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 第一章 超世紀的盛會 第02節 神童獻賦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也許是歷史的機遇,也許是玄宗東封泰山的喜悅,也許是劉晏聰明絕頂的才能,玄宗要親自聆聽八歲童子的頌賦。劉晏在八歲的小小年紀競毫不膽怯,帶著稚氣的童聲向皇帝朗朗頌讀自作的《東封書》。

    從此,劉晏走上仕途,最後成為唐朝一位賢相,成為自桑弘羊之後的唐代著名理財家、經濟改革謀略家。

    劉晏走進帳殿,跪伏在地,其情楚楚動人,其聲脆如黃鶯:「吾皇英主,封祀東嶽,告成功於吳天上帝,為萬民把福,開元之禮,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歸……」

    玄宗高興地目視劉晏,耳聽娓娓頌德之聲,不由心中驚歎:八歲童子,頌詞於寸舌之間,大唐天下,人才濟濟啊!可是他轉念一想,又似乎感到小小稚童,如此文采飛揚,莫不是有人捉刀代筆,欺君助興?他懷著疑慮命宰相張說鑒別真偽。張說是當朝文士領袖,玄宗極為賞識他的文才,盛讚他是「道合忠孝,文成典禮,當朝師表,一代詞宗」。(1)張說死後,玄宗親自寫神道碑文,御筆賜謚號「文貞」。著名詩人張九齡以「族子」自稱,在祭文中告慰燕國公張說是「人亡令則,國失良相,學墮司南,文殞宗匠」。(2)

    足見張說在文士儒生中的地位。

    張說手捋鬍須,當面出題,要試試小小劉晏的能耐:「你看過圍棋對弈嗎?」

    劉晏竟毫不畏怯,一臉天真:「觀弈、對弈皆可之。」

    張說一笑:「那好,對賦方、圓、動、靜如何?」

    劉晏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願聞其詳,相公請賦!」

    嗨!還真-上勁了!文武百官看著劉晏怎麼和宰相張說對賦,玄宗皇帝也高興地看著他們將如何對賦。

    張說雙目微閉,口中唸唸有詞:「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劉晏小腦袋一晃,稚聲朗朗,立即奉答:「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

    「奇才!偉才!」眾大臣一聽,連聲稱讚,拍手叫絕!妙不可言!

    張說也為之高興,真是後生可畏!乳臭未乾,競能和他從容對答,證實《東封書》決非捉刀代筆,實為劉晏所作。他向玄宗如實稟報,連連稱讚說:「國瑞也!國家未來的棟樑之材啊!」張說立即向玄宗舉薦,「臣以為,陛下可為劉晏拜官授職。」

    盛唐有這麼一種風氣,舉賢不分老幼,唯才錄用,奇偉必收。

    「善!」玄宗甚為高興,笑問劉晏:「你年方八歲,想官拜何職啊?」

    劉晏一臉稚氣,手指張說:「跟他一樣,拜職相位!」

    「年少猖狂!」玄宗哈哈一笑,「容朕日後拜你為相,先當正字吧!」

    當即下旨授八歲劉晏為秘書省正字。

    秘書省管理唐朝的史館,負責撰修國史,藏有大量圖書,「正字」的任務就是校對藏書中的一些錯誤。從此,八歲的劉晏就當上了「正字」的官。

    官雖不大終是官、而且是皇帝直接任命,無疑給聰明好學的劉晏極大的鼓舞和鞭策。八歲任政府官員,在今天也不可想像,僅僅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年齡,這在當時也是一大轟動奇聞,劉晏被稱之為「神童」。

    劉晏究竟何許人也?他的家世如何?筆者在茫茫史海中尋找他的蹤跡。

    新舊《唐書。劉晏傳》對此均一筆帶過:「劉晏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東南)人。」所幸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尚有簡述。劉晏的高祖自彭城(今江蘇徐州)遷徙曹州南華,「築-以居,世號劉-」-,即高大的圍牆,看來當屬大地主。高祖以下,系世代為官。曾祖劉郁為弘文館學土。據《唐會要》記敘,武德四年(公元622年)設修文館,唐大宗即位,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將修文館改成弘文館,設於弘文殿內。弘文館學士是太宗親自挑選的天下賢良文學之士,均是本官兼學士。往往在聽朝之後,即引人殿內,共商政事。直到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又將弘文館改為昭文館。由此推算,其曾祖於貞觀元年至高宗初年(公元650年)前後任弘文館學士。劉晏的祖父則官止縣令。對於他的父親隻字未載,大概其父作為不大,出於光宗耀祖,便一心培養子孫。劉晏有兄弟三人,長兄劉星,次兄劉暹。妻子李氏,為左丞李■之妹,知書達禮,賢慧聰敏。據《新唐書》記載,劉暹初為汾州刺史,天資疾惡如仇,令觀察使都怕他,到建中末年(公元784年)被德宗召為御使大夫。由此可見,劉晏生長在一個世系的官宦家庭之中,自幼受到良好的培養與教育。

