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19
    丁編傳記第一章秦始皇帝附李斯趙高第一節滅六國,創帝業平定叛亂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於邯鄲。嬴政十三歲(公元前247年)即王位。因年少,國事皆決於相國呂不韋。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年)至七年(公元前240年),秦繼續對外用兵,它攻擊的重點是韓、魏、燕三國,其間取韓十三城,魏二十城,燕二十城。

    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命王弟長安君成■將兵攻趙。成■反,兵敗於屯留,軍吏皆斬。九年,長信侯嫪毒反。秦王政發兵,與嫪毒戰於咸陽,俘嫪坶,車裂以徇,滅其宗。舊史相傳,莊襄王在趙為質子時,呂不韋以孕姬進,生子即政。政即王位後,其母為太后,與呂不韋舊情不斷。呂不韋怕事洩被誅,以嫪毐為宦者進,太后甚寵幸,因得主國政遂起意反叛。十年,呂不韋以嫪毐事免相,歸河南封國。秦王政恐其叛亂,賜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恐懼,飲鴆而死。從此,秦王政大權獨攬,王位得到鞏固,以「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代替了事皆決於呂不韋、嫪毐的局面。

    滅六國秦王政步入青年時代,恰逢七雄進入決戰時期。他憑借先輩創建的雄厚基業,又平定了嫪毐等的叛亂,在七雄對峙中處於有利地位。他抓住戰機,對六國的鬥爭從蠶食轉向吞併。他採納李斯的建議,制訂「先取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王遣韓非使秦。韓非至秦,被殺於雲陽。韓王畏懼,請稱臣。十六年(公元前23年),韓獻南陽地。次年,秦王政遣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滅韓。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政遣端和將兵圍邯鄲。次年,遣王翦等攻趙,得趙王遷。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秦王政到邯鄲,諸與其母家有仇者,皆坑殺之。二十一年(公元前22年),秦王政遣王賁、王翦攻燕,取薊城,得燕太子丹之首。燕王逃奔遼東。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政遣王賁攻魏,水灌大梁。魏王降,魏亡。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王翦攻楚,得楚王負芻。楚將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次年,王翦、蒙武破楚軍。昌平君死。項燕自殺。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得太王嘉。二十六年(公元前22年),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滅齊。短短十年間,秦王政剪滅本節及下節基本上取材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呂不韋列傳》。

    六國,結束了征戰幾百年的分裂狀態,建立了規模空前統一的皇朝。

    創建帝業的自我滿足在滅六國的過程中,秦王政創建了秦的帝業,其後又有所發展。同時,秦王政不斷滋長了自我滿足的情緒。

    秦王政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年)滅齊後,令丞相御史「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議論的結果,還是由秦王政決定下來,稱作「始皇帝」。這個稱號,表示至高無上、萬世一系的權力。他要後世,自始皇帝以下,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從此,秦王政就改稱始皇帝。

    同年,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之始。

    按著水德的特徵,他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始皇的這些規定,是為了顯示秦在這一歷史階段的出現是必然的,是符合天意的。這是神化皇權的特殊形式,是周人所謂「天命」的翻版。

    秦新破六國,丞相綰建議置王以鎮之,「始皇下其議於群臣」,最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廢古封國制而以郡縣制去代替。以當時具體情況來說,郡縣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詳知。但從制度本身來說,郡縣制是以地緣本位的地方政權取代了以血緣關係為本位的地方政權,這是地方政權封建化的主要標誌。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9年),立石琅邪,稱「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這鮮明地規定了皇帝的身份既是最高的統治者,又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而生存在這土地上的人既是民又是臣。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3年),採納李斯的意見,規定「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第二年,以盧生等誹謗罪,坑儒生四百六十餘人於咸陽。秦始皇的封建皇朝,至此完備了由土地的最高所有權,政治上的絕對統治權,以至在思想意識上的絕對順從之整個專制體系。在他的自我滿足的精神狀態下,為所欲為,對人民群眾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奴役,以致人們忍無可忍,終於在始皇死後不久就埋葬了這個皇朝。

    第二節巡行,刻石,求神仙多次出巡始皇滅六國後,先後五次大規模地出巡。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西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自回中歸。二十八年(公元前29年),東巡,上鄒嶧山,封泰山,至渤海,過黃、腄,登成山、之罘山,南至琅邪、彭城等地,自武關歸。二十九年(公元前28年),再次東巡,登之罘山,至琅邪,自上黨歸。三十二年(公元前25年),第三次東巡,至碣石,巡北邊,從上郡歸。三十七年(公元前20年),最後一次東巡,至雲夢、丹陽、錢唐,登會稽山,祭大禹。

    始皇出巡的地區集中在東方,特別是燕、齊、楚舊地。這表明,出巡的目的之一,是鎮服六國貴族,鞏固統治,而不是簡單的遊觀。這是因為燕、齊、楚比韓、趙、魏滅亡得晚,距離咸陽又遠,反抗的力量也較大,政治上、軍事上都有一再出巡這些地區的必要。幾次東巡,都有刻石。雖然刻石充滿了歌功頌德之詞,但也宣揚教化,具有從社會秩序上鞏固統治的重大政治意義。

    琅邪刻石和會稽刻石刻石是始皇創造的宣傳工具。在眾多的刻石中,始皇二十八年在琅邪刻石和三十七年的會稽刻石具有代表性。

    琅邪刻石說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這篇刻石的第一部分,是頌揚始皇統一之功。第二部分是頌揚始皇政治之清明。第三部分是頌揚始皇澤及牛馬之德。這是一篇以頌揚為主的刻石,表述了始皇在創建帝業上的主要成就。

