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7章 天下所歸,相約抗秦 (3)
    第二點,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最後滅亡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楚國最後一個戰死的大將,是被秦將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被章邯殺了。可以說項羽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你現在讓子嬰做丞相他能同意嗎?第三,珍寶盡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寶都佔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所以項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做了一個決定,司馬遷是這樣說的「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就是第二天早晨,說第二天早晨讓我們的士兵吃飽飯,替我把劉邦的軍隊滅了。

    大家注意這個決定對項羽集團來說,應當說是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這個時候項羽佔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四十萬大軍,號稱一百萬,劉邦是十萬人,號稱二十萬,(項羽)而且剛剛打過巨鹿之戰,這個戰士們的士氣正高,這個攜巨鹿之戰勝利之威要是打劉邦的話,那簡直是以石擊卵啊!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是我們首先說他這個決定很正確。第二點,這個決定的基礎不牢靠,他這個決定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是他在盛怒之下,第二個大怒之下做出來的,兩個大怒,一個是函谷關前的大怒,一怒之下打進來了,接到曹無傷的密報,又一個大怒,這個大怒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這個決定不是在冷靜地、理智地、客觀地分析秦朝滅亡以後劉項兩家的關係基礎之上做出來的,所以這個決定的基礎不牢。這個決定是因為項羽的自尊受不了,項羽的內心受不了,一旦他不滿足的地方,心理不平衡的地方平衡了,這個決定有可能被撤消。再一個,這個決定太隨意,這個決定是項羽一怒之下做出來,他沒有跟他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在一塊集體商量一下,他這個集團有很多核心人物,比如,他的堂叔項伯,他的重要謀士范增,他沒有和這些人商量,自己獨立做出來了,太專斷了,太隨意了。

    憤怒的項羽終於做出決定,以自己的四十萬諸侯聯軍消滅劉邦的十萬人馬,這對能征善戰的項羽來說,確實不費力氣。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的眼裡,區區劉邦又豈在話下,那麼項羽的這個決定能得到執行嗎?這個決定一下子引出來四個人做住強烈的反應:第一個做出反應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做出反應,范增說:好。說劉邦這個人,過去在他的老家,這個人有兩大特點:一貪財,二貪色。可是到了函谷關,進了關中以後,他是財也不要,女人也不要,這個人這麼克制自己的慾望,說明他的志向不小,這是一點。第二點,劉邦這個人,我派人去看他頭上的氣,這叫「望氣」,漢代很流行,漢代怎麼流行,說一個人你看他頭上的雲氣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將來怎麼樣,我派人看劉邦的雲氣了,說劉邦頭上的雲氣是一種五彩之雲,這個五彩之雲意味著劉邦有天子之氣,他將來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後的意見是四個字「急擊勿失」趕快攻打他,不要失去這個機會。

    范增到底比項羽看得要遠一點,但是范增這個話也有毛病,毛病在哪兒呢?范增沒有從劉邦集團跟項羽集團的關係的歷史變化上講,他倆當年是戰友,現在兩個人是對立的軍事集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范增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講,所以范增話講得很對,但是道理沒有講透。第二個做出反應的人項伯,項伯是項羽的堂叔叔,這個時候做什麼官呢,做左尹,楚國的官職,尹就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項伯這天晚上就鬧了一件事,什麼事?夜見張良,因為項伯跟張良有過一段交往,就是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曾經殺過人,按當時的規定殺人要償命的,張良救了他,所以項伯要報恩,他來個夜見張良,想把張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見張良了。這是第三個做反應的人,他見了張良,他就把項羽第二天要滅了劉邦的計劃跟他(張良)一說,說你可不要跟他一塊死,明天大軍一打玉石俱焚,你趕快跟我逃,但是項伯是太低估了張良了。

    張良是個何許人物啊!那是楚漢戰爭中間一等一的謀士啊!最高明的謀士,他當時就看穿了項伯是個什麼人,項伯是一個把個人的「義」,就是你救過我,我救過你,這叫哥們兒義氣,他是把「義」放在整個項羽集團根本利益之上,把個人之「義」放在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一個政治糊塗蟲,所以他看出項伯的弱點在這兒,所以張良馬上就堵住他的弱點。第三個做出反應的人就是張良,張良這時候也知道項羽的決定了,張良說:這樣,我呢,並不屬於劉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來護送劉邦入關的,我現在要是逃了,不告訴劉邦一聲,不義氣,你來救我是為了「義」我去救劉邦也是為了「義」,用這個「義」這一說,項伯啞口無言,只好讓人家張良把這個重大絕密的軍情告訴了劉邦。所以劉邦是第四個做出反應的人。事情果然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俗語:人算不如天算。當項羽一切都佈置妥當後,這個重大的決定竟然被劉邦知道了,此時的劉邦即將大禍臨頭了,對於劉邦來說,他又要想辦法逃命了。

