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 第40章 縱橫有術利為先·與誰為友
    【引言】

    深謀遠慮,歷來是人們所追求的智慧境界。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做到深謀遠慮的人並不多,倒是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的鼠目寸光之人比比皆是。何以會如此?這恐怕是人性使然。人們極容易因為眼前的一點兒蠅頭小利而喪失對未來危險的警惕,沉溺於暫時得到的小恩小惠而忘記了將會由此引發的滅頂之災。鑒於這一點兒,古人早就做出了經典性的總結,那就是「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戰亂頻仍的時期,這類例子是非常多的。有些十分隱晦巧妙,有些則十分直露俗淺,著名的「宮之奇諫假道」的故事就屬於後者。

    【事典】

    公遠前655年,晉獻公為了向北擴展土地,就讓大夫荀息帶上厚禮,去北邊的近鄰虞國去見虞公。答應送虞公一匹極其難得的千里馬,還有一隻極其名貴的玉璧,條件是借一條行軍的道路。荀息對虞公說:「虢國(又名北虢,在今山西省平陸縣,三門峽附近)總愛跟我們鬧彆扭,希望能借貴國一條路,我們開過大軍去教訓教訓他們。」這在當時看來是不情之請,對虞國來說是極其危險的。因為讓別國軍隊通過自己的國家無異於開門揖盜、引狼入室。況且虞國又是小國,軍事力量比晉國弱得多,謹慎自保尚應不暇,哪敢再有絲亳的懈怠疏忽。但虞公實在太愛這兩件寶貝了,一邊玩著玉璧,一邊看著馬說:「可以借,可以借。」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是一個很有見識、很有膽略的人。他一聽虞公答應借道,十分驚慌,趕緊跑去對虞公說:「這萬萬不可以,虞國和虢國是近鄰,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俗語說得好,『唇亡齒寒』,我們兩個小國原是互相幫助,互相依存。萬一虢國被晉國吞掉了,虞國也是無法獨存的。」

    誰知虞公財迷心竅,居然能編出一番道理來。他對宮之奇說:「晉國給咱們送來了這兩件無價之寶,那是看得起咱們,想跟咱們結交,難道連借一條道都不肯?況且晉國比虢國強大得多,如果能攀上晉國這麼個朋友,失掉虢國又有什麼可惜呢?」宮之奇聽後覺得虞公越加糊塗,還想諍諫,但被好友百里奚拉住了。

    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出身窮苦,後來撇下妻子兒女出來尋求出路。多年未嘗夙願,後被蹇叔介紹給宮之奇,又由宮之奇推薦給虞公做大夫。百里奚為人精明,他見虞公正像當年蹇叔說過的一樣,愛佔小便宜,不可理喻,就拉住宮之奇不讓他再諫。宮之奇出來後埋怨百里奚說:「你不勸虞公倒也罷了,為什麼反要阻止我呢?」百里奚道:「跟糊塗的人說正經道理就好像把明珠扔到路上一樣。虞公既如此,就隨他去吧,我們跟著他也就是了。」宮之奇可沒有百里奚那麼忠心,他知道虞國要亡,就帶著家小逃往他方避難去了。

    晉獻公派大將裡克帶兵滅了虢國。回來的路上,大軍就住在虞國的都城裡。夜裡,虞公還在睡夢當中,就做了晉軍的俘虜。就這樣,晉國不費吹灰之力就順手把虞國滅了。千里馬和玉璧當然也完璧歸趙,又回到晉獻公的手中。

    晉獻公對虞公說:「我是不能白借你的道的,不過你虞國的道不值這匹千里馬和這塊玉璧。我就另送你一些東西吧!」獻公送了一所房子給虞公居住,又另外送了一部車馬和玉璧給虞公玩。

    虞公覺得委屈,埋怨百里奚說:「當初你為什麼不阻攔我呢?」百里奚直率地說:「您連宮之奇大夫的話都不聽,難道會聽我的話嗎?我當初不說什麼,就是為了今天能跟著您,好讓您知道我對您的忠誠。」

    這真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虞公的昏庸讓人覺得難以置信。但無獨有偶,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時隔三百多年,楚懷王犯了跟虞公一模一樣的錯誤。這次錯誤雖未使楚國徹底滅亡,也是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了。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和楚懷王結成了同盟,聲勢很大,這使秦王很著急。秦惠文王本打算去攻打齊國,這麼一來就無法得逞。蘇秦死後,「合縱」的局勢並未完全改觀,要想實行張儀的「連橫」策略,就非把齊、楚聯盟拆開不可。於是,秦相張儀來到了楚國。