    會稽刻石,特別強調了封建倫理的規定。刻石說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腵,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

    像這樣對於封建倫理的重視,實際上也是對於個體家庭勞動的保護,是密切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訪求神仙不死之藥始皇稱帝后,已充分佔有世俗的一切享受。他所最感不足的是,他不能不死。他最怕的是死。史稱「始皇惡言死」。為了長生不死,他不惜代價訪神仙,求不死之藥。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9年),齊人徐市投始皇所好,稱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他請求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始皇即刻遣徐市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三十二年(公元前25年),始皇東至竭石,令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兩位古代仙人。又遣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數年後,仙人不死之藥蹤影不見。盧生畏懼,欺騙始皇說「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巨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惔。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始皇求藥心切,一切照盧生的話辦。他自稱真人以代替稱朕,並令咸陽周圍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世上本來不存在仙人和不死之藥,靠欺騙過日子,總有一天會大禍臨頭。所以,盧生,侯生於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2年)就偷跑了。他們的逃亡,加之韓終去而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令始皇大怒,遂逮捕咸陽諸生,令御史審問,將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

    始皇於三十七年(公元前20年)病死於沙丘平台。終年五十歲。

    秦始皇評論關於秦始皇的評論,一般對於他在統一上的作用,多推崇過高。秦滅六國,實現統一,是時代的產物,始皇不過是「續六世之餘烈」,最後促成而已。始皇即王位之前,秦對六國的戰爭,已是節節勝利。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公元前274年,白起伐魏,斬首十五萬。公元前20年,白起敗趙師,坑殺四十五萬。此外,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戰役,秦在不同程度上殺傷敵方的有生力量。可以說,始皇即位時,統一的基礎已經奠定,而始皇最終剪滅六國,結束長達幾百年的割據狀態,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他在歷史上的貢獻是很大的。

    始皇在滅六國之前是能納諫的。他接受李斯的上書,撤銷逐客令,對秦的吸收人才很有好處。伐楚時,始皇問李信需用多少兵。李信說不過二十萬人。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錯誤地認為王翦老了,膽怯;李信年青,壯勇。於是命李信、蒙恬將二十萬眾伐楚。開始時,李信、蒙恬兩路並進,節節勝利。但是不久便被楚軍打敗,秦軍傷亡慘重,僅都尉就陣亡七人。始皇后悔輕信李信的話,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始皇一再謝罪,請王翦出來。王翦毫不讓步。最後,他提出,如果一定要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不僅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出發時還到灞上為王翦送行。

    滅六國後,始皇自以為功高五帝,地廣三王,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博士形同虛設,丞相、大臣只能「受成事,倚辦於上」。群臣為了保官,不敢說真話,「謾欺以取容」。始皇對百姓殘酷暴虐達到了極點。當他在世的時候,地方上已出現了反秦的火種,只等待有《史記·王翦列傳》。

    人來點燃了。他所實現的統一並不是鞏固的,他的政權很快就被推翻了。第三節李斯的功績建立帝業的獻策李斯,楚上蔡人,約生於公元前28年2。年少時為郡小吏。繼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有所成,公元前247年西入秦,求為秦相呂不韋舍人。呂不韋看中了他,任他為郎。李斯因此有了說秦王的機會。他見秦王,獻利用時機,滅諸侯以成帝業之策。秦王聽了他離間各國君臣之計「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然後以良將隨其後。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和客卿。李斯獻策的實際情況不可詳知,但這對於加速六國的滅亡,顯然是起了作用的。

    諫逐客書韓國人鄭國以修渠為名,來秦作間諜活動。鄭國的計謀被發現了。秦宗室大臣乘機攻擊客卿,說「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也在逐中。李斯上書,申述逐客之不當。他說到客卿對秦國強盛的重大貢獻。他說,穆公取由余於戎,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使秦並國二十,稱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富民強,舉地千里;惠王用張儀之計,拆散六國合縱,使秦拔三川之地,並巴蜀,取上郡,收漢中;昭王用范雎,使秦強公室,杜私門,為帝業打下基礎。他們都不是秦國人,「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李斯進一步說明各國的物產和文化,對秦國文化發展的諸多貢獻,從而得出結論說「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秦王取消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秦王聽從了李斯的計謀,二十餘年後竟並天下。而李斯官至廷尉,又升為丞相。

    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論爭廢分封,置郡縣,是秦代政治體制上重大的變革。對於這個問題,大臣們的意見並不一致,而李斯是一貫主張郡縣制的。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年),既滅六國,丞相王縮等以六國新破,燕、齊、楚距咸陽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群臣皆以為便。這時,李斯是廷尉,獨持異議。他以週末諸侯爭戰不休為由,反對分封,主張全國皆為郡縣。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見,說「廷尉議是。」於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從此,郡縣製成為中國政治體制的主要形式。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3年),滅六國以後的第九年,分封之議又起。是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本節所據材料見於《史記·李斯列傳》者,不一一注出。

    2錢穆《先秦諸子系年》。

    《史記·秦始皇本紀》。

    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於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始皇把這問題交給群臣議論。李斯說「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始皇同意了李斯的說法,郡縣制仍舊堅持下去,它在中國歷史上有長遠的影響。

