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II:從貨幣看懂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 13歷史上不可忘卻的通脹之殤
    讓–馬克·丹尼爾(Jean-MarcDaniel)

    法國巴黎高等商業學院經濟學教授

    古羅馬帝國的通脹之禍

    古羅馬帝國通貨膨脹發生在公元3世紀,從那時起羅馬帝國開始衰落。通貨膨脹指流通貨幣數量過大導致物價上漲,這次通貨膨脹的原因就是羅馬帝國的君主沒能成功增加稅收。既然沒法增加稅收,他們就利用銅、鐵等來造幣,以抵支出。大量的貨幣進入流通領域,但那時候羅馬帝國的經濟增長幅度實際上很小。

    在這場通貨膨脹的最後時期,羅馬帝國上下出現了一系列騷亂。原因是物價上漲,小麥價格也上漲,一部分民眾開始遭受饑荒。在這種古老的經濟形態中,通貨膨脹的結果就是饑荒,即物價上漲,尤其是糧食價格上漲,導致百姓沒法養活自己。

    古羅馬帝國的衰落跟它廣闊的面積相關,因為國土遼闊導致帝國防禦困難重重,而且帝國缺乏資金負擔軍隊開支。第二個相關的原因是羅馬不再發起戰爭。而戰爭能帶來貨幣資源,例如金和銀。同時,新開拓的富足疆土能帶來新的物質財富。

    所以,通貨膨脹既是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也是衰落的結果。說是原因,是因為軍隊得到的軍餉的價值越來越低,軍隊不再想戰鬥。說是結果,是指羅馬帝國不再創造財富,因為它不再往外擴張,沒有能給它帶來新財富的新疆土。

    約翰·勞與密西西比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發生在法國,始於18世紀初,歷時幾個世紀。與這一事件相關的人是約翰·勞。約翰·勞是個投機主義者,在路易十四逝世後來到法國。路易十四於1715年去世,那時的法國已成為歐洲第一大強國,也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當時法國人口眾多,經濟潛力巨大,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另外,路易十四的孫子是西班牙國王,西班牙在當時也是歐洲強國之一。法國是個很大的經濟體,但它的國債也相當龐大,利率自然也很高。這使當時開始在歐洲萌芽的工業經濟難以在法國發展。

    當時法國政府一直想要擺脫這樣巨額的國債,有兩個辦法可以選擇。第一,增加稅收,但是民眾不買賬。第二,乾脆銷毀國債,也就是國家破產,對債權人說自己無法償還。路易十四的繼任人是路易十五,當時只是個小孩,因此實際掌權的是路易十五的堂叔公,法語裡稱之為攝政者。就是這位堂叔公啟用了約翰·勞。

    約翰·勞的想法是用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兌換國債。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國擁有的北美土地上從事經營活動。當時法國在北美擁有大片的土地,名為路易斯安那,意思就是路易十四的土地,範圍從美國南部如今的路易斯安那一直到加拿大的魁北克。不過當地人口稀少,以捕魚及農業為生,完全沒有經營土地的念頭。總的來說,約翰·勞的思想就是用某種票券,例如工業企業、金融企業的股票來兌換國債,並帶來比國債更大的收益。

    這樣做的結果是,因為股票收益比國債更大,所有人都蜂擁而至用國債兌換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價格節節上升。不但如此,它還成為了一種廣受歡迎的貨幣。

    於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很快便作為新的紙幣流通。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法國乃至歐洲國債貨幣化的首例。而這一時期的英國則在1694年成立了中央銀行,貨幣流通量由中央銀行控制。

    這場密西西比泡沫最終以人們發現密西西比公司的真相而結束。一些人說,這是一場騙局,而不是什麼天才計劃,於是便開始出售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來換取黃金。這導緻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很快變得一文不值,密西西比公司最後以破產收場。

    約翰·勞被人們稱作騙子,他倉皇出逃,最後在威尼斯避難。而法國於1726年開始恢復使用黃金作為貨幣。

    這場事件的最終後果是,當英國人通過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發展經濟的時候,法國人一直飽受通貨膨脹以及國債的困擾。18世紀80年代後期的法國大革命正是因為這些國債的存在而爆發的。