    劉邦一知道,劉邦的反應是什麼?第一個反應大驚失色,劉邦的大驚失色,很簡單,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犯了個什麼錯誤呢?在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強大到跟項羽集團能夠平起平坐,相互抗衡的時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來了,結果惹了項羽,非要滅了他不行。不過劉邦到底是劉邦,在關鍵時刻,劉邦說了四個字,說得太巧妙了,

    「為之奈何」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我怎麼來處理這個事呢?」這是劉邦的一大長處,你看劉邦,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理財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可以說劉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國,不能出謀劃策,你說劉邦會什麼?他會「為之奈何」。他知道在關鍵時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所以劉邦叫做用人之人。韓信,蕭何,張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劉邦就高在這兒。

    這一問「為之奈何」,張良當然心裡頭早有就胸有成竹,但是張良現在並不急於說出自己的話,張良很高明,張良作為帝王之師,老師教學生,他首先問了兩個問題:第一,誰給你出了這個餿主意,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誰給你出的。劉邦只好老老實實說,有一個無知的小人他說叫我把住函谷關,只要不讓項羽他們進來,這個關中整個就是我關中王的了,所以我聽了他的。然後張良就問他第二個問題,你估計估計你那點本事,你那點力量,你能是人家項王的對手嗎?這個話很難聽,讓劉邦掂量掂量你是不是人家項羽的對手,他掂量的結果,劉邦是沉默了一會兒,說了一句,那我不如人家,說完這句話以後,劉邦跟著再問了一個「且為之奈何」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呢?你光問我這問我那的,我到底該怎麼辦呢?張良這個時候知道劉邦已經做了反省,知道了自己的錯,所以他才跟他說,那好吧,你去告訴項伯,說你不敢背叛項羽,你去告訴他。

    這一說,劉邦馬上就領會了,張良是個好老師,劉邦是個好學生,一點就透,馬上就明白了。一旦明白了,我們怎麼知道劉邦明白了,劉邦下面就不再說為之奈何了,為之奈何不再說了,反過來他連著問了張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麼和項伯有這個老交情呢?大戰的前夜項伯在敵隊陣營中間跑過來告訴你,你倆到底有啥交情,你倆有啥勾結。張良很從容說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現在我有了危難了,所以他來救我,這一問把劉邦對他的懷疑解除了。跟著劉邦問第二問,那要是這樣的話,你跟項伯你們倆誰大,張良說他比我大,比我年長。

    劉邦說:你趕快替我請幾來,我要拿出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他,結果項伯一進來,劉邦很會辦事,就是今天我們老百姓的話太會來事了。先端著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問人家家裡的情況,有沒有孩子,問完以後,馬上跟項伯兩個人定為兒女親家,這句話,可不是他老師教的,他老師只是說,你去告訴項伯,就說你不敢背叛(項羽),為什麼要利用項伯呢?用項伯傳話的原因:第一,項伯是惟一能向項羽傳話的人。第二,項伯是個糊塗蟲。所以他利用項伯是很對的,但是張良並沒有叫他們結為兒女親家,劉邦這叫活學活用,老師一教馬上就會,馬上給人家拉成兒女親家,這個兒女親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你看那個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保護了他,起來保護他的就是他那個親家,項伯保護了他。

    今天結兒女親家就是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於將來咱們成不成兒女親家,那(是)後話。等到項羽死了,項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劉邦當了皇帝了,項伯敢向當朝皇帝去提當年親家的事嗎?他絕對不敢,劉邦也再不會提這個親家,這個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當時就跟項伯套近乎,然後他就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這段話講得非常巧,他說我劉邦進入函谷關以後,把秦朝的倉庫一封,把官吏百姓的戶口一登記,我封了倉庫,登記了戶口,就等待著項羽到來以後,由項羽來處理。這是個彌天大謊啊!當年他確實是封了倉庫,登記了戶口,那是為了將來做關中王他心裡清楚,他到底可以向誰去徵稅啊,他是為了這,現在一說我是等著大王的到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