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13章 封王拜將 (3)
    陳平乘機上奏:「陛下既封劉邦為漢王,也已經佈告天下,臣民共知,卻不讓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許會說,陛下一登位便說假話,那以後執行法令,也會陽奉陰違了。不如聽張良的話,把劉邦的眷屬當人質,留在咸陽,遣他回漢中去,這樣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約束劉邦,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項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劉邦心裡歡喜無比,回營後立即拔寨起程。陳平出的聲東擊西的計策救出了劉邦,不僅保住了劉邦的性命,更為劉邦日後東山再起贏得了良機。

    劉邦終於可以前往封國了。但張良卻因為韓王成的事情,不能和劉邦一同到封地去,送至褒中便回去了。

    韓王成是怎麼回事呢?這話要從頭說起。

    在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劉邦到了薛地,會見了項梁。張良本是韓國人,家中五代為韓相,對韓王的忠心,在其傾盡家產行刺秦王的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張良便抓住這次機會,勸項梁立個代理王,並推薦了韓成。項梁覺得有道理,便派張良去找韓成,把他立為韓王,想以此來佔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了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的地盤。

    劉邦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隨韓王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餘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劉邦於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

    等到項羽封諸侯王的時候,韓王成卻沒被派到封地去,而被改封為列侯。表面的原因是韓成沒跟隨項羽征戰,所以沒有戰功,實際上是因為張良跟隨劉邦的緣故。

    做大將軍的滋味

    項羽派了三萬士兵隨從劉邦前往南鄭,楚國和諸侯國中因為敬慕而跟隨他的就有幾萬人。其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

    韓信年少時代的生活已無從說起,只知道自小父母雙亡,連為母親下葬的地皮都沒有,最後只得埋在荒草萋萋的高岡上。

    父母都沒了,家裡自然貧困。但韓信卻喜歡讀書,熟演兵法,可謂胸懷大志,但也好逸惡勞,基本上沒什麼生活來源,不得已時就到熟人家裡吃口閒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這樣的生活狀態,甭說當時的街坊鄰居看不起,就算擱到現代,也是要遭人白眼的。

    有一次,一群惡少當眾要羞辱韓信。一個屠夫斜眼瞧著他:「看你長得又高又大,還喜歡帶刀配劍的耍酷,其實是個花架子,孬種!」

    看韓信並不理會,屠夫又挺過胸脯:「有本事的話,拿劍往爺爺這兒刺;如果不敢,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

    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拚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的小人很多,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的大丈夫,卻只有韓信一個。

    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後陳勝、吳廣起義反秦,他便去投靠了趙王陳余。但見陳余碌碌無為,不能成大事。在巨鹿之戰時,跟隨了項羽,此後數次向項羽獻計,均未被採納。

    他見在項羽手下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在劉邦入蜀之際前去投靠。

    隊伍從杜縣往南進入蝕地的山谷中。劉邦想起張良臨走前,曾勸他把所經過的棧道都燒了,於是等軍隊一過去,便將陡壁上架起的棧道全部燒掉。一來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羽那顆易怒的心;二來也可防備諸侯或其他強盜偷襲。

    劉邦在開始之初,雖然暫時委屈地接受了項羽冊封的劉邦,火燒棧道,信誓旦旦地說永不逐鹿中原了,儼然扶不起的阿斗。殊不知劉邦就是在韜光養晦,養精蓄銳,等待一舉擊敗項羽的那一天。

    經過長途跋涉,浩浩蕩蕩的隊伍終於到達了南鄭。一幫大兵背井離鄉,怎能不想家呀,於是夜夜唱起思鄉的歌謠,日日盼著東歸的一天。

    作為新人,韓信又沒啥背景,就先在大將夏侯嬰手下辦事,當倉庫管理員。

    韓信千里迢迢來投漢王,僅僅當了個糧倉管理員,心中很是不滿,常常愛發牢騷。

    有一天,他與其他十三位同事喝醉了酒,指著外面說:「人人都說漢王英明,我看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不料被人聽見報告了劉邦。

    小小庫管竟敢誹議大王我,統統拉出去斬啦!劉邦也不是吃素的,堂堂「關中王」,哪能讓人背後說閒話。於是就要將這十四個喝醉酒的人一律處死,並派夏侯嬰做監斬官。

    夏侯嬰將這十四人押赴刑場。說來也怪:明明是韓信惹出的禍,竟先殺了其他十三人,罪魁倒最後才殺。不過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韓信才有機會理清思路,進行最後的申辯。

