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11章 封王拜將 (1)
    天下第一「漢奸」

    正當劉邦在關中做著皇帝夢的時候,張良忽然爆出一個驚人的消息:明兒一早項羽就來攻城啦!

    在關中享福的劉邦怎麼也不會想到,竟會有人背後給他使絆子。

    原來,被派到趙國剿匪的項羽晚他一個多月才到函谷關。按照事先的約定,項羽算是輸了。如果事情就這麼解決了,劉邦也就不用費那麼多周折,而是安心地在這兒做幾日土皇帝。可偏偏有人多事,竟跑到對方營裡嚼舌根,說劉邦想獨佔關中稱王,還封投降的子嬰為丞相,把秦宮裡的寶貝都佔為己有。

    晚到一步的項羽本來就很鬱悶,這番話更是火上澆油,他身邊的謀臣范增也趁機煽風:「劉邦在山東的時候,就貪財好色,是個著名的大流氓。如今入了關,居然不取財物,不近女色,說明這傢伙一定圖謀不軌。我曾偷偷替他望氣,都是龍虎之形,五彩之色,這可是天子之氣,先下手為強。現在這世道,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話正合項羽心意,於是就立刻下令:「明日就把劉邦這糟老頭子剮了,以慰我三軍將士!」當然,後面「以解我心頭之恨」之類的話沒說出口。

    劉邦不知道,項羽之所以這麼快就得了消息,完全是因為自己營裡出了「內鬼」。

    沒錯,這個人就是曹無傷,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漢奸」。

    自從項羽破關而入,兩軍的態勢敵意甚濃,項強劉弱,一目瞭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來會是什麼結果。當時項羽屯兵新豐鴻門,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劉邦的兵力有十萬,屯兵霸上,號稱二十萬。雖然古人都喜歡虛報數字,但雙方兵力的差距顯而易見。真要是打起來,劉邦可佔不到什麼便宜。儘管他平時油腔滑調的,可要是真刀真槍地幹,心裡一樣發毛。

    不僅是劉邦,其所部稍有頭腦的將領也能判斷出局勢的危急,曹無傷的告密也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發生的。

    曹無傷本是劉邦陣營裡的左司馬,是執掌軍政的副官,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地位當然非常重要。像曹無傷這樣經過浴血奮戰數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時有安享勝利成果的心理狀態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開戰,享受勝利的前景就會完全泡湯。

    當然,如果能站在勝利者一方,則又將另當別論。曹無傷所為,就有點向下一個勝利者投靠的傾向。也就是說,曹無傷做了兩軍將打起來的準備,而根本沒想到兩軍有可能打不起來。一旦打不起來,曹氏所為將為兩邊所不容。所以古人說,禍莫大於欲利,豈空言哉。

    親家

    四十萬對十萬,顯然劉邦處於下風。軍中有內鬼自然是很倒霉的事,如果光是劉邦自己倒霉,他也就非挨這一下不可了,而從此歷史上可能就少了這麼一位令後世頂禮膜拜的勵志典型了。該當這劉邦命不該絕,早一刻得了消息,由此才躲過一劫;而這通風報信、間接救他性命的人,正是項羽的小叔父項伯。

    俗話說得好:多個朋友多條路。原來這張良和項伯早先認識。項伯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這位韓公子張良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避。聽說這位侄子出息了,當統兵發達了,便來投靠。自己的親人當然不能虧待,項羽二話沒說就給他弄了個左尹(令尹的副職),並帶著他一起進了關中。

    項伯在打仗上沒什麼建樹,倒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項家人基本上都這樣,可惜常常用錯地方)。雖然現在與張良各為其主,但不管怎麼說對方也曾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恩人隨著沛公一塊送死吧,便趁夜來沛公軍營私見張良,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勸他和自己一塊走。

    張良說:「我是為韓王來護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況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義了,不能不告訴他。」於是乎,在沛公急得直跳腳的當口,我們的張參謀又一次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張良問:「是誰給您出的派兵守關的主意?」

    「咳,別提了!那小人勸我,只要守住函谷關,別讓諸侯軍進來,就可以佔據整個秦地稱王了。所以我就……」

    劉邦話沒說完,張良早明白咋回事了,又問:「估計您的兵力敵得過項羽嗎?」這回沛公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才說:「當然敵不過。這、這如何是好?」

    張參謀嘿嘿一笑:「那麼請讓我前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您是不敢背叛項羽的。」聽張良這麼一說,平時就比別人多個心眼的劉邦對他和項伯間的關係產生了懷疑。張良自然清楚劉邦的心思,便把事情大概說了一下。一聽說項伯比張良年歲長些,劉邦便急忙讓張良去請項伯,使出他在鄉里交友的手腕,非把他當做長輩招待不可。