    申是古非今之禁始皇三十四年,因議論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得失,李斯申論是古非今之不利於治,主張申是古非今之禁。他說「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始皇同意李斯的這些主張,制曰「可。」2在始皇批准的這些禁令中,《詩》、《書》、非秦紀的史籍,非博士官所職百家語都必須焚燒。因犯禁而判的刑,有城旦、棄市以至滅族。私藏禁書者有罪,偶語《詩》、《書》者有罪,以古非今者有滅族的大罪。這些禁令的總意圖是在政治思想上禁私學而定一尊。這是始皇政治上的專制主義在思想領域的反映。他使用的行政手段是很嚴厲的,但除了破壞、阻礙文化的發展外,並沒有達到他的目的。

    功績和權勢李斯對秦的功績是大的。他的權勢,在始皇那樣專制的形勢下也是僅有的。司馬遷為李斯立傳,說秦王撤回逐客令後,「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又說他「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以及「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魯迅推崇李斯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貢獻,他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李斯「於文字,則有殊勳。六國之時,文字異形。斯乃立意,罷其不與秦文同者,畫一書體,作《倉頡》七章,與故頗不同,後稱秦篆。」

    李斯長男李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李由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李斯的權勢,在當時是很突出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死後,李斯為了個人得失,上了趙高的圈套,製造宮廷政變,促使秦皇朝走向衰亡,而他本人為趙高所殺害,於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7月被腰斬,滅三族。

    第四節趙高與秦的滅亡偽造詔書趙高,兄弟數人皆為宦官。趙高熟悉獄法,始皇以其為中車府令。他利用職務之便,私事胡亥,教胡亥法令,決獄,深得胡亥的信任。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年),李斯、趙高、胡亥等隨始皇東巡。在折返途中,行至沙丘,始皇病甚。於是始皇賜公子扶蘇書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封,未發,始皇死,遺詔落入趙高手中。

    李斯怕天下有變,秘不發喪,置始皇轀輬車中,上食,像平常一樣。趙高想立胡亥為帝,扣留始皇賜扶蘇書不發,為達到目的,他三勸胡亥,多次說李斯。他先以權勢誘胡亥篡位。胡亥以遵父命,行孝悌,安社稷,加以拒絕。趙高又以商湯伐桀,周武王伐紂,衛君殺其父,不為不孝,繼續策動。胡亥開始動搖,但提出君父喪禮未終,不宜於此時干擾丞相。趙高針對胡亥的猶豫不決,又提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迫使胡亥及早決斷。胡亥終於接受了趙高的陰謀。

    趙高知道「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便以試探、說服、威脅的手段迫使李斯站在他一邊。趙高利用李斯眷戀權位的私心,對李斯說,如扶蘇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又說「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李斯無可奈何地仰天而歎,聽從趙高的擺佈,終於與趙高合謀。趙高偽造始皇遺詔,說「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扶蘇自殺於上郡,蒙恬請囚。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二世為了回報擁立之功,拜趙高為郎中令。從此,趙高「常侍中用事」。在封建專制的政體下,趙高創始了宦官干政的惡例。

    陰謀篡權趙高得勢後,一步一步地進行篡權的陰謀活動。他因除去異己,殺人很多。他怕二世知道真相,於己不利,便耍弄手腕,把二世與大臣隔開。他對二世說「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又假裝關心地說「陛下年輕,未必事事皆通,如果上朝,處事不當,則示短於大臣。不如居深宮,學習法令,事來則處之。這樣,大臣既不敢欺騙陛下,又稱陛下聖主,一舉而兩得。」二世聽信了趙高的謊言,從此,居深宮之中,日事宴樂,不再上朝。趙高成了二世的代言人。

    趙高設計陷害李斯。他對李斯說「關東群盜多。今上急發繇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見。」李斯說,我早就想進諫,只是上居深宮,不上朝,無機會見上。趙高說,君真想進諫,等上空閒無事,願為君通報。於是趙高每見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說「上方閒,可奏事。」李斯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趙高見條件成熟,乘機造謠說,李斯參與沙丘之謀,想裂地封王。又說李斯本節所根據材料,見於《史記·李斯列傳》。

    之子李由與陳勝勾結。李斯得知上了趙高的圈套後,急忙上書二世,揭露趙高的「邪佚之志,危反之行」,要求除掉趙高,消除隱患。由於二世對趙高的信賴,不僅不懷疑趙高,反而把李斯的揭發告訴了他。趙高於是進一步誣陷說「丞相所患者獨高。高已死,丞相即欲為田常所為。」二世聽信了趙高的讒言,把李斯交給他懲治。

    趙高以嚴刑拷打,強令李斯承認與子謀反。榜掠千餘,不勝痛,李斯被迫誣服。接著,趙高又令十餘人,詐稱御史、謁者、侍中,審訊李斯。李斯申述冤情,說出真相,總是遭到一頓毒打。後二世遣使複查案情,李斯以為又是趙高的人,不敢再說真話。於是二世對所謂李斯謀反,信以為真。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具五刑,腰斬咸陽,夷三族。

    李斯死後,二世拜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高。

    趙高為檢驗群臣是否跟他走,故意指鹿為馬。二世大笑說,丞相錯了,是鹿不是馬。並問群臣,是不是鹿?多數人回答說是馬。一些人沉默不語。只有少數人回答是鹿。這一場面,使二世迷惑不解,他甚至懷疑自己的神經出了問題。事後,凡言鹿者,都被趙高暗中治罪除掉。從此,「群臣皆畏高」,順從趙高,不敢持異議。

