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五章如何做規矩:規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內的一致性
    有效的規矩一定是一致的規矩。但是在家庭內要做到規矩的一致卻非常難。首先,作為教育者個體的父母,在不同的情形下,對孩子的教育和規矩往往也有不一致。例如,有的父母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可以,但是自己心情不好了,孩子一句話就會勃然大怒。這樣做規矩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即使有的父母自己在規矩的一致性上做得很好,但是因為和別的教育者的規矩常常衝突,孩子不是無所適從就是從中漁利,逃避該接受的規矩。所以,規矩的一致性是一個有效規矩的重要保障。下面我們就從教育者之內和教育者之間兩個方面探討如何做到規矩的一致性。

    由於父母的認知往往受環境和情緒的影響,給孩子做規矩時往往會不一致。嚴格地說,任何一個父母在規矩上或多或少都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軟弱,為人父母需要首先敬畏不變的規矩和原則。為了做到盡可能的一致,除了父母自己常常需要反思,在實際操作中不妨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把重要的規矩寫下來。就像法律必須寫下來,規矩也要如此。這樣既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也能幫助家庭其他教育者統一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在美國和英國有一個很有名的電視節目叫《超級保姆》。欄目的女主持人弗洛斯特,人稱「超級保姆」,曾經接受過嚴格的家庭保育員的專門訓練,有長達21年照料孩子的經驗。她常常跑去一些管理混亂不堪的家庭,手把手地幫助父母給孩子建立規矩。然後用紀錄片的方式展示給觀眾看整個過程。這檔節目我看了整整一年,並對一些錄像作了分析。雖然對一些戲劇性的結果有保留意見,但是對節目中很多好的做規矩的方法大為讚歎。

    其中有一個做規矩的步驟給我很深的啟發,這個步驟就是把規矩寫下來的過程。進入這些家庭後,在觀察了情形之後,超級保姆做的第一個干預就是把急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規矩寫在一張很大的紙上,然後召開全家大會,告訴每個孩子需要遵守的規矩和違反規矩會導致的懲罰。當孩子第一次觸犯規矩的時候,提出警告。第二次就直接實施懲罰。第一步把規矩寫下來,這樣做不僅讓孩子感到規矩的嚴肅性,也幫助父母做到規矩的一致。這張寫有規矩的大紙還有另外一個用途,當孩子入睡後,超級保姆就和父母一面回顧白天孩子的行為錄像,一面按照紙上的規矩來檢驗父母做規矩時是不是也和所寫的一致。剛開始的時候規矩不必面面俱到,但是每一條規矩都要具體,懲罰也要明確。當然,如果孩子這方面做得好,也不要忘記表揚。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緒,仔細分析孩子的行為,按孩子的行為動機來決定懲罰。前面講過,很多父母都隨著自己的情緒來做規矩,這是做規矩的一個大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用一個道德兩難的故事來測試兒童的道德認知水平:湯姆去偷糖果吃,不小心打碎一隻盤子;約翰去幫媽媽洗碗,不小心打碎十隻盤子,你說誰更壞?年幼的孩子大都說打碎十隻盤子的約翰更壞,因為他打碎十隻盤子闖了大禍。十歲左右的孩子會說打碎一隻盤子的湯姆更壞,因為他是去偷東西吃。所以皮亞傑認為孩子差不多到十歲後就會從別人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性質。

    然而,我卻發現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規矩時就像不到十歲的孩子,眼睛只看見外在的行為結果而看不見孩子的動機。例如孩子一不小心打碎一隻盤子,爸爸會說:「不要緊,寶貝小心手啊。」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小心把爸爸珍藏的一個昂貴的古董打碎了,這時候,有的爸爸就不由分說地一個巴掌上去了。在這兩種情況中,孩子行為的動機可能沒有兩樣,但是爸爸因為自己對行為的感受不一樣,處理起來截然不同。按照皮亞傑的理論,這樣的爸爸是不是道德認知水平很低啊?所以,做規矩的關鍵還在於家長能不能先控制自己,情緒能大大降低我們對事物性質的判斷能力。所以若是規矩隨著情緒來,就不穩定、不一致。

    關於控制情緒做規矩,我要特別舉一個正面的例子。我在美國的大學同學聚會時,一位女同學告訴我這樣一件事。很多年以前,她為兒子買了一架嶄新的鋼琴。那天琴行的工人把鋼琴運到她家門口,然後把閃閃發亮的鋼琴放到指定的位置。我同學就給了送這些搬運人員一些小費並把他們送至門口道別。當她回來走回屋內被眼前的情形驚呆了,年幼的兒子爬在琴凳上興高采烈地在鋼琴表面用帶齒輪的玩具汽車來回地劃著。她不由自主地「啊」了一聲,孩子被嚇了一跳,回過頭來問:「媽媽怎麼了?」孩子的問題讓她馬上恢復了理性,走過去,慢慢地一邊把孩子抱下來,一邊說:「寶貝,汽車在下面玩,不能在鋼琴上玩。你看鋼琴受傷了,它很疼很疼的。」我同學事後告訴我,其實那個時候是她自己的心很疼很疼啊。很多年過去了,現在她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了,那些傷痕還留在鋼琴上。我同學很自豪地說:「這是我控制情緒最好的一次,我讓傷痕只留在鋼琴上,沒有去把它刻在孩子心上。」不僅如此,我想當兒子長大懂事以後,看到鋼琴上的傷痕很有可能會想起媽媽有多偉大。控制情緒竟然可以讓鋼琴上的傷痕成為母愛的見證。