    一見了項伯,劉邦便捧著酒杯向他獻酒祝壽,那叫一個慇勤啊,恐怕他親爹都沒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不僅如此,又嘮了點家常,順勢定下一樁兒女婚姻,答應把自己女兒嫁給項伯兒子當老婆,就這樣以閃電般的速度即刻成了兒女親家。

    一看關係拉得差不多了,劉邦便轉入正題:「親家公啊,小弟我進駐函谷關以後,連根針都沒敢動,也就按照常例登記了官民的戶口,查封了各類倉庫,只一心等著項將軍到來。我之所以派將守關,是為了防賊竄入以免發生意外。我們日夜盼著將軍到來,哪裡還敢謀反啊!希望您把這裡的實情轉告項將軍,我劉邦絕不是忘恩負義之人。」

    項伯背著主子私下會見張良,原本有點不好意思,沒想到劉邦竟這麼熱情,話又說得這麼入耳,何況又是自己恩人的主子求著辦事,或許也因為喝多了幾杯祝壽酒,自然應承下來,打著飽嗝說道:「明日可千萬要早點來向項羽賠罪喲!」

    「有勞親家公了。」一聽事情有了轉機,劉邦一邊道謝,一邊忙命人把自己的良駒牽出來,送這位剛結的親家回營。等項伯走遠時,劉邦的臉都笑僵了。

    這一晚劉邦根本沒合眼,一面和張良商量明日見項羽的事,一面準備送給項羽的賠罪禮。其實這一夜項伯幾乎走到生命的盡頭。如果劉邦不是懾於項羽的四十萬大軍壓境,以他出爾反爾的性格,項伯別說結為兒女親家了,被劉邦殺人滅口的可能都有。到那時,不知道視「不義」為人生最大罪過的張良將何以自處,即使此刻劉邦在項伯面前表現得卑躬屈膝,一旦時過境遷,劉邦馬上就把承諾拋到了爪哇國,根本沒有兌現結親的諾言。

    再說項伯回了營地,想到既然都是親家了,自然幫著劉邦說話,把他的話告訴了項羽,還拿出長輩的身份給了點意見:「要不是沛公先攻破了關中,你怎麼敢進關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要攻打人家,說出大天來也都是咱們沒理,不如就此好好待人家。」叔叔都發話了,侄兒哪能不聽啊?真打起來未必也能撈到什麼好處,不過是意氣用事,為爭口氣罷了。這麼一想,項羽也就放棄了原先攻打劉邦的計劃。在劉邦,這也算是生還的機會了。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就帶著一百多名隨從驅馬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請罪。這一次會面,即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了。

    請客吃飯

    無疑,革命和請客吃飯是分屬兩個層次的概念:革命是革人性命,是一個人強行剝奪另外一個人的生存權;「請客吃飯」是邀人過來大快朵頤,目的是讓人活得更好。「革命」和「請客吃飯」形同水火。因此,毛澤東同志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但是,革命與請客吃飯有時卻相輔相成:或者請客吃飯的目的是為了革命,或者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請客吃飯。區別在於對像不同:請客吃飯的目的往往是為了革別人的命,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更好地請客吃飯。鴻門宴即是「革命就是請客吃飯」的一個灰不溜秋的案例。

    鴻門宴雖然在歷史上久負盛名,但卻算不上經典的請客吃飯案例。鴻門宴只是一場匆匆忙忙的宴會,是不速之客與毫無準備的主人之間的一次小聚。

    劉邦的到來打亂了項羽的行動計劃,雖然小叔之前跟他打過招呼,但怎麼會想到這老小子竟然會如此低三下四、唯唯諾諾地前來賠罪?劉邦笑容可掬,似乎沒有任何戒備,一臉的討好與謙卑,怎麼看怎麼像一個小妾。假如你是項羽,你會怎麼辦?你好意思怒髮衝冠、拔出寶劍,直取劉邦的首級嗎?人家可是來自首的啊!