    皇室宗親是趙高的眼中釘。他挑唆二世「遠骨肉」,殺諸公子。二世殺十二公子於咸陽,磔十公主於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被囚禁宮中。二世遣吏責將閭說「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將閭說「闕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吏無言以對,只好說「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昆弟三人,都流著淚,拔劍自刎。

    秦宮政變陳勝起義之初,趙高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以欺騙二世。巨鹿一戰,項羽大敗秦軍,擒王離,降章邯,秦軍的主力被消滅。不久,劉邦攻佔武關,關中危在旦夕。已升為丞相的趙高,怕二世追究責任,日夜不安。二世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趙高感到不妙,決定先下手。他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弟郎中令趙成,合謀廢二世,立子嬰。閻樂以追盜賊為名,率千餘人進望夷宮,指責二世驕恣,誅殺無道,致使天下共叛,逼其自殺。二世要求見趙高,閻樂拒絕。要求封為郡王,閻樂不許。要求封為萬戶侯,閻樂不准。最後,二世哀求,願為黔首。閻樂開門見山地說「臣受丞相命,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二世絕望,遂自殺。

    趙高召集大臣、公子,宣佈誅二世,去帝號,立子嬰為王。趙高令子嬰到廟堂受玉璽。子嬰與其子謀,決定誅趙高。趙高多次遣人請子嬰前去受璽,子嬰稱病不去。最後,趙高親自去請,子嬰乘機殺趙高,滅其三族。趙高雖死,但關東已失,人心已離,天下已處土崩瓦解之勢。子嬰為王四十六天,劉邦率軍至霸上,子嬰降於軹道旁。秦亡。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第二章陳勝項梁項羽2第一節反秦起義陳勝首倡大澤鄉起義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人。少時為人傭耕。一日,耕於垅上,陳勝對夥伴們說「苟富貴,無相忘。」夥伴們笑著答應說,「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勝歎息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官府發九百人戍守漁陽。陳勝和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吳廣,都是屯長。行至蘄縣大澤鄉,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計不能按期到達。而秦法規定,戍卒失期者皆斬。陳勝吳廣計議說今逃亡是死,舉大計也是死,都是個死,舉大計不好嗎?

    經過密謀,陳勝吳廣以丹寫「陳勝王」於帛上,塞進魚腹。魚被戍卒買回,破魚見丹書,大家感到蹊蹺。晚上,吳廣又到附近神祠點火,學狐叫,叫「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被驚醒。天亮了,戍卒們指點著陳勝,紛紛議論。

    吳廣平日愛惜戍卒,戍卒聽他的話。吳廣故意頂撞將尉,招他鞭笞,藉以激怒戍卒。將尉果然大怒,拔出劍來。吳廣奪劍,殺死了將尉。陳勝和吳廣召集戍卒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戍卒們皆曰「敬受命。」於是他們詐稱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稱大楚,設壇盟誓,以校尉之頭致祭。陳勝稱將軍,吳廣為都尉,攻下大澤鄉。

    勝利進軍起義軍從大澤鄉出發,很快攻佔蘄縣。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由葛嬰率領,從蘄縣東進。一路由陳勝、吳廣統領,攻佔銍、酇、苦、柘、譙等地,進而北至陳。這時,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人,步兵數萬人。陳勝據陳後,召集三老、豪傑議事。他們稱陳勝「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國號張楚。「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陳勝以陳為中心,分兵略地。北線以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略趙地,他們以收降為主,下數十城。佔領邯鄲後,張耳、陳余策動武臣自立。武臣即趙王位,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武臣為擴大地盤,遣韓廣略燕地,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韓廣至燕,燕人立廣為燕王。」北上的另一路,以周市為將領,略魏地。周市攻佔魏地後,轉攻齊,至狄。齊國貴族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發兵攻周市。周市敗還,田儋佔據齊地。周市退回魏,立魏咎為魏陳勝材料見於《史記·陳涉世家》者,不另作注。

    2項羽材料見於《史記·項羽本紀》者,不另作注。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史記·田儋列傳》。

    王,佔據魏地。

    西線以吳廣為假王,欲先得滎陽,取道函谷關,直搗咸陽。滎陽是秦在東方的戰略要地,附近有貯糧基地敖倉。秦以李斯之子李由為三川守,死守敖倉。吳廣久攻不下,雙方的主力都陷在滎陽,進攻兩難,形成僵持狀態。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陳勝另以周文為將軍,蔡賜為上柱國,取道函谷關,攻關中。周文一路收兵,至函谷關,戰車已千乘,兵數十萬人。函谷關地處崤山之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向稱一夫守關,萬夫莫開之地。周文一舉越過了函谷關,進至咸陽附近的戲。

    陳勝政權剛建時,秦吏從東方還,稟告二世。二世大怒,把他打入獄中。後從東方還者,二世復問,皆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2當周文軍逼近咸陽時,二世再不能自欺了,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少府章邯認為調兵已來不及,建議赦免驪山刑徒,編組新軍。二世採納他的建議,下令大赦,很快組成一支幾十萬人的隊伍,由章邯率領。周文對秦大軍突然進攻,準備不足,加之孤軍深入,缺乏後援,被迫退出關中,屯兵曹陽。陳勝「令趙發兵西入關」3,增援周文。武臣拒不執行。周文等了兩三個月,援兵不至,敗退澠池。章邯追至,周文戰敗自殺,全軍覆沒,形勢發生逆轉。

