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II:從貨幣看懂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 14我們都應遵守貨幣的遊戲規則
    約爾格·吉多·許爾斯曼(J?rgGuidoHulsmann)

    法國昂熱大學經濟學教授、《貨幣生產的倫理》

    為什麼我們都負債纍纍?

    政府操縱貨幣生產在當今造成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經濟不穩定,表現為家庭及企業面臨過度負債的問題,這在西方社會尤為明顯。中國的情況沒有那麼嚴重,但也已經有了苗頭。

    解決的辦法是,要弄清楚信貸的職能是什麼,自有資金的職能又是什麼。不是靠貸款支付,就是自行支付,二者必選其一,還須知道二者各自的利弊。在自有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顯然是通過貸款來支付更方便。但問題是事後還須償還債務,一旦出現無力支付的情況,便會破產。一旦某個市場活動參與者破產,其債權人也會隨之破產。

    為什麼現在每個人都負債纍纍?原因在於各央行在近幾十年中以穩定經濟為己任,卻引發了一些不正常的偏好。從宏觀層面看,每個人都減少了自持資金的使用,增加了信貸金額。每個人都認為經濟穩定,但整體經濟卻日益不穩定,日益脆弱。與此同時還滋生了一些其他問題,如人為再分配問題。

    在生產貨幣環節,通過製造大量貨幣運用貨幣槓桿。這些貨幣不可能同時到達所有公民手中,而是先到一部分人手中。這些人便率先使用貨幣,結果便是,他們的收入增加了,而由於他們的支出行為,物價也水漲船高。

    新的貨幣是通過經濟活動漸次進入流通領域的,並使價格和收入一併上漲。而由於收入未能同步增加,有些人就不得不在其收入仍較低的情況下負擔較高的物價。所以,總是有再分配的問題。新的貨幣生產總是使最初的貨幣使用者受益,而使最後的使用者受損。在西方,最初的貨幣使用者是金融市場(即銀行),還有大型投資企業。而受害者永遠是僻居鄉下、遠離金融市場的普通民眾。這是極不公正的現象。

    當政府濫發貨幣時,就犯下了失控的錯誤。應當嚴格區分政府自身的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對整個社會來說,發行貨幣無關緊要,發行的貨幣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上流通的是穩健的良幣。正因如此,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政府,包括中國、歐洲國家和美國在內,都努力控制貨幣發行量,因為這可以使他們輕易獲得財政收入。但這並非不可或缺,而且對社會的整體利益毫無益處。

    紙幣並不是那種可以在競爭市場內生產的貨幣。其他市場的規則不適用於紙幣生產。紙幣帶有一種強制性,即規定市場參與者必須使用它。

    在貨幣歷史上的某些階段,貨幣完全是在競爭的環境下生產出來的,尤其是在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當時美國人主要使用墨西哥生產的貨幣,但也用歐洲貨幣,以及當地貨幣。

    所以說這種競爭是存在的,它不會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造成太大問題。只是對公民而言,這意味著另一種生活方式。今天我們生活在以人工虛擬貨幣為基礎的國家,虛擬貨幣帶來了另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已習慣了某些偏好和傾向。

    每個人都負債纍纍,不僅是國家,還有各家各戶。為什麼我們要借貸呢?因為我們知道收入會隨著時間慢慢上漲,因為通貨膨脹一直存在。今年家庭預算中的沉重債務,在5年甚至10年之後會減輕許多。所以每個人都有借貸的傾向。

    應對這一變化,不僅行為上要有所改變,思想意識上的變化也必不可少,而這正是最難改變的一點。所以,在所有人對目前的生活方式感到厭倦之前,如果他們不能承受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就不要指望會有徹底的變革。

    貨幣給人類帶來自由與平等

    貨幣可以帶來自由與平等。更確切地說,貨幣是一個以自由平等為基礎的社會秩序的組成部分,並且在競爭的生產模式下增進了自由與平等。它總會經受有用性的測驗:它是否對不同公民、社會團體等真正有用?只要它有用,就會被繼續使用。我們不能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濫用貨幣,有了競爭,稍有濫用現象便可立即更換貨幣,從而規範各貨幣生產者的行為,保證良幣的流通。問題在於,當今沒有貨幣競爭,由中央統一發行貨幣。國家用劣幣籌資,但劣幣有害無益,對經濟貿易毫無益處。於是自由喪失,隨後平等也喪失。平等消失了,只有一部分精心挑選的特權群體能從中受益。在西方,受益的是金融市場和銀行,而民眾的利益則受損,平等和自由也就消失了。

