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19章 艱難時世 (2)
    不知這是君子的悲哀,還是對戰爭和兵家的詛咒?戰爭就是如此殘酷無情,毫無仁義可言,以至於後世真正的君子和儒者,漸漸成了珍稀動物。作為兵家的李左車,也只有仰天空歎的份兒了!而同樣作為兵家的韓信,探到這一情報後,肯定如同陳余看到他背水列陣時一樣,竊竊地曬笑了。雙方都在曬笑對方,可誰能笑到最後? 

    昔日,宋襄公在泓水大戰中遇到了楚成王;法羅在古羅馬的坎尼碰上了漢尼拔;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的十月裡,儒者陳余與他不屑一顧的詐謀奇計專家——韓信,在井陘關狹路相逢,一場精彩而殘酷的惡戰,不可避免地一觸即發。

    早已成竹在胸的韓信,並未直奔井陘關攻營拔寨,而是先派大將曹參一舉攻下鄔城,斬殺趙國守城別將戚將軍,掃除漢軍東進井陘的左翼威脅。然後率大軍距井陘關口三十里安營紮寨,全軍休整。

    夜半時分,井陘關前的群山峽谷寂靜如常,而漢軍大營中一片肅穆,韓信開始了他運籌已久的調兵遣將,派兵佈陣。

    韓信下達的第一道將令是,派輕騎二千,每人持一面漢軍紅旗,趁夜色迅速從小路繞到抱犢山(今獲鹿西北)隱蔽,窺視趙軍,只待趙軍傾巢出動與漢軍交戰之際,立即衝入趙營,搶佔壁壘,撥掉趙幟,遍插漢軍紅旗。

    韓信的第二道將令是,「今日破趙會食!」打完仗請大家會大餐,似乎是一道依例行事的戰前動員令。當時在場的漢軍將士們沒有幾個人當真,大家更擔心自己還能否再吃上下頓的家常便飯。更令諸將大惑不解的是韓信的第三道將令,派一萬先頭部隊,背靠綿蔓河、井陘水列陣迎敵,自斷退路,與趙軍決一死戰。

    兵書明明寫著,佈陣原則「右背山陵,左對水澤」,韓信卻反其道而行之,令他們背水列陣,豈不自絕後路!更沒人敢想今天的大餐了。但軍令如山,茫茫夜色中的韓信各路大軍,悄無聲息地到達各指定位置,枕戈待旦。而陳余和他的趙軍,此時正在其大營高壘內的溫柔鄉里,做著他們的黃粱美夢。

    晨曦微露,韓信、張耳頂盔貫甲,率漢軍剩餘將士,旗旛招展,旌旗飄揚,眾將躍馬挺槍,浩浩蕩蕩直撲趙軍大營而來。而此時的陳余不慌不忙,依然一副儒者風度,看到漢軍竟然背水列陣,漢大將軍的帥旗和儀仗迎風獵獵,韓信、張耳竟然親自來戰。

    陳余心中不禁掠過陣陣竊喜,哂笑韓信不懂兵法佈陣,自斷後路,自投羅網;仇敵張耳,手下敗將,不自量力,自己找上門來送死。此時不戰,更待何時。立即命令趙軍全體出擊,徹底消滅韓信來犯之軍。陳余哪裡知道,他的此舉正中了韓信的誘敵出營之計,自動放棄了深溝壁壘的地利優勢。

    頃刻間,井陘關的峽谷中戰鼓雷動,號角齊鳴,旌旗遮天蔽日,戰馬啾啾嘶鳴,刀槍劍戟鏗鏘撞擊,士兵廝打喊殺,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迴盪在悠悠的井陘峽谷,滔滔的綿蔓河畔。

    似乎正如陳余所料,漢軍果然不堪一擊,雙方交戰不到一個時辰,漢軍一個個丟盔棄甲,紛紛潰退,軍旗戰鼓丟棄遍野。韓信和張耳也被亂軍裹挾,落荒而逃。陳余大喜過望,消滅韓信,擒拿仇人張耳的時機就在眼前。他令旗狂舞,親自指揮並率領趙軍傾巢追擊,企圖一舉全殲漢軍於綿蔓河東岸。

    韓信也在竊喜,果然不出他所料,陳余被他的佯敗之計所惑,被傾巢誘進了他蓄謀已久的背水大陣之中。這下陳余和他的趙軍,算是徹底領教了韓信背水陣的奧妙和厲害。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科學合理的佈陣,對戰爭的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排兵佈陣是每一位古代將領的軍事必修課。