    張儀十分精明,更兼巧舌如簧。他先找到楚王最寵信的大臣靳尚,送了很多禮物,許了很多諾言,然後去見楚懷王,表示秦王願同楚王交好。楚王直言不諱地說:「秦王總是向別人索取土地,不給就打,怎麼交好呢?」張儀說:「現在天下就剩下了七個國家,其中又數齊、秦、楚最為強大。如果秦、齊聯盟,齊國就比楚國強大;如果秦、楚聯盟,楚國就比齊國強大。這就看您選擇哪一種了。現在秦王願同楚王交好,但大王卻與齊王聯盟。如果大王願同齊國絕交,秦王不僅願同楚王永遠和好,還願把商於一帶的六百里土地送給楚國,您何樂而不為呢?」

    楚王是個貪圖小利而又剛愎自用的糊塗小人,一聽說能得到商於之地六百里,就有些動心。他很高興地說:「如果能得到秦國的信任,削弱齊國的力量,更能得到六百里的土地,我當然願同齊國絕交。」大臣們見風使舵,都紛紛拜賀,唯有客卿陳軫反對說:「齊、楚聯盟,才使得秦國不敢攻打齊國或是楚國。秦國願送六百里土地給楚國,目的就是要拆散齊、楚之盟。如果同齊國斷了交,而張儀又失了信義,不肯交出土地,那該怎麼辦?到那時,如果齊國和秦國再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楚國不是要滅亡了嗎?大王不如先派人向秦國接收商於之地,然後再去同齊國絕交,方為萬全之策。」三閭大夫屈原直截了當地斥責張儀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勸楚懷王萬不可信張儀的謊言。只有靳尚已被張儀收買,主張接受張儀的意見。楚懷王聽信了張儀和靳尚的話,一邊派人去同齊國絕交,一邊派逢侯丑跟張儀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工於心計,一路上非常主動,同逢侯丑打得火熱,使他不起疑心。等到了咸陽城外,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從車上掉下來摔壞了腿,讓手下人趕緊抬到城裡去了。從此一連三月,逢侯丑怎樣求見也見不到張儀。

    逢侯丑無計可施,只得寫信給秦王。秦王的態度倒還不壞,說是丞相應允的事他一定照辦,但他不知楚國是否同齊國完全絕交,所以不能兌現張儀許下的諾言。逢侯丑無奈,只得把這些情況寫信如實地報告了楚王。昏聵的楚王求地心切,居然派人去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十分惱怒,派人去同秦王聯絡,約定一起攻打楚國。

    逢侯丑一直苦苦地守候在張儀的門前。張儀因朝中要事,不得不上朝,逢侯丑終於見到了張儀。張儀反而問道:「您為什麼還在這裡,難道還沒得到那塊土地嗎?」逢侯丑說:「秦王要說等您病好了才能辦,現在請您和我一起去見秦王,交割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張儀假裝吃驚地說:「為什麼要見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六里土地送給楚國,不必告訴秦王。」逢侯丑此時才恍然大悟,責問張儀為什麼耍賴。張儀說:「秦國的土地都是靠將士的鮮血一寸寸地爭奪來的,豈可輕易送人。別說六百里,就是六十里也不行。我沒有說過要把秦國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割讓給楚國。」

    逢侯丑狼狽回家,把經過跟楚王一說。楚王既感羞辱又感氣憤,立刻派屈為大將,逢侯丑為副將,率十萬大軍征討秦國,發誓抓到張儀要食肉寢皮,以解心頭之恨。秦國聽說楚國來犯,也發兵十萬,派魏章為大將進行抵抗。秦軍本來軍容整齊,軍紀嚴明,戰鬥力強,又加上有齊國派兵策應,輕而易舉地打敗了楚國。楚軍傷亡慘重。連大將屈、副將逢侯丑都陣亡了,只剩下三萬人逃回楚國。韓、魏等國一見楚國失敗,也趁機侵掠楚國的國境。楚王走投無路,只好讓屈原去齊國賠罪,讓陳軫去秦國求和,並願意獻上兩座城池。

    楚懷王仍不服氣,他不思悔改,居然主動提出以黔中的土地來換張儀。秦國那些與張儀不睦的人就鼓動秦王答應,認為以一個人換大片土地是佔了絕大的便宜。秦王尚在猶豫不決,倒是張儀主動要求去楚國。張儀一到楚國就被扣押下來。楚懷王準備選個日子殺掉他祭祀祖宗。誰知張儀竟然買通獄卒,和靳尚取得了聯繫,並設法拉攏楚懷王的寵後鄭袖,一起去迷惑懷王,勸他釋放張儀。懷王心無主見,居然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釋放了張儀。就這樣,張儀平安地回到了秦國。

