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6章 天下所歸,相約抗秦 (2)
    酈食其功著於國,當劉邦徘徊不前,舉棋不定之時,他能夠指出攻陳留的方向,成為劉邦反秦首功;其次攻陳得積粟,足夠起義軍三個月的糧草,使其後勤無憂,得以有力量進軍;再就是攻陳擴大了起義軍隊伍,尤起兵數百人至破陳留擴兵到萬人。

    劉邦過去一向瞧不起知識分子,但自從接見這個高陽酒徒後,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沒有知識分子為他出謀劃策是難以成功的。

    從此以後,劉邦不僅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並且重用其弟酈商為將,率兵數千人,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酈食其為劉邦所器重。

    酒徒竟然成為劉邦創業初期的重要謀士之一。後來他為劉邦遊說四方,瓦解諸侯也樹立不少功勳。

    酈食其死後,當劉邦稱帝評獎列侯功臣時,封酈食其之子酈疥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隨著時間的推移,酈食其的名字,在人們中間逐漸消逝了,然而「高陽酒徒」竟成了他的代名詞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為榮幸,也許就是這個緣故吧。

    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之後,任命他的弟弟酈商為將軍,統率陳留的軍隊,與劉邦一起攻打開封,沒有攻下。繼續向西,與秦將楊熊在白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東面打了一仗,大破秦軍。楊熊逃到滎陽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將他斬首示眾。沛公又向南攻打穎陽,屠戮了穎陽。通過張良的關係,佔領了韓國的轘轅險道。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西行進,準備攻打秦國的首都咸陽。因為在此之前,項羽和劉邦在楚懷王的主持下有一個約定,誰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誰就可以做關中王,此時的項羽浴血奮戰,剛剛消滅秦軍的主力,準備一鼓作氣打進咸陽,而進入咸陽又必須經過函谷關。函谷關是咸陽的一個重要關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而且一定會有重兵把守,那麼項羽能打下咸陽嗎?有什麼事情在等待著他呢?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以後,項羽帶領了四十萬大軍統率天下的諸侯浩浩蕩蕩向西進發。他為什麼向西走呢?因為秦國的國都是在現在陝西的咸陽,所以他要進入關中到達咸陽,才算把秦國滅掉了。

    結果項羽帶領大軍走到函谷關,函谷關在我們河南,走到函谷關,函谷關這個地方是陝西河南交界的一個關口,過了函谷關就是臨潼,就到陝西了。函谷關以東是河南,函谷關以西是陝西,到了函谷關遇到麻煩了。首先是有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關,他一打聽是劉邦的軍隊,再一打聽劉邦,劉邦已經比他早了兩個月進入函谷關,滅了秦了。

    關中稱王

    項羽走到函谷關他得到這兩個消息,因為是當時的通訊聯絡很落後,項羽光顧著跟秦軍主力決戰,他不知道劉邦已經入關了,他也不知道秦朝滅亡了,結果他走到函谷關遇到劉邦的守軍他才知道,知道以後項羽本能的一個反應「大怒」。項羽似乎經常發怒。他大怒,一怒之下,他就讓士兵打進函谷關。當然項羽的軍隊很能打,劉邦的軍隊擋不住他,很快就打進去了。我這裡要說的就是這個「大怒」,咱們首先要研究的,項羽為什麼走到函谷關「大怒」。根據《史記》的《項羽本紀》的記載,他走到函谷關「大怒」有兩個前提,一個是劉邦派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這個是他大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他聽說劉邦已經進了關中了。那麼這兩個原因對項羽產生了什麼樣的刺激呢?試分析一下。

    此時,劉邦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入,對於項羽來說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束了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成語就出自這場名戰。這場決戰他殲滅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項羽的聲威因此而大振。根據史書記載,當項羽獲得巨鹿之戰的勝利之後,召見那些因為懼怕秦軍而沒有參戰的各路諸侯將領,那些將領一進項羽的營門,沒有一個不是跪拜前行的,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來看項羽。可見,巨鹿之戰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政治地位,他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說:不,這會給項羽帶來什麼感受呢?

    劉邦現在竟然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這是一種什麼感情呢?這叫充滿了敵意,就是把項羽當做敵人,充滿敵意。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這個對他的自尊的傷害非常大。項羽自己認為自己功勞很大,打了這麼大一個仗,來到這,你劉邦竟然把住不讓我進,這是他惱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呢,他知道劉邦先進了關中,這個事前有一個背景,這個背景就是當年劉邦跟項羽分兵打秦國的時候,他們曾經有一個約定,這個約定是在懷王的主持下約定的。劉邦的任務是向西打到秦國去,那麼項羽的任務是向北打去救趙國,北上救趙。當時約定,你們兩家一個北上救趙的項羽,一個西進的劉邦,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