    關於劉晏的生卒,《舊唐書》說:「年七歲,舉神童,授秘書省正字。」

    於德宗即位(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卒,時年六十六;而《新唐書》則說:「玄宗封泰山,晏始八歲」,於建中元年七月賜死,卒年六十五。

    筆者為求準確,經慎重推算,發現新舊《唐書》對此均有訛誤。玄宗東封泰山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建中元年是公元780年,其間是五十五年,這早為史學家在《我國歷代紀元表》中排定。劉晏獻《東封書》如七歲,卒年應為六十二歲;如八歲,卒年應為六十三歲。《唐語林》中認定劉晏「八歲獻東封書,授秘書省正字。」筆者從之,因此定劉晏生於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卒於建中無年(公元780年),始生為一歲,終年六十三歲。

    我們不必繁瑣考證劉晏的生卒年齡,還是去看看這位神童的歷史腳步吧!

    玄宗東封完畢,於第九天(甲午)率領眾卿百官浩浩蕩蕩離開泰山,八歲的劉晏也隨其中。兩天後,於丙申日到達孔府,又奠祭孔子。一個月後,劉晏隨隊來到首都長安,進入秘書省任正字官,開始了官宦生涯。

    秘書省直接歸中書省管轄,中書令張說就是當朝宰相,門下省與中書省並列。據有關文獻記載和介紹,中書省與門下省在含元殿之北與宣政殿之南的左右兩則,左為門下,右為中書,環境十分秀麗典雅。唐朝著名詩人岑參給大詩人杜甫的《寄左省杜拾遺》中說: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春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閥事,自覺諫書稀。

    杜甫(公元712—770年)當時為左拾遺,故屬左邊的門下省;而岑參為右補闕,當屬右邊的中書省。杜甫得詩後即奉和一首《奉答岑參補闕見贈》: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後,我往日華東。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3)

    據《雍錄》、《唐六典》記載:宣政殿前有兩廡,兩廡各有門。其東為日華門,日華門其東即門下省。其西為月華門,月華門之西即中書省。兩省官員罷朝,從宣政殿大門出來,各隨左右宰相返回本省,故杜甫說是「罷朝歸不同」,「我往日華東」。從他們的詩文中可以看出,當時中書、門下兩省是在紫微搖曳,碧柳垂擺,鮮花盛開,奼紫嫣紅的優美環境中。

    中書省與門下省是唐朝封建中央集權的最高權力機構,直接代表皇帝的旨意管理朝政。中書省主要任務是為皇帝起草「聖旨」和審查各種文件及詔敕,對朝政提出各種建議和意見。其主要內容是:冊書。為冊立皇后、皇太子,冊封宗室諸王及重要藩鎮大臣進行的冊書;表達皇帝對樹有殊勳的王公將相的特殊褒獎的詔書;為舉行祭告大地神靈、列祖列宗的祭文等;制書。進行大的賞罰、授予很高的官爵(凡指五品以上)、改革舊的規章制度、獎懲、赦免和降升有關官員等;慰勞制書。褒獎一般有功勞和賢良的人,表揚有特殊才能的人,勸勉比較出名的守法者;發敕。替皇帝起草處理政務的文件,如增減官員編制、撤消或設置州縣、征發兵馬、免除某種官爵、授六品以下官員、判處流放以下罪行;發文使用國庫中績羅彩錦五百段以上、錢二千以上、倉糧五百石以上、調動奴婢二十人以上、馬五十匹以上、牛五十頭以上、羊五百隻以上等;敕旨。對各部門上報的奏章進行審理,代擬可施行的具體意見;論事敕書。主要是慰渝公卿,誡約臣下;敕牒。按照前朝傳定的典章,依舊制處理日常事務。