    陳勝敗死章邯敗周文後,繼續東進。吳廣面臨章邯與李由夾擊的危險。吳廣圍滎陽數月,久攻不下,並與部將發生矛盾。副將田臧矯稱陳勝令,殺了吳廣。陳勝非但不懲處田臧,反而賜他「楚令尹印,使為上將」。陳勝賞罰不當,還不止這一件事。當初,葛嬰徇蘄東,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陳勝立為楚王后,葛嬰殺襄強,擁戴陳勝,可是,陳勝還是把葛嬰殺了,使田臧取得指揮權。田臧令李歸繼續圍攻滎陽,自己率精兵迎擊章邯,敗死於敖倉。章邯既殺田臧,乘勝進擊滎陽,殺李歸,起義軍的主力被消滅。

    章邯移兵陳縣,陳勝與他戰於陳西。柱國房君、將領張賀先後戰死。陳勝兵敗,退至下城父。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御者莊賈殺陳勝,降秦。

    從大澤鄉起義,到陳勝被殺,只有半年時間。起義的歷程雖短,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奠定了思想基礎。

    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由於陳勝用人不當,賞罰不明,驕傲自滿,受到嚴重挫折。陳勝傭耕時,與窮夥伴相約「苟富貴,無相忘。」當窮夥伴真的找來時,只不過說了幾句「陳王故情」,陳勝認為有損他的威望,就把窮夥伴殺了。「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勝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管群臣諸將。朱房、胡武辦事不公,常「以苛察為忠」。可是,陳勝卻對他們很信任,「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故人已「無親陳王者」,加上諸將「不親附」,這就已決定了陳勝必然失敗。但是,由他掀起的反秦浪潮,卻正以更大的波濤衝擊著秦政權。

    2《史記·秦始皇本紀》。

    3《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節項梁和會稽起義項梁和會稽起義項梁,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南)人。父項燕,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殺。侄項籍,字羽,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項籍少時,讀書不成,學劍,又不成。項梁怒,項籍卻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其兵法,「籍大喜」,但略知其意,又不肯再學。

    項梁犯罪,入櫟陽獄,嗣得釋。後項梁殺人,與項籍逃到吳中避難,當地賢士大夫對項梁很敬重。吳中有大事,常請其主辦。項梁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年),始皇游會稽,渡錢塘江。項梁帶項籍觀看。項籍見到始皇的氣派,說「彼可取而代也。」項梁急掩其口說「毋妄言,族矣!」項梁「以此奇籍」。他發現不唸書、不習武的侄兒胸有大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召項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殷通請項梁為將。項梁曰吳有奇士桓楚,亡在澤中。「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遂推薦項籍召桓楚。項梁出,與項籍語,令其持劍待召。然後,項梁入,言於殷通。殷通即召項籍入。項梁向項籍使眼色說「可行矣。」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府中驚恐,項籍擊殺欲反抗者數十百人,餘者皆慴服。項梁自立為會稽守,任項籍為裨將,安排豪傑為校尉、侯、司馬,收吳中及下縣兵,得八千人,起兵反秦。

    渡江西上初,陳勝遣召平略地,至廣陵,聞陳勝敗走,秦兵將至,於是渡江矯陳勝之命,拜項梁為楚上柱國,令其急引兵西上,迎擊秦軍。項梁遂率八千人渡江西上。這時,東陽少年殺縣令,推故令史陳嬰為長,眾至二萬人。少年們欲立陳嬰為王。其母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於是陳嬰推辭說「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於是眾從其言,歸屬項梁。項梁渡過淮河,英布、蒲將軍也以兵歸屬,眾至六七萬人,駐軍下邳。

    秦嘉等響應陳勝,起兵攻東海。陳勝遣武平君畔為將軍,前往監護諸軍。秦嘉不受命,殺了武平君,立景駒為王,自為大司馬,駐軍彭城東。項梁擊敗秦嘉軍,追至胡陵,殺秦嘉,並其軍。景駒走死梁地。章邯進至栗,項梁遣朱雞石、余樊君迎戰,余樊君戰死,朱雞石敗退胡陵。項梁殺朱雞石,引兵至薛。

    薛地會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得知陳勝已死的確切消息後,在薛召集眾將議事。劉邦率百餘騎赴會。范增往說項梁立楚後,以從民願。項梁納其言,找到為人放羊的楚懷王孫心,立為楚懷王,都盱台。項梁自號武信君。這次會議,標誌項梁政權的誕生。從此,他成為繼陳勝以後,能夠統領全局的第二位農民起義領袖。

    章邯攻臨濟,齊王田儋戰死,其弟田榮收余兵,走東阿。章邯追圍之。

    項梁遣項籍、劉邦救東阿,敗秦軍於濮陽東,攻佔城陽。然後,轉攻定陶,不下。西攻雍丘,大敗秦軍,殺三川守李由。項梁率軍至定陶,破章邯軍。從此,項梁有驕色,輕視秦軍。九月,章邯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楚軍於定陶,殺項梁。項籍、劉邦聞項梁死,與呂臣軍自陳留東撤。呂臣軍駐彭城東,項籍軍駐彭城西,劉邦軍駐碭。

