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胡蘭成傳 第30章 李士群之死與胡蘭成
    其實,胡蘭成是根本無力對付李士群的。

    李士群本特工起家,此時已一身多任,調查統計部部長、清鄉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主席,手裡有人也有錢,胡蘭成完全構不成他的對手。胡蘭成能報復的,至多只能在法制局長任上,不批江蘇省的提案,對李個人是毫髮無損的。且不說胡蘭成,就是周佛海,此時的李士群也不太放在眼裡。這正是李士群最得勢也最為張狂跋扈之際,在上海蘇州兩地間來去,都是警車開道,護駕跟從。汪偽政府監察使陳則民對李不滿,向汪精衛訴說「清鄉區」是「匪去兵來,兵來匪去」,李聽說後,竟聲稱要砍陳則民的頭。許多人事後認定,正因為李士群太過驕橫、不可一世,弄得周圍上下人人側目,最後招致了日本人的疑懼,恐怕以後尾大不掉,無法駕馭,這才將李士群給清除掉的。

    李士群之死,是汪偽政府時期最大的一件暴死案,事情發生後,不僅轟動一時,而且有過種種不同的傳說,曲折離奇,莫衷一是,令人難辨真假。事情過去了幾十年,塵埃已定,現在應該能弄清此事的基本面目了。

    綜合目前有關此事的各種記述,其中以四種記述最為可靠,分別是:

    一、馬嘯天、汪曼雲《李士群之死》;

    二、唐生明《我奉蔣介石命參加汪偽政權的經過》;

    三、王惠農《李士群與「七十六號」》;

    四、夏仲明《關於李士群系統的汪偽組織》。

    還有一種,就是胡蘭成的。

    馬嘯天原是國民黨中統,地位在李士群之上,李士群因刺殺中統上海區長馬紹武被押南京時,馬是審訊李的主要辦案人。汪曼雲是杜月笙的「學生」,戰時為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委員」,為重慶在上海搞地下活動,李士群初到上海開始搞特工時,即找到汪曼雲一起參加。馬、汪兩人先後參加了汪偽集團活動,都為汪記國民黨中央委員。馬嘯天直接在李士群手下工作,以後任調查統計部政治警衛總署署長,汪曼雲參加了李士群的「清鄉委員會」,且與李關係密切,是所謂「換過兩次帖」的朋友。

    唐生明是唐生智之弟,抗戰之初任湖南常德地區警備司令,汪偽政府成立後,受蔣介石之命,在戴笠安排下往上海,假意脫離重慶參加汪偽政府,內地裡是為重慶做策反工作,先後被汪任命為「軍事委員」和「清鄉委員會」軍務處處長等職。抗戰勝利後,唐曾被任命為總統府中將參軍。解放後,唐作為國民黨起義人員留在大陸。

    王惠農是唐惠民親戚,在唐擔任特工總部副主任時,王被任為特工總部警衛總隊副官主任,以後唐調任特工總隊南京區區長,王隨唐到南京負責事務工作,唐以後升任警政部次長,王任警政部專員。

    夏仲明原是李士群日文翻譯,以後成為李的得力助手,任調查統計部常務次長和上海辦事處主任,但李士群與日本人打交道時,仍擔任李的翻譯。

    以上諸人,除唐生明外,其他四人馬嘯天、汪曼雲、王惠德和夏仲明,解放後都在大陸被逮捕關押,四人的記述也像是對自己過去罪行的交代材料,主要刊載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編輯出版的《全國文史資料》上。

    四種記述中,王惠德講的是一般情況,並特別介紹了李士群死後其手下人的表現;唐生明的,既講李士群之死原因也講具體過程;馬嘯天、汪曼雲的,講原因主要記具體過程,包括李士群死後的各種情況和反映;夏仲明的記述有一般的也有具體的,夏是陪李士群同赴日本憲兵隊長岡村之請的當事人,本應最能講清具體過程,可從其記述來看,像是有點記憶不清,前後重複。

