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雲台書屋

第一篇 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


  小說之名,昔者見於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1〕(《莊子》《外物》), 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桓譚言「小 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2〕(李善注 《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與後之小說近似,然《莊子》雲堯問孔子,《淮 南子》雲共工爭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3〕,則此小說者,仍謂 寓言異記,不本經傳,背於儒術者矣。後世眾說,彌復紛紜,今不具論,而征之史:

  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首〔4〕,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復先後 使劉向及其子歆校書稀府,歆乃總群書而奏其《七略》〔5〕。《七略》今亡,班固 作《漢書》〔6〕,刪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 「可觀者九家」〔7〕,小說則不與,然尚存於末,得十五家。班固於志自有注,其 有某曰云云者,唐顏師古〔8〕注也。

  《伊尹說》〔9〕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10〕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11〕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12〕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13〕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14〕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15〕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16〕三篇。(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師古曰,劉向《別錄》云:「饒,齊 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應劭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未央之術。)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應 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衡 《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17〕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 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18〕是 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裡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右所錄十五家,梁時已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

  惟據班固注,則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 史而悠繆者也。

  唐貞觀中,長孫無忌〔19〕等修《隋書》,《經籍志》撰自魏征〔20〕,祖述 晉荀勖《中經簿》〔21〕而稍改變,為經史子集四部,小說故隸於子。其所著錄, 《燕丹子》〔22〕而外無晉以前書,別益以記談笑應對,敘藝術器物遊樂者,而所 論列則仍襲《漢書》《藝文志》(後略稱《漢志》):

  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傳》載輿人之頌,《詩》美詢於芻蕘,古者聖人 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以 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周 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避忌,而職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 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其衣物是也。〔23〕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 遠恐泥。」

  石晉時,劉昫等因韋述舊史作《唐書》《經籍志》(後略稱《唐志》)則以毋 炯等所修之《古今書錄》為本,〔24〕而意主簡略,刪其小序發明,〔25〕史官之 論述由是不可見。所錄小說,與《隋書》《經籍志》(後略稱《隋志》)亦無甚異, 惟刪其亡書,而增張華《博物誌》〔26〕十卷,此在《隋志》,本屬雜家,至是乃 入小說。

  宋皇祐中,曾公亮〔27〕等被命刪定舊史,撰志者歐陽修〔28〕,其《藝文志》 (後略稱《新唐志》)小說類中,則大增晉至隋時著作,自張華《列異傳》戴祚 《甄異傳》至吳筠《續齊諧記》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十五卷,〔29〕王延秀《感 應傳》至侯君素《旌異記》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30〕諸書前志本有,皆在史 部雜傳類,與耆舊高隱孝子良吏列女等傳同列,至是始退為小說,而史部遂無鬼神 傳;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誡子拾遺》〔31〕等之垂教誡,劉孝孫《事始》 〔32〕等之數典故,李涪《刊誤》〔33〕等之糾訛謬,陸羽《茶經》〔34〕等之敘 服用,並入此類,例乃愈棼,元修《宋史》,亦無變革,僅增蕪雜而已。

  明胡應麟〔35〕(《少室山房筆叢》二十八)以小說繁夥,派別滋多,於是綜 核大凡,分為六類:

  一曰志怪:《搜神》,《述異》,《宣室》,《酉陽》之類〔36〕是也;

  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37〕是也;

  一曰雜錄:《世說》,《語林》,《瑣言》,《因話》之類〔38〕是也;

  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39〕是也;

  一曰辯訂:《鼠璞》,《雞肋》,《資暇》,《辯疑》之類〔40〕是也;

  一曰箴規:《家訓》,《世范》,《勸善》,《省心》之類〔41〕是也。

  清乾隆中,敕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42〕,以紀昀總其事,於小說別為三 派,而所論列則襲舊志。

  ……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異聞,其一綴緝瑣語也。 唐宋而後,作者彌繁,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聽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聞, 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班固稱「小說家流蓋出於稗官」,如淳〔43〕注謂「王者 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然則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雜 廢矣。

  今甄錄其近雅馴者,以廣見聞,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

  《西京雜記》〔44〕六卷。《世說新語》三卷。……

  右小說家類雜事之屬……

  《山海經》〔45〕十八卷。《穆天子傳》六卷。《神異經》一卷。……

  《搜神記》二十卷。……《續齊諧記》一卷。……

  右小說家類異聞之屬……

  《博物誌》十卷。《述異記》二卷。《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

  右小說家類瑣語之屬……

  右三派者,校以胡應麟之所分,實止兩類,前一即雜錄,後二即志怪,第析敘 事有條貫者為異聞,鈔錄細碎者為瑣語而已。傳奇不著錄;叢談辯訂箴規三類則多 改隸於雜家,小說範圍,至是乃稍整潔矣。然《山海經》《穆天子傳》又自是始退 為小說,案語雲,「《穆天子傳》舊皆入起居注類,……