    當被提去殺頭的那一刻,韓信突然狂呼道:「漢王不是想得天下麼,為何殺壯士?」

    夏侯嬰一聽,馬上命令停止斬首,一看是韓信,就跟他聊起來了(原來刑場也是談心的好場所)。一番溝通之後,夏侯嬰對韓信佩服得了不得,立即就去報告漢王,建議重用韓信。

    劉邦聽了夏候嬰的建議,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免去了韓信的死罪,封韓信為治粟都尉,也就是糧倉總管,而不是原先的管理員了。

    只要是金子,到哪兒都發光。這話放在韓信身上絕對地正確。沒過幾天,韓信就被劉邦身邊的紅人蕭何給相中了。

    這一天,蕭何經過庫房,聽得庫前喊聲陣陣,庫房人員個個手持長戈,虎虎生威。見指揮他們操練陣法的竟是個面生的年輕人,非常驚奇,便上前與之交談。於是,我們的蕭何大人被眼前這位年輕人的雄才偉略給鎮住了,「韓信」這個名字從此在他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傳說韓信當了治粟都尉,並不去向漢王匯報情況。有一天,劉邦忽然命人將韓信叫來,問他現有多少糧草。韓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東西南北各庫的稻穀、大米、小麥、玉米、草料等具體數字。

    漢王派人翻倉查庫,結果數目相符,斤兩不差。劉邦這才知道韓信真的有才,但仍舊相貌取人。加之韓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

    唯獨丞相蕭何仍十分留意,聽得此情,又召見韓信問話,就對他許諾說,會建議漢王任命他做大將。有了蕭何這句話,韓信也不在乎多當幾日管倉庫的了。但左等右等,竟沒了消息。

    當時,劉邦的部隊在去南鄭的路上逃跑了幾十號人。別看個個都是五大三粗的大漢,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都沒當過逃兵,那是因為覺得跟劉邦走有前途。可此一時彼一時,霸王項羽嘴巴一張,劉邦就得帶著大部隊去窮鄉僻壤安營紮寨。何苦跟著到小地方受窮呢,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眼下這情況,韓信琢磨著自己未必會受劉邦看重,雖有蕭何多次推薦,可到底成不了事。與其留在此地當一輩子的三等兵,還不如自己去闖呢。於是,便在一個月高夜明的晚上逃走了。

    要是韓信就此一去不復返,那此後中國的歷史或許將會重寫。然而人與人間的關係就是如此微妙,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即將在韓信與蕭何間得到最生動的演繹,而那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名句,則為這段原本完美的寓言加上了最符合人性的註解。

    蕭何心裡一直對韓信念念不忘,這時聽人上報逃跑的人中竟有韓信的名字,真是吃驚不小,如失至寶。顧不得告訴劉邦一聲,立即騎了一匹快馬,加鞭急駛,去追韓信。

    蕭何這一走不要緊,立刻就有人報告劉邦說,不好了,丞相蕭何也逃跑了!劉邦這個氣啊:蕭何這小子,平時裡搜腸刮肚地給我出主意,想不到竟是個背信棄義之人!

    傳說韓信騎馬出了南鄭城東門,拐了一個彎兒,向北進入了褒谷。因張良返回關中時,已燒燬了褒斜棧道,道路十分難走,許多地方不得不涉水過河。韓信策馬跑著,到了一個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條溪水擋住了去路。這個地方就是今陝西留壩縣的馬道鎮。

    這條溪水,今名西溝,原名寒溪,自西向東注入褒水。平時寒溪水淺,行人可以涉水過河。恰巧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場暴雨,溪中洪水暴漲,韓信到此無法渡過,急得在溪邊團團轉。

    這時蕭何騎馬追趕上來跳下馬鞍,雙手拉住韓信,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韓都尉怎麼不辭而別?你不是胸懷大志,要建功立業嗎?今日除了漢王,還有誰能夠統一天下?都尉還是跟我一道回去吧!」

    韓信看見蕭丞相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腳上穿的鞋子也因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丟失,光著一雙腳丫子,覺得蕭何確有愛才之心,不好再說什麼,就隨蕭何返回了南鄭。