    此次井陘之戰,使韓信的背水陣一舉千古留名,完美真實地體現了韓信尋乎異常的佈陣功底和軍事學養。歷代軍事家們無不拍案稱奇言妙,以至於後來的競相模仿者不計其數,但真正能達到韓信今天井陘之戰奇效的,卻聊聊無幾,有的甚至戰敗身死,聲名倒地,為後世徒留笑柄。背水陣的奧妙不僅在於韓信知己知彼、出色的情報間諜工作,還體現在韓信對井陘關軍事地理超乎常人的神奇利用。

    井陘關口有兩條河流——綿蔓河與井陘水,一條南北流向,一條東西流向,在井陘關前近似直角交匯,在這兩河之間自然形成一片狀如半島的平坦地帶,其正面正好朝向趙軍營壘所在的東南方向。

    趙軍深溝壁壘,居高臨下,山高谷深,易守難攻,如果把趙軍引至兩河之間的半島平坦地帶交戰,趙軍就會完全喪失地利上的絕對優勢,這是韓信夢寐以求的理想戰場所在地。所以韓信才大張旗鼓地暴露主帥身份,誘敵重兵下山;又佯敗後撤,遍丟旌旗戰鼓,再誘敵深入至半島地帶決戰。趙軍一步步地鑽進了韓信為其設下的陷阱——背水陣。

    其實,韓信故意在半島地帶背水列陣,還有其更為深刻的用意。他不僅僅是對趙軍示蠢,誘敵深入。更重要的是,把他所率領的如驅「市人」的新兵,置之於死地,使這些沒有作戰經驗、戰鬥力不強的新兵,無路可退,無處可逃,只有死戰方可活命。「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這是戰後韓信親口所言,他把王侯之間爭霸天下的戰爭,簡化為極其簡單的士兵保命哲學。這就是殘酷的戰爭現實,但解決了韓信對新兵指揮的所有難題,也成就了韓信永世的名將之名。

    同時,由於這兩條河流的存在,無形中就消除了韓信可能來自側翼和後方的威脅。這樣,本來兵力就不足的漢軍,就可以把原用於側後翼警戒的兵力,全部部署在正面攻防上。從數量來看,漢軍的絕對數量並未增加,但是能夠直接投入作戰的兵力,卻因此相對地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漢軍由此得以抽調出兩千決定戰局的迂迴騎兵。

    戰端未開,單在地形利用和排兵佈陣上,陳余已連輸韓信兩招。戰局就這樣在韓信神奇莫測的巧妙地理優勢變換中,雙方的戰鬥力就已經進行了潛移默化的相互轉化,勝利的天平再次向韓信傾斜。

    當陳余傾巢出動追襲韓信和張耳之後不久,就漸漸地、真實地嘗到了韓信背水之陣和背水之兵的真正厲害。除了背水之兵個個誓死拚命,人人頑強死戰,堅不可摧的戰鬥力之外,陳余幾倍於韓信的二十萬大軍,在韓信預設的半島狹窄戰場上,自己首先陷入了相互擁擠的混亂局面。

    由於雙方能夠直接接觸的戰線寬度非常有限,使得真正直接投入戰鬥進攻的趙軍,就同漢軍正面的防守兵力旗鼓相當了。後面剩餘的絕大多數趙軍,也只有吶喊助威的工作可做了。這就使得陳余從兵書學到的「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完全失效,處於絕對優勢兵力的趙軍,由於兩條河流的限制,根本無法形成對漢軍的實際包圍圈。

    這又是韓信背水陣的又一大驚人奧妙,韓信將戰場的地利優勢發揮到了極至,使得原本眾寡懸殊的兩軍,在「漢軍防線」這一實際交戰地域上,雙方兵力達到了相對的平衡。

    這時陳余一舉殲滅漢軍的激情和衝動,漸漸被眼前久攻不下的混戰僵局淹沒了。主帥尚且如此,何況一線浴血奮戰、疲憊不堪的趙軍將士了!處於絕對優勢的趙軍,士氣頓時大大受挫。此時的陳余,也許想到了李左車堅壁不出、後方迂迴作戰的好處,決定收兵回營,再圖破敵良策。

    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傾巢出動後,他空虛無備的大本營,就立即被韓信預先埋設在抱犢山上的兩千輕騎兵,偷襲佔領了。當他回馬遙望曾經屬於他的趙軍老營時,已是遍插漢軍紅旗,迎風林立,獵獵飄舞,遮天蔽日。他根本無法判斷其中有多少漢軍,頓時熱血膨脹,兩眼發黑,勒馬韁立,久久無語。

