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24章 拉鋸戰 (4)
    事實上韓信事先就早有安排了,他連夜叫士兵用空糧袋裝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流的水。韓信渡河去,只是為了引來龍且這條大魚而已,等他一過河,上游就開始放水。可惜龍且明白得太晚了些。這時韓信、曹參、灌嬰三人成三面夾擊之勢攻過來。而唯一沒有兵馬的一面又是波濤洶湧的濰水。

    但他畢竟是項羽手下最強悍的部將之一,雖然明明知道這樣的抵抗是沒有用的。但絕境中的他依然勇猛之極,帶領楚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漢軍數萬人馬居然對這幾千人屠殺了幾個小時,才完全搞定。龍且最終血染衣袍,耗盡最後一點力氣而死。

    龍且的死,對項羽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條右臂斷了後,項羽的元氣大傷。韓信殺死龍且,按項羽來說,韓信跟他已是不共戴天。但問題是項羽雖然粗魯,雖然也很想報仇,但出於戰略的考慮,他決定派一個人去跟韓信談談,這個人就是武涉。

    田橫聽說田廣死了,就自立為齊王,回兵還擊灌嬰,卻被灌嬰擊敗。田橫只好繼續逃亡,逃到了中立國梁國,歸順了彭越。這邊廂曹參繼續進兵,殺了田既。於是齊國終於平定了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韓信是功不可沒的,可能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功勞,可以挺直腰板說話了,便寫了一封戰報,上面只有八個字:「龍且被殲,齊地被平。」這八個字使得當時原本被箭傷得不輕的劉邦馬上忘卻了痛苦,龍且死了,意味著項羽的末日已不遠了。然而,他還沒高興多久,第二天,接到韓信第二封信。

    這封不是戰報,而是威脅信:「齊國和楚國臨界,我的權力太小,如果不立個代理之王,恐怕不能安定齊地。」他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要個王做做。

    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然想自立為王。劉邦的反應嚇得信使臉色發白、腿腳發抖,心裡道:怎麼這回我就成了這次送信的倒霉鬼呢,只怕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不如趁這個機會立他為齊王,也好讓他暫時安定下來,好好待他,讓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

    劉邦就是劉邦,他是何等機敏之人,馬上就改口說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頂天立地,豈能做貪生怕死之輩,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本來就該做真正的齊王,怎麼能做個假齊王呢?」原來如此,信使一顆懸著心的才放下來。這下可以放心回去交差了。

    劉邦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為了穩定和拉攏韓信這個至關重要的勢力,分封儀式舉行得很隆重,劉邦派出了心腹人物張良親自帶著將印去了齊地主持授王儀式。張良把韓信扶上齊王寶座後,乘他歡喜之時就勸他盡快發兵攻楚,這個時候的韓信自然滿口答應了。

    失敗的說客

    然而,張良前腳剛一走,項羽的說客武涉後腳就到了。齊國失利,龍且戰死,項羽一下子方寸大亂,非常恐慌,派盱眙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

    武涉這時充分發揮其誇誇其談的口才,見了面後就不客氣了,他對韓信說:

    「劉邦的第一大罪狀是試圖延續秦朝暴政統治。天下人苦秦暴政已經很久了,大家於是同心協力合謀推翻了暴虐的秦王朝,在德高望重的楚王項羽的協調下,按照各自的功勞大小,獲得了與之相匹配的土地。

    在這種大好的政治環境下,大家本該停止戰爭,安分守己,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中去,放棄武鬥,修生養息,謀天下蒼生的持久和平與安康福樂。可是漢王劉邦呢,逆天下時局而動,磨刀霍霍,驟起刀兵,與天下百姓的善良願望背道而馳,他頻頻侵犯別人的主權,掠奪別人的封地,用以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

    劉邦的第二大罪狀是毫無個人信譽,多次背叛項王。他劉邦落在我家主公項羽的手上有好些回了,每次都對項王好話說盡,諸如對項王表忠心或者做深刻檢查,多次表示,一旦被我家主公釋放就會知恩圖報,踐守諾言,停止對項王的反叛活動。可是他檢討書上的墨跡還未干,就開始了陰謀策劃推翻西楚政府的顛覆行動。他的背信棄義和不可信賴就是這樣。」  

