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15章 我劉邦又回來了! (1)
    關中,即今陝西一帶,是秦的本土,由於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漢中三個郡分給他,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裡去。還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

    劉邦東進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便是掃除這三位前秦降將的障礙。

    劉邦四月剛燒了棧道,八月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又出來了。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採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開始軍事行動。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他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

    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燬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麼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能完成。」因此,章邯對於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被佔,守將被殺。原來韓信明裡是在修棧道,實則是聲東擊西,暗中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抄小路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

    可是,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才急忙率軍趕到陳倉城,與韓信激戰。此時,明修棧道的樊噲、周勃也出斜谷,與韓信會師。

    雍王的軍隊被打敗,退兵逃走;在好畤停下來再戰,又被打敗,逃到了廢丘。

    打跑了章邯這個難纏的傢伙,路就好走多了。不出三個月,劉邦一路向東,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都先後歸降了他;同時派遣將軍薛歐、王吸帶兵出武關,藉著王陵兵駐南陽,順便到沛縣去接太公,呂後。項羽聽說後,派兵在陽夏阻截,漢軍不能前進;又封原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以抵拒漢軍。

    韓王昌還夠義氣,不肯歸降,劉邦不得已派韓國的太尉信收拾了他。並把攻佔的土地設置為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關外設置了河南郡,改封信為韓王。

    張耳來投

    從偏遠地區來到中原,除了一路用武力解決攔路虎外,劉邦最擅長的收買人心事業也在同步進行中。他下令:凡是率領一萬人以上的隊伍或獻出一郡之地降漢的將領,就封他萬戶侯。同時修築河上郡的要塞。原先秦朝供帝王遊玩打獵的園林,都允許人們去耕種。正月,俘虜了雍王章邯的弟弟章平。大赦天下罪犯。

    劉邦出了武關到達陝縣,例行公事地到關外下鄉慰問老百姓,順便做做思想工作。一回來就見常山王張耳立在殿外等候。

    這張耳不在襄國好好坐他的王位,怎麼跑到這兒來了呢?原來這又是因為項羽分封不公惹出的一檔子事兒。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他年輕的時候曾趕上做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因被消除了本地名籍,逃亡而來到了外黃。

    外黃有一富人女,人長得特別美麗,卻嫁了一個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離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親舊時的賓客。

    她父親的賓客平素就瞭解張耳,於是對這位美女說:「你一定要嫁個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美女聽從了他的意見,終於斷絕了同她丈夫的關係,改嫁給張耳。

    有了這一資本,張耳自然從困窘中擺脫出來,廣泛交遊,女家給張耳供給豐厚的資金,張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賓客。沒多久就在外黃做了縣令。他的名聲從此更加大了。

    巧的是,與他同鄉的一個人也有著類似的經歷。這個人十分崇拜老夫子,學孔子周遊列國的勁兒多次遊歷趙國的苦陘。大概才子都能招來佳人(甭管是幾婚的吧),當地一位有錢的公乘氏也把女兒嫁給了他。聽說張耳是個賢德之人,便前去投奔。這個人就是陳余。

    或許因為都是才子佳人的絕配,兩人一見如故。陳餘年紀輕些,就像對待老子一樣侍奉張耳,兩人鐵得跟一個人似的。就這麼一對好朋友,日後卻反目成仇,都欲置對方於死地。

    秦國滅大梁時,張耳已住在外黃,那會劉邦還像個浪蕩遊俠似的,成天在外蹭飯打秋風(賣狗肉的樊噲就曾深受其苦),也知道張耳的大名,在他家一住就是幾個月。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秦滅魏幾年後,這兩人的名聲就傳到了秦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兩人的行徑叫結黨營私,搞非法聚會,一時都成了賞金獵人的目標:捉住張耳的賞千金,捉住陳余的賞五百。張耳和陳余這對好哥們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

    裡中小吏曾因陳余犯了小的過失鞭打他,陳余打算起來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不動接受鞭打,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余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和你怎麼說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裡吏身上嗎?」陳余認為他說得對。

    本以為風聲已經過了,沒想到秦國又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兩人,他倆也利用裡正衛的身份向裡中的居民傳達上邊的命令。

    陳涉在蘄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余求見陳涉。陳涉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余是條好漢,只是未曾見過面,這次相見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就勸說陳涉道:「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家得以復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

    陳涉就徵求陳余和張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佔人家的國家,滅了人家的社稷,斷絕了人家的後代,掠盡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了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作為自己的黨羽,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剷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佔據咸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復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麼帝王大業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可惜陳涉目光短淺,沒聽從他們的意見,很快自立稱王。

    陳余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谷關,來不及收復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游趙國,熟悉那裡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陳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和陳余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他們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由此,兩人進入了各自的絢爛人生,不過彼此之間的誤會即將開始。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遊說當地傑出人物:「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里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徵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盪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

    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里,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志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裡、郡裡,誰官最大誰就遭殃。

    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志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

    所有人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於是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規勸范陽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將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復生。」

    范陽令聽了氣不打一處來,但還是忍著問:「為什麼對我哀悼慰問?」

    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裡的原因,是害怕秦國的酷法罷了。

    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

    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范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范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說:「您一定要打了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了守敵然後佔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錯了。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而奪取土地,只要發出徵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

    武信君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蒯通回答說:「如今范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來投降,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

    可是,如今范陽城裡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麼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范陽令,范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讓范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范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了,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這就是我說的傳檄而平定廣闊土地的計策。」

    武信君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范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到達邯鄲,張耳、陳余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地區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被讒言所毀,獲罪被殺,又怨恨陳王不採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陞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余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趙王。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