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首富黃光裕 第8章 罪樹篇 (1)
    一、潮汕地區為什麼盛產首富?

    在中國南方的廣東省與福建省交界處,有三條河流從丘陵地區蜿蜒而出、綿延數百公里,在下游沖積出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的平原後,最終奔向了浩瀚的大海。

    這三條河流分別是韓江、榕江和練江。其中韓江的流量最大,它也是廣東省境內第二大河流。韓江原名鱷溪,唐代因諫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在此地短短的8個月裡,訪民疾苦,重農桑、築堤防、興學校、祭鱷魚,並開潮州之文風,後人為了紀念這位一代文宗,遂將鱷溪改名為韓江。

    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入海處形成了一條自然的沙堤。當地人稱這種沙堤為「汕」,開端處則叫「汕頭」,其後,這一塊土地也因此被稱為汕頭。

    以汕頭為首,包括其後的潮州、揭陽等三地,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潮汕地區。

    1861年,汕頭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後成為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

    汕頭商貿文化之發達,甚至使遠在德國的恩格斯也聞其大名,並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稱讚它是中國唯一具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相對中原而言,潮汕地區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僻,所以被稱為「省尾國腳」。境內雖然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因為常有颱風與地震等自然災害侵襲,再加之歷來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人們的生活一直比較貧困。

    因為這種地緣關係,潮汕人形成了勇於拚搏、冒險敢闖,做事精細而又能吃苦耐勞的性格特徵。

    這種拚搏、冒險、堅韌的個性,讓他們中間的一些人成為巨商大賈,潮汕也變成了一個盛產首富的地方——泰國首富是潮汕人、新加坡首富是潮汕人、中國大陸首富是潮汕人、澳洲華人首富是潮汕人、歐洲華人首富是潮汕人、加拿大華人首富是潮汕人。海內外成功的潮汕人中,既有李嘉誠、謝國民、黃子明、陳有漢、陳聽天、李石成、謝慧如、蘇旭明、林百欣、連瀛洲、朱孟依、劉鑾雄、馬化騰這樣的商人,也有杜國庠、趙汀陽、秦牧、蔡瀾、馬思聰、鍾敬文這樣的文化人士,還有李光耀父子、泰國前總理他信這樣的政治人物。甚至第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鄭信祖籍也是潮汕的,他擊退緬軍並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泰國,建立了吞武裡王朝。

    發源於汕頭市普寧縣寒媽徑的練江,奔騰70多公里後在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附近匯入大海。從海門逆江北上,從沖積平原慢慢進入丘陵地區,沿途有一個十來萬人口的小鄉鎮,叫銅盂鎮。

    銅盂鎮在潮陽縣中部、練江中游北岸,早在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就建村。村前有土尾潭,狀似缽盂,故名。

    它是中國第二代著名導演蔡楚生的故鄉。蔡楚生便是從這個練江邊的小鎮出發,憑藉著他所導演的《北國之春》、《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經典作品,最終走進了中國電影史冊。

    從銅盂鎮沿著泥濘的道路再向西走上約4公里,有一個叫鳳壺的村莊。鳳壺村有三個自然村,曾厝是其中的一個小村莊。這就是黃俊欽、黃光裕兄弟的出生地。

    1969年,對中國來說是頗不平靜的一年——這一年的3月,在中國的北疆珍寶島上,中國和蘇聯再次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全國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十年「文化大革命」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而這一年4月召開的中共九大,自始至終被強烈的個人崇拜和「左」的狂熱氣氛所籠罩,進一步把全國人民帶進深重的災難之中;而同一年的7月28日,在中國的南方海域,卻遭遇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危害最大的颱風災害,強颱風在汕頭登陸,風力達到12級以上,海潮急劇上漲,崩決堤圍31.65萬米,沉船3012艘。汕頭全市受淹,地勢較低地區水深達4米,造成公路交通癱瘓、通信聯絡全部中斷,整個災害中,死亡人數高達1500餘人,史稱「七·二八」風災。

