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博弈 第3章 困境中的弱者抉擇 (2)
    歷史也許就是這樣,我們改變不了歷史,但是人們在反思歷史的時候,卻又往往要帶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歷史是追求結論的,也就是說,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可是,在生活中,在文化氛圍中,人們也許要讓心靈感受的恐怕就是一種事件發生的過程。因為結論不是生命能夠承受得起的一種負重,可過程有時候卻是由生命來講述故事。

    作為歷史,劉邦毫無疑問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朝代,但是作為一個人,他卻沒有成就中國的文化和倫理。可項羽就不同了,作為政治和國家的犧牲品,他很好的詮釋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劉邦是流氓,劉邦是皇帝。項羽是悲劇,項羽是英雄。

    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就因為劉邦打敗了項羽而憤憤不平。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甚至還寫下了「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著名詩句以表達對項羽的崇敬和惋惜。

    劉邦的人品與項羽相比的確讓人不敢恭維。說幾件小事看看劉邦的德行。有一次,劉邦被追兵所迫,為了減輕車載重量,劉邦便幾次將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和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惠帝)推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項羽抓到了劉邦的父親,將他押到了兩軍陣前來要挾劉邦,哪知劉邦根本不予理會。劉邦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殺你的父親,也分給我一杯湯喝!但項羽最後並沒有殺掉劉邦的父母和妻子。

    在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有一次,一個大臣去見他。按理接見大臣也要莊重一些,可這時劉邦正玩著高興,摟著一個女子在那裡戲耍,全然不顧大臣的光臨。氣得大臣回頭便走。劉邦放下女子便去追那大臣。追上大臣後,劉邦將大臣按在地上,騎在大臣的脖子上,問:你看我如何?大臣說:我看你就是桀紂一類的君主。還有,劉邦瞧不起儒生,竟拿起儒生的帽子往裡面撒尿。就是這樣一個痞子模樣的傢伙竟然開創了四百年的大漢江山。這還不是個別的特例。實際上,很多開國君主在某些方面也都與劉邦類似。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樣無賴的人能當上皇帝,統治大好江山?原因很簡單,劉邦角逐的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最高權力之爭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任何規則的約束。無論你依靠美德、依靠欺騙、依靠戰爭,還是依靠殘暴,無論採用什麼辦法,只要你能奪得國家的最高權力,你就贏了。你取得了最高權力,也就取得了制定規則的權力,正義不正義都由你來確定。皇帝之上再也沒有權威來裁決和評判最高權力的取得是否合法。

    當然,並不是所有開國皇帝一出場就表現出無賴的嘴臉。馬基雅維裡分析的好:君主應當裝作是一個集美德於一身的人:孝順、忠實、信義、慷慨;但是,一旦情勢需要,君主應當毫不猶豫地拋棄所有道德的限制。

    劉邦的「無賴」行徑,其實有一些也應該算作優點,比如,不拘小節,豁達大度。

    當時那個大臣來覲見,劉邦在和女人親熱並不是故意的,那個大臣通報了嗎?直接就進去了,這個大臣要放別的皇帝早砍了,放著是朱元璋說不定還會弄個株連九族,殺個萬兒八千的才放手呢,可劉邦沒說什麼,心裡有氣這才追出去開個玩笑,誰知道這大臣竟敢當面說:陛下桀紂之主也!這樣的大逆不道要放別的任何一個皇帝都是滿門抄斬的大罪,但劉邦哈哈一笑,放他走了。

    當然,劉邦的「無情」是所有政治家的先決條件,在當時的亂世裡,人命多賤!很多父母出賣兒女甚至「易子而食」。劉邦的老爹被項羽拿住,要挾劉邦屈服,那是怎麼可能的事?就算劉邦答應,他手下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能答應麼?所以,劉邦拒絕了,表面上做得很輕鬆,這是種臨慌不亂的本領,如果劉邦一亂,向項羽求饒,更加會把老爹推向死亡,可能這樣做很殘忍,但當時確無第二個辦法了,從劉邦當了皇帝後對他爹的態度看,劉邦即使成了九五至尊還是個很孝順的兒子,這是難能可貴的。

    劉邦贏了,項羽敗了。在這場博弈遊戲中,劉邦戰勝項羽,是五十歲的睿智戰勝了三十歲的剛勇,是有進有退打敗了趑趄不前。在困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就是「非合作博弈」的一種典型模式,在困境的條件下,不同的人面對幾種選擇,但是最後作出的選擇都是對自己來說,利益最大的,這時候,弱者和困境之間是一種不可逆轉的關係,即使是那些沒有能力扭轉困局的人,也會讓自己的損失最小,並且得到最大的回報。這就是博弈中的進退理論。

    當弱者作為圖謀大計的人,不限於與一個人或者一種勢力合作,而是在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合作者和合作方式,通過各個重要的步驟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因為他人的原因,陷入困境,不妨把這個人同樣放進困境,為了自保而不得不做出選擇,是背叛,也是謀略。

    劉邦利用這一點,完成了自己下一步計劃,當合作無法獲得自己的期望時,那麼合作就沒有必要堅持下去了。合作本身就是建立在困境中的,當困境已經擺脫了,合作的基石不復存在,所以從合作走向非合作也是自然的選擇。

