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博弈 第25章 等待中的秩序張力 (1)
    一、一失意就生病的司馬懿

    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是一個生存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智者恃謀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夠脫穎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國的司馬懿莫屬。

    司馬懿是三國歷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如果沒有他,三國紛爭的歷史大概不會那麼快就結束,也許還會再演繹數十年;如果沒有他,大晉王朝順應民心的統一大業,也不可能那麼水到渠成、來得輕輕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強盛,下啟晉之統一,成就了秦皇漢帝那樣的豐功偉業,將天下萬民從亂世爭戰之中解救出來。所以,他堪稱「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處。《晉書》上稱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而最能凸現司馬懿善於規劃自己人生的,便在「聰明多大略」五個字上。

    大凡政治家都善於生「病」,每當他們在政治上失意或大權旁落時便要「病」上一場,當然這要「病」得技巧,「病」得讓人防不勝防,而養病者則以「病」來韜光養晦,保存實力,伺機東山再起。能在等待中尋找機會的人,都是聰明有大略的人。

    擅長用生「病」等待機會,俟機下手。東晉的司馬懿是個典型。東漢末年,九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打敗呂布、袁紹、馬超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為爭取士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賢納士,徵聘地方名士出來做官。很多名士都積極響應,歸順到他的帳下。他在徵聘司馬懿時,曹操卻遇到了麻煩。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一時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個人物,將來很可能掃平天下。但又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門之後,實在不願意屈節侍奉他。考慮再三,決定再觀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痺病,起居不便,不能出來做官。曹操向來機警多疑,馬上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於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間去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悄悄潛入司馬懿臥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眼大睛眼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痺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要司馬懿做官的事,這才暫且擱在一邊。

    後曹操當了丞相,曹操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曹操也多少聽到了些司馬懿裝病的風聲。這次他決心再也不讓司馬懿愚弄了。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於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地離家應召。司馬懿應召後,被任命為丞相府的文學掾。司馬懿親眼看到曹操確有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並且有了異常雄厚的實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與自己職責相關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賞識。不久,曹操任命司馬懿擔任總管相府一切事務的主薄,並讓他和其子曹丕游處。司馬懿和曹丕相處很好,私交甚厚,深為曹丕所信任。

    曹操雖然很賞識司馬懿的才能,卻並不信任他,認為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覺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憂慮。據說,曹操曾「夢三馬同食一槽」。有人為其解夢:槽即曹氏,馬即司馬氏,食槽則預示司馬家族將侵奪曹氏政權。因此,曹操對司馬懿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對其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將來一定會干預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與司馬懿關係甚好,未把父親的告誡當回事。他對司馬懿總是多方保護,才免其被害。

    司馬懿看出曹操對他多有疑慮,於是做出滿足現狀之態。曹操對其功高不賞,他毫無怨言。雖然官位很低,他還是勤奮工作,好像對權勢漠不關心。司馬懿的韜光養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滑的曹操,曹操見他素無野心,也就消除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

    此後司馬懿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由於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後,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候。

    司馬懿先後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擔任了重要職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馬懿已經是魏國的元老。由於他長期帶兵在關中跟蜀國打仗,魏國兵權大部分落在他手裡。後來,遼東太守公孫淵勾結鮮卑貴族,反叛魏國。魏明帝又調司馬懿去對付遼東的叛亂。

    司馬懿平定了遼東,正要回朝的時候,洛陽派人送來緊急詔書,要他迅速趕回洛陽。司馬懿到了洛陽,魏明帝已經病重了。明帝把司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邊,囑咐他們共同輔助太子曹芳。

    魏明帝死後,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當了大將軍,司馬懿當了太尉。兩人各領兵三千人,輪流在皇宮值班。曹爽雖然說是皇族,但論能力、資格都跟司馬懿差得遠。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馬懿,有事總聽聽司馬懿的意見。

    後來,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說:「大權不能分給外人啊!」他們替曹爽出了一個主意,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是奪去他的兵權。接著,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職位。司馬懿看在眼裡,裝聾作啞,一點也不干涉。

    曹爽大權在手,就尋歡作樂,過起荒唐的生活來了。為了樹立威信,他還帶兵攻打蜀漢,結果被蜀軍打得大敗,差點全軍覆沒。

    司馬懿表面不說,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紀也確實老了,就推說有病,不上朝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畢竟有點不放心,還想打聽一下太傅是真病還是假病。

    有一次,有個曹爽親信的官員李勝,被派為荊州刺史。李勝臨走的時候,到司馬懿家去告別。曹爽要他順便探探情況。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床上,旁邊兩個使喚丫頭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只把嘴湊到碗邊喝。沒喝上幾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勝在一邊看了,覺得司馬懿病得實在可憐。

    李勝對司馬懿說:「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本州刺史(李勝是荊州人,所以說是本州),特地來向太傅告辭。」

    司馬懿喘著氣說:「哦,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我病得這樣,只怕以後見不到您啦!」