    講完了劉邦的兩大罪狀之後,武涉又對劉邦的人品和韓信未來的命運做了一番延伸和推斷。他對韓信說:「大將軍,您要當心,劉三不是好人,他吃人不吐骨頭的,他口是心非,比童話裡的狼外婆更陰險可怕。我私下提醒您,現在他不傷害您不等於他將來也不會加害於您。您現在之所以活著,那決不是劉三仁慈,而是您對他還有利用價值呀,或者說,您之所以現在還能苟活於世,完全是因為我家主公項羽還活著,如果項王今天被消滅,他劉三就會立馬來收拾您。所以,項王活著您才能活著,項王逝世了,您也就要離世了。大將軍您和項王實在是一體相承的生命共同體啊,希望您以您的利益和生命為重。」

    見還沒有打動韓信,武涉又進一步以天下的大局來「開導」韓信,這就是一個優秀說客所經常要展示的策論了:

    「現在項羽和劉邦已是一個平衡的天平,而大王您支持哪邊,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哪邊。毫不客氣地說,現在劉邦只是在利用大王,項羽一旦敗了,劉邦下一個對付的目標就是您了,請大王三思。

    而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熟悉彼此,友誼如美酒,歷久彌新,您何必和項王盡釋前嫌,重歸於好呢?如果您肯背棄漢國而跟楚國聯合,您不就可以和項王、漢王並列而三分天下為王嗎?假若您放棄這個機會,自己一定要投靠漢王,去攻打楚國,最後又被漢王所消滅,我困惑,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應當做出如此下策來的嗎?」

    儘管武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韓信卻謝絕道:「我奉事楚王那麼多年,只不過做到了小小的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我冷的時候脫衣給我穿,我餓的時候分吃的給我,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這樣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羽的美意。」

    武涉雖然沒有能完成使命,但他走後,蒯通則繼續做韓信的思想工作了。

    蒯通說韓信

    韓信打下了齊國,聲威更大,更加舉足輕重。用蒯通的話說,這時劉邦和項羽的命運都掌握在他韓信手裡。他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劉邦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既千方百計籠住他,又想出一些辦法來掣肘他。項羽也看到了這一點,也在這時派武涉前來遊說韓信。恰恰韓信自己看不到這一點,天大的機會出現在他面前,他卻「天與弗取,時至弗行」。

    「臣最近在學習相術。」蒯通一開始就話中有話。「那你幫我看看相吧。」韓信順應形勢先中套再說。「大王要我說真話還是說假話。」蒯通懂得欲擒故縱之術。「把實話說出來,把假話留給別人再去說吧。」韓信眉頭有點微蹙了。

    「我觀大王的相,如果單看面相,大王最多只能封個侯而已,而且還會有危險。而如果相大王的背,卻是高貴的無法形容。臣看了一輩子的相,還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富貴相。」蒯通不急不慢地說道。

    「先生請詳說。」韓信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己相居然有這樣的好。憂的為什麼面相只能封侯,而且還會有危險。這是蒯通撒下的一個勾,目的就是為了引韓信上鉤。

    果然,面對韓信的詢問,蒯通不主張他歸劉邦和項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勸他順應形式的需要自立門戶,以齊地為中心,和項羽、劉邦來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應該說他的理論水平的確很高。但當時韓信卻絲毫不為所動。

    他直言不諱地說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沒有劉邦的提拔和重用就沒今天的他。蒯通這時拿了一個例子來說他。就是張耳和陳余反目成仇的事。

    張耳和陳余兩人還是平民有飯同吃有衣同穿,勝似親生兄弟。而一旦參加革命後,在個人利益面前卻最終反目成仇,甚至到了最後都想致對方於死地,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人的慾望。人的慾望一旦產生誰也無法預料後果。然後他反問了韓信一句,你和劉邦的情義比得上當年的張耳和陳余麼?韓信知道不如,但他還是不為所動,在危急時刻劉邦寧可把自己的衣服給全穿,寧可自己沒的先給他吃,這種大恩大德無以回報。

