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不吃藥 第29章 男女老少飽「吃」健康 (8)
    什麼是好心情呢?好心情就是好心加好情。好心是愛心、善心、真心。臨床研究表明:愛心使人健康,善心使人美麗,真心使人快樂。好情是友情、親情、愛情。友情使人寬容,親情使人溫馨,愛情使人幸福。有了好心加好情,就是好心情。心好,抵抗力就強,身體就好,所以「心好身方好」;情長,心情平和友善,各種病都少,壽命就長,所以「情長壽亦長」。

    一個人,要想健康100歲,關鍵就一條,就是六十以前沒有病,當然感冒,小傷病不算。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病患病率隨年齡增高而明顯增高,但2004年10月12日公佈的「中國居民營養和健康就醫調查」表明,60歲以前和以後慢性病患病率的變化不是很大。而新近的一項研究則指出:60歲以後,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心絞痛不但不上升,反呈下降趨勢,60歲以前,則隨年齡增長而明顯上升,並有低齡化趨勢。這表明,60歲是一個真正的關口,這以前,慢性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一過60歲,立即平穩或呈下降趨勢,因此,只要60歲以前沒有病,60歲離退休後,好好注意養生,就基本上可以做到80歲以前不衰老。而80歲不衰老的人,此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讓生物鐘按自然節律走,就能輕輕鬆鬆一百歲,而不是病病怏怏,靠著打點滴、輸氧氣、臥床不起維持到一百歲,這樣自然就高高興興一輩子了。因此「健康快樂一百歲」這一共六行四十二個字的新時代健康新觀念,核心就是一句話:六十以前沒有病。做到這一點,就一通百通。

    六十沒有病,把住二十年

    怎樣做到「六十以前沒有病」呢?關鍵在哪裡呢?

    關鍵就是二十年,男性30∼50歲,女性40∼60歲。

    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慢性病的發病是有其規律的,相關因素有幾十種之多,但簡單說來最具意義的是年齡與性別。總的說來慢性病患病率是與年俱增,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但增高的幅度不同。大學畢業25歲前後,青年人豆蔻年華、意氣風發、胸懷壯志,這時慢性病患病率很低,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很小。但再過25年,到50歲,一看就完全不同了,有的青雲直上,有的事業有成,有的平常百姓,有的進了「兩院」,有的甚至已作古。什麼原因呢?其中關鍵是40歲。

    據對5萬多人的調查顯示:40歲時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為9.9%,而45歲時,患病率為20.9%,短短5年時間,所增的患病率超過前40年的總和,速度之快,讓人吃驚。這其中男女有別,以心血管病為例,人群屍體解剖顯示,男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長最快是30歲-50歲,女性是40歲-60歲,這20年結束時,幾乎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已有不同程度的動脈弱樣硬化斑塊,當然這是病理解剖所見,並不是臨床上的冠心病。這20年既是慢性病的快速增長期、健康的脆弱期、生命的易損期,而同時又是人生家庭事業、工作學習的黃金時期、是豐收期,如何把握好兩者的微妙平衡,成為每個人的一場人生考試。

    定時起居作息,適應自然變化,注意清潔衛生,戒除不良習慣。

    對老年人來說,有四點要注意,很簡單,很容易做。要想「60歲以前沒有病,80歲以前不衰老」,就從現在做起。

    定時起居作息——生活應有規律,按時起床、學習和就寢,要按照自然生物鐘的節律作息和活動,這樣有利於健康及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的發生。

    適應自然變化——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人體應適應這些變化。如衣著方面,應根據不同季節及時增減衣服;住房要陽光充足,防潮防濕,空氣流通,有條件可以種些花草樹木,既修身養性,又美化環境。

    注意清潔衛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增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國有句老話,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又說要勤於沐浴。這就是教育人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戒除不良習慣——高血壓病人應戒煙,避免酗酒及暴飲暴食等。

    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總和,它是健康長壽的寶中之寶。

    許多研究表明,在所有健康措施中,心理平衡是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總和,它是健康長壽的寶中之寶。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功能、各器官代謝功能才能達到最佳的協調狀態,一切疾病都能減少。為什麼在西方,教堂的牧師儘管膽固醇很高,但患冠心病的很少呢?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替別人排憂解難、疏導化解,所以他們的心態平和。

    「誰擁有快樂,誰就擁有健康。」這句古老的格言告訴我們,心理平衡是對健康的最好投資。誰掌握了心理平衡,誰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誰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動權。

    世界三大長壽地區的調查和上海、北京市長壽老人的調查都得出同樣的啟示:要健身,先健心。有了心理健康,才有生理健康。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生活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有的老人喜吃肥肉;但有一點卻是中外共同的,那就是長壽者都心胸寬闊,樂觀開朗,心地善良、隨和。沒有一位老人心胸狹窄,鼠肚雞腸。心胸狹窄的人活不到100歲,50歲、60歲早一個一個氣死了,要麼癌症,要麼心血管病,因為這種人早就在風雨中被淘汰了。

    暗示效應不是「練功不吃藥」

    面對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面對日益增多的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面對提前衰老、提前死亡的「文明病」浪潮,很多人困惑不解而又無能為力。儘管科學已證明,「文明病」的真正根源恰恰是不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於醫療資源有限,當前看病還存在諸多不便,排隊、掛號、化驗、取藥,至少半天,藥費又貴,因而希望少花錢、更方便地獲得健康,選擇非藥物治療法自然成了人們的追求。

