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名人的那些事兒 正文 第二十一章 赫爾岑
    赫爾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哲學家,作家,革命家。1812年4月6日生於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貴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的父親十分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心」,並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

    赫爾岑生平

    一成長經歷

    1833年大學畢業後,曾計劃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獄未實現。1835年,他以「對社會有極大危險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長達6年的流放期間,他目睹外省官場的**和廣大勞動者的苦難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農奴制罪惡的認識。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鬥。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寫了《科學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哲學著作,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無限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了*進步思想界領袖。

    二文學創作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說《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接連發表3部小說。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說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係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說顯示了赫爾岑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說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比較完美的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

    三個人成就

    由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赫爾岑一生未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但是無論作為革命家、哲學家或文學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寧在評價赫爾岑時,一方面指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過向群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旗幟來反對沙皇*制度這個蠹賊的第一人」,稱讚他是「在*革命的準備上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

    赫爾岑的事跡

    一最好的教育

    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子」,給予他最好的教育

    赫爾岑(1812-1870)出生在莫斯科一個大貴族家庭,但他卻是其父和一位德國女性的私生子,故一直以「養子」的身份生活在自己家中,甚至無法繼承父親的姓氏「雅科夫列夫」,他的姓「赫爾岑」是父親為他生造出來的,據說來自德語的「心」(Herz)一詞。

    這種既尊貴又屈辱的處境,對於赫爾岑的敏感天性和叛逆性格的形成或許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不過,赫爾岑的父親很愛這位親生的「養子」,赫爾岑因而也得到了當時最好的家庭教育。1829年,赫爾岑*莫斯科大學數理系學習,在接受嚴謹的科學方法訓練的同時,也受到了當時崇尚自由的校園和社會氛圍的熏陶。以他為中心形成的「赫爾岑小組」,顯示了他作為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的個性魅力和政治感召力。早在上大學之前的1827年,他就與好友奧加廖夫在麻雀山上面向整個莫斯科發出誓言,將為社會的平等和正義奉獻一生。

    二風雲人物

    在19世紀40年代的莫斯科。

    他是最顯赫的風雲人物之一1834年,「赫爾岑小組」的大多數成員被逮捕,赫爾岑在審查之後被流放,先後在彼爾姆、維亞特卡、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等地被監禁,或在當地的衙門當差。在斷斷續續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中,赫爾岑閱讀了大量哲學和思想著作,深受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同時,對*民間生活的深入瞭解,更強化了他的抗議精神,他也因此具有了更為堅定、清晰的社會理想和政治抱負——*沙皇的*統治。1842年,結束流放生活的赫爾岑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的這幾年(1842-1847),是他一生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時段,流放時期積累起的見聞和思考,抗議的精神和堅定的理想,在19世紀40年代莫斯科熱烈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找到了噴發口。在關於黑格爾哲學的辯論中,在對現存制度合理性的質疑中,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論爭中,處處可以聽見他的聲音,他和別林斯基、格拉諾夫斯基、霍米亞科夫等人,被視為40年代中期*社會思潮高漲時期最顯赫的風雲人物。

    在這一時期,他先後發表了《科學中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研究書簡》兩篇哲學論文。他同時從事文學創作,連續發表了三部中長篇小說,即《誰之罪》(1845)、《克魯波夫醫生》(1847)和《偷東西的喜鵲》(1848),其共同主題是對社會不公正、不合理之原因的探究,即「思想小說」和「問題小說」,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三革命的先聲