    第三節項羽的霸業巨鹿決戰章邯擊殺項梁後,以為楚兵已不足為憂,遂渡河擊趙。大破趙軍,攻佔邯鄲。趙王歇、丞相張耳退守巨鹿城,將軍陳余駐守巨鹿城北。章邯令王離、涉間圍攻巨鹿,自己駐軍城南,築甬道,為秦軍輸粟。

    趙求救於楚。楚懷王命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然後,遣劉邦直搗關中。並約定,先入關者王其地。由於宋義懼怕秦軍,行至安陽,停止前進,坐觀秦趙相鬥。項羽一再催促急行,宋義不聽,還說「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就這樣把時間拖延下去,軍糧吃完,將士靠食芋菽度日,加之天寒地凍,士兵情緒波動。項羽氣憤地批評宋義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宋義仍然無動於衷,並下令說,如敢不服從指揮,擅自行動者,「皆斬之。」項羽忍無可忍,第四十六天清晨,闖入宋義帳中,斬其首,示眾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將卒皆慴服,推項羽為假上將軍。項羽令桓楚報於楚懷王,楚懷王拜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歸項羽指揮。項羽取得軍事指揮權後,命當陽君、蒲將軍率兩萬人渡漳河,救巨鹿。

    當陽君旗開得勝,滅了秦軍的氣焰,但巨鹿之圍並未解除。陳余再次請求援兵。項羽率全軍渡河救趙。他破釜沉舟,燒廬舍,只準備三日糧餉,表示三日內必破秦軍的決心。到了巨鹿,圍王離,斷其糧道。經過九次戰鬥,終於大敗秦軍,殺蘇角,虜王離。涉間自殺。

    當時諸侯軍救巨鹿者十餘支,皆畏秦不敢戰。唯獨楚兵驍勇果敢,無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使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項羽已破秦軍,石見諸侯將。諸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秦軍巨鹿大敗後,二世追究章邯的責任。章邯懼,遣長史欣至咸陽,欲說明情況。趙高拒絕接見,大有問罪之勢。陳余乘機策反,勸章邯倒戈反秦,不要步白起、蒙恬的後塵。章邯猶豫不決。項羽再次發動攻勢,遣蒲將軍敗秦軍於漳南。自己率軍大敗秦軍汙水上。章邯被迫投降。

    巨鹿之戰,扭轉了整個戰爭局勢,它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導致秦政治上的崩潰,使秦徹底瓦解。

    項羽馬不停蹄,率軍進攻關中,大批章邯降卒隨行。他們心中不安,且自身遭受楚兵的欺侮,不免憂憤交加,竊竊私語,有些怨言。項羽並沒有採取措施,解決問題,把降卒變成自己的力量,反而錯誤地認為留著降卒「事必危」,把二十餘萬降卒坑殺於新安城南。

    鴻門宴漢元年(公元前20年)十一月,項羽至函谷關,劉邦已捷足先登,派兵守關。項羽大怒,遣當陽君攻破函谷關。項羽率四十萬大軍,進至戲西,駐軍於新豐鴻門。這時,劉邦兵十萬,駐軍霸上,兩軍對壘。

    劉邦左司馬曹無傷遣人到項羽處告密,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聞言大怒,將於次日擊劉邦。范增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他鼓動項羽從速進兵,勿失時機。一場惡戰已迫在眉睫。在此關鍵時刻,項羽的叔父項伯夜馳劉邦軍,邀張良脫離險境。張良引項伯會見劉邦。劉邦乘機陳述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項伯聽信劉邦的話。囑咐劉邦次日及早到鴻門拜謝項羽,消除誤會。項伯連夜趕回鴻門,把劉邦之言告訴項羽,並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次日,劉邦率張良、樊噲等百餘騎,攜帶禮品,到鴻門拜謝項羽。他解釋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羽設宴招待。席間,范增一再示意項羽擊殺劉邦,項羽默然不應。范增出,召項莊進去祝酒,欲乘舞劍助興,擊殺劉邦。項莊祝酒畢,請舞劍為樂,即拔劍起舞。項伯一眼視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用心。他也拔劍起舞。項莊多次欲擊劉邦,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張良見事急迫,至軍門,見樊噲。樊噲聞事急,帶劍擁盾,推倒衛士,闖入軍門。他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他陳述劉邦之功,怒斥項羽聽信讒言,欲殺功臣。項羽令賜酒肉,連連稱壯士,令其入席就坐。劉邦借口去更衣,招張良、樊噲等一塊出去。劉邦想逃走,但又怕項羽怪罪。樊噲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劉邦遂與樊噲等四人,從小道歸霸上。留張良拜謝,贈送札品。范增聽說劉邦已走,氣憤地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也。」充滿戰爭氣氛的劉項對峙,至此得到暫時的緩解。

    分封諸侯鴻門宴後,項羽進入咸陽,燒了秦宮室,殺了秦降王子嬰,攜帶珍寶美女,回軍戲下。對如何分配勝利果實,項羽遣人試探楚懷王的態度,楚懷王說「如約。」就是說,劉邦應為關中王。有人勸項羽都關中,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但他也不願叫劉邦佔據形勢險要的關中,便詭稱「巴、蜀亦關中地也。」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的三個降將。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利用他們截斷劉邦東進的道路。