    約翰·勞是一位經濟學家,因為他留下了一些用地道的法語寫成的經濟學著作。他不是法國人,但說得一口流利、地道、清晰的法語。他所用的文字淺顯易懂。

    他的基本觀點是貨幣的本質有二重性。以金子為例,它既是貨幣,同時也是一種物質商品,可以做成珠寶、奢侈品等商品。紙幣同樣也有二重性。它是貨幣,可以作為流通交換之用,但它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的信用。金子的第二個特點是商品性,而紙幣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信用。

    在這點上約翰·勞的思想比當時的經濟學思想要先進得多。他認為紙幣的信用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生產要素之一。現代的經濟學家依然在思考如何利用紙幣作為生產要素之一這個觀點,而300年前的約翰·勞已經考慮過這一問題。

    約翰·勞還是一名銀行家,因為他從事金融活動,具備當時巴黎銀行家的特點,例如侵吞金錢、養情婦、流連法蘭西劇院等。但他也是個騙子,因為他並不具有所發行的股票對應的黃金。他發行了許多股票,但實際上是無法用黃金償還的。

    總之,約翰·勞是一名金融天才,他透徹地瞭解到什麼是貨幣,但他走得太快、太遠。

    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的通貨膨脹

    20世紀90年代末盧布貶值的原因是,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公共財政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國家不斷發行貨幣導致通貨膨脹,赤字嚴重。這時候或者採取加大稅收的措施,或者採取加大貨幣發行量的措施,或者銷毀國債,除此之外別無他法。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國債很多。一部分由百姓持有,百姓出於對國家的信任把自己的財富押在國債上。另一部分由多家國有銀行持有,而這些國有銀行希望持有的是美元。因此俄羅斯為了償還債務需要大量美元。為了獲得美元,俄羅斯向IMF求助。IMF答應提供援助,但要求俄羅斯加大稅收。這也是俄羅斯1997~1998年採取的措施。

    於是,所有把儲蓄押在國債上的人都發現自己的儲蓄迅速減少,因為貨幣貶值會導致通貨膨脹,也就是國家進口商品的價格迅速上升,人民的購買力下降。

    這一時期對俄羅斯有三大影響。第一,毀滅了中產階層,即失去了跟國家權力直接相連的百姓。第二,中產階層對這一失控的局面非常不滿,要求更強勢的政府。這使普京和以他為核心的圈子最終取得政權,建立了一個強勢的俄羅斯政府。第三,俄羅斯人民認識到要通過一切辦法阻止通貨膨脹,接受相對較慢的經濟發展速度,在物價穩定基礎上允許一定的失業率,這是俄羅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之一。

    20世紀20年代德國發生超級通貨膨脹

    德國在1918年戰敗,公共債務負擔很重,需要通過發行貨幣負擔軍隊開支。這個國家深受戰爭之苦,儘管戰鬥並沒有在它的國土上進行。但不管怎樣,受戰爭的各種影響,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非常大,市場購買力也很強,但是商品數量卻很少,因此出現通貨膨脹。這一通貨膨脹的情況在1921~1922年開始穩定下來,但德國需要向法國、比利時、英國、意大利等國家支付戰爭賠款。德國拒絕支付,認為自己是戰敗國,沒能力賠償。而法國人則認為德國應該賠款,當時法國政界還有一句口號是「德國要賠款」。因此在1923年,法國佔領了德國西部的一部分地區,奪取該地區的煤炭資源。德國方面馬上作出反應:取消對人民的一切賦稅。這樣一來,除了極少數收入來源外,德國基本上沒有任何財政收入。

    德國停止一切稅收是因為要是徵稅的話,法國人就會都拿走。這樣一來,德國政府因為沒有財政收入,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行更多的貨幣。德國發行了數額巨大的貨幣,導致超級通貨膨脹的發生。也就是說,為了保護本國人民免遭法國的「掠奪」,德國只能損害本國人民的購買力。

    在這一超級通貨膨脹的環境中,有人賠本,有人獲利。例如德國農村地區的人在這場通貨膨脹中反而獲利,因為農村地區負債嚴重,當通貨膨脹出現,其負債便消失了。同樣,一些商人也很高興,因為通貨膨脹,併購企業的時候可以不用再考慮它的負債情況。