  實則恍忽無征,又非《逸周書》〔46〕之比,……以為信史而錄之,則史體雜, 史例破矣。今退置於小說家,義求其當,無庸以變古為嫌也。」於是小說之志怪類 中又雜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傳說之書。

  至於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民間,其書故當甚夥,而史志皆不錄。 惟明王圻作《續文獻通考》〔47〕,高儒作《百川書志》〔48〕,皆收《三國誌演 義》及《水滸傳》,清初錢曾作《也是園書目》〔49〕,亦有通俗小說《三國誌》 等三種,宋人詞話《燈花婆婆》等十六種。然《三國》《水滸》,嘉靖中有都察院 刻本〔50〕,世人視若官書,故得見收,後之書目,尋即不載,錢曾則專事收藏, 偏重版本,緣為舊刊,始以入錄,非於藝文有真知,遂離叛於曩例也。史家成見, 自漢迄今蓋略同:目錄亦史之支流,固難有超其分際者矣。


         ※        ※         ※




  〔1〕「飾小說以干縣令」 語見《莊子·雜篇·外物》。縣令,魯迅《中國小 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

  〔2〕桓譚(前?—56) 字君山,東漢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

  人,官至議郎給事中。所撰《新論》,《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七卷,已散佚, 今存清人輯本。此處所引「小說家合殘叢小語」等語,見《文選》卷三十一江淹詩 《李都尉》李善注,「殘叢」作「叢殘」,「譬喻」作「譬論」。

  〔3〕「短書不可用」 《太平御覽》卷六○二引桓譚《新論》:

  「余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耶?今有疑者, 所謂蚌異蛤、二五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 周寓言,乃雲,『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妄 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於聖明,莊周等雖虛誕,故當采 其善,何雲盡棄耶?」按《莊子》,戰國莊周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堯問孔子」,不見今本《莊子》。《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 及其門客編撰。

  《漢書·藝文志》著錄內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今存內篇。該書《天文 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4〕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黔首,唐顏師古註: 「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5〕劉向〔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 官諫大夫、中壘校尉等。曾於天祿閣領校群書,撰成《別錄》。原有《劉向集》六 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劉歆(?—23),字子駿,官騎都尉、奉車 光祿大夫。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撰成《七略》。原有《劉歆集》,已散佚,明人 輯有《劉子駿集》。《七略》,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隋書·經籍志》著錄七 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一卷。

  〔6〕班固(32—92) 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官蘭台令史。曾 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其中《藝文志》載:劉歆曾「總群 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 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7〕「可觀者九家」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 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及小說家,並評論云:「諸子十 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8〕顏師古(581—645) 名籀,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侍郎、 秘書少監。精於訓詁,以注《漢書》著稱。

  〔9〕《伊尹說》 已散佚。《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伊尹》五十一篇, 亦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伊尹書》一卷,《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 文》輯有伊尹遺文十一則。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10〕《鬻子說》 已散佚。又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亦已散佚。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一卷。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 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後裔熊繹於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11〕《周考》 已散佚。

  〔12〕《青史子》 周青史子撰,已散佚。《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下 附註:「梁有《青史子》一卷,……亡。」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青史子, 青史系複姓,古代史官。

  〔13〕《師曠》 已散佚。又兵陰陽家類著錄《師曠》八篇,亦已散佚。師曠, 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其言論見於《春秋左氏傳》、《逸周 書》等。

  〔14〕《務成子》 已散佚。又五行家類著錄《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房中 家類著錄《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均散佚。務成系複姓,名昭,一說名跗。東漢 王符《潛夫論·贊學》有「堯師務成」的記載。

  〔15〕《宋子》 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卷。宋子,名鈃,戰國 時宋國人。參看本書第三篇。

  〔16〕《天乙》 已散佚。《史記·殷本記》:「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 湯。」下文《黃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 《臣壽周紀》、《虞初周說》、《百家》,亦均散佚。《百家》,劉向編撰。

  〔17〕《漢書·藝文志》所錄小說總數,應為「千三百九十篇」。

  〔18〕「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等句,見《論語·子張》:「子夏曰:『雖 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長孫無忌(?—659) 字輔機,唐洛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尉,封 趙國公。永徽三年(652)奉命監修《隋書》十志。

  〔20〕魏征《580—643) 字玄成,唐館陶(今屬河北)人,官至侍中,封鄭 國公。曾校定秘府圖書,貞觀三年(629)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的編 撰工作。按魏征只參與編撰《隋書》紀傳部分,《經籍志》系長孫無忌等人編撰。