    同時,中書省和門下省還負責草似、轉發各種具體的文件和法令,由皇帝批准下達的奏抄、奏彈、露布文告、審批各司、各地的報表、審批各司、各地的奏狀以及朝政討論的重大疑難問題的意見匯總的議文奏書等等。中書省和門下省職責有所區分,權力大體相等,但由於中書省主要對皇帝負責,門下省主要對地方州縣負責,在權力行使過程中顯得中書省在朝中地位更為重要。

    瞭解這些或許能開拓我們的思維空間,體會到劉晏在中書省屬下的秘書省擔任正字所接觸的範圍是多麼廣闊,耳濡目染受到的影響和黛陶又會是什麼,當然,正字官不可能一下子接觸到這些,冊書、制書之類的文件都是由高位官員進行的,小小的正字只能到秘書省屬下的史館去當校對,校勘正誤,抄寫典籍。

    據記載,史館隸屬於秘書省。由著作郎掌修國史,劉晏也就是正字郎了。

    史官並無常員,每有修撰,往往由其他官員兼職,撰畢則停,撰定則走,庸碌之輩難以混跡其中。負責正字的校對卻是常年不斷的仔細工作。按照當時的規定,對史官修撰國史的要求是「不虛美,不隱惡,直書其事」。儘管在封建統治下真正做到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是很難做到的,但在八歲孩子的思想中卻有著理想般的正義追求,何況這是太宗皇帝的遺旨,對尚處童年的劉晏有著不可抗拒的神聖和認同。縱觀劉晏一生,他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確是敢於直言、秉筆直書的,沒有發現隱惡虛美之事,這不能不與他在秘書省長期供職有關。同時認真仔細的校對勘誤工作,也養成了劉晏一絲不苟的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這對劉晏日後善理財政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論說正字,理應到門下省屬下的弘文館。弘文館是皇帝召集一批文入學士專門負責管理宮中圖書、典籍、校勘謬誤的衙署,而且還有教授生徒的任務。按常規,八歲的劉晏安排到弘文館當學生為宜,可偏偏卻被玄宗命為秘書省正字,這似乎是一個難以解釋的矛盾。筆者認為,這與對史官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有關。唐史學家劉知幾(公元661年—721年)曾指出史官必須兼有才、學、識三長,即傑出的辦事才幹,淵博的學問和卓越的見識。同時,史官有如實記載皇帝言行及重大事件的職權,還要有史德,敢於直書善惡,使驕主賊臣覽史而知懼,因而史才難得難求,這也是自古以來文士多而史才少的原因。看來,玄宗確是賞識劉晏的才能和學識,想把他培養成一代史官才任命為秘書省正字。縱然,劉晏有違玄宗的初衷,但秘書省的優越條件,使他身在京城,卻能瞭解天下大事;校勘正字,使他有機會讀到其他地方無法接觸到的典籍圖書。他是長安朝中有名的神童,各種官員慕名而來,當場出題一試劉晏的才識,更使得他虛心鑽研,開拓各種知識領域。凡此種種,部為劉晏熟悉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積弊,日後理財治國、改革經濟取得傑出成就打下堅實基礎。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劉晏整整十歲。這一日,天尚未明,劉晏身穿朝服,隨百官眾人步人興慶宮,穿過金明門,來到勤政樓前,參加慶賀。

    勤政樓是玄宗召集學士講議經旨和議政時務、向官員咨詢及策試科舉、舉行盛大宴會的主要活動場所。勤政樓北側是花尊相輝樓,兩樓之間,相距百步,是一片較大的廣場。許多重大的慶宴活動,都在廣場進行。

    劉晏來到勤政樓前,只見左右金吾衛隊禁軍的兵士一個個身穿黃金甲,衣錦繡戰袍,備仗戒嚴;樓前廣場,四周插著各色旗幟,主管教坊的官員做好慶賀演出的準備;歌舞百伎也在預先搭好的帳幕中化好了妝,準備登場演出。殿中官員還準備了各種食品果盒,其中還有少數民族酋長喜歡吃的地方風味。

    大約在卯時天明之後,玄宗在侍中官員的簇擁下登上勤政樓,開簾受百宮朝拜,「萬歲」聲響徹廣場。朝畢,樓上以素扇為屏、垂簾相隔,諸王、百官和應邀諸蕃君長等紛紛謝食就坐,慶宴即將開始。

