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博弈 第9章 風險中的賭徒突圍 (4)
    在兩位太后和皇上回京的第二天,奕訢、慈禧太后勢力集團就發動政變。同治與兩宮皇太后,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輔政八大臣或被處決,或被罷黜;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就慈禧對政敵的處理來說,表現得相當明智。在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的賬目、書信時,發現這涉及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一一查辦,勢必株連甚眾。為此,慈禧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將此次查抄肅順家產內賬目、書信,「即在軍機處公所公同監視焚燬,毋庸呈覽。」慈禧等人在處理政敵上的處理,對鞏固政變後的政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辛酉政變之後,內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訢主政。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權力。由於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性情「和易少思慮」,不願多問朝政,朝廷大權遂落入那拉氏一人之手,從此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長達四十七年。

    這次晚清政治舞台上動人心魄的權力爭鬥,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後改同治),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農曆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地點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慈禧利用辛酉政變改變了她的一生。如果說辛酉政變是為了大清的一脈相承不使大權旁落,那麼在同治帝死後的繼承人的選擇上就完全地說明了問題。當時按照大清傳位的規定:子承父位或者弟承兄位。根據這種繼承的方法有6個最為合適的人選奕忻、溥倫、溥侃、載讖、載瀅、載湉。

    她絕不會選擇奕忻,這樣會大權旁落,因為那時就沒有垂簾聽政的必要了,同樣也不會選擇奕忻的孩子載讖、載瀅,奕訢太精明了,那就無法使自己大權在握,奕訢會指導自己的兒子擺脫慈禧的控制,溥倫、溥侃也不可能被選擇,原因也同樣簡單,那時自己就是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不可以垂簾聽政的。所以最後她選擇了載湉,就在自己兒子死後的幾個小時裡她不僅平靜了心中對兒子死亡的痛苦,也決定了清朝的第十一個皇帝。

    當然我們也不能抹殺了慈禧在處理國政上的能力她大膽使用漢人,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員;她平定了太平天國,使大量有才能的漢人進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張對洋人採取強硬態度;她堅決反對咸豐皇帝北逃熱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她鼓勵光緒皇帝大膽對聯軍宣戰;她強調女人的獨立精神,認為女人應該讀書識字,女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閻崇年同樣這麼認為,「她重用了幾個對江山社稷舉足輕重的漢人,為國家積聚新的政治力量。她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滿漢之間的矛盾。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

    從這裡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討論:如果沒有慈禧,清朝會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對此都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句很經典的話「歷史就是歷史,如果可以猜測就不再是歷史」。歷史是不能夠說「如果」的。

    清朝最終覆亡,可以說是多因一果,責任並不完全歸咎於慈禧,如果當時讓同治或光緒來執政,也未必就能改變清王朝的狀況,也許中國衰落得會更厲害。畢竟慈禧還是善於用人的,也能籠絡一批人才,起碼能夠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運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那些基因不停變化發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清朝滅亡。」閻崇年語重心長地說。

    從另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她的生活也同樣充斥著痛苦。在中國的傳統中「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事,而這一切都在慈禧的身上上演。丈夫咸豐皇帝、兒子同治皇帝、侄子光緒皇帝無一不讓操心掛念。但這一切她都獨自承受了。慈禧覺得自己並不快樂,而這些不快樂也不能對別人說。到了晚年,也許是壓抑得太久,她開始跟一些她認為親近的人嘮叨自己的過去,也慨歎自己的命運。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的描寫「老太后名義上是當了皇太后,實際上是二十六七歲就開始守寡,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孤孤單單的,守在身邊的是一群不懂事的丫頭,伺候自己的是一群又奸又滑的太監。那群太監,吃飽了飯沒事幹,整天在憋壞主意,揣摩上頭的心理,拍你、捧你,最後的結果,誰也不是真心。雖然她明明知道是這樣,可是又非用他們不可,這不是受罪是什麼?」無論這是真是假,都折射出了其實慈禧有感性的一面,她是孤獨的,她也需要別人對她的安慰,她也擁有和她表面所不同的細膩的一面。

    有人這樣形容過她: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絕對權威,還有威嚴。在她內心的另一面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無法瞭解。

    從16歲入宮獲封懿貴人到26歲成為皇太后開始守寡,74歲離開人世。從鴉片戰爭之後到辛亥革命之前,整個中國近代史都與慈禧有關。她帶給了我許多困惑,許多驚訝。「一個精緻的女人,一個富於個性的女人,一個無所畏懼的女人;一個大膽的女人,一個不顧後果的女人,一個敗家亡國的女人。」要完全瞭解她,揭開所有的疑惑,我們還要更多的探索與研究。

    有人也許會以清王朝的覆滅,清末的腐敗,清末的喪權辱國來指責慈禧,但是,稍有歷史常識的誰也應該想到清朝的覆滅絕不是慈禧個人所能控制和把握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清朝統治的根本體制無法適應當時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不從根本上推翻封建體制,慈禧個人無法駕馭清王朝的顛覆,換作任何另一個人也都無法讓那段歷史在穩固清王朝統治的前提下能夠輝煌!