    根據馬、汪、王、夏四人寫這些材料時的具體處境判斷,四人不會有隱晦和故意歪曲的動機,除非是因事隔多年、記憶不清而發生的誤憶誤記;四人中也沒有誰認為李士群之死與自己有關,更談不上向誰「表功」的問題。只有唐生明和胡蘭成的記述是將李士群之死與自己直接掛上鉤的,認為李士群之死是出於自己的謀劃和推動,言下不勝得意。

    當然,「表功」與否,不是評價記述可靠與否的標準,有功於殺李士群之舉的不一定不可靠,無功無關的也不一定可靠,還需具體分析。

    先看胡蘭成的。

    胡蘭成的記述不是單篇,而是連貫一體的回憶,這就可以精心結構,著意安排,先設下引線,再逐步進展,最後導致出結局。胡蘭成的記述正是如此鋪排開的。

    事情從吳世寶死後,他向佘愛珍許下「報仇」諾言開始,接著是他與李士群在江蘇省房地產登記案上的衝突,然後是李士群對他的先拉攏、再加害。拉攏是李士群與熊劍東對峙,要胡蘭成幫他,李士群甚至對他說到這個地步:如果胡蘭成幫他,他就勝,若胡蘭成幫熊,則熊勝,可見胡蘭成的舉足輕重。當胡蘭成表示中立,不幫任何一方的態度後,李士群即對胡蘭成下毒手,兩次欲加害於他,一次是胡蘭成留宿於李家時,差點煤氣中毒;另一次是在李家,兩人談話至深夜,胡蘭成感到李士群像是要當場加害於他,連忙告辭回家。加害於他,這當然還是因為他的舉足輕重,令李士群感到了他的厲害和對自己的威脅。另一方面,熊劍東也與他商量此事,具體的沒商量,但有過一次像是要徵得他同意,而他也就同意了,熊似乎也就下決心了。最後,當然是李士群死了。[8]

    這一切,記述得有詳有略,穿插得當,再圓滿不過。李士群中毒的具體過程,胡蘭成倒是謙抑沒寫,熊劍東像是沒對他說,他不知道。可就這樣,胡蘭成在李士群之死上的作用已夠大矣,他足可向佘愛珍誇耀「報仇」宿願的了結了。

    對胡蘭成記述可靠性的最有力的支持,不是其他,而是他與熊劍東的關係,因為熊劍東是李士群之死的最主要當事人,直接參與了日本憲兵岡村下毒殺死李士群的具體策劃。

    熊劍東是胡蘭成三哥的「戰友」。二十多年前,胡蘭成還在紹興讀中學時,就與熊劍東之間有過一段少年情。熊當逃兵後,胡蘭成還用學費資助過熊往上海。想不到二十多年後,兩人先後參加了汪偽政府,無意中在上海巧遇。

    胡蘭成自是今非昔比,熊劍東也同樣身價不凡。

    熊劍東抗戰前,在湖北帶兵,也是國民黨軍統,汪偽政府成立後,熊受軍統指派帶了部分軍隊投靠汪偽政府,意圖由此掌握汪偽武裝。熊到上海後,搞「地下活動」,不慎被日本上海憲兵隊逮捕。囚禁期間,也不知怎麼回事,熊劍東與審訊自己的憲兵岡村搞得很熟,之後他也就投降了,表示願為日本人工作。憲兵隊向周佛海打招呼,要求周出面把熊劍東保出,這是周、熊兩人關係密切的開始。熊劍東出來後,不久即被汪偽政府派往由日本人直接控制的武漢地區擔任偽軍司令。巧的是,憲兵隊的岡村此時也被派往武漢,兩人重逢,關係就愈發親密了。