    玄宗還惦記著親命的正字官劉晏。

    後宮聽說「神童」傳聞後也要一睹他的風采。

    玄宗一聲吩咐,命內侍召劉晏上樓。劉晏來到簾內。貴妃一見,立即把劉晏抱在自己的膝蓋上,看他長得醜陋,競給他施以粉黛,塗脂抹粉描眉,戴頭巾,梳頭髮,把他打扮成一個小女孩。玄宗一看,不由笑了起來,問劉晏道:「卿為正字,正了幾個字啊?」劉晏用輕脆的童聲一本正經地答道:「天下的字我都正了,只有『朋』字還沒有正。」玄宗自然懂得,古「朋」

    字兩月相連,月是歪的,兩月相加還是歪的,意思是現在的人交朋友也是歪的,不正派。交朋友不正,與不正「朋」字,一語雙關,顯出劉晏的正派為人和談吐的含蓄幽默以及思維的敏銳機智,自然令玄宗十分賞識。正在這時,在樂曲聲中,上場了一位傑出的年輕女雜技藝人,人稱王大娘。古時對婦女的美稱是大娘。她正在表演「戴竿」的節目,只見她肩上扛著一根長長的竹竿,竿頭上頂著一個瀛洲仙島的模型,一個小孩手持五彩棒竟在上面邊歌邊舞,出入其間。令人驚歎,奇絕無雙!

    貴妃看後,十分高興,她也要試一試神童的文才,命劉晏即刻做一首詠王大娘的詩。劉晏文思敏捷,信手拈來,立即朗朗吟出一首《詠王大娘戴竿》: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得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神童」果然名不虛傳!玄宗和貴妃十分高興,當場賜劉晏一支象牙笏和一件黃綾袍。(4)

    這首詩簡稱《長竿詩》,是我們今天唯一可見的描寫唐代表演長竿雜技的一首詩。劉晏不是文士,所留詩文著作少之又少,幾乎不見。看來他是為國家理財,重振經濟而無暇顧及,偶有所作,也屬偶而遇之的即興之作。

    筆者本無意進行史料考證,但撰述中遇到又不得已而為之。關於「正字」

    一事,《明皇雜錄》和《唐語林》有不同的記述,並由此產生至今尚存的以訛傳訛的謬誤。特摘錄說明如下。

    《明皇雜錄》記述:「玄宗御勤政樓,大張樂,羅列百妓。時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州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於其圖,歌舞不輟。時劉晏以神童為秘書正字,年方十歲,形狀獰劣,而聰悟過人。

    玄宗召於樓中簾下,貴妃置於膝上(注意!是貴妃),為施粉黛,與之巾櫛。

    玄宗問晏曰:「卿為正字,正得幾字?『晏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貴妃復令詠王大娘戴竿。……「

    《唐語林》記述:「是歲,彭城劉晏八歲獻東封書。……上(玄宗)以晏間生秀妙,引於內殿,縱六宮觀看,楊妃置於膝上(注意!是楊妃),親為畫眉挽髻……張說問曰:」居官以來,正字幾何?『晏抗顏對曰:「他字皆正,獨朋字不正。』說聞而異之。」

    其中兩個問題需要認定。

    其一,究竟是玄宗還是宰相張說問劉晏正字事。據史載,張說在玄宗東封泰山的第二年,即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被罷相,專修國史,一度致仕(退休)。直到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二月,玄宗又以尚書右丞相致仕張說兼集賢殿學士。「說雖罷政事,專文史之任,朝廷每有大事,上(玄宗)常遣中史訪之」。(5)恰恰張說在劉晏十歲時已不在相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張說修國史也是在家閱覽典籍,撰寫專著。但他是玄宗的寵臣,朝廷有大事,也是玄宗派人登門聽取他的意見。直到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又最後一次拜尚書左丞相,當年十二月病逝。同時,《唐語林》中還記述劉晏對張說的態度是「晏抗顏對曰」,顯得小小劉晏狂妄放肆,也似乎與劉晏的地位、身份、口氣不符。故此文當取《明皇雜錄》。

