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魔術:戲法背後的故事 第16章 頂尖魔術大師代表作欣賞 (3)
    在一套完整的舞台魔術表演中,通常第一個節目叫做「開場活」。「開場活」的選擇一定要慎重,選擇一個恰當的節目,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魔術師剛剛出場的時候,可以說是與觀眾的第一次接觸,這個時候觀眾都還不瞭解魔術師的底細以及實力,所以第一個節目一定要一炮打響,這樣可以留給觀眾一個很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也讓觀眾有了繼續看下去的動力。總之,第一個節目表演的好與壞,能夠影響到整場魔術的演出,因此,魔術師一定要選擇比較精彩、能夠引起觀眾好奇心、提起觀眾興趣的節目作為整場魔術表演的「開場活」,這樣才能使觀眾有繼續看節目的耐心,同時也保證了以下節目能夠順利進行。一般而言,有經驗的魔術師都會把一些優秀的手彩節目作為整場魔術表演的「開場活」,而一些比較有名的魔術團則習慣用變幻奇特、場面壯觀、道具豪華的大型魔術作為開場,這樣做也能得到相當好的效果。

    有頭自然就要有尾,既然第一個節目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最後一個節目也不能放鬆。在舞台魔術表演中,通常最後一個節目叫做「底活」,「底活」的選擇也是很有學問的。因為它既是整場魔術演出的高潮,同時也是整場魔術表演的結束,出於這兩點考慮,理所應當地應該把最精彩的節目或者是魔術師最拿手的節目作為「底活」來演出,只要整場魔術表演的「底活」使得夠好,就一定能錦上添花,給整場表演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由於節目表演的精彩,觀眾們也會毫不吝嗇地表現出熱烈歡迎的情緒,這場魔術表演也能給觀眾們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相反的,如果最後的「底活」使得不好,或者是一開始就沒選好節目,就會讓整場魔術表演前功盡棄,成為一大敗筆。大部分的魔術師或魔術團通常都會把大型魔術作為自己整個魔術表演的「底活」,比如:「精靈小屋」(SpiritCabinet)、「衣櫃變人」、「水晶箱裡的呼吸」、「炮轟真人」等。如果沒有條件或是因為其他原因而無法表演大型魔術,也可以用中型魔術作為「底活」,比如:「三繩連環」、「人首蜘蛛」、「不死之身」、「空籠來鳥」、「長桿釣魚」等等,都是魔術效果很好的魔術。

    選好了適合的「開場活」和「底活」之後,可以在它們之間穿插一些中小型的魔術表演或者是手彩節目,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這些節目雖然也要選得精彩,但是它們的份量絕對不能壓過「底活」,也就是絕對不能搶了「底活」的風頭,如果這些中間的節目比「底活」還精彩,那麼就沒有「壓軸戲」這一說法了,而且也會給觀眾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對整個魔術表演有不利的影響。在選擇這些中間節目的時候,還有幾點也是必須留意的,那就是魔術表演的手法雷同、魔術道具的類型和用途相同、魔術表演之後所出的魔術效果基本相似的節目,千萬不要連續排在一起演出,比如:「三胞胎綢巾」與「玻璃管三胞胎綢巾」這兩個魔術,雖然它們使用的魔術手法和道具都各不相同,但是變幻出來的魔術效果卻基本上類似,因此,它們就不能安排在同一場表演中。再比如「紙筒染手帕」和「紙筒染球」,雖然它們變化出來的魔術效果完全不同,但是它們所使用的魔術道具和手法卻是雷同的,因此也不能安排進同一場表演。總之,整個魔術表演的節目既要有門子活,又要有手彩活,既要有大型魔術表演,也不能少了中小型的魔術節目,在用心選擇節目的同時,將這些節目相互穿插,安排好它們的前後次序也是極為重要的。

    另外,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魔術師還可以使出一個「拋活」,向觀眾揭穿一些無關痛癢的魔術秘密,比如:把一些小魔術的表演方法告訴給觀眾。這樣不但可以活躍魔術表演的氣氛,很能提高觀眾對魔術表演的觀賞興趣,從而增強魔術演出的藝術效果。