    這項羽一聽說劉邦先進去了,那啥話也不用說了,那就意味著什麼?關中王是姓劉的了,這口氣項羽也嚥不下去。項羽北上救趙打的是硬仗,他是和秦軍最精銳的章邯軍跟長城軍決死殊戰,打了這一仗。這一仗有一個很有名的成語叫「破釜沉舟」,才打贏了。我們現在講到項羽都知道「破釜沉舟」這個典故。「破釜沉舟」就是消滅章邯和長城軍打的這一仗,這樣才打贏的。他出了這麼大的力,劉邦呢,秦軍主力跟項羽決戰的時候,其實關中的守軍已經很薄弱了。劉邦就趁著關中秦軍力量很弱的情況下打進去了,所以論出力來說,那項羽出的是牛力,出的是大力氣,劉邦出的是小力氣。所以他(項羽)覺得他(劉邦)不該做關中王。再一個約定是誰的主持之下,懷王的主持之下,懷王主持下的這個約定項羽也不滿意,因為項羽對懷王就不滿。

    劉邦跟項羽的關係,劉邦跟項羽兩家當他們共同反秦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秦朝,這個時候他們有共同利益。所以無論是北上的項羽集團或者是西進的劉邦集團,雖然方向不一樣但是目標一樣,利益一致,他們是並肩作戰的友軍。

    但是,這是有時間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秦朝滅亡。等到劉邦一進入函谷關駐軍霸上,秦王投降了,秦朝滅亡了,情況就發生變化了,劉邦跟項羽共同的敵人不存在了,秦朝滅亡了,剩下來是一個什麼事呢?

    誰來享用秦末大起義的勝利果實,該誰來享用?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我們可以按現在老百姓說的話,兩個人都不是等閒之輩。項羽要做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劉邦的野心更大,劉邦是要統一中國做皇帝,所以這個時候的劉邦集團跟項羽集團已經由當年並肩作戰的友軍轉化成什麼呢?轉化成根本利益相衝突的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這兩個集團的衝突是必然性的,沒有調和的餘地。

    要麼項羽對劉邦稱臣,要麼劉邦對項羽稱臣,這可能嗎?他倆只能是二虎相爭。項羽的政治糊塗就在這兒,如果說項羽很清醒的話,那麼項羽很好辦,就知道他們倆的關係,劉、項兩家的關係已經走到一個歷史的拐點,秦王朝一滅亡,這個拐點一到,他兩家就分道揚鑣了。以前是友軍,現在變成了爭奪農民起義勝利果實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誰覺醒得早,誰意識得早,誰自覺地為本集團的利益去奮鬥,誰就在政治上奪得了主動權。

    如果項羽有這個認識的話,那麼項羽看見劉邦把住函谷關不讓他進,大笑是一種理智的反應,大笑是看出對方的破綻來了,其實這個地方劉邦的破綻已經出來了。

    當然項羽跟劉邦兩個人年齡懸殊很大,這個時候項羽他給劉邦作戰的時候,秦朝滅亡的時候,項羽這個時候才二十七歲,而這個時候劉邦已經是五十出頭了,劉邦老謀深算,可以說是個老狐狸啊!項羽是年少氣盛,但是劉邦這個老狐狸畢竟在函谷關這兒露出來了他的狐狸尾巴,就是他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企圖,他想做關中王,他把住不讓項羽進,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他這個時候把自己的政治目的一顯示出來,項羽的力量比他強,項羽可以打他,這個時候項羽要滅了他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啊!

    所以這是劉邦犯的一個錯誤,是劉邦的一個破綻,可惜項羽沒看出來,要是看出來,項羽要是知道秦朝一滅亡咱倆從友軍轉化成敵軍了,我正瞌睡你給我一個枕頭,怎麼了,你剛好給我一個消滅你的借口,你把住函谷關不讓我進,什麼意思,那我剛好打進去,既然打進去,我四十萬大軍,你十萬大軍,我一鼓作氣給你滅了。

    劉邦趁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之時,攫取勝利果實並派人把守函谷關,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杯羹,劉邦的做法大大惹怒了項羽,但根據劉,項與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者就是關中王,由此看來關中王非劉邦莫屬,項羽反應出的「大怒」也就很容易讓人理解了,但是當一切還沒有成為既定事實的時候,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項羽還有機會扭轉這一局面,那麼此時的項羽接下來會怎麼做呢?

    進了函谷關,往下來又接到劉邦手下的一個人的一個密告,這個人叫曹無傷,一個密告曹無傷給項羽寫了封信,說劉邦想做關中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要完全佔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結果項羽又是一個「大怒」。

    我們先不說他大怒後的反應,我們說這三句話怎麼讓他大怒了:第一,劉邦想做關中王,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項羽是不能允許,也不承認劉邦做關中王的,這是第一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