    過了一兩天,蕭何突然回來了,前來謁見劉邦。劉邦心裡那個高興喲,可面上一副吃人的樣子:「好小子,竟敢逃跑?!」

    「微臣哪裡敢啊,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啦。」蕭何笑嘻嘻地說。

    「追誰?」

    「韓信。」

    「哼!逃跑的將領那麼多,您沒去追一個,偏偏去追什麼韓信?」

    「大王,那些人多一個不算多,少一個不算少;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再找不出第二個。」剛才一副笑臉的蕭何,此刻一臉的嚴肅,「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他;可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共計大事的人了。大王,這全看您怎麼決策了。」

    劉邦一聽,心上想:這麼個小兵,真有這個能耐?不會是忽悠人吧?但蕭何也不是吹大泡的人,於是也正正經經地說:「我是要向東邊發展,怎麼可能一輩子呆在這種鬼地方!」

    「大王既然決意要向東發展,要是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他終究是要逃跑的。」

    「好吧,我就讓他做個將軍。不過你要知道,這可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即使是做將軍,他也一定不肯留下。」

    「那就任命他做大將軍好了。」

    「大王明鑒。」

    可以說在這一刻,韓信的命運出現了轉折,而從現世所存的資料來看,劉邦得了韓信則成為了歷史的轉折。

    和蕭何談妥之後,劉邦就急著把韓信召來任命。沒想到蕭何卻說:「大王,不是我沒事找茬兒:您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叫喚小孩子似的。這怎能讓韓信死心塌地地跟您呢?大王決心要任命他,就選個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咱們禮儀完備地來次冊封。」

    劉邦心想:拜皇帝也沒這麼麻煩過。事已至此,咱也豁出去了,擱下這張老臉,且看看到底封的是英雄還是狗熊!於是答應了蕭何的要求。

    眾將聽說要拜大將軍,都很樂呵,個個都以為主角是自己呢。等到任命大將時,全軍都傻了眼:被任命的竟是韓信這小子;甚至有的都沒聽說過這人。

    然而,拜將之前,蕭何已經跟劉邦囉嗦了半天,當韓信得知這一消息時,也向劉邦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修築高達九丈的拜將台;二是拜將當日全軍將士必須著新衣甲、執新兵器;三是劉邦必須親手在拜將台上將帥印交到他手上。

    在當時那種「王權至上」的社會,韓信的要求的確極為大膽,表面看來只是虛有其表,在排場上大做文章,細細參詳,方知奧妙暗中藏。

    古時候的元帥、將軍都以軍功排資論輩,而當時的韓信,沒有軍功,試問在當時的社會、當時的軍營,一個沒有軍功的人來當元帥,有誰會服?

    劉邦是當時的「漢中王」,王權至上,他的命令是不會有人不聽的,於是韓信就抓住了這一點,在拜將之禮上大做文章,以此威懾三軍將士,給人的感覺是「韓信從此為將,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正所謂「欲正紀,先立威」,想要正軍紀,必先立軍威,若是韓信立不了軍威,在三軍將士面前毫無威信可言,眾將士對其視若無睹,那還正什麼軍紀?帶什麼兵?

    排資論輩,這個習慣延續了很多年,在當今的社會中仍然有「遺毒未清」,所以往往新一代的領導人出場的時候一時難於撐開局面,倒是可以學一學韓信拜將之舉。

    其實無論是不是新人出場,做好一項管理,管理者都應該「先立威,後正紀」,立威的目的在於讓下屬臣服,讓人心一致,有了這樣的條件,再定下規章制度、獎罰條例,以後下達命令、開展工作必將事半而功倍。

    言歸正傳,任命韓信的儀式一結束,劉邦便開始對這位少將軍進行即時測評。

    面談一開始,劉邦直接切入主題:「丞相多次稱道將軍,不知將軍用什麼計策來指教寡人?」

    在戰爭時期,大將是僅次於大王的關鍵職位,大王與大將之間測評的的主題必然是圍繞戰略問題展開。而且,如果韓信不能夠通過這次面談說服劉邦,恐怕劉邦也會毫不含糊地換掉這位大將,不管之前蕭何說了多少好話。

    韓信顯然已經為這次面談做了充分的準備,僅用一句話即與劉邦澄清兩個最重要的戰略問題:「大王,如今您要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羽嗎?」

    韓信的「向東爭奪天下」的判斷,包括了兩個含義:第一,劉邦關注的對象是整個國家;第二,劉邦的最終目標是一統天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