    納粹上台並不單純是因為通貨膨脹,還因為1929~1930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失業問題,以及德國經濟對出口的重要依賴。出口行業是德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它的兩大出口國是英國和美國。美國1930年決定徵收進口關稅,德國的出口業隨之崩潰,德國的經濟也就崩潰了,從而導致嚴重的失業問題。

    德國人民在20世紀20年代遭受通貨膨脹之苦,在20世紀30年代遭遇失業之痛,便要求一個更強勢的政府,這有點像20世紀90年代的俄羅斯。

    只是德國人沒有考慮到這一強勢政府的力量有多大。在這一時期,德國央行行長發言稱「不會再出現通貨膨脹」。1933~1939年,納粹黨也同樣聲稱不再有通貨膨脹,但隨後的戰爭則導致20世紀40年代德國的通貨膨脹比20世紀20年代更嚴重。

    民國時期中國的超級通脹

    民國時期中國的超級通貨膨脹,原因跟前文談到的幾次通貨膨脹是一樣的。當時國家負債嚴重,軍費開支巨大,而且徵稅困難。因此便需要發行更多貨幣資助政府。實際上,發行貨幣是為了援助經濟。貨幣是一種信貸,可以用來資助政府、企業或是民眾。

    如果資助民眾,一般來說貨幣就會被消費掉,只要企業有能力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如果資助企業,企業就會用這些貨幣來創造新的財富,也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如果資助政府,政府自身並不會創造財富,反而會消耗財富,這些支出會導致物價上漲。

    那時候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少,由於要支付軍費而導致支出很大。軍隊不會創造財富,反而消耗財富。結果就是創造的財富很少,而流通的貨幣很多,於是便發生通貨膨脹。

    另外,在上海等地區還有個特別的現象,就是黃金、英鎊、美元等良幣被百姓儲存起來,剩下流通的只有劣幣。為了擺脫這些劣幣,大家拿到劣幣便馬上把它們消費掉。結果是,不僅市面上流通大量的貨幣,而且這些貨幣流通速度非常快,這樣對經濟、金融體系造成巨大的壓力,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創世界紀錄的津巴布韋通貨膨脹

    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仍然源自同樣的原因—國家負債嚴重。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匯率下跌。不只流通的貨幣數量巨大,而且還受到匯率下跌的影響。這樣,國內物價上漲,而由於匯率下跌,進口商品價格也上漲。

    當時國家不斷製造貨幣,很多人,尤其是勞動人口決定移民外國。這導致經濟衰退,生產活動減少;匯率也不斷下跌,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這些方面的因素一起導致津巴布韋發生目前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此前,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情形出現在匈牙利(1945年)。

    如何規避通貨膨脹的不良影響?

    對於通貨膨脹,普通老百姓最明顯能看到的就是物價上漲。既然物價上漲,他們就自然認為購買力下降了。實際上只有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購買力才會真正下降。可以採取某些措施,使百姓避免受到通貨膨脹的不良影響。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有兩個好處,也有兩個弊端。好處是:

    根據經濟學家所稱的菲利普斯曲線均衡,當出現通貨膨脹時,企業會認為貨幣流通量大,經濟活動增多,有利於經濟的循環。所以有通貨膨脹時一般不會引發失業。這個觀點也有爭議,有些時候的確如此,有些時候則不然。

    通脹的第二個好處就是能抵消負債,尤其是國家負債。當出現通貨膨脹,負債減少,賦稅也隨之減少。這是一種有利的關係。

    另外,通脹還有兩大弊端:

    第一大弊端是它毀掉了儲蓄。那些把財富儲蓄起來希望留給自己後代或者留作養老的百姓會發現自己的儲蓄消失了。這可算是一種無聲的搶奪。

    第二大弊端是從物價不斷浮動開始,經濟部門便沒法再根據物價評估經濟水平和預測未來的經濟趨勢。因為對實際經濟水平的評估和對經濟的預測都是錯誤的,有偏差的。

    通脹為什麼會發生,又如何消除?

