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裡 第35章 幸福背景板·服裝
    布拉吉

    20世紀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來,衣服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逐漸變得豐富多彩了。此時,一種被稱為「布拉吉」的連衣裙從蘇聯傳入中國,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寬鬆的短袖、褶皺裙、簡單的圓領、碎花、格子和條紋,腰際系一條布帶。

    布拉吉是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國大眾只能在一些蘇聯畫報、期刊和電影裡面一睹它的容顏。裡面的人物的著裝以及為此專門開闢的時裝專欄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老百姓的穿衣風格。

    當時的蘇聯女英雄卓婭就是穿著一身飄逸的布拉吉就義的,所以,布拉吉一時之間成為一種革命和進步的象徵,也因此成為20世紀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

    那個時候,大街小巷、建設工地,上至知名女性、社會名流,下至基層女工,都要穿一件布拉吉,甚至連幼兒園的小女孩也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布拉吉。

    一群年輕的女孩子,臉上寫滿笑容,身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滿懷著革命的激情。她們梳著油黑的大辮子或劉海齊眉的短髮,穿著五顏六色的布拉吉,嘴裡唱著流行的歌曲,上學、上班、開會、集會、遊園,投身於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建設之中。

    後來,由於中蘇兩國關係惡化,布拉吉的名稱不用了,但「連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譯名一直沿用了下來。

    如果說遊行要穿裙子,那就變成很隆重的節目了。但是裡頭一定要套個長褲子。女孩子那時候對穿裙子還很不習慣。所以說,布拉吉替代列寧服,是個很大的進步。

    舒乙(生於1930年代,老捨之子,作家)

    我們樂隊有個女同事自己設計了一套布拉吉,胸口有些小的褶子,蝴蝶結,泡泡袖。我就完全照她的樣子也自己做了一套。

    李真惠(生於1940年代,配音演員)

    1957年的時候,我們班裡有好多孩子開始做布拉吉。班裡還弄了塊板報,設計各種各樣的連衣裙。有幾個同學率先把連衣裙穿上了。上面有各種花,特漂亮。

    左太北(生於1940年代,左權之女,

    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計劃司原副司長)

    綠軍裝

    1961年,毛澤東的《為女民兵題照》中寫道:「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首詩紅遍大江南北,很快被譜上曲子,並深入到年輕女孩心中。她們紛紛穿起軍裝式樣的衣衫,並引為驕傲,「不愛紅裝」成了青年女性革命化的標誌之一。中國進入了藍、灰、綠的無彩色服裝時代。布拉吉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西裝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旗袍被認為是封建餘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裝異服」,統統被批判。

    在那個年代,如果能擁有一頂軍帽,加上「國防綠」的上衣或者是一身「國防綠」,腳踩「片鞋兒」,背上再加一個綠色的軍用書包,騎一輛配有轉鈴的「二六」鏈套自行車,毫無疑問,你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先鋒。別人會認為你很有「范兒」、很「狂」,用今天的話叫「酷」。

    在「文革」初期,還有一種現象,那就是住在大院裡的孩子,總喜歡成群結隊地騎著自行車出行。每到這個時候,就有兩道很明顯的風景線,從部隊大院出來的孩子是統一的一身綠,從地方大院裡出來的是一身藍。如果這兩類院子相鄰或者相對的話,這種對比尤為明顯。

    後來,當從軍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就業方式後,不光是軍隊的子弟,參軍也成為地方大院的孩子熱衷的選擇,軍裝一時間成為那個時代的一種社會化的「學生裝」。

    「文革」開始以後,解放軍戰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空前地提高。因為解放軍都是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的,因而,解放軍服飾也成了最寶貴、最純潔、最可信任的象徵。軍服在當年的感染力是驚人的。

    緊接著,一些軍人子弟把父輩的軍服穿在自己身上,一身綠軍裝加一條褐色腰帶,格外神氣。後來,在他們的倡導下,全國各大專院校乃至所有的中等學校陸續成立了紅衛兵組織;就連小學也不甘示弱,紛紛成立了紅小兵組織;工人、農民也開始成立「赤衛隊」。一時間,全國上下「全民皆兵」。