    僅僅從慈禧初掌大權的幾個動作,我們都應該對這個女人的膽識報以驚服。一是為了懲治官吏的貪污腐敗、賄賂成風,敢於力排眾議,大膽施政。精通政治的慈禧深知「文官貪污腐化,武官貪生怕死」是國滅的毒瘤,因此在懲治文官的過程中借助兵部侍郎慶英一事,懲治大批貪污受賄的官員;是否株殺一品大員武官何桂清曾經在清朝廷掀起了一股狂飆,但慈禧最後力排眾議,堅決要殺。處置貪污受賄的兵部侍郎慶英,又殺了玩忽職守的何桂清,整飭了吏治,使綱紀為之肅然。二是嚴格官員考核,不走過場。所謂「求治國方略不難,求治國賢才不易」。在此過程中,慈禧破格任用人才,採取種種有效的措施嚴格各級官員考核,並破例對真正有政績的漢族官員得以和滿族官員同等獎勵。三是打破歷代為保滿人統治地位的常規,對滿人而言是冒著極大風險,並震驚滿族重臣,大膽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大批漢人到重要的軍政位置支撐搖搖欲墜的江山。

    雖然,慈禧的行為在一定的時期穩固了清王朝的江山而阻礙了歷史發展的進程,但是僅僅作為一個在政治上施展手腳的統治集團的掌權者,慈禧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

    需要強調的是,在博弈中懂得進退,在進退中,雙方均衡並不是最好的結果,均衡可以看作是一種「穩定」的結果,每一個回合雙方都不知道對手要採取什麼行動,但是所有的行動都應該預先設想。

    所有的賭徒只想著贏,只想著如何才能一本萬利,所以他們都不惜血本,因為最後換來的只有兩種進退情況,一種是退——血本無歸,一種是進——飛黃騰達,面對著50%的誘惑,許許多多的人願意嘗試,這正是賭徒與生俱來的本性,也是賭徒的博弈。

    用經濟眼光考察賭徒的行為,不難發現,賭徒的投機行為其成功率幾乎是和自己所期望的投入與收益的比值是相當的。簡單地說,一個賭徒想投入1元錢,而得到100萬的回報,那麼他的收益幾率就是100萬分之1。100萬分之1在常人眼裡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賭徒的眼裡,只要機會不是0,那麼就值得放手一搏,不顧性命。從風險的性質出發,詐騙、打劫、博彩都可以算作一種賭博。

    三、袁世凱的「皇帝夢」

    心理上巨大的壓力和過後所帶來的快感是賭徒所需求的。賭徒願意一次次的賠錢,只為了一次次生死就在一線之間,下一刻就能上天堂或者是入地獄的快感。在賭徒的心裡只有三個字「我要贏」。

    關於袁世凱稱帝,史家論述頗多,有狼子野心說,有被迫擁戴說,有鬼迷心竅說,有嘗試國體說,不一而足。其間毀譽褒抑,我們不去參評,倒是平心靜氣坐下來,探究一下在那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下,袁世凱這個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可能是一件既生動有趣、又前事可鑒的事情。

    袁世凱出生在河南省項城縣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裡。他的父親袁保中是當時項城縣地主武裝的首領。他的叔父袁保慶,在清政府裡當軍官,長期在安徽、河南一帶鎮壓捻軍。袁家住在項城東北10餘里的張營,擁有50多頃土地,並在北京等地放高利貸,一家四世同堂,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家庭,這樣的家庭出身對袁世凱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袁世凱7歲時,因叔父袁保慶40歲尚無子,就把袁世凱過繼為兒子。雖然叔父一心一意想要他讀好書,以便科舉考試,取得功名,但他卻游手好閒,甚惡讀書,只喜歡遊山玩水,逛戲院,結伙打架鬥毆。也曾兩次參加鄉試,但都榜上無名。他很洩氣,作官的夢破滅了。他燒了自己寫的詩文,決定另尋陞官之路,他說:「大丈夫應該志在四方,不能天天被困在書本和筆墨裡面!」此時,已見他要走的是投機之路,以政治投機取得權勢地位。

    光緒六年袁世凱22歲時,袁保慶(袁世凱18歲時袁保慶去世)生前的朋友吳長慶在山東登州駐防,袁世凱去投靠吳長慶,吳長慶看在老父之面上,對袁世凱備加照顧,將兒子的老師張謇介紹給袁世凱做老師,袁世凱為了取得吳長慶及其幕僚們的好感,總是非常謙虛,不久就得了「有造之士」的美稱。吳長慶並給他了一個營務會辦的差事,袁世凱跨出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1882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係,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由李鴻章奏舉,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凱由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

    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小站練兵是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時維新變法運動蓬勃開展,袁世凱捐資參加強學會,以示贊同維新。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當面應允維新派「除舊黨,助行新政」,但隨即告密。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宣佈重新臨朝「訓政」。次年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殘酷鎮壓義和團運動,一躍而成為中外矚目的實力人物。通過辦理新政,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雙方權力之爭日趨激化。1906年,袁被迫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次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9年初,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罷去一切職務,令回籍「養痾」。但他的許多部屬依然位居要津,實權在握,袁世凱時刻準備東山再起。

    袁世凱一生有兩個重要身份,一是滿清重臣,一是民國總統,兩個身份的轉換過程中,曾經有三年罷官歸隱的經歷。這裡面應當有大玄機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