    其二,《明皇雜錄》記述是「貴妃置(劉晏)於膝上」,而《唐語林》稱是「楊妃」。目前,一些史書在記述這件事時,乾脆將「貴妃」和「楊妃」

    合二為一,成為楊貴妃,其誤導性十分明確,一指楊貴妃,誰又不知是楊玉環呢!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楊貴妃號稱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與唐明皇的生死戀可謂家喻戶曉。她在安史之亂第二年,即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丙申,7月15日,縊死馬嵬驛,時年38歲,是史學界,也是所有史籍一致公認的。由此推算,始生為一歲計,可知楊貴妃是生於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而劉晏生於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她比劉晏還小一歲。當劉晏被玄宗召見勤政樓參加慶宴、吟誦「長竿詩」時,楊玉環才九歲,還是個尚在四川蜀中的小女孩,哪裡有這麼個楊貴妃!據史籍記載,楊玉環十七歲時,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由唐玄宗簽署「冊妃」詔令,她始被冊為壽王(瑁)

    妃。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玄宗寵愛多年的武惠妃(壽王母親)因病逝世長安後,失去了精神寄托,多情多欲的李隆基幾經波折,於「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召來了年輕漂亮的兒媳婦,以後把壽王妃變成了「太真」女道士,最後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冊子媳為己妃,又將27歲的楊玉環公開變成楊貴妃。隨著後人不斷頌李楊愛情之說,楊貴妃幾乎成了楊玉環的專用代名詞。

    顯然,劉晏受命詠作「戴竿」詩時,新舊《唐書》中所述的「貴妃」、「楊妃」絕不是合二為一的楊貴妃玉環,而是另一位楊姓貴妃。她是誰呢?

    筆者認為她是唐肅宗的生母元獻皇后。唐玄宗首幸的是王皇后,次幸的是楊妃。睿宗景雲初年(公元710年),李隆基選楊妃人太子宮,楊氏系弘農華陰人,是隋唐名臣楊士達的曾孫女。楊妃懷孕肅宗時,正值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激烈鬥爭之際。玄宗即位後,王皇后無子,曾與楊妃共同撫養年幼的肅宗,可見王皇后與楊妃的關係比較密切。但是,此時玄宗愛心轉移,寵愛武惠(淑)妃,王皇后病逝後,楊妃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相繼病逝。

    當時,張說寫了墓誌銘文:「石獸澀兮綠台黏,宿草殘兮白露沾。園寢閉兮脂粉膩,不知何年開鏡奩。」(6)可見楊妃生前有相當地位,但玄宗對她又不是十分恩愛。到安史之亂後,肅宗即位稱帝時,唐玄宗為自己過去對肅宗生母的冷淡而內疚,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根據「母以子貴,德以溢尊」的傳統道德原則,追冊楊妃為「元獻皇后」,讚頌「故妃弘農楊氏特稟坤靈,久厘陰教。……誕發異圖,載光帝業。」(7)玄宗在這裡悼念的已故楊妃是肅宗生母,而絕不是楊妃玉環。由於年代久遠,肅宗生母楊妃去世太早,更由於後來楊貴妃玉環為玄宗專寵,極富傳頌的愛情悲劇弄得沸沸揚揚,把楊玉環之前的肅宗之母楊妃忽略了。其實,肅宗生母楊妃才是玄宗最初冊立的貴妃,其地位僅次於王皇后,與武惠妃、趙麗妃皆位屬相國,為正一品夫人。

    王皇后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被廢不久去世,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肅宗之母楊妃以貴妃身份參加慶晏,抱著劉晏坐在自己膝上,再命劉晏即作「戴竿」詩,這一切就順理成章地既合乎典法,也合乎時間邏輯,更合乎歷史事實。我們切不可一見「楊貴妃」三字,就馬上認定是楊妃玉環,於是張冠李戴,貽為笑話!

    十歲的劉晏已經兩次受到玄宗的召見,「神童」越發名揚朝野,人們對他更是刮目相看。劉晏手捧玄宗皇帝御賜的象牙笏和黃綾袍,感恩載懷,戴德心中,愈加發奮學習,立志不務虛名,當一代忠直名臣,為大唐大子報效終生。

    註釋:

    (1)《全唐文》卷22玄宗《命張說兼中書令制》。

    (2)張九齡《曲江集》《祭張燕公文》。

    (3)《杜詩詳注》第二冊。

    (4)唐。鄭處海《明皇雜錄》捲上;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25.

    (5)《資治通鑒》卷213開元十六年二月條。

    (6)《新唐書。后妃傳下》。

    (7)《舊唐書。后妃傳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