    在一片沉重的灰暗中,卻有一首叫《相信未來》的詩歌在這個國度默默地被傳誦:「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當灰燼的余煙歎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就在這一年的5月,鳳壺村曾厝一戶曾姓人家,一個叫黃俊烈的男孩降生了。在俊烈之上,還有一個比他大3歲的哥哥,名叫俊欽。在俊烈之下,還有兩個妹妹:大妹名秀虹,比俊烈小4歲;小妹名燕虹,比俊烈小6歲。兄妹四個原來都是跟母親姓曾,直到1991年才改回跟父親姓黃。

    雖然現在黃光裕已名揚天下,但他國內身份證上的名字仍然用的是黃俊烈,只有在香港的身份證件上才用黃光裕這個名字。後有好事者穿鑿附會,稱他的名字十分富貴,含「黃金萬兩、光芒萬丈、富裕萬代」之意。

    關於黃光裕的祖籍,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汕頭市潮陽縣西臚鎮波美村人。因為黃光裕父親黃昌義原本就是波美村人,12歲時才遷到了銅盂鎮鳳壺村。在波美村,多數的村民都是黃姓。據該村族譜記載,村民都是宋朝進士黃詹的後人,是潮汕黃氏的重要分支。

    黃光裕的爺爺以前是波美村的地主,在村裡地位相當顯赫。在20世紀50年代初土改時,他們家的土地財產都被沒收了,黃光裕的父親黃昌義作為「地主崽子」自然受到了歧視與欺負,所以他後來甚至不願承認自己是波美村人。這種怨憤,也影響到了以後的黃光裕兄弟。

    從小受到歧視的黃昌義,於12歲時躲到了鳳壺村,投靠了村裡的一戶曾姓人家,學習搾取柿子油出售賺錢。此後,他和曾家的女兒曾嬋貞結婚並在鳳壺村曾厝定居下來,成為這個小村莊的「倒插門」女婿。

    黃光裕母親曾嬋貞祖上曾經是泰國有名的僑商,生意做得很大,開了很多店舖,販賣布料、糖、魚、豆等,在泰國顯赫一時。黃光裕母親後來曾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們老祖先以前在泰國的名氣,跟我們孩子現在在北京的名氣一樣大,在泰國誰要掛我們家的招牌,他的生意就會火起來。」

    無論是父系的耕讀傳承,還是母系的財運亨通,都在土改、「文化大革命」等強大的國家運動中被碾為塵土。因為整個村子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生存的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加上是外姓人的關係,全家所分耕地不足兩畝,父親收入微薄,家裡連開飯也成問題。一家六口人擠在不足14平方米的小房間裡,而房間的隔壁就是豬圈。在這個並不富裕的村莊裡,黃家是最貧困的一戶人家。

    對於年幼的黃家兄妹們來說,小小的鳳壺村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這裡貧困卻平靜,中國的政治風雲與他們沒有太大關係。

    但是,他們從小就接受了經商發家的熏陶和教育。在那個經商被批判為十惡不赦、要當做「資本主義尾巴」被割掉的瘋狂年代,年幼的黃俊欽、黃光裕兄弟卻在默默地接受著另外一種教育——母親經常給他們講一些祖輩做生意的故事,那份曾有的富有和榮光,對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地緣和血緣上的經商傳統與基因,在以後激盪起伏的商業環境中發揮了作用。和張揚的黃光裕相比,大哥黃俊欽從小性格就顯得十分內向,一直沉默潛行,但兩人後來在商業上所取得的成功及個人擁有的財富卻在伯仲之間。兩個妹妹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都先後進入了兩兄弟創立的國美電器工作,成為兩位兄長的好幫手。

    二、貧困為何驅使人皈依上帝?

    鳳壺村的可耕地也是少得可憐,分到每個人頭上不過幾分地,黃光裕一家幾口人的田地加在一起不足兩畝,即使精耕細作,也解決不了一家人的生計問題。

    祖上的榮光並沒有惠澤曾家,他們在鳳壺村的生活相當艱難。黃光裕的父親常年奔波在外做些小生意,但沒有太大起色,全家人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母親。她在家餵豬,以及做一些腐乳之類的東西拿出去賣,有時也會接一些織編織袋、漁網這樣的手工活來做,每月僅能賺取微薄的收入。因此,家裡三天兩頭便會陷入缺錢斷糧的窘境。