    在十九世紀俄羅斯革命史中,無論是左派政治活動家還是右派政治家,都將赫爾岑奉為他們的先驅,這位貴族出身的革命家在其祖國的經歷真可謂荒誕萬分,因為參加一個學習小組而被流放西伯利亞五年之久,重返彼得堡之後又因為在私人信件中稍稍談論了一樁謀殺案而被驅逐出京城。由此,也可見出那位靠*十二月黨人起家的尼古拉皇帝的病態。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位僅僅在其祖國生活了三十八年,便在尼古拉一世實行其臭名卓著的恐怖政策之前便去國的革命者,其生命的開始開始恰恰則是其*異國。在十九世紀的五十年代,尼古拉的帝國一片死寂,而惟有海外經常流進一份名為《鐘聲》的雜誌,非僅當時的激進知識人奉之為甘霖雨露,更為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尼古拉一世朝中的某些大員也以能通過非法途徑而偷偷閱讀這份「反動」雜誌為幸事。這份影響巨大的雜誌便是赫爾岑和他的終生戰友歐加繆夫在海外創辦的,而十幾年之後在俄羅斯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革命團體和小組成員,又有哪個不曾在尼古拉的憲兵所不曾注意的角落裡偷偷閱讀這份雜誌呢?赫爾岑的名字,和別林斯基一般,永遠是後來俄羅斯革命者傚尤的靠模。赫爾岑和別林斯基的聲音,喚醒的是整個六十年代人。這兩個四十年代最傑出的人物甚至為後來的革命提供兩種不同的模式:不是在祖國與沙皇作戰到流盡最後一滴鮮血,便是遠走他鄉鼓吹革命。

    但,那個屬於赫爾岑的世界是不容易描繪的,即使是那些以描繪革命者傳神面貌著稱的大作家們,也未能為赫爾岑刻畫一幅準確的畫像。假如屠格涅夫《前夜》中那可敬且短命的保加利亞勇士英沙羅夫從事的是「**的土耳其人的奴役」,或列夫;托爾斯泰筆下那些柔弱無為,終至碌碌的「懺悔的貴族」們再強硬、靈活一些,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後幾部巨著中那些兇惡、無所顧忌、粗暴蠻橫而內心無比陰暗的革命者更柔和、寬容、通達人情世故,不至於事事謀求極端,那麼,這一幅幅的肖像都可能是這些個大作家專為睿智、高雅、通達人意的赫爾岑而設的,而今,那些突出的稜角、畢露的鋒芒或者過於謙和平淡且中庸的形象僅使我們揣摩出別林斯基、巴枯寧、車爾尼雪夫斯基甚至是那個以「科學、虛無主義」引以為豪的皮薩列夫,卻無法描繪出赫爾岑那宏富、博大且詼諧動情的心魄。

    幸而,赫爾岑以其詼諧、抒情、憂傷且包含對沙皇的憤恨的筆觸,在1812-1868年之間,以其一生為視點,觀察了整個俄羅斯和歐洲的上層貴族、革命者與大批無姑且才華橫溢的*體制下的受害者——此包容萬象之作即是其不朽自傳《往事與隨想》,赫爾岑就是赫爾岑,他獨特的心靈、特異的稟賦以及罕見的洞認和異常的堅勇使其獨立於一個紛爭變故、革命流血、流放問吊充斥的時代,至今仍是那麼迷人,仍是那麼動人心魄,而其《往事與隨想》更可與他同時代的大文豪的惶惶巨著比肩而立而絲毫不見愧色。

    赫爾岑出生在俄羅斯最古、最老的貴族世家雅可夫列夫家族。其父伊凡於一八一一年遊歷歐洲時與德國符騰堡一小公務員之女——年方十六的露易莎產生私情。伊凡通過其顯赫世家的關係,將露易莎攜至*。次年,拿破侖侵略*的戰爭爆發,而赫爾岑即誕生於*這第二首都莫斯科遭遇大火的前夜,他在若干年後回憶其出生時,尤自豪地聲稱,他也參加了這場保衛俄羅斯的戰爭。

    他的命運,本可成為一個平凡、普通的大貴族之子女、閥閱世家未來的繼承人。雖然其母與其父終生未婚,但因其父對他溺愛有加,冠私生子以赫爾岑的姓氏便足見其對他的關愛。他接受也是俄羅斯大貴族子女一般無異的教育,一如同時代俄羅斯諸多貴族所接受的教育:有來自德國的老軍負責其看護,有來自法國的教師教育其蒙學。同樣的時代,同樣的貴胄之家中,何以,他竟成了*的死敵,堅定地站到了流放和牢籠的一邊?這個對任何功課都無甚興致、頑皮好動、且「不求上進」的頑童有何種異稟讓他成了一個與**作戰的鬥士?一八二六年,赫爾岑與其童年的夥伴奧加略夫在莫斯科郊外的麻雀山上相擁而抱,雙雙舉誓:以其畢生之力全數奉獻***,為那些在1925年死去冤魂和被流放勇士們復仇,這一年,赫爾岑十五歲,而歐加繆夫十四歲。在《往事與隨想》中的這一幕,讀之,無不為之擊節喝彩。一位細心的讀者,想必會對這一幕的前因後果產生極大的興趣,麻雀山上的誓言畢竟只是來自兩個心智尚未完成的成熟的少年,如果不是接受了前一時代人的啟蒙教育,又怎能在童幼之年便敢以兩個人的微薄之力去對抗沙皇和他的帝國?

