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不吃藥 第31章 男女老少飽「吃」健康 (10)
    臨床上,冠心病、腦卒中的所謂「突發」是動脈粥狀硬化病變,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而並非無中生有的「突發」。此時,動脈粥狀硬化早已是全身性多處病變了,而且動脈的狹窄程度至少已是50%,一般為75%∼90%的狹窄,有的甚至是完全閉塞。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了臨床症狀,不論症狀輕重,動脈粥狀硬化已經進入了中、重度病變。

    那麼,年輕人的動脈是怎樣的呢?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時,美國對戰場死亡士兵的屍檢發現,在平均年齡為27歲的死亡者中,77%已有動脈粥狀硬化表現,可見病變確實植根於青年。

    病理學研究表明,動脈硬化的損害始於兒童期,甚至在嬰兒期就已開始,並且導致動脈硬化發展的行為危險因素,特別是不良飲食習慣大都是在兒童期就已形成,對日後的影響頗大。因此,防治動脈硬化要從兒童期抓起,目前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而防治的重點就是從小養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控制體重和發現高脂血症。

    兒童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重點是合理飲食,運動鍛煉和生活規律,以及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其中合理飲食至為關鍵。近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豐富,加之獨生子女群體中父母們的嬌生慣養,不少兒童的飲食結構偏於高熱量、高脂肪,由此使得營養過剩與營養不均衡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造成兒童期肥胖和血脂增高,必然使動脈硬化問題加重,令人擔憂。

    要預防兒童期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父母們應在兒童的日常膳食營養方面要多下一些功夫,一方面應幫助和指導兒童從小養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的良好飲食習慣,做到品種多樣,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防止暴飲暴食。一旦從小形成了這樣的好習慣,將對日後防範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肥胖等大有益處。另一方面要重視兒童的膳食營養結構搭配:首先是熱量要夠,以糧谷為主,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其次是蛋白質適量,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期,蛋白質是不可少的,要盡量為兒童選擇含優質蛋白質多的食物如魚、蛋、奶和瘦肉等。再次是鼓勵兒童多喝湯,多吃菜,飯後再吃上1到2個水果,還要注意保證兒童機體的水分供應。

    兒童期形成良好飲食習慣,勝過給兒童吃「補藥」,有利於成年後的良好生活方式和習慣的養成,更有利於對動脈硬化的預防,降低肥胖和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再看看,兒童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有一個重要的兒童動脈硬化研究。在對22000名青少年的長期隨訪研究中,2/3是白人,1/3是黑人。研究發現,在其中因各種原因死亡的兒童屍檢中,凡生前越胖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越高的,其主動脈內膜所見到的病變就越重。這進一步清楚證明了:動脈粥狀硬化病變是起源於少年,植根於青年,發展於中年,發病於老年。因此,動脈硬化的預防必須從兒童抓起。

    兒童飲食健康知多少

    孩子的身體正處於快速成長時期,每個器官在發育時都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如果營養的結構不合理,那麼一些器官就有可能發育不完全,使孩子的身體出現疲倦、無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狀,從而增加發病率。

    合理營養是保證孩子不再發胖的前提,對營養的需求要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食物的量,即確定每天吃的食量大小。二是食物的質,在保證營養豐富的前提下,力求食物品種多樣。

    據調查,我國一般兒童每日攝入鈣量為0.3∼0.4克。如果每日保證攝入牛奶400毫升可增加0.4克。然而幼兒腸道吸收鈣時,要有恰當的鈣、磷比例,否則腸道中的鈣與磷會互相結合而排出。由於糧食中含磷甚高,所以要提高食物中鈣的含量,不然會出現佝僂病。

    食物的合理烹調可以增加鈣的攝入。如將魚製成酥魚,即用蔥、姜鋪底,將魚排放在上,加醋慢火燉爛,至魚刺和魚頭都酥了,能完全吃下。魚的刺、魚頭、魚鱗都成為可食用的鈣劑。又如醋泡蛋,使蛋殼中的鈣溶解到醋中,將醋和蛋全都服用,可溶解的鈣就能被利用。又如調肉餡時將蝦米皮剁碎調入,蝦皮的鈣隨之吞入而被利用。用壓力鍋燉肉雞或肋軟骨時,經常能將肉雞的骨頭燉酥了,鼓勵孩子將骨頭咬碎嚥下,可以增加鈣的攝入。

