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裡 第36章 幸福背景板·時髦
    蛤蜊油

    護膚品對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有些奢侈,可用可不用,只有在冬天臉上幹得不行時,才迫不得已抹上一點。趕時髦可是富人們的生活,對那些當時並不富有的窮人而言,也只用得起蛤蜊油。蛤蜊油是那個時候護膚品中最為流行、最為大眾化的潤膚用品。一到冬天,凍手凍腳、皮膚吹皴的現象司空見慣,抹點蛤蜊油就護膚美容了,且就外包裝而言,也是絕對的賞心悅目。

    蛤蜊殼完整乾淨,潔白光滑,上面塗蠟,貼有商標。城市中的孩子有不少是通過蛤蜊油認識貝殼的。姑娘們衣兜裡裝上蛤蜊油到學校上學,課間掏出來相互比較,看看誰的蛤蜊殼更大,圖案條紋更漂亮。蛤蜊油代表著那個年代孩子們對美麗的嚮往。

    現在想想,用蛤蜊殼做包裝有點不可思議。從它的挑選分類、處理加工到灌裝原料、包裝運輸,得需要多少工時工序,得包含多少人的辛勤勞動。也許是因為當時原材料緊張,加上勞動力價值低廉,這才有可能使蛤蜊油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年,幾乎街上所有的百貨店、雜貨鋪都出售蛤蜊油,它價格便宜,實用耐用,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

    小時候,化妝品只有蛤蜊油,沒有別的。

    沈小岑(生於1950年代,歌手)

    華姿洗髮水

    洗髮品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奢侈甚至有些陌生的東西,尤其是在平常百姓的家裡,更是難覓其蹤。或許,你能夠在少數人的家裡找到,但也是極為稀罕。而且,當時的洗髮品品種單一,功能也很簡單。

    這與當時的國情有直接的關係。由於物資匱乏,人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能夠吃飽,追求美似乎是下一輩子的事情了,想都不敢想。

    於是,大部分人在洗髮的時候,只是簡單地用肥皂往頭上一抹,隨後用水沖掉。所以,如果哪家姑娘能用上華姿洗髮水的話,那是一件很有臉面的事。用過之後殘留的那種濃郁的香味,便成為人們判定一個女性是否具有女人味的獨特標準。

    我第一次用洗髮水好像是7歲。真的像廣告裡面那樣,頭髮飛起來了,頭髮很滑,簡直不可思議。以至於我到現在有時候碰到頭髮洗完還是毛毛的時候,我還想華姿到哪兒去了。

    楊揚(生於1960年代,舞蹈家)

    自行車

    在電影《末代皇帝》裡,溥儀在故宮庭院裡學騎自行車,玩到興起,小溥儀下令將所有的宮門門檻都砍掉。導演貝爾多魯齊用這個情節暗喻東方傳統和西洋奇技之間的對峙,並以此暗喻溥儀以及大清王朝日後的悲劇。

    自行車在中國的流行,始於19世紀末。最初從西方傳進來,首先成為宮廷貴族們的玩具,民間稱它為「洋馬兒」,意思是海外傳來的,能代替馬的機器。

    自行車傳入中國之後,北京出現了專門研習車技的團體—萬里雲程踏車老會。他們常常大出風頭,楊柳青年畫中就有描繪他們表演的情景。

    20世紀50年代,自行車成了中國人夢想中的交通工具。

    60年代,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

    70年代,許多新娘坐在自行車後座上,被新郎馱到家中,自行車變成了愛情宣言機。

    80年代,「三轉一響」必不可少,永久自行車成為幸福生活的象徵。

    90年代後,自行車從潮流中退出,變成了不再具有額外身份價值的交通工具,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1世紀初,山地自行車、改裝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再度興起,展現了自行車的旺盛生命力。

    只要家裡來人,他們聊天的時候,我就會把車鑰匙要過來,出去踩一會,哪怕踩10分鐘都覺得很開心。後來上學的時候,開始學著一隻手放開來騎,覺得很神氣。

    關棟天(生於1950年代,京劇演員)

    姑娘必須得坐在橫樑上,感覺關係才正,大家好像才默認你們是男女朋友,坐後面的不算。

    郝雲(生於1970年代,音樂人)