    當地人介紹,黃家當時修房子時,村裡的人給他家幫工,但房子蓋好後,黃家卻支付不了工錢,人家就把黃光裕母親喂的那頭老母豬趕走賣了抵工錢。那時,黃光裕才14歲。

    為了分擔家裡沉重的經濟負擔,兄弟倆一到節假日便到附近的鄉鎮街巷去撿拾一些塑料瓶子和舊書報,然後賣給廢品收購站,運氣好時一天可以賺個兩三塊錢。

    大哥黃俊欽是一個內向而聰明的人,從小對組裝電器很著迷。有一年春節,他花200元錢買了一個電視機屏幕和一堆相關的電子配件,在大年三十晚上搗鼓了整整一個通宵,初一早晨家裡人一覺醒來,竟然驚喜地發現:他們可以用黃俊欽組裝的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了。

    因為有了這門無師自通的手藝,兩兄弟在十幾歲時,便常常跑到鎮上去收買舊電器,修好後拿去賣錢。而這種對技術的癡迷和天分,一直伴隨著黃俊欽以後的商業生涯。

    因為商業氣氛濃厚的緣故,所以當地的大人一般都會支持自己的孩子出去做點小生意,哪怕是撿廢品、修舊電器之類讓很多人不屑一顧的事情。而這種最初和最簡單的商業實踐活動,卻給黃家兄弟帶來了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讓他們從此與做生意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中學時的老師介紹,黃光裕兄弟倆都很聰明。1985年,黃俊欽本可入讀大學,但因為不願因此加重家庭負擔,便帶著還未念完初中的黃光裕,一起北上去創一番事業。他們走時,還帶著一堆修好的舊電器,準備賣了做路費。

    讀書太少成為黃光裕日後的一件大憾事,直到成為首富後,他仍對此耿耿於懷。他的一位前助理曾透露,黃光裕一直不願在公眾場合露面,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對自己缺乏正式教育而感到難為情。這也讓他對知識和教育充滿了崇敬之心。黃光裕最欣賞的人之一是自己的老鄉李光耀。李光耀原來是難民,但經過自己努力,坐著豪華游輪頭等艙去美國上學,後來還當上了新加坡的總理。黃光裕曾經感慨:「有知識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二,無知識成功的可能性是萬分之二。」

    但有時候,黃光裕對此又表現出一種心理不平衡後的激憤。他有句名言,「知本永遠給資本打工」。他曾對自己手下某位擁有高學歷的高管說:「你為什麼要成為博士呢?那是因為你內心恐懼,然後你才去讀博士。讀博士是為啥呢?是為了能去打工,歸根結底你是想去打工。」

    除了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以外,對這個家族起至關重要影響的,還有宗教信仰和一些樸素的鄉村習俗。

    對黃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天主教。據當地宗教史料介紹,早在清順治七年(1650),便有西班牙多明吾會派傳教士來到潮汕地區從事傳教。在晚清時期,因為國力衰弱,而且汕頭地區災害不斷,尤其是光緒年間曾經發生過嚴重的大地震與海嘯,這使得貧民的人口急劇增加。而此時傳播的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正好迎合了他們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需要。當時的聖餐儀式,並不像現在的教會一星期只舉行一次,所用的食品只是象徵性的,而是一星期數次,某些教堂甚至是一天幾次,而且聖餐用的無酵餅與葡萄汁或酒份量很大,足以讓人吃飽。有些人雖然不相信教義,但僅僅為了吃飽飯,也會跑到教堂裡去。所以,在潮汕地區,人們至今仍然習慣把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稱之為「食教」。

    在窮困中掙扎的黃家人,同樣選擇了上帝作為自己皈依的對象。黃光裕一家是村內的首批信徒,四兄妹均受過洗禮。

    與中國的許多商人不同,黃光裕像其他潮汕人一樣,對政治表現出了相對的冷漠,並沒有加入任何政治團體。他曾經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即使我想入黨,我認為自己也不合格,因為我是一個天主教徒。我的家庭有長期的天主教傳統,已經有好幾代了。」

    黃光裕的父親成年累月在外面奔波,經常是一個多月才回來一次,於是母親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她在黃家兄弟姐妹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