    所以,家長經常注意食物烹調方法,能提高孩子鈣的攝入量,但當鈣的攝入實在不足時應補充鈣劑。

    孩子晚餐不宜吃得太少。「晚餐要吃少」的說法,是對成人尤其是指老年人而言的。但對少年兒童來說,則該另當別論了。

    孩子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不論身體生長還是大腦發育均需大量的營養物質加以補充。一般人一日三餐的間隔時間是五六個小時,而晚餐距次日早晚時間隔有12個小時左右,雖說睡眠時無需補充食物,但孩子的生長發育卻一刻也不會停止,夜間也是一樣,仍需一定的營養物質。若晚餐吃得太少太差,則無法滿足這種需求,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孩子的發育生長。可見,孩子的晚餐不僅不能少吃,還應吃飽吃好。不過,也不是一概而論,還要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而定。

    兒童想聰明多吃菜,蔬菜的營養與兒童智力密切相關。

    在平時,大多數家長只重視孩子對蛋白質、脂肪和糖的攝入,而忽視了維生素對兒童大腦的發育及與智力的影響。在新鮮蔬菜中,存在著大腦正常發育所需要的大量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它們不但質量高,而且容易被吸收和利用。因此,家長們應盡量讓孩子多吃新鮮蔬菜。

    兒童忌常吃葡萄糖有不少家長疼愛孩子,把口服葡萄糖作為滋補品,長期代替白糖給孩子吃,牛奶和開水裡都放葡萄糖。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為口服葡萄糖甜中帶微苦,並有一點藥味,多吃幾天孩子就會厭煩,影響食慾。若長期以葡萄糖代管白糖,就會造成胃腸消化酶分泌功能下降,消化功能減退,導致兒童貧血和維生素、各種微量元素缺乏而降低抵抗力。

    改變飲食,提高IQ、EQ

    當前的社會,壓力非常大,競爭非常激烈,我們要想取得成功,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

    智商就是我們經常說的IQ,情商就是EQ。越來越多的家長在養育孩子時過分重視「智商」而忽視了「情商」。忽視對孩子情商的培養,就會造成孩子在長大後適應社會的能力差,沒有自信心。培養情商應該從小抓起。父母每天拿出20分鐘的「特別時間」給孩子,在這一時間內,可以參與孩子的活動。如果孩子的行為得體,應當讚揚孩子,但要適當和誠實,避免過分吹捧;在這一時間內還要注意不要對孩子提問或發號施令。平時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成人之間的社交活動,增強孩子的情商。同時,孩子看電視太多則有礙於情商的提高。

    智商是可以後天提升或增強的。根據近年不少研究顯示,拒絕糖分、人造色素和高脂肪的食品,便有助提升智商。美國科學家過去曾對紐約一萬名資質普通的小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學校禁止飯堂售賣含附加糖分的食物,並規定學生不准攜帶含糖分的食物上學後,學生的成績顯著進步。當研究員禁止學生進食含色素和高脂肪的食物後,學生成績再出現驕人進步。最近也有多國科學家發現,改變兒童飲食習慣後六個月,可以令他們的智商增加零至二十五點。

    每個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給孩子的未來做好準備。但是,孩子教育問題是一個最費心思的問題,稍微有一點差錯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父母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培養,是決定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關鍵。

    飲食營養與心理健康

    科學家對我國三萬多名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發現有32%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十八九歲的孩子中有60.7%的孩子不會調節心態。

    心理平衡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確實,二三十歲的人,要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全面的水平,不可能。

    健康的飲食可以使孩子身體得到充分的養料,而健康的身體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

    毫無疑問,健康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也往往容易被人忽視。長期患重病會對兒童各個時期的生長發育產生明顯的影響。當孩子患病後,通常表現為易發怒、沒耐性、精力和體力下降等。疾病不僅能暫時阻礙孩子的生理發育,還會影響他的心理發展。生病常會導致某些行為困難,也容易使寶寶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和自視過高的生活態度。生病期間得到優先的特殊照顧,也會使他產生不健康的想法,希望康復以後仍能受到優待。