    通貨膨脹的出現是因為貨幣的發行量太大,而這些貨幣的價值卻很低。如果是為了借貸給企業用於創造財富而發行貨幣,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發行的貨幣量與創造出來的財富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當前的通貨膨脹與發行過多的貨幣來資助國家有關。世界經濟的真正問題在於國債龐大,其中一部分國債是通過發行貨幣承擔的。美國就是明顯的例子,在歐洲這也是爭論的問題之一,即是否應該發行貨幣資助國家債務。這同樣是日本的問題,日本一部分國債由中央銀行持有,於是中央銀行便發行大量貨幣。

    通貨膨脹的結果是物價上漲。目前全球的情況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的幅度不一樣,經濟學稱之為坎蒂隆效應。坎蒂隆是和約翰·勞同時代的經濟學家,他的一生和約翰·勞一樣充滿波折,他曾經策劃了一場保險金騙局,燒了自己的房子騙取保險金。但由於他不付給僕人工資,他的僕人便把他鎖在屋裡,最後在這場自導自演的騙局裡他被燒死在自己的房子裡。

    坎蒂隆留下了一部經濟著作,其中寫道:通貨膨脹的問題在於物價上漲,但各商品的價格上漲情況不一樣,一些商品的價格上漲速度要比其他商品快。

    在目前的通貨膨脹中,令人擔憂的是兩類商品的價格上漲:一是食品價格,例如小麥;二是原材料價格,例如煤炭和石油。通貨膨脹可能引起需要購買小麥、煤炭和石油的人起來反抗,甚至發生暴動。

    通貨膨脹是由發行無效的貨幣導致的,所以要控制通貨膨脹,就要發行有效的可用的貨幣。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最初的出現有點偶然,是英國人在17世紀末成立的。英國人在經濟方面是天才,對於經濟方面的問題,英國人總能很快想到好點子。

    英國人認為中央銀行有兩大作用,第一是避免經濟上的悲劇,避免企業倒閉,援助國家避免國家破產,在國家負債的時候需要有人管理國家財政資金、控制負債;第二是避免過度發行貨幣。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成功地做到了這點。20世紀70年代西歐和美國的嚴重通貨膨脹得到中央銀行的控制,並於20世紀80年代消失。拉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超級通貨膨脹也被中央銀行抑制住了。

    要消除通貨膨脹,就需要縮小信貸量。一般來說,縮小信貸量能限制無效負債,但有時也限制了有效的負債。控制通貨膨脹所導致的問題是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升高。所以,有時候國家必須從通貨膨脹和失業之中進行抉擇。

    從希臘債務危機到歐債危機

    希臘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人口約1000萬,卻有2500億歐元的國內生產總值。然而,希臘的經濟結構很獨特,有三大特點:一是旅遊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經濟非常依賴海洋,造船業、漁業等相當重要;三是希臘人民養成了不繳稅的習慣,認為繳稅是很荒唐的事。結果就是希臘政府負債非常嚴重。

    當經濟繼續增長的時候,情況還好,因為還有一部分間接的稅收收入。而一旦經濟增長放慢,負債便變得嚴重,國家財政就會出現問題。國家負債嚴重時,同樣有三個解決辦法。一是增加稅收,這是帕潘德裡歐政府的做法。二是發行貨幣,引起通貨膨脹,消除債務。這一點在歐洲引起了爭論,因為發行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職能,但是現在沒有希臘央行了,而是歐洲央行。所以問題就在於要發行貨幣,並接受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需要得到歐盟各國的同意。但一部分人不同意發行貨幣資助希臘政府。實際上每個人都認為最終結果會是發行貨幣,但是具體觀點並不相同,例如德國認為不能這樣無限期地援助希臘。所以南北歐雙方在是否發行貨幣援助希臘這一問題上僵持不下。除了加大徵稅和發行貨幣之外還有第三個解決辦法,那就是希臘破產,消除掉一部分債務。

    目前的情況是,歐洲央行最終同意通過發行貨幣援助希臘。希臘的債務是3500億歐元,歐洲央行發行500億歐元進行援助。這樣就不會出現很嚴重的通貨膨脹,對歐元區的實際影響不大,但對希臘確實有用。但問題在於,歐元區目前處於混亂狀態,各國互相指責,德國指責希臘,希臘指責德國,法國指責德國和希臘,意大利則試圖從中抽身。這樣的混亂狀態實際上比通貨膨脹的危害更大。

    對於這場危機,要看到三方面。第一方面,在這場混亂和相互指責之中,歐洲是在進步的,所以歐洲會逐步向更融合的方向發展。如果相信歐盟,相信歐洲各國會聯合,各國就應該在各方面進行更多的共同合作,把更大的國家權力讓渡給歐盟。