    隨著「四人幫」的垮台以及改革開放的到來,人人一身綠的現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我去一個朋友家玩,剛進門他就摸我的衣服角,一翻過來就說:「哎呦,你這是真軍裝!」他特別羨慕我。

    馬未都(生於1950年代,學者)

    綠軍裝要配藍褲子,那就是空軍。還要穿黑條絨布鞋,布鞋上還有中紅邊,那才能說范兒比較正。再大一點的孩子就穿將軍呢了,就是那種大衣,穿起來很帥、很酷。我們這些小孩都望塵莫及。

    丁武(生於1960年代,音樂人)

    我二爺家的兒子是一名飛行員,每次來我們家的時候,都戴著一頂大蓋帽,穿著三緊式皮衣,還有很厚很大的毛領子。我覺得他太帥了。

    姜培琳(生於1970年代,模特)

    白襯衣藍褲子

    白襯衣,藍褲子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所有學生的一個標誌,每逢「六一」國際兒童節或者一些重大節日,都會看到學生身著統一的上白下藍服飾,脖子上繫著鮮艷的紅領巾,理著小平頭,腳上還要配一雙白球鞋,分外精神。

    白色的球鞋特別容易髒,往往還沒有到正式出場,調皮的孩子們就已經把鞋弄髒了,這時候怎麼辦呢?有辦法!那就是用粉筆將髒的地方塗一下,髒的地方瞬間就變白了。於是,球鞋變白的時候,地上也就多了不少的粉筆頭,這是另一道風景線。

    由於物資匱乏,人們生活水平並不高,所以,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這樣一身衣服也有些困難,尤其是一些孩子多的家庭。不可能每年都給孩子每人做一身新的,那就做一身給老大穿,然後往下傳,所以,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孩子穿著有些發黃的白襯衣和有些褪色的藍褲子站在隊列中間。

    白襯衣,藍褲子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是那個年代人們心頭的一抹重彩。

    「六一」節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節日,因為那一天可以穿白球鞋,穿白襯衣,穿藍褲子,戴紅領巾。這身裝束在平時是不能穿的,尤其是白球鞋。

    毛衛寧(生於1960年代,導演)

    家裡再窮你也要有一套這樣的服裝,除非你不上學。只要有什麼活動,學校就規定,說明天要穿白衫藍褲來學校,接到通知後,就特別高興。

    陳揚(生於1960年代,廣州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喇叭褲

    有誰能夠想到,一條褲子的出現,居然讓一個時代為之躁動。它的名字就叫「喇叭褲」。已很難考證,喇叭褲最初是如何映入中國人的眼簾的,這大致和1978年風靡中國的兩部日本電影有些關聯。一部是《望鄉》,劇中栗原小卷扮演的記者面容清秀、氣質高雅,一條白色的喇叭褲讓她的身材更顯裊娜。另一部是《追捕》,主演高倉健和中野良子不僅成了年輕人的偶像,片中矢村警長的墨鏡、鬢角、長髮和一條上窄下寬的喇叭褲,更成了當時年輕人眼中的時尚象徵。

    但在那個年代,穿一條喇叭褲上街,人氣之高不亞於今天的裸奔。於是有人指責這是盲目模仿「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也就不足為怪了。喇叭褲也常常被看做「流氓」、「阿飛」的行頭。與喇叭褲配套的,還有小伙子腳上的高跟皮鞋,跟上釘著三角鐵片,走起路來踢踏直響,絕對引來路人驚歎的目光。更有新潮青年,乾脆身穿喇叭褲、頭戴蛤蟆鏡、手提收錄機,招搖過市。

    曾有人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這樣的一個言論,中國唐代壁畫飛天的人物以及中國古代的很多舞蹈人物都穿著類似喇叭褲的褲子,所以,喇叭褲是源於中國的,而不是西方的東西。是否如此,也無從考證了。

    20世紀80年代,燙頭髮和穿喇叭褲被看做是奇裝異服,在校園裡都是被批鬥的對象。敢那樣做,心中一定有一種犯禁的快感。

    林頤(生於1960年代,電台主持人)

    進入舞蹈圈後,在服裝上面可能要比一般人領先一點,比較時髦的就是喇叭褲。有時候,我們穿露臍的,也不怕顯出來,下面穿著喇叭褲,顯得身材很瘦長。

    陳昭(生於1960年代,舞蹈演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