    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好壞頗受食物因素的影響。有位美國科學家發現,含糖量高的食物對憂鬱、緊張和易怒行為有緩解作用,這可能與體內血管收縮素有關。當人吃過碳水化合物後,這種血管收縮素便會在大腦中不斷增加。而碳水化合物消耗得越多,人們的精神狀況則會越佳。

    德國營養學家帕德爾教授研究發現,新鮮香蕉中含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類似化學「信使」,能將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神經末梢,促使人的心情變得安寧、快活,甚至能減輕疼痛和苦惱。倘若你遇到難題,思慮過度或緊張不安,甚至招致嚴重失眠的話,不妨睡覺前食用些香蕉、脫脂牛奶、冰淇淋等;或者喝一些加蜂蜜的麥粥,這些可口甜食將會幫助你順利入眠,並且一夜睡得會更安穩些。

    當心理孩子壓力過大,情緒欠佳之時,此間體內消耗的維生素C要比平時多八倍。這個時候多食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或者服用適當的維生素C片,則常常能消除精神障礙,使心緒瞬間得以好轉。

    給孩子多吃些含維生素B類的食物,如粗麵粉製品、穀物顆粒、釀啤酒的酵母、動物肝臟及水果等,對消除孩子心情不佳、沮喪、抑鬱症也有顯著效果。

    假如孩子無名火上頭,無緣無故地亂發脾氣,心緒不穩,甚至性格暴躁的時候,如果可以盡快吃些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乳酪、魚乾及蝦皮之類,或者直接服用腸道容易吸收的鈣片,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脾氣漸漸變得好了起來。

    健康教育,抓早抓小

    人得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不健康的生活導致的。

    每個人都知道,對於個人,健康最重要。可是有多少人真正關心自己的健康,而且就是關心自己,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健康,又有多少人知道如何保健。每當人們真正認識健康的重要性時,一切已經太晚。一句話,我國國民大部份人對保健知識太缺乏。

    健康100分中,個人生活習慣的影響佔了60分,而有些人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從青少年時就養成了。慢性病會經過時間的累積逐漸加重,小病不斷又不加以重視的話,也許很快便發展成大病了。因此,如果在60歲前就按照健康規律去做,60歲後的發病率會降低許多。關注健康不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事,而是一輩子要做的工作。如果從小就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能減少一半,壽命能增加10歲。

    很多疾病植根於青少年,發展在中青年,發病在中老年。所以,預防的觀念要從小培養。

    據中央電視台報道,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這些疾病都呈低齡化趨勢,體檢中醫生發現,得這些病的孩子多在十歲左右。

    為什麼我們經濟發展了,錢多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了呢?有人以為現在心腦血管病多、腫瘤多、糖尿病多都是因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造成的。錯了,完全錯了!

    研究表明:這些病並不是因為物質文明提高了造成的,而是因為健康知識缺乏,所以得病越來越多。如果我們提高了衛生保健知識,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經濟發達的同時更健康,而不是病更多。

    只要我們從青少年開始,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年時多儲蓄健康,生命的春天將永遠伴隨我們。所以,預防「成人病」,兒童期是第一關。雖然遺傳因素不可改變,但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預防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成人病」的發生。不把好這個關,小學生患高血壓就很危險。第二關就是中年快速進展期,男性以30∼39歲進展最快,女性則以40∼49歲進展最快。這個時期,承上啟下,生活、精神壓力最大,應當盡量按照健康四大基石去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而千萬不要透支健康,儲蓄金錢。第三關是中老年的發病期,這時期最關鍵的是要預防觸發因素,防止發病誘因,如情緒激動、過度用力、體位變化等。

    孩子的身體正處於快速成長時期,每個器官在發育時都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如果營養的結構不合理,那麼一些器官就有可能發育不完全,使孩子的身體出現疲倦、無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狀,從而增加發病率。

    合理營養是保證孩子不再發胖的前提,對營養的需求要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食物的量,即確定每天吃的食量大小。二是食物的質,在保證營養豐富的前提下,力求食物品種多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