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 第39章 縱橫有術利為先·士可殺而不可辱
    【引言】

    士貴而君賤,人重而權輕,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理想。雖然這一理想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沒有完全實現過,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不滅的理想,中國的歷史上才能顯示出一絲亮光,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才不會沉落。

    通過顏斶與齊宣王的爭論和衝突,我們就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事典】

    齊宣王接見顏斶,直呼其名說:「顏斶,過來!」顏斶則針鋒相對地喊道:「大王,過來!」齊宣王當然很不高興。他左右的大臣也極為不滿,對顏斶說:「大王是國君,你是臣子,大王說『顏斶,過來』,你也說『大王,過來』,這合適嗎?」

    顏斶回答說:「我顏斶上前,是仰慕權勢;大王上前,則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去仰慕權勢,倒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

    齊宣王惱怒,面色鐵青,說:「是我國君高貴,還是士人高貴?」顏斶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士人高貴,國君不高貴!」齊宣王說:「你有根據嗎?」顏斶說:「當然有。從前秦國攻打齊國,曾有命令說,『誰敢走到柳下季墳墓周圍五十步內去砍柴,殺無赦。』又有命令說,『誰能斬得齊王頭,封萬戶侯,賞黃金千鎰。』如此看來,活著的君王的頭顱,還抵不上死了的賢士的墳墓。」

    齊宣王無言以對,憤憤不平。群臣都說:「顏斶過來,顏斶過來!大王有萬乘兵車的國土,有鑄千石之鐘的財力,天下的仁人志士無不爭相投奔,智者辯士無不前往出謀劃策。東南西北無不風靡響應,各種物資無不齊備。現在像你這樣的士人,不過是一介平民而已,田間耕作,徒步而行。下等的士人住窮鄉僻壤,只能看守里巷。士人的地位實在是十分下賤的。」顏斶說:「不對。我聽說古代大禹之時,有諸侯萬戶,何以有如此之多的諸侯呢?是因為他們尊重道德風尚,推崇士人的力量。因此,舜出身於田畝之中,被推舉為天子。即使到了商湯之時,諸侯也還有三千之多,而如今,稱孤道寡者只有二十四人了。這就是是否尊重道德和士人而產生的不同結果。等到諸侯逐步削弱,以至於國破家亡,即使想看守里巷,又怎能得到呢?所以,《易經》上這樣說,『處於高位而不務實際、只圖虛名的人,必然奢侈傲慢,禍患也必然接踵而至。

    』所以,不務實際而一味追求虛名的諸侯必然要被削弱;不能積德行善而只求福祉的人就必然遭到困擾;無功而竊踞官位的人恐怕難免羞辱和殺身之禍。堯有九個助手,舜有七個摯友,禹有五個丞相,湯有三個賢佐,從古至今,不靠賢人輔佐幫助而能成就大業者,未有其人!不以禮賢下士為恥,不以虛心求問為辱,甚至以向地位低下的士人求教為無上的光榮,像堯、舜、禹、湯等都是。所以說,『無形者是有形者的主宰,無緒者是事物發展的根本。』上能體察事物的本源,下能梳理事物的流變,如此聖明而又有學問的君主,怎麼能有不祥的事發生呢?老子說,『雖然尊貴,必然要立足於卑賤之中;雖然高達,必然要以低下者為基礎。』所以,諸侯國君自稱孤、寡,難道是因為他們本來身份低賤嗎?並非如此。孤、寡本來是低賤的稱謂,而侯、王、國君以此自稱,豈不是自謙和對士人的尊重嗎?堯傳天下給舜,舜傳天下給禹,周成王任用周公,世世代代稱其為聖明的君主,這足以證明士人的高貴了。」

    齊宣王終於被顏斶折服了,他十分客氣地說:「君子怎麼可以侮慢呢?我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現在聽了先生的教誨,才看穿了那些小人的作為。現在,我希望您接受我為弟子。今後,顏先生與我同游共處,三牲佐餐,出門乘車,夫人及子女錦衣玉食。」