    探索中西方舞台魔術

    魔術的流派有很多,現在公認的是分為兩派:中國戲法與西洋魔術。

    中國戲法的特點是擁有細緻入微的表演,著重強調手上的技巧以及魔術師的肢體語言,使用的魔法道具體積小巧,在古代中國,魔術的表演多為在大街上擺攤的近距離表演,觀眾們均在四周觀看,但卻不宜從下往上觀看,因為這樣會窺破一些中國戲法的秘密,到了近現代,中國戲法的表演形式開始由街頭表演向舞台表演發展,整體的趨勢是逐漸向大型魔術發展。西洋魔術表演的特點是氣勢磅薄,有時又帶有一些滑稽驚險,西洋魔術師非常注重道具的利用,大多數西洋魔術表演都是舞台表演,因此與在場的觀眾有一定的距離感,與中國戲法不宜從下往上看的習慣相似,西洋魔術不宜從魔術師的背面觀看,這樣容易穿幫。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洋魔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快,有越來越多的西洋魔術開始利用一些現代科技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東西方魔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二者開始產生相互融合的勢頭。

    隨著中國戲法與西洋魔術的相互融合,雙方的魔術師們也開始頻繁地交流。最早來華的外國魔術師是美國的馬克·威爾遜,他於1980年來到中國,是自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個來到中國為人們表演魔術節目的魔術師,當時他表演的魔術大多數是舞台魔術,而馬克·威爾遜也是一個思想超前的魔術師,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把魔術與電視結合在了一起,這使得他表演的魔術節目在當時非常受歡迎。近年來,許多現代派魔術師也非常喜歡表演一些場面宏大的大型舞台魔術,比如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以及美國的白虎兄弟,他們經常表演一些類似逃脫、飄浮以及大型物體變換的魔術。還有其他一些舞台魔術師也同樣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比如來自荷蘭的魔術師漢斯,就是以舞台魔術著稱,他在中國石家莊的表演曾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些西洋魔術師來華的魔術表演,幾乎是場場爆滿。

    現在讓我們轉過頭來看看中國魔術師的魔術表演,在中國也有許多精通魔術手法與技巧的優秀魔術師,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魔術師們在舞台魔術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雖然如此,中國魔術師的魔術表演技術與西方國家的魔術師比起來仍有差距,會造成這樣的差距也許是因為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也許是魔術在中國的普及程度不夠,也許是中國專業的魔術組織太少也不專業,總之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都是導致中國魔術不如西洋魔術受歡迎的原因。同樣的,也由於這些原因,中國魔術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制約。

    那麼這些原因是如何造成的,要怎樣才能讓中國魔術擺脫這些制約,得到正常的發展呢?首先我們要確定的一點是:中國的魔術表演代表的是東方文化藝術,而中國又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斷點的國家,因此,表演中國魔術的時候,一定要從魔術中體現出中國的文化魅力,這就需要我們對中國魔術進行包裝,發揮宣傳效應與廣告效應。還有一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那就是魔術與科技的結合。大衛·科波菲爾是第一個將魔術表演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的魔術師,他也因此獲得了巨大成功。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以保持和發展中國魔術的風格特點為前提,不斷借鑒和吸收先進的外國魔術技術,並以此為基礎創造出一些符合大部分觀眾喜好的魔術,使中國舞台魔術得到發展以及推廣。當然,完全的模仿以及照搬國外的魔術技巧和表演形式也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風格與特色,這也是中國魔術發展的根本所在。

    舞台魔術的代表——阿爾托洛·布拉凱迪

    (ArturoBrachetti)

    白色的幕布拉在舞台的中央,演出即將開始。有數字出現在幕布上進行倒數計時:「5」、「4」、「3」、「2」、「1」。突然間,白色的幕布猶如被暴風席捲,一瞬間四個邊角脫離了舞台的控制,開始向舞台的中心收攏。幾秒鐘後,一個巨型魔術盒形狀的舞台出現在了觀眾的面前,舞台中央坐著一個頭頂梳著沖天小辮的男人,他的嘴裡正嚼著白色幕布的邊角,一副已經吃飽的樣子——貌似他是被那白色幕布餵飽的?!但是,一切只是剛剛開始,在接下來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他當著眾人的面以瘋狂的速度換了100多套衣服,完成了80多個角色的轉變——白雪公主、費雯麗、帕格尼尼、007、芭比娃娃、愛因斯坦、古代魔術師、米老鼠、《綠野仙蹤》裡的少女、拿破侖、蜘蛛俠、蝴蝶夫人、日本武士、土著酋長、劇院幽靈、超人、小蜜蜂、中國古代官員……這些完全不搭邊的人物造型在他的「快速變裝」下一一在台上閃現。