    我們並不需要從更融合的歐洲與戰爭之間進行選擇,更融合對歐洲各國總是有更大的好處。歐洲人在歐洲各國旅遊而不需要兌換貨幣,能隨意與不同國家的人見面,不同國家的人之間有著共同的想法、共同的信念,創造共同的歷史,這是很美好的事。

    第二方面,歐洲央行確立了自己的權威,歐洲央行和行長讓–克洛德·特裡謝在這場危機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方面,如果要避免債務危機蔓延開來,就需要把各個國家的債務變成整個歐洲的債務,也就是說要互相承擔債務。同樣,這也是爭論已久的話題。1790年的美國,有人認為債務應由各州各自承擔,有人則認為債務應由聯邦政府承擔。在這場爭論中最終漢密爾頓獲勝,他認為債務應由聯邦政府承擔,從而成功地把美國塑造成政治結構合理的國家。

    所以,歐洲的情況不應該是德國、法國、希臘等各國分別承擔各自的債務,而是整個歐盟承擔債務,這才能鞏固歐盟和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回顧歐債危機的由來,有兩個關鍵點。第一點,評級機構下調了一些國家的評級。這些國家在英語裡面被稱為PIGS(「笨豬四國」),即葡萄牙、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評級機構認為這些國家沒能力償還債務。

    一些人,如西班牙前首相薩帕特羅,認為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場陰謀,認為有人想威脅歐元的生存。美國要維持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於是阻止其他貨幣成為世界貨幣。所以薩帕特羅認為這些評級機構關於歐洲債務的謠言都是美國策劃的一場陰謀。

    第二點則比較客觀,即歐洲國家的負債很嚴重。希臘的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0%~150%,意大利是110%~120%,法國是85%,從中可以看出債務比重非常高。要保證這些公共債務不出問題,就必須由中央銀行採取措施,比如發行貨幣。所以這場危機的第二個關鍵點就是對中央銀行可能採取的措施的猜測,這就回到了法國、德國對於中央銀行應起什麼作用的爭論。此外還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摻和,情況更加混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央行等一些分析師認為歐債危機與歐洲的社保體系有一定關係,他們認為歐洲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很小。如果觀察發達國家的經濟歷史,就能發現這些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週期性的循環,即先經歷經濟迅猛發展的時期,然後進入衰退期。所以2009年的經濟危機和衰退並不算很嚴重,出現的失業和經濟活動收縮現象,以前也經歷過。

    令人憂慮的是,每次經濟復甦,增長率都會越來越低。也就是說,經濟衰退了,但是復甦後從來達不到原來的高度。為什麼呢?一部分人說,是因為勞動力市場的效率低。歐洲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平均7%~8%,由於失業率的存在,在經濟復甦時一部分人口能勞動,即這一失業率表明這部分人口能創造財富。而我們不能再創造同樣多的財富,是因為社會體系僵化,保護性太強。所以,要重振經濟,手段之一並不是要降低對勞動者的保障水平,而是要移除對勞動市場、企業運作的一部分約束和限制,以達到利用這一部分勞動人口,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了,稅收就能增加;稅收增加了,負債就減少;負債減少,就能解決問題。所以,當前出現危機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增長出了問題。

    歐盟必須向前發展,歐元才能穩定

    歐債危機從實質上對歐盟的建立提出質疑,並迫使歐盟必須有所行動,即不能停留在目前的階段。歐洲或是往後退一步,不再構建一體化歐洲;或是往前發展,發行歐元債券,實現更大範圍的聯盟,設立歐盟財政部長。向前進一步可能更有助於產生政治結構更牢固的一體化歐洲。

    所以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政治結構,一個目前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政治結構。各國預算政策的控制力度會加強,由歐洲央行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各國政策上可能會有矛盾,但總能協調統一發展。

    歐洲之父讓·莫內在設想歐盟的時候就說過,歐洲就像一輛自行車,需要不斷前進,不能停下,否則就會倒下來。我們不知道往哪裡去,但是總是在前進。

     另外,未來的趨勢是歐元最終會穩固下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建立,給歐洲金融的穩定提供了保障,多種工具和機制的使用和建立也在保障歐元。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先生做好了他的工作,危機解除了,歐洲這輛自行車繼續前行。歐洲前進了,歐元也就穩固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