    而他的士兵們比他反應更快,立即意識到自己已處於漢軍的兩面夾擊包圍之中。前方不能突破背水陣,後方老巢又被端掉,戰勝漢軍已成泡影,大勢已去。頓時趙軍軍心大亂,四散奔逃。

    同樣可以看出,趙軍的士兵素質並不比韓信的新兵強多少,也不是什麼久經沙場的精兵強將。當陳余回過神來,再來控制調度他的軍隊時,為時已完,無論如何斬殺逃亡士兵,也毫無效果。兵敗如山倒,無奈他的二十萬大軍全面崩潰。陳余自己也不得不自顧逃命而去。

    這使我們在盛讚背水陣頑強抵抗力的同時,也驚歎於拔旗易幟的奇襲巧妙。奇正用兵,交相輝映,正是韓信用兵的一大顯著特色。

    如果沒有輕騎兵迂迴偷襲、拔旗易幟的成功,整個戰役的最終結局仍然不會改變。趙軍完全可以依仗數量上的兵力優勢,逐次投入戰鬥,最後也會把漢軍消耗殆盡。退一步,趙軍還可以退守老營,採取李左車之計,至少還可以堅壁不出,把韓信大軍拖住,直至拖垮。同樣,如果沒有背水陣的誓死頑強抵抗,拔旗易幟的迂迴騎兵,也僅僅是起到小股騷擾作用。如果主力部隊都被殲滅,還能指望這區區兩千騎兵和他們的紅旗,扭轉乾坤不成! 

    背水陣的堅守和輕騎兵的迂迴,可以說是韓信取得井陘大捷缺一不可的雙拳。雙拳互動,雙管齊下,珠聯璧合,打得陳余呆若木雞,顯示出韓信這套組合拳出神入化、勢不可擋的無限威力。當陳余落荒而逃時,韓信徹底地曬笑了。這時輪著他傾巢出動了。背水陣全線反擊,輕騎兵衝下壁壘,韓信一舉徹底擊潰趙軍的時刻到了。

    也許一些頭腦反應快的漢軍將士,此時已明白了韓信下達的第二道軍令——「今日破趙會食!」原來並非大將軍的虛言,而是早已勝券在握。漢軍軍心大振,士氣高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乘勝追擊,勢如破竹。可歎陳余的二十萬大軍,在漢軍的兩面凌厲夾擊下,如江河決堤,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可歎的是,一直恨不得殺掉張耳的陳余,最後被張耳的同僚張蒼追殺於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河畔,趙王歇也被活捉。第二年,張耳就成為了新一任的趙王。

    曾經的刎頸之交終成刎頸;本不該遭此敗績的李左車,被綁在了陳余的戰車上,空懷一腔智慧,厄運難逃,最終被韓信懸賞千金活捉;一百多年來祖祖輩輩世襲趙國王位的趙歇,親眼目睹了趙國最後覆滅的一幕後,被漢軍生擒於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趙國從此劃入漢王劉邦的版圖。

    更令人感慨的是,這背水一戰,並非是韓信的首創和獨門絕技,而應該是前不久巨鹿之戰時破釜沉舟的項羽。按韓信的行蹤推斷,那時他應該在項羽軍中任郎中,親身參加過巨鹿之戰!想必破釜沉舟的妙處,韓信深有體會,所以在井陘之戰中及時拿來活學活用,足見其用心與高明;而另一個同樣也親身經歷巨鹿之戰的陳余,對此卻麻木不仁,沒有任何的絲毫警覺,反而恥笑韓信不會用兵,不屑一顧。二人軍事素養的天壤之別,由此可見一斑。陳余如此不知長進,焉有不敗之理!

    韓信自己把勝利的原因僅僅總結為: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這無疑是此戰取勝的一個關鍵,但是遠遠不是全部,真正的關鍵之處,其實就是大家常掛在嘴邊上的那句經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並把它與出奇制勝的戰術,巧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張馳有度,準確把握好戰鬥進行的節拍,韓信就譜寫好了這曲鏗鏘輝煌的勝利交響樂章。

    背水之陣不在於有多神秘,而在於韓信充分掌握敵我情報、明察用兵地理,對症下藥!拔旗易幟不在於奇兵與正兵配合得如何默契和「哲學」,而在於韓信有端掉敵軍大營的十足把握!井陘之勝還在於不但一方有個「漢尼拔」——韓信,而另一方還有了一個「法羅」——陳余。

    看錯了人

    把韓信支使去攻趙之後,駐紮在滎陽的劉邦也沒閒著,在滎陽的南面修築了一條兩旁築牆的甬道,和黃河南岸相連接,以便取用敖倉的糧食,重振旗鼓,與項羽對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