    博弈論又稱對策論,英文是gametheory。起源於本世紀初,199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奠定了博弈論的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納什、澤爾騰、海薩尼等人使博弈論最終成熟並進入實用。近20年來,博弈論作為分析和解決衝突和合作的工具,在經濟學、管理科學、國際政治、生態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簡單地說,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在給定信息結構下如何決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決策主體之間決策的均衡。博弈論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一是決策主體,又可以譯為參與人或局中人;二是給定的信息結構,可以理解為參與人可選擇的策略和行動空間,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義或量化的參與人的利益,也是所有參與人真正關心的東西,又稱偏好或支付函數。參與人,策略集和效用構成了一個基本的博弈。

    博弈論可以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兩者的區別在於參與人在博弈過程中是否能夠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倘若不能,則稱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現代博弈論的研究重點。比如兩家企業A、B合作建設一條VCD的生產線,協議由A方提供生產VCD的技術,B方則提供廠房和設備。在對技術和設備進行資產評估時就形成非合作博弈,因為每一方都試圖最大化己方的評估值,這時B方如果能夠獲得A方關於技術的真實估價或參考報價這類競爭情報,則可以使自己在評估中獲得優勢;同理,A方也是一樣。至於自己的資產評估是否會影響合作企業的總體運行效率這樣的「集體利益」,則不會非常重視。這就是非合作博弈,參與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優先考慮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二、諸葛亮的「隆中對」

    每一個正確決策的產生,來自於才智之士的高瞻遠矚,所決之策能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能揭示問題的實質。諸葛亮「隆中策」的產生,來自於他看出動亂時代的演變趨勢,並能作出與之相適應的決策,而並非天才頭腦的神機妙算。

    縱觀諸葛亮一生的主要業績,無論是隆中決策、赤壁之戰,還是執政蜀國的文治武功、六出祁山偏師北伐,其中一條貫穿全過程的線索,就是聯吳抗曹的進退戰略方針。這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一條基本國策。諸葛亮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如何提出、建立和捍衛這一政治綱領,使之成為維繫蜀漢政權的一根不可或缺的紐帶。

    良好的決策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必須具有實行的條件和機遇,更要能夠正確地貫徹執行。孫、劉聯盟抗曹,是隆中策的關鍵內容,也是蜀、吳兩國能與魏國三分鼎立的柱石。它的重要意義,孫、劉雙方曾有共識,在諸葛亮、魯肅等人努力下,雙方以各自獨有的方式促成了這一聯合,並取得輝煌的成果。

    其實,諸葛亮在當時來說是一個有相當背景的人物,其先祖諸葛豐曾任司隸校尉,司隸校尉位高權重,在西漢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元帝時諸葛豐曾案劾貴幸的外戚許章,成帝時則劾奏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司隸校尉除監督朝中百官外,還負責督察三輔和京師地區,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相當於當今的中紀委和國家安全局的一種合併。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當過當時的郡丞,應該是一個朝中的大臣。叔叔諸葛玄當過太守,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

    從以上關係來看,諸葛亮是一個有背景有關係的高幹子弟。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講,單憑諸葛世家的這種關係還不足使諸葛亮這個天才型的政治家有多大的幫助,要想實現他的「每自比管仲、樂毅」的政治抱負,必須經過其他外力,於是他娶了一個醜老婆,可能是為了美化諸葛亮,一些人說他老婆很有才,其實這種說法應該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東漢時期或者說是封建時期,女人社會定位角色就是賢妻良母,不可能有多大的才能。諸葛亮娶醜老婆的目的就是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因為其岳父黃承諺是當地一位很有身份和地位的人,與當時的大軍閥劉表是連襟關係,其岳母的家族蔡家也是當地的望族。

    諸葛亮娶老婆來看,就是有目的的。難怪當時就有人嘲笑他,「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為何諸葛亮卻沒有去幫劉表或去做做官,其中必定有原因,不外乎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吧,一個有鴻鵠之志的人,怎麼能為幾斗米折腰,況且他有吃有穿。

    諸葛亮隱居南陽,躬耕山野的士子,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但一直未有機會施展才華「鳳翱翔於千仞兮,百梧桐不棲;士估外於一方兮,非明主不依」。他期待著明主的出現。難得劉備,不辭辛勞,毫無架子,三顧茅廬,求賢若渴。諸葛亮深深為之感動,終於棄隱入仕,登上政治舞台開始施展平生所學,以實現自己的宏圖遠志。

    當年的隆中,山高林密,曲徑通幽,一派寧靜和平的景象。諸葛亮在這裡飲酒下棋吟詩,其情也融融,其樂也陶陶。外面戰爭連綿,這裡卻是世外桃源。然而,諸葛亮在飲酒下棋之際和朋友們談起國家大事。偶然談一談國家大事倒也無妨,可他一談起來就頭頭是道濤濤不絕,讓人們肅然起敬,滿腹經綸的美名就不脛而走。最後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劉備正愁眉苦臉的時候聽說有這樣一個高人,自然是要來請的。諸葛亮到這個時候才後悔了,於是就避而不見,但劉備又特別有耐心,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這個世外高人也頂不住了,看來,中國人最難過的是情字關,諸葛亮也不另外。

    諸葛亮為何選擇劉備?當時有幾個選擇,一是曹操,但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一個政客而沒有其他軍事等能力,在曹操那裡是得不到重用的。一個是袁紹,但袁紹是一個剛愎的人,且袁家家族人太多在那裡也發揮不了權術。另一個劉表,一是劉表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在政治上沒有霸心。二是當時諸葛亮僅僅是一個小輩,從心裡可能就有些輕視。因此,選擇劉備是不得已而為之。他第一個預見天下三分,並提出促進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努力使預見成為現實,基本上揭示出了三國歷史的進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