    項羽把關東地區,分封為十四個王國。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封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不變,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都為齊王,都臨菑。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另外,封陳余為三縣侯,梅鋗為十萬戶侯。凡有功於項氏者,都得到封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佔地九郡,都彭城。漢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第四節項羽的衰亡楚漢戰爭與鴻溝劃界諸侯各就國後,項羽徙義帝(楚懷王)於長沙郴縣,密令英布、吳芮、共敖等殺之於江中,招致封王和群臣的不滿。韓王成既已受封,項羽又翻舊賬,嫌他遣張良送劉邦及無軍功,不讓就國,帶到彭城廢為侯,繼而又殺之。封國的墨跡未乾,項羽便自毀其諾言。

    項羽分封不公,引起田榮和陳余的極大憤怒。他們於陳勝起義不久,便積極響應,參加反秦戰爭。論戰功,他們有資格封王。但是,由於他們不聽項羽的調遣,未被封王。漢元年(公元前20年)五月,田榮首先起兵反項羽,擊敗齊王田都,擊殺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奪取三齊,自立為齊王。田榮賜彭越將軍印,令其反於梁地,擾楚。陳余和張耳本為刎頸之交,後來變成死敵。拋開他們的個人恩怨,就反秦而論,功績不相上下。而張耳被封為常山王,陳余僅為三縣候。他憤怒地說「張耳與余功等也,今張耳王,余獨侯。此項羽不平。」憤怒之下,他向田榮請兵擊張耳。田榮為擴大反項羽的勢力,便遣兵助陳余擊張耳。張耳大敗,投奔劉邦。陳余迎代王歇,復立為趙王。趙王歇立陳余為代王。楚霸王的霸局被田榮和陳余破壞了。項羽大怒,遣蕭公角擊彭越,自己率兵擊田榮。項羽向九江王英布徵兵,英布裝病不去,只遣「四千人」隨行,項羽由此怨恨英布。

    八月,劉邦乘項羽征戰田榮,一舉擊敗章邯。楚漢戰爭開始了。然後,劉邦遣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隨後,令薛歐等出武關,繼續東進,迎接太公、呂後。項羽發兵拒於陽夏,並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堵截漢兵東進。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冬,項羽敗田榮於城陽。田榮走平原,被當地人殺害。項羽燒夷齊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起於城陽,繼續與楚戰鬥。項羽進不能勝,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齊。三月,劉邦自臨晉渡河,至洛陽,採納新城三老董公的建議,為義帝發喪。劉邦「袒而大哭」,以「殺主背義」的罪名,號召諸侯共同討伐項羽。四月,劉邦率諸侯兵五十六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楚都彭城,盡收項羽的美人財寶。項羽聞訊,率精兵三萬,回救彭城,大敗漢軍。漢軍墜入泗水淹死的、被殺的達十幾萬人。項羽追至睢水,再殲漢軍十幾萬人,屍體塞滿河道,致使「睢水為之不流」。劉邦所率幾十萬大軍,死散殆盡。他被項羽包圍,僥倖率數十騎突圍。路遇兒子劉盈與女兒魯元公主,乘車共行。楚兵追急,劉邦三次把他們踢下車來。滕公不忍,一次次把他們扶上車。最後劉邦急得想把滕公殺了,丟掉兒女,輕車逃命。最終他們雖然倖免於難,但是,太公和呂後成了項羽的俘虜。劉邦逃到滎陽,蕭何征發的關中老弱,及韓信所遣士卒,先後趕到,又有部分散卒回歸,劉邦得以重整軍容。

    項羽追至滎陽,劉邦迎戰於城南,雙方互有勝負。項羽不能越過滎陽而西,劉邦也無力東進,這裡成了楚漢相爭的主戰場。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多次破壞漢的糧道。漢軍給養困乏,軍心動搖。劉邦請求以滎陽為界,握手言和。項羽欲答應,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羽納其言,急圍滎陽。劉邦恐懼,用陳平之計,離間項羽與范增的關係。項羽遂疑范增,稍奪其權。范增氣憤地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范增走,未至彭城,發病而死。

    劉邦被困在滎陽,處境十分危險。紀信扮作劉邦,乘天子輦,率二千多名婦女夜出東門,欺騙項羽說「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聽說劉邦降,歡呼雀躍,紛紛跑到東城觀看。劉邦乘機率數十騎從西門出城,逃往成皋。項羽發現受騙,把紀信燒死。

    幾經挫折之後,劉邦無力繼續戰鬥,退回關中。從袁生之計,南走宛葉。項羽隨即追至。劉邦堅壁不戰。這時,彭越渡過睢水,大敗楚將項聲、薛公於下邳。項羽被迫東擊彭越。劉邦乘機北走,敗終公,復取成皋。項羽已破彭越,回兵奪取滎陽,殺周苛公,虜韓王信。然後,兵圍成皋。劉邦無力固守,與滕公出北門,渡河,走脩武,「得韓信軍」。劉邦遣劉賈率二萬人,數百騎,渡白馬津,入楚地,助彭越,「燒楚積聚」,下梁十餘城。項羽再次被迫東擊彭越,一路節節勝利,奪取陳留、外黃等十餘城。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乘項羽東擊彭越,圍攻成皋。本來項羽告誡守將曹咎「謹守成皋。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開始劉邦挑戰,曹咎不應。後劉邦一日數次挑戰,並羞辱曹咎膽小像婦女。曹咎終於頂不住了,他不顧項羽的訓令,率軍渡汜水,欲與劉邦決戰。曹咎軍剛渡一半,劉邦發動進攻,大敗楚煜霸天下小說5200軍。守將曹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殺。劉邦再得成皋,駐軍廣武,就食敖倉。項羽已破彭城,回軍廣武,與漢對峙。楚漢數年征戰,使「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百姓厭戰。項羽也想早日結束戰爭,便把太公置於東廣武高俎上,告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卻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項羽大怒,欲烹太公,經項伯勸阻而止。以劉邦的父親作籌碼,無效,項羽提出與劉邦決戰。劉邦笑謝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反覆要求決戰。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第一,負約封他為漢王。第二,矯命殺卿子冠軍宋義。第三,已下趙,不回報,擅自將兵入關。第四,燒燬秦宮,掠奪財物。第五,殺秦降王子嬰。第六,坑秦降卒二十萬,王其降將。第七,分封不公。第八,奪占義帝彭城,多佔封地。第九,殺義帝。第十,弒主,殺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故天下不容,大逆不道。項羽怒不可遏,伏弩射中劉邦胸。劉邦急捫足曰「虜中吾指!」他帶傷慰勞將士,而後走成皋。

