前往秦國。但他告誡李斯要注意節制,在成功之際想想「物忌太盛」的話,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時候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李斯來到秦國,投到極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幹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小官。官雖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機會,有此一點,就足夠了。處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軍功而顯,亦不能以理政見長。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嶄露頭角,引起秦王的注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上書。他在揣摩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毅然給秦王上書說:凡是能幹成事業的人,全是能夠把握機遇的人。過去秦穆公時代國勢很盛,但總是無法統一中國,其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周天子勢力還強,威望還在,不易推翻;二是當時諸侯國力量還較強大,與秦國相比,差距尚未拉開。不過從秦孝公以後,周天子的力量急劇衰落,各諸侯國戰爭不斷,秦國已經趁機強大起來了。現在國勢強盛,大王賢德,掃平六國真是如撣灰塵,現在正是建立帝業、統一天下的絕好時機。大王千萬不可錯過了。

    這些話既符合秦國及各諸侯國的實際情況,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所以贏得了秦王的賞識,被提拔為長史。接著,李斯不僅在大政方針上為秦王出謀劃策,還在具體方案上提出意見。他勸秦王拿出財物,重賄六國君臣,使他們離心離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國各個擊破。這一謀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為客卿。李斯在秦國開始崛起了。

    可就在這時,秦國掀起了一場反對外國人的運動,是韓國派間諜幫秦國修渠引起的。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當李斯快離開秦國,在臨近邊境的時候,他給秦王上了一道奏章,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擺事實,講道理,說明了歷史上外國人才對於秦國的重要性,又兼言辭懇切,情意真誠,使秦王讀後大受感動。接著,秦王竟撤銷了「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並封他為廷尉。

    李斯在秦國總算站穩了腳跟,經過一番「諫逐客」的接觸,秦王也就更加信任李斯。李斯步步高陞,前途不可限量。正在這時,李斯的同學韓非也來到了秦國。這對李斯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韓非是韓國人,韓王的同族。他學識淵博、思維敏捷,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的學說發展了荀子思想中「法治」的一面,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他著作極豐,先後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等文著。奇怪的是,他寫這些著作,本是因為看到韓國太過軟弱,上書獻策而不被用,感到失望和怨怒而發憤著述的。韓國君主未加重視,誰知傳到秦國後,秦王竟是見而驚呼,大喊:「我若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遊,死而無憾。」韓國對人才的輕侮和秦國對人才的重視,真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後來秦國攻打韓國,形勢危急,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讓他出使秦國。就這樣,韓非來到了秦國。

    李斯明白,不論是學術能力還是政治外交能力,自己都遠不如韓非。現在秦王把他留下,是否重用,還未決定,不過一旦重用,自己就永世不得出頭。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他必須首先除掉韓非。他對秦王說:「韓非是韓王的親族,大王現攻打韓國,韓非自然不會同意,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秦王說:「既然不能用,那就放走吧!」李斯的目地是要趕盡殺絕,他又對秦王說:「如果放他回韓國,他定會為韓出謀劃策,對秦國十分不利。不如就他羽翼未成之時將他殺掉。」秦王聽信了李斯的話,李斯就送給韓非毒藥,令他自盡。韓非深知李斯的為人,就飲毒自殺了。李斯知道從此沒有了對手,就更加放膽大幹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全兼併了六國,使中國在經歷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以後復歸於統一。統一之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管理這個大一統的國家。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應像周代那樣,分封諸子,裂土而治。在召集群臣討論這件事時,博士淳於越向秦始皇上書說:「殷周所以能有千年的天下,其原因就在於把天下分封給了子弟和功臣。現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同於百姓,萬一發生了像齊國的田常、晉國的六卿那樣的叛亂,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能長久的,從來沒有聽說過。」唯有李斯堅持置郡設縣,遣官治理。他認為,天下所以戰亂頻仍,全在於周朝分封以來,諸侯各自為政,相互仇視,周天子也無力制止。如今天下一統,如果再立許多國家,等於再次分裂,不利用中央集權管理。出於對當時情況的考慮,也出於個人生活經歷,秦始皇接納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置縣。李斯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立成熟的統治形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