  〔21〕荀勖(?—289) 字公曾,晉穎陰(今河南許昌)人。由魏入晉,領秘 書監,官至尚書令。他曾據魏鄭默《中經》撰成《中經簿》,系繼《七略》之後最 詳盡的目錄學著作,現已散佚。據《隋書·經籍志》,《中經薄》分四部:甲部收 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收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收史記、 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收詩賦、圖贊、汲塚書。《隋書·經籍志》即據此將群 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甲為經、乙為史、丙為子、丁為集,與荀勖所定 以乙為子、丙為史有所不同。

  〔22〕《燕丹子》 作者未詳,或言漢人所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 內容敘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往刺秦王的故事。

  〔23〕此處「職方氏」應作「訓方氏」。據《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 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職 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24〕劉日句(887—946) 字耀遠,後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太保, 曾監修《舊唐書》。韋述(?—757),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工部侍郎。 玄宗時曾主修國史。毋炯,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軍。參與整 理、校訂內府圖書,與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後又獨自節取該書 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25〕《漢書·藝文志》除總序外,每部類均有扼要評述,通稱小序。據《舊 唐書·經籍志序》:「炯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體例,諸書隨部皆有小序,發 明其指。」其後《舊唐書》撰者據《古今書錄》編撰《經籍志》時,為簡略起見, 將小序全部刪去。

  〔26〕張華 字茂先,晉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所撰《博物誌》,《新唐書 ·藝文志》著錄十卷。下文《列異傳》,一說魏曹丕撰,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 沉》有輯本。參看本書第五篇。

  〔27〕曾公亮(999—1078) 字明仲,北宋晉江(今屬福建)人。

  曾任史館修撰,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他主持《新唐書》編 撰工作,書成,由其具名奏進。

  〔28〕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安(今屬江西) 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與宋祁合修《新唐書》,所撰有《新五代史》、 《歐陽文忠集》。

  〔29〕戴祚 字延之,晉江東人,曾隨劉裕西征姚秦,後任西戎主簿。所撰 《甄異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吳筠,字叔庠,梁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據《梁書·文學傳》、《隋書·經籍志》、 兩《唐志》,吳筠均作「吳均」。參看本書第五篇。此處所說「志神怪者十五家一 百十五卷」,指張華《列異傳》一卷,戴祚《甄異傳》三卷,袁王壽《古異傳》三 卷,祖沖之《述異記》十卷,劉質《近異錄》二卷,干寶《搜神記》三十卷,劉之 遴《神錄》五卷,梁元帝《妍神記》十卷,祖台之《志怪》四卷,孔氏《志怪》四 卷,荀氏《靈鬼志》三卷,謝氏《鬼神列傳》二卷,劉義慶《幽明錄》三十卷,東 陽無疑《齊諧記》七卷,吳均《續齊諧記》一卷。

  〔30〕王延秀 南朝宋太原(今屬山西)人。曾任尚書郎。所撰《感應傳》,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八卷,已散佚;《太平廣記》存佚文二則。侯君素,侯白 字君素,隋魏郡(郡治今河南臨漳)人。參看本書第七篇。所撰《旌異記》,《新 唐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此處所說「明 因果者九家七十卷」,指王延秀《感應傳》八卷,陸果《繫應驗記》一卷,王琰 《冥祥記》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 經籍志》均著錄十卷。按九家七十卷,則以十卷為是),王曼穎《續冥祥記》十一 卷,劉泳《因果記》十卷,顏之推《冤魂志》三卷,又《集靈記》十卷,無名氏 《征應集》二卷,侯君素《旌異記》十五卷。

  〔31〕李恕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唐代名李恕者有三人,一為隴西郡 李晟之子,曾任光祿卿,余二人皆趙郡人。《誡子拾遺》,《新唐書·藝文志》著 錄四卷,撰者李恕為何人,待考。

  〔32〕劉孝孫 隋末唐初荊州(治所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太子洗馬。所撰 《事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劉孝孫、房德懋合撰。據晁公武《郡 齋讀書志》載,《事始》全書分二十六門,內容系考述事物起源。

  〔33〕李涪 唐末人。曾任國子祭酒。所撰《刊誤》,《新唐書·藝文志》著 錄二卷。書中考究典故,引古制以正唐制之誤,下卷兼及雜事。

  〔34〕陸羽(733—804) 字鴻漸,唐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所撰《茶經》,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系我國有關茶學的第一部專門著作。

  〔35〕胡應麟(1551—1602) 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明蘭溪(今屬浙江)人。 所撰《少室山房筆叢》,《明史·藝文志》著錄三十二卷,又續集十六卷。內容主 要為關於經史百家的考據,其中對小說戲曲的評述尤為人所重視。

  〔36〕《搜神》 即晉干寶《搜神記》;《述異》,即晉祖沖之《述異記》, 參看本書第五篇。《宣室》,即唐張讀《宣室志》;《酉陽》,即唐段成式《酉陽 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37〕《飛燕》 即宋秦醇《趙飛燕外傳》;《太真》,即宋樂史《楊太真外 傳》,參看本書第十一篇。《崔鶯》,即唐元稹《鶯鶯傳》;