    已學上暗示和自我暗示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許多人容易無條件、非理性地接受。比如,讓某人手拿一支鉛筆,在暗示環境中告訴他拿的是一支燒紅的鐵棒,他的手指皮膚很快就會充血、發紅,甚至起水泡。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或自身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其心理機制是外界影響不知不覺中深入到個體的內心,在潛意識層面形成一種心理傾向,可轉化為心理能量支配個人的行為或心理。

    醫生的語言和儀表也是一劑安慰劑,如果儀表端莊,態度誠懇,語言親切,病人就會產生依賴感,同樣的藥物就會效果倍增。有人覺得一練功病就見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暗示、自我暗示和群體暗示的「安慰劑效應」,也有的是疾病的自然轉歸。

    所以,病情「見好」、「不見好」與練功「心誠」、「心不誠」絲毫沒有關係,把科學和迷信邪說聯繫起來,是極其荒謬的。還是要相信科學。

    暗示是一把雙刃劍,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戰勝困難和挫折,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當人們瞭解到心理暗示的功能後,就應該相信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我調控的。大家應該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避免消極的暗示。最簡單的就是每天對著鏡子向自己微笑,發自內心地肯定自己的優點。

    每天一萬步,健康第一步

    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美國的冠心病死亡率年年下降,而中國是年年上升,我覺得慚愧。醫生的責任不僅是治病救人,還要使家庭穩定,社會穩定,家庭健康,社會健康。

    中國有13億人口,老人1億多,如果大家都來關心科普,關心預防為主這個問題,這個力量就大了。實際上,21世紀的醫學,必須走預防為主的道路,如果不從這方面著手,病人會越來越多。糖尿病上升,癌症上升,心血管病上升,這以後就成災難了,每個人花100萬,國家哪能承受得了。所謂科普,就是要普及科學知識,普及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的世界觀。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老齡化」的口號。老人的晚年是幸運還是災難,就看你能不能做到「健康老齡」。如果你是幸運的,就可以享受人生,欣賞人生,品味人生。

    100年前,美國哲學家托瑞·亨瑞說:「最愉快的旅行者是步行者,最健康的長壽者也是步行者。」我們不提倡老年人進行舉重、百米賽這種無氧代謝運動,而以步行、游泳、登山等有氧運動為好。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關於21世紀的健康箴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法國哲學家盧梭就說過:「走,喚起和激勵我的思想。」

    我國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提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廣步於庭,就是在院子裡散散步,相當於今天的走路。民間又有「百練走為先」、「百練不如一走」之說,都強調了步行是各項運動之首。

    在種類繁多的運動項目中,有的不適合於中老年人,有的運動量過小,益處不大;有的易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從安全有效和中老年防病保健角度出發,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最理想的健身運動是步行。慢跑也是很有效的運動,但在中老年人可造成多達40%的骨關節、軟組織損傷。一些球類或劇烈運動都有潛在的危險。

    我國有一組資料,把老年人分成兩組,一組一天平均走4.2公里,一組基本上不走路。結果發現,走4.2公里的這組老年人死亡、冠心病比不走路那組下降60%。這就是走路的好處啊。

    雷潔瓊九十多歲了,問她有什麼愛好,她說唯一的愛好就是天天走路。

    北京一個寺廟裡有個道士,民政部門每月給他生活補助。他有個習慣,每天早上起來,拄著拐棍,從東華門走到建國門,再從建國門繞回來,兩個小時,一年四季天天走。那個寺廟旁邊有很多房子,住著一些名人,幾十年下來,很多人不知道哪兒去了,可這個道士耄耋之年生活得好好的。他並沒有什麼很好的營養品或靈丹妙藥,就是每天早上起來拐棍一拿走了。一天兩個小時,就這麼簡單,但一直堅持,到現在身體非常好。時而跑跑步,抽空做做操。可見,堅持運動,可以代替很多保健品。

    另外,太極拳和氣功,也是老年人適合的健身方法。美國老年協會對太極拳做了研究,分兩組老人,一組練健身房的器械,天天練肌肉;另外一組一分錢不花,練太極拳。結果練下來一對比,練拳的這組,平衡功能好,腦子反應快,走路不摔跤,骨折減少50%。最後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非常佩服中國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還有氣功。大量的科學研究已充分證實,氣功(不包括屬於偽科學的所謂「能發外力治病」的各種功能)可以調節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使神經穩定,血壓、心率、新陳代謝、白細胞吞噬功能得到良性變化,和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血管病人,仲夏時節保健最重要仲夏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按「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觀點,這自然是一個容易患病的時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心腦血管病每年有兩個發病高峰:數九隆冬和仲夏酷暑,這在醫學氣象學中屬「氣象綜合征」中的常見現象。

    仲夏時,心血管病人,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人有三高即:中暑發病高,腦卒中發病高,冠心病事件發病高。

    正常人體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能,天冷時通過肌肉張力增加使產熱增多,體表血管收縮使散熱減少;天熱時,通過出汗蒸發散熱,又通過心臟加快,皮膚血管擴張使體表血液循環加快,輻射散熱增多,因此不論外界溫度怎樣變化,人體體溫是恆定的,當然還需要配合衣帽的增減。

    老人,尤其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由於體溫中樞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心臟功能,肌肉張力,毛細血管及汗腺功能的調節減慢,在外界溫度變化過大過快時,難以及時調整到位,故當外界氣溫高熱或過高熱時,體溫隨之升高,很易發生中暑。在高溫伴高濕情況下即天氣悶熱時,由於空氣濕度大,汗液的蒸發散熱作用受限,體溫升高更快,不僅人體感覺胸悶不適而且更容易發生中暑。這種中暑的預防主要在於減少外出,減少體力活動和調控好室內的小氣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