    蛤蟆鏡

    蛤蟆鏡,屬於墨鏡的一種,鏡片比較大,不僅能擋風養目,還能防曬遮陽。大概是因為鏡片大,戴在人的臉上像蛤蟆的兩隻大眼睛,故而得名。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奇異的海洋生物被巨浪送到岸上。後來,它被人發現,由於當時的醫學認知水平很低,它被認定為死亡,人們決定放棄對它的治療。然而,就在這時,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瑪麗的海洋生物學博士卻決定把它放回海洋。令人驚奇的是,這個神秘的生物在被放回海洋之後,居然復活了。之後,它決定留下來,留在人類世界,留在瑪麗博士等人身邊,幫助人類探索海洋的秘密。

    這是1980年在中國上演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下來的人》的劇情。

    劇中,主人公麥克·哈里斯性格剽悍,表情嚴肅,經常戴著一副蛤蟆鏡,顯得威風凜凜,風度翩翩。

    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樣一部來自大洋彼岸的電影,不僅讓國人領略到了異國他鄉的風情,同時也使得麥克這個銀幕上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一時間,麥克的形象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熱烈追捧,迅速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於是,很多人想方設法要買一副類似於麥克那樣的墨鏡戴上。大街上到處都晃著蛤蟆一樣的大眼鏡。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上面貼的商標不會揭下來,從而顯示那是正宗的「舶來品」。

    蛤蟆鏡戴上以後特別好看,但是,那時候沒有錢買。我哥哥有一副,那個商標老不撕,就為了表示那是進口的或者是香港來的。其實,那是一種耍酷的手段。

    鞠萍(生於1960年代,中央電視台少兒節目主持人)

    在我的記憶中,蛤蟆鏡是大孩子們才戴的。而且,那時候有一句潛台詞,就是戴蛤蟆鏡的不是好人。

    小柯(生於1970年代,音樂人)

    爆炸頭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的髮型以單調、簡約為主流,中國女性多梳麻花辮。紅繩麻花辮、軍帽麻花辮可謂當年的時尚標誌。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年輕人開始追捧日本女星山口百惠,時髦的「百惠頭」成為年輕女子髮型流行的範本。洛陽老理髮師楊師傅回憶說,當時的理發設備就兩樣—手動推子、王麻子剪子,顧客的卷髮是用燒紅的火鉗裹著濕毛巾燙的。「稍有一點疏忽,就會把頭髮燒焦了,可生意還挺火。」楊師傅言語中透著詼諧。

    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之後,封閉保守的國門被打開,港台流行文化開始在大陸大行其道。很多港台影視明星的髮型成了年輕一代刻意模仿的對象,一些時尚的年輕人開始熱衷於卷髮、燙髮。其中,爆炸頭、高劉海成為當時時尚青年自信的象徵。

    爆炸頭的特徵是:有爆炸式的卷髮,厚而大氣的質感,鋼性的劉海。「中國迪斯科女王」張薔的爆炸頭、電音嗓、緊身褲成為中國內地年輕女孩酷愛的另類風尚,也成為那個年代的人們心裡美好的回憶。

    我有兩個同學,因為看了電視劇,一個就去做爆炸頭,一個去做奔頭(所有頭髮往一邊倒)。他們做完後到學校,馬上就鶴立雞群了。最後,他倆被學校勒令去重新剪了頭髮。

    李泉(生於1980年代,音樂人)

    富城頭

    1990年,香港藝人郭富城的第一張唱片《對你愛不完》發行。封面上的郭富城留著一個類似於「蘑菇」狀的髮型,隨著他的音樂的流行,他的髮型也風靡全國。隨後,他的這一髮型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標誌性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富城頭」。

    富城頭是四六分,之後發展出了三七分。整個造型就是將後面的頭髮留下來,打理得圓圓的、厚厚的,看起來很蓬鬆。而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會在走路的時候故意甩兩下,那樣才顯得夠帥。

    最初,「富城頭」是在社會小青年當中流行的。那個時候,如果一個小青年沒有留這樣的髮型,就會被周圍的人認為很落伍、很土。所以,一時間,所有的理髮店牆上都貼滿了郭富城的海報。每個進去理髮的小青年什麼都不用說,直接用手一指牆上的郭富城海報,理髮師馬上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很快,在校園裡的男生中間也開始流行「富城頭」。還有人拿了鏡子在課上或者是課下偷偷地整理自己的髮型,生怕弄亂了。後來,連女生也開始剪這種頭,因為感覺特別酷。

    男生全部留那種富城頭。每個人進教室之前先做一個動作,不管有風沒風,故意用嘴吹一下前面的頭髮,好像顯得很自然。

    園園(生於1980年代,電台主持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