    只見他拿起一面意大利國旗一揮,他身上穿著的黑西裝就變成了國旗的顏色;他從地上撿起一塊白布一抖,馬上又從西部牛仔轉換成了馬戲團的小丑;拿起一把白色的碎紙撒向天空,他身上的黑衣立馬變成了白衣……他不僅能讓自己的服裝千變萬化,他還會用深情的語調演唱卡門、阿依達、茶花女、蝴蝶夫人的經典歌曲。整個舞台劇就好像在展現他兒時的趣事,其中還穿插了他與母親的「時空對話」。整個表演情節連貫有趣,同時又被一種溫馨的氛圍所籠罩,觀眾好像被帶入了童話世界一般。帶給觀眾這個奇跡的人是誰?他就是「舞台上的達芬奇」——意大利國寶級魔術師:阿爾托洛·布拉凱迪(ArturoBrachetti),同時他也是「換裝速度最快」的吉尼斯紀錄保持者。而他剛剛表演的節目正是他的代表作,集喜劇、魔術、舞蹈、歌劇、啞劇、易容於一身的魔幻舞台劇——「非凡一身」,該劇在歐洲熱演多年,在法國巴黎更是演出了700多場,並在2000年獲得了法國巴黎的戲劇大獎——「莫裡哀獎」以及加拿大的戲劇大獎——「奧利維亞獎」。

    阿爾托洛·布拉凱迪於1957年10月13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靈。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每天跟隨一個小型木偶團到處演出,沒過多久,父親就將他送入了神學院進行學習。在那裡,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年輕牧師SilvioMantelli,這個牧師對魔術充滿了興趣,他的房間裡放滿了魔術道具以及各種相關的書籍,他教授阿爾托洛各種各樣的魔術技巧,甚至給了阿爾托洛自己房間的鑰匙,允許他可以隨時到自己的房間來閱讀喜歡的書籍,這為阿爾托洛·布拉凱迪將來的魔術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阿爾托洛·布拉凱迪15歲那年,他穿著從戲劇學院借來的服裝,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了「快速變身」這一魔術,雖然當時並不熟練,但他卻從中開發出了一套新的變裝魔術技巧,從此,「快速換裝」成了他的保留節目。而阿爾托洛之所以會這種變裝術源於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那時的他偶然邂逅一本小書,那本書中用圖片詳盡描繪了上個世紀意大利著名喬裝造型大師、音樂劇演員利奧波德·弗萊戈裡快速變換造型的一些舞台景觀,但卻絲毫沒有透露變換的技藝秘訣。據說,弗萊戈裡在一次演出中可以變換60多張不同的臉,最快的速度是10秒換一張臉,在當時這已經是「奇跡」了。但隨著弗萊戈裡的退休,這種變臉技巧也逐漸銷聲匿跡,已經失傳了近百年。阿爾托洛是一個好奇心極為強烈的人,當他拿到這本書時他開始夜以繼日地研究起「面具變換」的秘訣。阿爾托洛15歲時,他已經逐漸琢磨出了「快速變裝」的秘訣,並將它融入到了魔術以外的表演中,一時間技驚四座。與弗萊戈裡相比,阿爾托洛不僅是自學成才,在技巧上也遠遠超越了前者。現在,阿爾托洛不僅能在一場演出中表演350個造型,他一秒半的現場換裝紀錄至今為止更是無人打破。

    1979年,阿爾托洛離開意大利,隻身來到法國巴黎,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他從一開始的一次只能表演6套「快速變身」一直到目前的每次能變換100套服裝。舞台上,他一個人又唱又演,同時穿插變換不同的角色,阿爾托洛在創造了這些角色的同時,也演活了這些角色,而且在不斷地表演中,阿爾托洛開始逐漸形成了只屬於自己的、充滿幻想的、超現實主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