    第三,對不同的孩子要有公平的規矩。注意,這裡我用的是「公平」而不是「一致」。什麼是公平?公平不是一致對待,而是按照「所應該的」分別對待。近幾年,隨著國內計劃生育的政策鬆動,有第二個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由於傳統文化中有著長幼之分,所以規矩的一致性在多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就體現在給長幼不同的孩子各自應該的規矩。

    很多父母天真地認為有了兩個孩子彼此就不寂寞了。殊不知這也會對教育有新的挑戰。這裡我想提醒我們的爸爸媽媽兩件事。第一,幫助老大順利完成由獨生子女到非獨生子女的過渡。第二,當孩子大一點後,要公平處理兩個孩子間的衝突。公平的原則就是:護大不護小。

    先談談老大的過渡。現代的研究發現,當弟弟或妹妹出生時,年長的孩子總會有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會充滿了新奇和激動,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失去父母的一部分愛而對小弟弟小妹妹產生敵意。當弟弟妹妹到來之前,孩子往往對此會充滿新奇,但在弟弟妹妹到來後往往因為新奇的滿足和愛的缺失對弟弟妹妹產生敵意。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家庭。媽媽一直想要第二胎,但是女兒一直說不要弟弟妹妹。有一天,四歲的女兒突然鬆口說:「有一個弟弟妹妹也很好,可以和我一起玩。」一年以後,這位媽媽果然給她生了個小弟弟,全家都很高興。可是沒過幾天,小姐姐就不幹了,因為在她看來,這個只會哭鬧的小弟弟,不但不好玩,而且把爸爸媽媽原先給自己的注意和愛全都拿走了。所以就開始反悔了,整天又哭又鬧。媽媽很委屈地問:「不是你說要弟弟我才生的嗎?」女兒也很委屈地回答:「我現在不要了呀……」

    這個案例給我們兩個提示,第一不要以年幼孩子的一句話來做這麼重要的決定。因為年幼的孩子還不能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所產生的變化有一個客觀的預判。像這位小姐姐她就不能明白弟弟的到來會給她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有的爸爸媽媽會對老大說得很清楚,弟弟妹妹到來後,爸爸媽媽要更多去照顧小寶寶了。老大一開始答應得好好的,但是一旦失去注意時還是會承受不了。要失去什麼不要停留在簡單地問你想不想有一個弟弟妹妹。所以,第二要切實幫助老大轉變角色。要讓孩子加入到歡迎新生命的行列中來。讓老大做些切實能做的。例如可以讓老大一起去選購弟弟妹妹的小床,佈置房間等。媽媽分娩前後,有的父母會把老大送到別處暫時住幾天,這樣做很容易傷害老大的感受。這時不但要把老大留在身邊,還要事先安排他(她)能做的事情。總之要讓老大成為一個提供幫助的歡迎者,而不是父母寵愛的爭奪者。

    當小寶寶一天天長大成為哥哥姐姐的玩伴時,新的問題也會隨之到了:如何處理兩個孩子的衝突。在這裡我再說一個家庭。我有一個朋友有兩個孩子,哥哥5歲,妹妹3歲。每當兩個孩子發生爭吵時,妹妹總是用可憐的尖叫聲求救於父母,而大人一出來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哥哥。沒等哥哥申辯,大人就大聲斥責:「你是哥哥,她是妹妹。」哥哥實在無奈,妹妹越發可憐。久而久之,兄妹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有一天,哥哥趁爸爸媽媽不在家時,因一件小事對小妹妹痛下毒手,把小妹妹打得鼻青臉腫。

    現在很多的中國父母會像我的那位朋友那樣,通常的解決方法是護小。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委屈了大的,寵壞了小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先要護大。

    其實護大不護小的原因很簡單:只有大的得到尊重後,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護、謙讓小的。所以要培養小的對大的尊重。要知道大的也還是孩子,如果你沒有注意樹立大的威信,他並不能理解你所說的哥哥的意義。每當衝突發生就批大護小,其實對兩個孩子都不好。大的因為委屈越發恨小的。而小的則學會了有一點小事就尖叫,日後甚至會利用大人去欺負大的。久而久之兩個人的關係只會更加對立仇視。

    不僅在兩個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要護大的,平時生活中還要注意在小的面前樹立大的威信。培養大的學會使用權力的同時,要培養小的如何和大的交流。例如,當大的會算錢了,去超市的時候,可以給大的一點錢帶著小的在超市裡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時候小的就不得不服從大的。如果大的能為小的買一些東西,你就要表揚大的。這個過程中也讓小的學習怎樣向大的要求和商量。

    三字經上說得很好:「首孝悌」。在學習知識之前,孩子首先要學的是對待父母和兄長的順服態度。悌,就是對兄長的尊敬。如果你每次當著小的面罵大的,小的能尊重大的嗎?

    當然,當大的威信樹立以後,你要不失時機地去引導他去愛護小的。雖然我強調護大,並不是不講道理地去護大的,當發現大的確實有問題時,也要批評,但是盡量不要當著小的面。總之要在講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尊重大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兄則友,弟則恭」的理想關係。

    由於獨生子女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十年,人們開始把很多的教育問題都歸咎於此,並天真地認為只要有兄弟姐妹,教育就會很容易。數量不能保證質量。兒童心理學專家也已經發現多子女教育的優勢並不是絕對的。兩個孩子的教育同樣要求父母有獨特的教育智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