    細細審閱這個極其平常的頑童幼年的經歷卻頗為有意思。也算是能為他將來的鬥爭提供一些線索。赫爾岑的童年是在沒有同伴的孤寂中度過的,唯一能吸引他興趣的人物是他的伯父的聽差卡洛,這是一個無比善良、溫和、寬厚的人。一如農奴制下那些善良的聽差一下。這樣的角色,我們幾乎可以在同時代作家的每一本描寫貴族家庭生活的小說中尖刀。這位愛嘮叨的聽差總是不厭其煩地為赫爾岑講解《圖畫世界》中的內容,到了命名日(即本人和同名的聖徒的紀念日)即將來到的日子,卡洛便獨自躲進他的小屋,為赫爾岑製作精美的禮物。但很快,伯父與其父親分家了,赫爾岑失去了童年時代最熱愛的夥伴。家中的一切顯得日益陰鬱、「牆壁、傢俱、僕人——一切都顯出不高興和愁眉苦臉的樣子,不用說,其中最不高興的就是我的父親本人」。

    赫爾岑在偶然中得知了他的非婚生子的身份,後果便是他與父親的疏遠。因為他的非婚生子身份,他日益體驗到獨立感的緊迫,「不明不白」的身份使赫爾岑「覺得自己更不依賴這個我對他毫無所知的社會了,我覺得實際上我是被拋棄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雖然其父嚴禁他與家中的僕人接觸,但這個異常敏感的孩子卻已時刻感受到圍繞在父親身邊的古怪的修道院式的氣氛所以給他帶來的痛苦,於是,他開始在門房和女僕中尋找童年的歡樂——唯一的歡樂。而僕人之間所講述的那些關於農奴的無聊庸俗的誹謗卻在他心靈中長成完全異質成分,農民並不比老爺在道德面貌上墮落,後來,赫爾岑用了正如博馬捨的四幕喜劇《塞維勒的理髮師》的對話來形容最初的印象:

    阿勒馬維華伯爵向塞維勒的理髮師舉出他要求的僕人所應有的品德,那個時候費加羅歎了口氣說:「照你們對僕人要求的品德,大人,您見過多少主人配當僕役的?」

    這種體會,想必並非赫爾岑獨有。作家屠格涅夫在回憶自己的童年之時,也常常會將注意力游離出那個「貴族之家」的繁華,轉入一些更為讓他覺得親切的僕人的身上。屠格涅夫的回憶中,常常會迴避他那刻薄、狠毒的母親所給他的童年帶來的傷害,一致他的回憶往往只停留在僕人的善良和母親的鞭子,這是多麼觸目驚心的一幕。赫爾岑已是幸運的多了,但是,他也親眼目睹或耳聞了一個個有才華的僕人在其父家或在其伯父家的毀滅,恰恰相反,從僕役與門房中,從僕人們略帶憂傷的嘲笑中,赫爾岑在童年便培養了對一切奴隸制度和一切*制度的不自覺的憎惡。十二歲那年,其父按照當時貴族家庭的風尚,聘請了一個德國人來照顧他,——這個高個子、極不愛乾淨、又要吹噓風流艷事的西裡西亞人很快就因為醜聞被趕出了赫爾岑的家,其父又聘請了一個德國大兵來照料他的生活,但這個無知、愚蠢、極度愛慕虛榮的男保姆似乎只讓赫爾岑感到厭惡。幸而,這個脾氣火暴的大兵不久就與其父狠狠吵了一架而被解雇了,德國人對赫爾岑的折磨終於結束了,童年時代德國人的不良印象使赫爾岑終生厭惡德國作風。在《往事與隨想》的中冊中,赫爾岑竭盡所能地刻畫了一大批行跡頗為可笑的德國職業革命家,至於倫敦的硫磺黨人的領袖「馬克思」,也絲毫不曾給赫爾岑以好感。對於德國的看法,是當時革命派與頑固派在對待西方問題上的焦點之一,頑固的沙皇與德國的皇帝陛下之間雖然都知道皇位底下的大地頗不平靜,但在對待革命者的態度上,卻似兄弟般默契。