    所有現代的專制政府都以紙幣為支撐,這一點不應忘記。

    貨幣政策本身蘊藏著通脹的風險

    各國央行從2007年開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目的不在刺激經濟,而是穩定經濟。

    但時至今日,我們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惡化。在一個以借貸為主的經濟體系中,各市場參與者緊密聯繫在一起。一個家庭的貸款即是一家銀行的資產,銀行本身就是靠貸款籌資。如果這個家庭破產了,無力償還債務,那麼銀行的一部分資產就消失了,償還自身債務的能力也就降低了。如果只是一個小家庭,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是一個大的市場參與者破產,就會通過經濟活動以滾雪球的方式使破產現象加劇。根本問題在於,增加貸款雖然有時也能起到些許作用,但終是無濟於事,因為一家企業、一個家庭無力償還債務的原因在於其資產價值低於負債價值。

    如果一個經濟體系受到無清償力的危機影響—這正是2008年浮現的問題,今日又捲土重來—我們是不能通過增加債務來解決問題的。

    所以必須二者選一或是同時採用。向處於困境的企業或家庭提供專門的資金援助—這是西方央行自己無法做到的,央行便不得不與政府聯手,即借款給政府,由政府購買困難企業尤其是銀行的股份。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央行力所能及的事,借此可以逐漸穩定市場。換句話說,央行通過購買股份,特別是政府股票和債券來干預市場,以此避免匯率急劇下跌。這項政策幾年前便開始實施,並在2011年8~9月得到強化。政策本身肯定存在著造成通貨膨脹的風險,因為經濟中流通的貨幣越多,物價壓力就越大。但目前尚未引起注意,因為有另一種現象同時出現:家庭和企業感到恐慌,開始存錢,花銷不如從前多。

    目前這兩個效應呈相互抵消之勢。貨幣總量的增多被儲蓄的增長所抵消,家庭和企業的消費減少。目前通貨膨脹還不是很嚴重,但趨勢明顯遠遠高於幾年前。一旦出現最好的情況,即形勢正常化,通貨膨脹率恐怕會極高。

    歐債危機的兩個可能的結局

    歐元區成員國要應對歐債危機,從技術層面上看,解決方法有兩種。第一種解決方案是歐洲各國政府團結起來,設立一個類似於IMF的融資基金。歐洲設想過建立這種機構,名為歐洲穩定機制(ESM,EuropeanStabilityMechanism),計劃在2013年成立。目前歐洲已有另一個機構,稱為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其運作模式與IMF類似,即以較低的利率向處於困境的國家提供貸款。這個機構的問題在於資金不夠。它的資金只夠援助像希臘、葡萄牙這樣的小國。但對於西班牙、意大利這樣稍大的國家,它就無法同時兼顧了。它需要更多的資金。

    這就提出了一個政治性的問題:資金從何處來?資金只能來自如法國、德國這樣相對富裕且無財政之憂的國家。但對於這樣的國家,出資援助往往會引發自身的財政困難,尤其還會引起政治牴觸情緒。這正是目前德國所面臨的處境,德國民眾幾乎一致反對向從前經營不善的國家提供救助款。

    第二種解決方案是使這些國家的債務貨幣化,即歐洲央行應購買西班牙、意大利以及葡萄牙、希臘等國的國債。這在技術上可行,但很難與歐洲央行穩定物價的目標取得一致。

    如果這兩種解決方案能混合使用,歐洲通貨膨脹將會得到控制,政治權力也極可能得到強化。但也可能是各國政府未達成一致,歐元區內部(即在央行推行歐洲貨幣政策時)因分歧而引發歐元區解體。這種風險是存在的。

    歐洲目前正經歷著歐元體系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不能排除歐元在明年不再存在的可能性,或不再以現有形式存在的可能性,因為有些國家可能會退出歐元區。

     更可能的是,歐洲各國政治領導人會團結一致維護歐盟以及歐元,甚至會強化相關機構的權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