    因此,我們要理解項羽,理解項羽為什麼要備下酒宴招待劉邦。這場後被命名為「鴻門宴」的宴會,並不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斬首行動,而僅僅是一場臨時動議。

    自己的對手前來陪罪,項羽盡一盡地主之誼也是人之常情。雖然有些倉促,雖然是臨時安排,這場宴會卻準確地顯示了項羽的貴族風度。也許這種風度妨礙了項羽成就事業,卻是項羽的性格必然。

    顯然,這是一場倉促的宴會,項羽沒有任何思想準備,項羽的智囊團也沒作任何準備,因此,他們對於宴會的議程、宴會的祝酒詞、宴會的用餐標準、宴會的白酒檔次——都幾乎沒有作任何安排。

    然而,客人劉邦的準備卻相當充分,他掌握了項羽的底牌,也知道項羽的真實態度,有了這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劉邦就知道了該如何應對,該如何說第一句話,酒席之上該如何調節氣氛,該如何控制局面……所以,對於賓主雙方來說,這是一場信息不對稱的宴會。由於有了這樣的不對稱,才會出現剛一見面,項羽就犯下了不小的社交失誤。

    為了親口表達出自己的委屈之情,劉邦把對項梁所說的話又添油加醋地說了一遍:「我進駐函谷關以後啊,秋毫不敢有所犯,登記官民戶口,查封各類倉庫,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著您的到來,您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啊!對於您,我沒有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其他心思。我想,一定是有小人說了我的什麼壞話,才使得您和我之間產生了誤會。」

    因為項羽沒有任何準備,他的思路就一直跟著劉邦的思路在走。聽完劉邦的話,項羽突然感到十分慚愧:是啊是啊,我怎麼就誤解起劉邦了呢?

    作為一種正常的自我解脫心理,他很自然地說道:「那些話都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

    很顯然,在潛意識之中,項羽是在為自己辯解——不是我有意要誤解你劉邦,而是你劉邦自己陣營的人過來離間。我這裡沒有問題,是你們內部的人造成了這種局面,因此,不要來問我怎麼回事,要問就問你們自己人去好了。

    其實,這句話剛一出口,項羽就感到十分不妥,這豈不是要害死為自己提供情報的曹無傷嗎?就這樣,從二人見面的那一刻起,佔了天時地利的項羽就一直在心理上處於被動狀態。

    為了緩解這種狀況,他決定置辦酒席,跟劉邦喝酒。他知道,劉邦這小子雖然好酒好色,但酒量卻很差,項羽決計要在酒桌上找回自己的自信。因為存了這樣的念頭,項羽處處顯示出盛氣凌人的樣子。

    項羽一上來就一屁股坐在了主位,下面就是整個酒席的座位安排:項羽和叔父項伯在上席,坐西面東,首席智囊范增面朝南坐,劉邦面朝北坐,張良面朝西陪侍。

    宴會進行中間,范增好幾次給項羽遞眼色,又好幾次舉起身上佩戴的玉訣向項羽示意,其意思就是讓項羽幹掉劉邦。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項羽卻一直保持沉默,一點反應都沒有。

    也許是事前準備不足,也許是配合還不默契,項羽的思維一直處於僵硬狀態。實在忍無可忍的范增只好親自出去叫來項莊面授機宜:「該你露一手了,你進去上前獻酒祝壽,然後請求舞劍,趁機刺死劉邦那小子。切記切記!」

    隨後,就是著名的「項莊舞劍」,如同後來的那句成語所說的那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沛公就是劉邦。

    項莊的那把劍舞得虎虎生風,凜凜寒光讓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了殺機,局面驚心動魄,劉邦岌岌可危。可是,每當項莊將要出劍的一剎那,項伯的身影總是及時出現。多虧項伯常常用身體掩護,劉邦才得以逃過生死大劫。

    見此情景,張良只好借如廁之際找來樊噲。樊噲是劉邦的連襟,聽說裡面情況危急,他靠著自己的一股蠻勁,帶著寶劍拿著盾牌闖進項羽劉邦他們飲酒的雅間。

    一心救主的樊噲,其身體自然是處於高度的興奮狀態,因此,週身洋溢著一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一種視死如歸的革命浪漫主義氣質。和滿座各懷心腹事的眾人相比,樊噲顯得雄姿英發。

    英雄相惜,項羽不由地為樊噲的虎虎英氣所吸引,由衷地讚歎道:「真乃壯士!賜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給他遞上來一大杯酒。樊噲將滿碗高度酒一飲而盡,場面出現了一次小高潮。

    可以想像,在樊噲進來之前,整個酒席之上的氣氛是沉默的,詭異的:一邊是劉邦點頭哈腰,低眉順眼,一邊是項羽頤指氣使,愛理不理;一邊是范增老謀深算,暗含殺機,一邊是張良冷眼旁觀,沉著應對;一邊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邊是項伯挺身而出,及時搭救……

    這不是宴會,這是生死場;這不是把酒言歡,這是鬥智鬥勇。但是樊噲的出現,使得場面稍微有些活躍了,因此,項羽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他看著豪放的樊噲,大聲說道:「再賞給他一隻肘子!」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