    後來,楚懷王終於死在秦國。

    楚懷王的昏庸糊塗,視君國大事如兒戲的做法在歷史上的確是少見的。如果這樣的國家還不衰敗,那實在是毫無道理了。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方面也有許多高明而又成功的範例,「燭之武退秦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浪避難,曾經受到鄭國的冷遇。這次鄭國又要同楚國結盟,晉文公十分生氣。晉文公繼位以後,凡是曾經厚待過他的國家,他都有所報答,凡是冷遇或是刁難迫害過他的國家,他也進行了報復。唯有鄭國,尚未來得及。所以,晉文公約定秦穆公一起攻打鄭國。

    晉國的軍隊到了鄭國,秦穆公也率領百里奚、孟明視等人從西側包圍鄭國。鄭國的軍事力量本敵不上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怎能禁得起兩家合圍。鄭文公驚慌失措,倒是大夫叔詹很鎮靜。叔詹推薦燭之武去做說客,想法勸退秦國人。如果秦兵退走,只剩下晉國人就好辦多了。鄭文公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請來了燭之武,沒想到是個衰老的駝背老翁。燭之武說:「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能為國家效力,如今已是風燭殘年,能為國家做什麼呢?」鄭文公一聽話裡有話,就立即道歉說:「像您這樣有才能的人我都沒有聽說,沒能起用,實在是我的過失。希望您能寬宏大量,在國家危難的關頭出一把力。如能保存鄭國,您就立下了不世之功。」燭之武本來愛國,又見鄭文公態度誠懇,就答應去試一試。

    當天夜裡,燭之武就讓士兵把他放在筐裡,用繩子吊出城外,逕直往秦營走去,但秦人不准他見秦穆公。燭之武就在外面痛哭,哭聲驚動了秦穆公。秦穆公就派人把他叫進來問一問。燭之武說:「我在這兒既為鄭國哭泣,因為鄭國就要滅亡了;同時也為秦國哭泣,因為秦國不久也要滅亡了。」秦穆公十分驚訝,就請燭之武詳細談一談。

    燭之武說:「秦、晉兩個大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當然很快就要滅亡。可是,您想到沒有,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離鄭國差不多有一千里路,秦國怎樣才能佔有鄭國呢?毫無疑問,鄭國滅亡後,國土一定全部歸晉國。您這不是做了『亡鄭倍鄰』的傻事嗎?現在秦國和晉國的國土差不多大小,力量也相差無幾,一旦鄭國被晉國吞併,晉國的勢力可就比秦國強大多了。您如果回顧一下晉國對待秦國的態度,您就會看得更清楚。當初您送晉惠公回國做國君,又在荒年借糧食給他,真是有存亡續生之恩,可晉國每次都是以怨報德。再說,當年晉國滅虞的事您也記得,虞國幫助晉國滅了虢國,晉國不但不圖報答,反順手把虞國也滅了。現在您幫助晉國打鄭國,如果晉國強大了,反過頭來進攻秦國,您又怎麼辦泥?像您這麼英明的人,我只要提一下就夠了,用不著多費唇舌。」

    燭之武的這番話使秦穆公聽出一身冷汗,特別是「亡鄭倍鄰」的說法,更使秦穆公佩服。秦穆公越想越對。燭之武看到秦穆公已被說動,就接著說:「如果秦國能撤兵,鄭國願投降秦國,將來秦國有什麼事要從這裡經過,鄭國一定盡力招待幫助。鄭國就算做您在東道上的一個倉庫或是基地,鄭國願給您當『東道主』。」

    秦穆公聽後便下了決心,答應了燭之武的請求,並留下杞子、逄孫、楊孫三位副將帶領兩千人馬幫鄭國守城,自己率大軍離開了鄭國。就這樣,通過艱苦的外交,鄭國總算免除了這場災難。

    【評議】

    中國的權謀之術是十分發達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在古代軍事學方面出現了軍事巨著《孫子兵法》等,就是《老子》一書,據說也可當做權謀之書來讀,更不用說其他政治、歷史著作裡面融匯的一些權謀思想和權謀事例了。但是,權謀只是起一時的作用,並沒有根本的、永久的效果。晉國雖然看準了虞公愛佔小便宜的缺點誘其上鉤,不費吹灰之力滅了虞國,但這並不能挽救自己最終被秦國吞滅的命運。鄭國雖有燭之武洞悉世事、巧言善辯,也只能暫免於難,終不能持國久遠。由此看來,權謀之術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能在具體的戰術之中發揮作用。真正起根本決定作用的還是治國安邦的大道,即人心的向背。離開了這一點,越是機巧,越是奸詐,就越容易引起反感和敵視,那就是自取滅亡的敗亡之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