    蒯通繼續勸說韓信:「此一時彼一時,你現在的功勞已經震主了。歸附楚國,楚國人不會完全信任你;歸附漢國,劉邦會因為你的存在而驚恐。在這種情況下你已無安身之處了。」蒯通越直切命脈,不過他當時表達「功高震主」四個字時卻是這樣說的: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他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張,只有自立門戶既能成就一方霸業,亦可免去將來的血光之災。這下說得韓信無言以對,最後只好說讓他考慮考慮。

    蒯通所言,並沒有違背當時的造反道德。天下亡秦,群雄並起,誰能把天下爭奪到手就是誰的。一不靠公民投票,二不用舉手表決,三不需法律程序,全憑實力。同是造反者,同為爭天下,韓信與劉邦、項羽擁有同等權利、同等機會。如果韓信當時敢於喊出一聲「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豪言,最終究竟誰能當上皇帝,真還難說。

    然而,韓信考慮了幾天,最終道義戰勝慾望。他認為自己當個侯已經足夠了。蒯通怒其不爭,仰天長嘯:「時乎時,不再來」,「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說罷,裝瘋而去。

    劉邦迫於同項羽對峙的困難局面,為了防止不測,作為權宜之計,接受張良、陳平建議,封韓信為齊王。這樣一來,局面是穩住了,但劉邦與韓信之間的梁子也結下了。韓信自以為從未萌生「背漢」之念,心裡坦蕩蕩。可是,以後事態發展已經讓他身不由己了。從此以後,劉邦卻要將捆紮他手腳的繩索一步步收緊了。

    劉邦的用人之術,是一套將人擺佈於生死間的封建權術。

    韓信在軍事上縱有蓋世奇才,在權術遊戲中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韓信即使是一隻猛虎,劉邦也能將它牽在手裡轉場子賺錢。他可以違心地將韓信封為齊王,讓韓信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漢王厚我」,使他即使面對蒯通和武涉的左右遊說也「不忍背漢」。

    韓信的所作所為給後世的流氓樹立了偉大的榜樣。胯下之辱成為了以後所有夢想成為英雄的狗熊們的一句鐵桿借口。問題是,有幾個人能夠像韓信那樣成功以後依然可以這樣做秀的呢?更多地是以殺戮和羞辱作為曾經的回報,然後綿延不絕紛爭不斷。但是韓信對漂母的回報卻又說明他還是重諾言的,也有誠心的一面。

    韓信這個人無疑是有大才華的,但前提是必須要有蕭何這樣的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由此看來韓信這個千里馬也不外如是。在項羽那裡默默無聞,在劉邦那裡一樣是默默無聞還差點因工作不力而被砍腦袋,後因對項羽的一番評價而被劉邦刮目相看。

    在韓信看來,項羽成為了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護親排外、背信棄義的典型,劉邦反倒成了有仁有義,寬宏大量的榜樣。不愧當初項羽僅僅只讓他做個門衛,韓信拍馬屁的功夫的確不賴。這番話有多少事實,後面會有一個同陣營的人給出一個更中肯的評價。

    韓信羽翼豐滿的時候又猶猶豫豫,被劉邦一個緩兵之計給收買了回去。立國以後準備再反一次,結果又是不聽人言被呂後設計給幹掉。如果說韓信反覆無常恐怕是合適,如果說他比項羽更婦人之仁恐怕更是很貼切的,和黥布一樣,一心只有私利而無大胸懷的風骨,最終的下場何其悲哉!好歹項羽是戰死殺場,還有尊嚴可說。韓信最終居然死在一個麻布口袋當中,還是被婦人所設計,活該真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古語有言:有仇不報非君子。孔子更是明確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唯以直報怨!這樣看來,韓信不但稱不上是君子,連小人都算不上,充其量不過一個有才華的小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