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一章學做父母:做規矩的原則之二:情商先於智商
    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根據儒家的這一基本思想,後來的三字經和弟子規都強調這一點:先學做人,再做學問。用現代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情商先於智商。

    一個人的成功至少70%歸於情商,不到30%歸於智商。這是《情感智力》一書的作者高爾曼(DanielGoleman)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如果我們把一個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作為成功人生的(emotionalintelligence)核心,那麼情感智力的重要性就更加清楚。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自殺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學生。他們自殺的原因成是學習壓力過重、失戀,或是不適應環境等。悲劇發生後我們也在努力改善環境,但同時,更重要的是好好思考為什麼這些自殺者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會這麼差。不少自殺者的父母面對這樣的現實時,悲痛之餘往往會發出這樣的心聲:早知道這樣的結果,我情願讓孩子少讀點書,情感上能更加健康。否則在崇尚物質和功利的現實社會中,你和孩子都很容易迷失方向。當悲劇發生時,一切都悔之晚矣。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但什麼是優秀?這個問題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上頗有一番爭論。一開始,心理學家們將注意力都集中在智力上。特別是法國心理學家比納第一次用一個量表將人的智力用一個數字來表達時,各種各樣的智力測驗風行一時。但是不久,人們發現能被這樣「客觀」評定的素質能力還是有限的。特別是當哈佛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智力的多項元素說後,人們忽然發現所謂的智力還是不能概括一個人的素質。加德納的理論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是他把人際關係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作為兩個智力的元素。在我看來這兩個能力和他所提出的其他五項元素是不一樣的。

    後來麻省理工大學的學者高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力》一書,使公眾對素質的理解有了重要的突破。沿襲IQ的概念,人們用EQ這個詞來代表情商。情商是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參與團隊合作等相關的個人能力的總稱。情商對一個人一生的成功比智商重要得多。世界上的人可以按情商和智商的高低不同分成四種類型:智商情商都高;智商情商都低;智商低情商高;智商高情商低。四種類型中最不幸福的要數最後的智商高情商低這一類型。下面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這類人最不幸福。

    在美國我認識一對在學業上非常優秀的夫妻。先生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山村,靠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和研究生。在國內讀研期間,他的才華深得導師的欣賞,畢業時不僅拿了論文最高獎,還把導師唯一的千金娶走了。不久夫妻雙雙來到美國讀博,然後就業。但是夫妻間的交流越來越困難,常常吵架。只要妻子說話稍不注意,這位「於連式」的丈夫就覺得她看不起自己卑微的出身和尚在山村的父母。其實主要還是丈夫內心極度的自卑。這樣的人常常表現出不穩定的情緒和極強的攻擊性。因為沒有發自內心的客觀自信,就非常敏感於別人的評價,甚至常常覺得別人看不起他,攻擊他。一旦感覺別人在攻擊他,他內心的防禦機制馬上啟動,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先下手為強,攻擊別人。最後,這對夫妻以離婚收場。這位先生不僅和妻子相處有問題,和朋友相處也常常莫名其妙地發生衝突。和朋友一起吃飯,如果別人埋單,他心裡就嘀咕:「不就比我多掙點,就在我面前擺闊。」如果別人讓他埋單,他更不舒服:「比我掙得多,還要吃我的,分明在欺負我。」由於自我認識不客觀,對別人的行為和言語的評價就缺乏理性,情緒反應就偏激。這樣的人即使學業優秀,但總沒有幸福感。

    可悲的是,我們的教育在大批量地生產這種類型的人。我發現很多好學校的好學生都特別自私。情商的培養從未真正落實到我們的學校課程中。所以孩子情感智力的培養不能依賴目前的學校教育,更不能等到那個年齡才開始情商的培養。情商的教育應該從一出生就開始。在第五章中,我們會討論怎樣在生命之初就開始規劃生活,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古人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若是我們讓孩子從小發展健康的情感模式,長大了孩子不僅能在環境中很好地適應,而且所思所行都會自然從容。

    如何用規矩和愛來培養孩子的情商,我會在第六章、第七章中具體展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