    李勝說:「太傅聽錯了,我是回荊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馬懿還是聽不清,李勝又大聲說了一遍,司馬懿總算有點搞清楚了,說:「我實在年紀老,耳朵聾,聽不清您的話。

    您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

    李勝告辭出來,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說:「太傅只差一口氣了,您就用不著擔心了。」

    曹爽聽了,甭提有多高興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馬懿既然病得厲害,當然也沒有人請他去。

    哪兒知道等曹爽一幫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著他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佔領了城門和兵庫,並且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亂成一團。有人給他獻計,要他挾持少帝退到許都,收集人馬,對抗司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人,哪有這個膽量。司馬懿派人去勸他投降,說是只要交出兵權,決不為難他們。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過了幾天,就有人告發曹爽一夥謀反,司馬懿派人把曹爽一夥人全下了監獄處死。

    這樣一來,魏國的政權名義上還是曹氏的,實際上已經轉到司馬氏手裡。司馬懿在最後處置曹爽時,用了「斬草除根」之法,將曹氏宗親翦滅殆盡。這一舉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蔣濟的反對。但他必須這麼做。只有不留後患,才能保證朝局的穩定。況且,司馬懿已走上了一條與曹魏政權決裂的不歸之路。

    魏嘉平三年,司馬懿已七十二歲了。他在除掉最後一個政敵王凌後,病死於洛陽,真可謂「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司馬懿臨終前,把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叫到榻前說:「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對於司馬懿所言的「慎之」,也許有兩層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讓二子善理國政,不可以心生異志;其二是讓二子善保國政,不可輕易托付他人。但是無論司馬懿本人有沒有異志,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過他的不懈經營和艱苦努力,已經為後人的事業創造了最佳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條件。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分別被封為大將軍和驃騎上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從此對於曹魏而言,皇帝之勢微而國家之勢強,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氏專斷。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非海求之,其勢順也。」繼司馬懿之後,呈現在司馬昭、司馬炎面前的天下大勢,可謂「居高視下,勢如劈竹」。他們所要做的,只是順流而下,去完成歷史所賦予的某種必然。

    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得手。次年,蜀後主劉禪降魏。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位,司馬炎登基,改國號為晉。司馬炎進討吳國,吳主孫皓降晉,吳國滅亡。從而結束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長達七十二年的混戰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分歸晉」。

    司馬懿是一個集政治家、軍事家、權謀家於一身的儒家奇才。當然,這是他成功之後,人們給他定的性質。人們會說,儒家以「忠孝」為本。司馬懿本就不是魏之純臣,也不盡忠於曹氏,怎麼還能說他是儒家奇才呢?其實,儒學的根基是一個「仁」字。司馬懿除魏之苛政、撫民於安樂,這不是「仁」嗎?司馬懿消亂世之紛爭,統一天下,拯萬民於戰火之中,這不是「仁」嗎?——「仁」比「忠」更大呀!這才是真正的儒者應持的觀點。

    因為仁者無敵,所以司馬懿無敵。

    司馬懿從一個有志有才的青年,到一個內政軍事名滿天下的奇才,再到一個治國平天下的英雄。這完全應歸功於他的人生規劃做得完美無缺。在他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機遇期裡,他總能把握住最佳時機出手,而且一抓就是碩果纍纍,這是難能可貴的。諳熟等待中的秩序張力,是他每每成事的關鍵所在。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忍能等:面對曹操的歧視和壓制,他能忍能等;面對同僚的排擠和陷害,他能忍能等;面對諸葛亮的「巾幗之辱,」他能忍能等;面對小輩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能等。他人生規劃中最璀璨的亮點,就是他的「忍等」——貫穿了司馬懿的整個人生規劃。

    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但是很多人把它當作歷史來讀,三國裡面,司馬懿一直是個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沒有看見他出場。然後在魏蜀吳立國之後,曹操、劉備相繼去世,手握魏國重兵的大將軍——司馬懿盛裝出場,而且一來就說連諸葛先生都對他忌憚三分。

    這樣一個謀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隱藏,讓人深思不少。在一部小說裡面沒有著墨的人,一般是因為其事跡與小說線索無關才略過。但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除劉備、曹操、孫權這樣的一等一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諸葛等各方的首席謀臣,也是均未在先前詳細的交代,恐怕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畢竟要給主角讓位。因此不等於司馬懿之前沒有什麼作為。

    但是,諸葛、周瑜未出場之前還是因為年輕,沒有什麼戰功也隱居在下,司馬懿一呈現已經是重臣,憑借的什麼呢?而且,司馬懿為什麼要遲遲等到三國的後半部分才登場亮相,而且地位之高,不亞於諸葛之於蜀,周喻之不於吳,偏要等到曹操過世,曹丕登基稱皇之後才出現呢?顯然之前,司馬懿絕對不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並且絕對立下相當大的戰功。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是個老人,年紀即使不在諸葛之上,也不見得次之。

    真實的歷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說裡面沒有說的並不等於沒有,而且可能更為驚心動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