    周佛海仿照宋子文,宋任國民黨財政部長時,曾在手下建立了一支稅警團,周佛海也在自己的偽財政部屬下建了一個稅警團,自任總團長,由親信干將羅君強任副總團長。熊劍東帶來的軍隊為稅警團第二分團,熊去湖北前即任第二分團長。李士群很早就在打主意,想將這一支武裝弄到自己手下,周佛海、羅君強將其看成自己的「親兵」,死也不肯放手。周、羅都是文人出身,帶兵外行,面對著李士群的咄咄逼人,於是周佛海請日本憲兵隊將熊調出武漢,回上海來擔任稅警總團的副總團長,周佛海自己退到幕後,由羅君強任總團長。不久,那位日本憲兵課長岡村也從武漢調回上海,如此,熊劍東外有日本憲兵關係,內有周佛海支持,手裡又有一支裝備精良的武裝部隊,一下子成為汪偽政府中令人矚目的要角。胡蘭成與熊劍東在上海巧遇,也就在此時。

    熊劍東一出場就是周佛海的人,自然周佛海與李士群之間的勾心鬥角,也成了熊劍東與李士群的矛盾。李士群最能知人識世,他感覺到了熊的能量,這才可能會有他要胡蘭成在幫他還是幫熊之間作出選擇的問題。

    但更可能的情況或許是,李士群不是要胡蘭成幫他,而是想通過他、利用他與熊劍東的「少年情」去拉攏熊劍東。胡蘭成本人是無所謂的,因為胡蘭成只是辦報寫文章的角色,手中無權無錢也無人,況且又在走下坡路,不管他幫誰,有他不多,無他不少,以李士群當時的權勢地位,胡蘭成不應該、也不可能得到他的重視的。可能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李士群在與熊劍東鬧摩擦時,就從來沒有把胡蘭成當回事。

    再從對立的另一面來推想,殺李士群,熊劍東可能與胡蘭成商量麼?

    熊劍東與胡蘭成有舊情,且是最有感情的少年人情誼,兩人還是同鄉,舊友重逢,兩人之間私交親熱,包括官場上的援引相幫,這都是可以想像的。但官場中人,最重的是利害,而殺李士群是何等樣事?那是要擔很大風險的。李士群控制著特工和警察,在上海根基深厚,若事機洩露,就很可能反過來,不但殺不成李士群,反被李士群先發制人,搶先動手把他們這一干人全部殺掉的。胡蘭成本與此事無關,手裡又沒有任何力量,與他商量何益?熊劍東與胡蘭成交誼再深、感情再好,在這種事上是開不得玩笑的,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份走漏風聲的風險。再說,熊劍東即使為胡蘭成好,也不應該拉他商量,在這種事上,不知道就無危險,置身事外也就保險無事,何必要將本不相干的他胡蘭成扯進來呢?

    所以,李士群與胡蘭成談起熊劍東是可能的,但熊劍東與胡蘭成商量殺李士群卻無可能。

    胡蘭成對殺李士群的具體過程不清楚,可見事後熊劍東也從未與他談起過,若在事前有商,怎不在事後相告?另外,在馬、汪、夏、唐等人的記述中,也沒人有隻言片語談到,殺李士群有胡蘭成事涉其中。

    凡此種種,可以判斷,胡蘭成所談李士群被殺中他所承擔的角色和作用,基本上是他自重自詡的說辭,不足採信。

    台灣高陽先生的《粉墨春秋》,是描寫汪偽集團從登場到覆滅的長篇歷史小說,在描述李士群之死的章節上,基本上原封不動地照引照搬了胡蘭成的記述,包括胡蘭成講的幾次差點為李士群所害的經歷,全部拿來用作小說情節。大概因為是小說,不應該太計較其中所描述的歷史事實的真偽,不然的話,那就是高陽先生太相信胡蘭成的記述了。[9]

    不過,也情有可原,高陽先生想必沒看到馬、汪、夏、唐等人的記述,於是就只能採用胡蘭成的一面之詞。十餘年前的情況是,大陸看不到港台特別是台灣的資料,台灣也看不到大陸資料,而馬、汪、夏、唐等人的記述都屬於「文史資料」,當年還算是「內部資料」,「內部發行」的。資料不全,無從比較鑒別,這就不奇怪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