    顏斶並沒有答應齊宣王,而是辭謝說:「美玉生長在山裡,一經雕琢就失去了本色,這並非說它不寶貴了,而是說它受到了人為的破壞;士人生長在鄉間,被薦舉做官之後,不是說不滿意、不尊貴,而是士人很難保持自己的本色了。我希望回到家中,以肉為食,以步當車,沒有罪過,便算做富貴,清靜地生活,便是快樂。對進言者操生殺大權的人是大王,敢於直言進諫的人是我顏斶。話都說完了,請大王讓我慢慢地走回我的故鄉。」說完再拜,告辭而去。

    應該說,顏斶是真正的智者,他回到故鄉是返璞歸真,終生都不會受到屈辱。

    頓弱見秦王的故事也可以當做佐證。秦王想接見頓弱,頓弱竟不相見,讓人轉告秦王說:「我認為按君臣大義,臣子不必向君王行大禮參拜。如果大王允許我這樣做,我可以覲見。否則,我不見大王。」秦王答應了。

    於是頓弱見到秦王說:「天下有有其實而無其名的人,也有無其實而有其名的人,還有無其名也無其實的人,大王知道嗎?」秦王說:「我不知道。」頓弱說:「那有其實而無其名的人,是商人。他們沒有拿鋤鏟草的辛勞,卻有糧倉的實利。這就是所謂『有其實而無其名』的人。那無其實而有其名人的,是農夫。他們從大地化凍就開始耕作,在烈日下耕作,卻無糧食的實利。這就是有『其名而無其實』的人。而那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人,就是大王您自己啊!您已經是萬乘之主,卻沒有得到孝順母親的名聲。雖然用千里的封地給母親,卻沒有實際的孝心。」秦王聽了他的話,勃然大怒。

    頓弱說:「崤山以東互相爭戰的國家有六個,大王的威勢不能加於山東各國,卻加之於自己的母親。我認為大王的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秦王說:「山東各諸侯國是我能夠兼併的嗎?」頓弱說:「韓國是天下的咽喉要地,魏國是天下的胸腹之地。大王可以給我千斤黃金,任憑我到韓、魏兩國去,把他們的將相之才都搜羅到秦國來。這樣就會讓韓、魏向秦國稱臣了。」秦王說:「我的國家太窮,恐怕不能給你這麼多錢吧!」頓弱說:「天下是必定要發生戰爭的,只要發生戰爭,不是實行合縱就是實行連橫。如果連橫成功,那麼秦國就會稱帝。如果合縱成功,那麼楚國就會稱霸。要是秦王稱帝,就能讓天下的人恭恭敬敬地侍奉。如果楚王稱霸,即使大王有再多的金錢,也不能為您個人所專有了。」

    秦王說:「對,您說得有道理。」於是,秦王給他萬金,派他去遊說韓國和魏國,把兩國的人才都招引到了秦國。再遊說燕國和趙國,用反間計殺掉了大將李牧,三國服從秦國。最後連齊國都向秦國朝拜。這是頓弱遊說秦王的結果。 

    【評議】

    有時溫言相勸、循循善誘並不一定能給固執的君王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給他一點兒「惡性刺激」,他才會猛醒,也才會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進而接受你的建議。頓弱採取的就是這種辦法。

    未見秦王之前,頓弱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等見了秦王之後,他又步步緊逼,簡直是指著秦王的鼻子痛罵。最後以利害相要挾,才使得秦王屈服。不過,這種辦法有一定的風險。在得一士而國興,失一士而國亡的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辦法還是可以偶爾用一用的。因為這時的諸侯不得不用士人。到了大一統的時期,恐怕就不行了。因此,謀智之智在於與世推移,不可墨守成規。

    也許,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士人最為自由的時期,此時的士人既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自由地擇主而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睥睨王侯,甚至以帝王師自居。正是他們創造的這一傳統,對封建政統不斷地起到了積極的矯正作用,為中國歷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