  《霍玉》,即唐蔣防《霍小玉傳》,參看本書第九篇。

  〔38〕《世說》 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林》,即晉裴啟《語林》, 參看本書第七篇。《瑣言》,即《北夢瑣言》,宋孫光憲撰,《宋史·藝文志》著 錄十二卷,記唐、五代士大夫遺文瑣語。《因話》,即《因話錄》,唐趙璘撰,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六卷,記唐人遺聞佚事等。

  〔39〕《容齋》 即《容齋隨筆》,宋洪邁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五集七 十四卷。內容為經史百家以及醫卜星算的辯訂考據。《夢溪》,即《夢溪筆談》, 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內容涉及史地、科技、 藝文等。《東谷》,即《東谷所見》,宋李之彥撰,《宋史·藝文志補》著錄一卷, 系論說性短文。《道山》,即《道山清話》,撰者未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 錄一卷,記宋代雜事。

  〔40〕《鼠璞》 宋戴埴撰,《宋史·藝文志補》著錄一卷,書中多考證經史 疑義及名物典故的異同。《雞肋》,即《雞肋編》,宋莊季裕撰,三卷,內容系考 證古義,記敘軼事遺聞。《資暇》,即《資暇集》,唐李匡文撰,《新唐書·藝文 志》著錄三卷,內容系考訂古物,記述史事。《辯疑》,即《辨疑志》,唐陸長源 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三卷。據《說郛》所收佚文,內容系辨明釋道二教神 怪靈驗說的虛妄。據《新唐書·藝文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辯」均 作「辨」。

  〔41〕《家訓》 即《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撰,《舊唐書·經籍志》著錄 七卷,內容以講述立身治家之道為主,兼及考訂典故,評論文藝。《世范》,即 《袁氏世范》,宋袁采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三卷。《勸善》,《宋史·藝文 志》著錄王敏中《勸善錄》六卷,《郡齋讀書志》著錄周明寂《勸善錄》六卷,明 沈節甫輯《由醇錄》中有秦觀《勸善錄》一卷。此處指何書待考。《省心》,即 《省心雜言》,宋李邦獻撰,《宋史·藝文志》著錄一卷。以上三書均系講述立身 處世之道。

  〔4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乾隆四十六年(17 81),永瑢、紀昀奉命纂修《四庫全書》,曾將抄錄入庫和抄存卷目的圖書,全部 撰寫提要,共二百卷。收正式入庫書三四七○種,存目書六八一九種。紀昀,字曉 嵐。參看本書第二十二篇。

  〔43〕如淳 三國魏馮翊(治所今陝西大荔)人,官陳郡丞。曾為《漢書》作 注。引文見《漢書·藝文志》注。

  〔44〕《西京雜記》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題葛洪撰, 參看本書第四篇。

  〔45〕《山海經》 作者不詳,參看本書第二篇。《穆天子傳》,晉代從戰國 魏襄王墓中發現先秦古書的一種,參看本書第二篇。《神異經》,舊傳漢東方朔撰, 已散佚,今存輯本一卷,參看本書第四篇。

  〔46〕《逸周書》 即《周書》,連序七十一篇。

  〔47〕王圻 字元翰,明上海人。曾任陝西布政使參議。所撰《續文獻通考》, 共二五四卷,分類記載南宋嘉定至明萬曆初之間典章制度的沿革情況。關於《水滸 傳》的記載,見該書卷一七七《經籍考》傳記類。

  〔48〕高儒 明涿州(治所今河北涿縣)人。武弁出身,喜藏書。

  所撰《百川書志》,二十卷,系其藏書目錄。該書史部野史類著錄有《三國誌 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

  〔49〕錢曾(1629—1701) 字遵王,清常熟(今屬江蘇)人。他藏書甚多, 所撰《也是園書目》,十卷,分經、史、子、集、三藏、道藏、戲曲小說七類。該 書戲曲小說類通俗小說部分,著錄《古今演義三國誌》、《舊本羅貫中水滸傳》、 《黎園廣記》三種;宋人詞話部分著錄《燈花婆婆》、《種瓜張老》、《紫羅蓋頭》、 《女報冤》、《風吹轎兒》、《錯斬崔寧》、《小(山)亭兒》、《西湖三塔》、 《馮玉梅團圓》、《簡帖和尚》、《李煥生五陣雨》、《小金錢》、《宣和遺事》、 《煙粉小說》、《奇聞類記》及《湖海奇聞》十六種。

  〔50〕都察院刻本 據明周弘祖《古今書刻》上編,都察院項下列有《三國誌 演義》和《水滸傳》。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