    在離開了酒囊飯袋的德國人之後,赫爾岑獲得了兩名非常好的教師,他的俄語老師伊;普羅托*夫和法國教師布肖。

    頭腦中裝滿了形形色色自由主義思想的普羅托*夫,他偷偷地給年幼的赫爾岑傳輸十二月黨人的思想,經常給他帶來「用小字抄寫,磨得很爛的詩抄本」。這其中,有普希金的《自由頌》,雷列耶夫的《短劍》,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些時代號角性的作品。直接參與過法國大革命的教師布肖起初以為赫爾岑天資拙劣,僅僅是個頑劣的貴族子弟罷了,及至發覺赫爾岑有一顆對自由極度嚮往的心靈之後,他開始暗中給他灌輸來自法國的最犀利、最危險的思想年,雖然布肖仍然認為赫爾岑在學業上將毫無建樹,但他現在卻不無寬慰地對赫爾岑說:

    「我的確以為您不會有出息,不過您那些高尚的思想會挽救您。」

    這兩名家庭教師的身份確實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人物。一位是未曾為沙皇網羅的十二月黨人,而另一位則是來自法國革命者。俄羅斯本國的革命者激發了赫爾岑對於自由的熱愛,而來自法國的革命者又灌輸了十九世紀初最具顛覆性的法蘭西革命思想。法國大革命的號角離其消歇僅僅十幾年,而其回音已經遠播俄羅斯。除了兩名教師的鼓勵和同情,他的表姐庫欽娜也以女性的溫愛在人格的樹立上給了赫爾岑以巨大的影響,表姐的關愛使「一股暖流跟她流進了我這個幽居的少年時期,它溫暖了、也許還保全了我那些剛剛發展起來的感情,這種感情本來很可能被我父親的嘲諷毀掉。我學會了慇勤,學會了因為一句話傷心,學會了關心別人,學會了愛,學會了談自己的感情。」並且,庫欽娜預言了赫爾岑將是未來的反*的巨人,無疑,這給了赫爾岑以巨大的信心。

    童年時代的這一切,都為其將來成為一個堅貞不屈的鬥士和一個致力於人類自由與解放事業的思想家種下了種子。這童年時代的種子,日後將要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一個在學業上並不聰慧、甚至有些愚鈍的幼童那高尚的心靈將在普羅托*夫、布肖、庫欽娜這些自由高尚的心靈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日後,將他的心靈中流溢出溫和、堅毅、高貴的自由之光。及至與奧加略夫相遇,二人矢志以其畢生之力而謀求俄羅斯之自由,更促使赫爾岑從一個貴胄之家挺身而出,轉而面向黑暗的沙皇*,以其脆弱的頭顱撞擊堅不可破的石牆,謀事不成,出走異邦,鼓動*,申斥沉睡於黑暗牢籠而深不自知的愚黯民眾。其人生之魁麗多姿,其鬥志之頑強卓絕,其情感之細膩豐富,其言論之深刻睿智,皆使其有別於後於其時代之汲汲於留學革命的*黨人或馬克思主義者、頭腦簡單卻異想天開的普魯東或巴枯寧的弟子們,自由史學柏林謂赫爾岑乃「十九世紀自由主義之最偉魄之一」,赫爾岑堪此美譽!

    一八四零年間,赫爾岑曾迷醉於黑格爾哲學,稱黑格爾的哲學是「革命的代數學」。一八七零年,赫爾岑在去國二十餘年之後終於病死在西歐。他死之前,那位發明了俄羅斯革命的代數學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已經被到西波利亞十年了,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門徒卻已遍佈俄羅斯,他死後十年,將黑格爾哲學「翻個了個個」的馬克思的門徒們也終於抵達俄羅斯,而他,則作為「革命的先聲」而死在異國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