    劉項成皋對陣時,韓信攻下齊歷下、臨淄。齊王逃到高密,求楚援救。

    項羽遣龍且率二十萬眾救齊。龍且求勝心切,不顧他人勸告,急於與韓信決戰。雙方隔濰水對陣。韓信令人以萬餘沙袋截斷水流,率軍渡河,行至河中退回來。龍且以為韓信怯懦,率軍渡河追擊,士卒剛渡一半,韓信令人撤去沙袋,大水驟至,把龍且軍隔斷。韓信發動進攻,很快全殲齊楚聯軍。

    項羽與劉邦正面對峙,雖然略佔上風,但北線連續丟失趙、燕、齊。特別是龍且所率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是項羽起兵以來未曾有過的重大損失。後方又屢遭彭越的騷擾,出現了「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劉邦遣陸賈見項羽,請求釋放太公,項羽仍不應。劉邦又遣侯《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高祖本紀》。

    公請項羽釋放太公,項羽這才應允釋放太公、呂後,並與漢中分天下,以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

    垓下之圍與項羽敗死項羽依約東歸。劉邦卻聽從張良、陳平之勸,越過鴻溝,追項羽於陽夏,並邀韓信、彭越共擊項羽。由於韓信、彭越不到,項羽大敗劉邦於固陵。劉邦以大片封地爭取韓信、彭越的兵共擊項羽,遂圍項羽於垓下。在此關鍵時刻,楚大司馬周殷歸漢,使項羽處境更加困難。

    決戰前夕,劉邦作了重大的部署。令韓信擔任主攻。自己在二線,準備接應。周勃等人在三線待命。戰鬥開始,韓信佯敗後退,楚兵追擊。韓信令左右側出擊,楚兵不利,大敗於垓下。項羽被圍,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漢皆得楚地。他面對美人虞姬,思念駿馬騅,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淚流滿面,左右皆泣不成聲。歌罷,項羽率八百騎突圍。漢將灌嬰率五千騎緊追。越過淮水,項羽尚有百餘騎。至陰陵迷失道路,陷入大澤。項羽引兵至東城,僅剩二十八騎。自知難逃厄運,對從騎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他對部下說「吾為公取彼一將。」果如其言,連斬漢將兩人,殺漢卒數十百人。

    項羽逃到烏江,烏江亭長已備船等候,催他急渡江。項羽猶豫不決。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遂自刎而死。漢軍爭搶項羽的屍體,自相殘殺者數十人,最後王翳等五人各得項羽的部分屍體。合屍後,以魯公禮葬於榖城。

    第三章漢高祖呂後第一節沛公破秦沛縣起義漢高祖,姓劉名邦,字季,生於沛豐邑中陽裡(今江蘇沛縣)。為人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既壯,為泗水亭長,好酒及色。常到王家武家老婦人的酒鋪賒酒,喝得大醉。年終仍不還賬。老人常自毀賬目,不向他索債。

    劉邦曾服役咸陽,見到秦始皇出巡的氣派,喟然歎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單父人呂公,與沛令交好,為躲避仇人,移居沛縣。沛縣豪傑聞令有貴客,紛紛送禮祝賀,蕭何代收禮錢。他宣佈「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劉邦詐稱「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蕭何知其為人,當即揭露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呂公見到劉邦,敬重他的狀貌,竟把他迎入上坐。呂公不顧家人的反對,斷然把女兒呂雉許配劉邦為妻。呂雉即後來的呂後。劉邦作為亭長,為縣送徒於驪山。路上,徒多逃亡。他估計,走不到驪山,徒都要跑光了。行至豐西的澤中,便「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後來,發展到數十萬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郡縣多殺其長吏以應陳勝。九月,沛令欲響應起義。蕭何、曹參建議召亡在外者,以便劫持眾人。沛令使樊噲召劉邦。

    劉邦至,沛令後悔,拒劉邦於城外,並欲殺蕭何、曹參。蕭何、曹參恐懼,逾城投奔劉邦。劉邦以帛書射城上,上寫「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沛人得書,共殺其令,開門迎劉邦,欲以為沛令。劉邦推辭說「置將不善,壹敗塗地。」蕭何、曹參等都是文吏,怕萬一事不成,遭到滅族大禍,所以,盡讓劉邦。於是立劉邦為沛公,旗幟皆赤。蕭何、曹參、樊噲等收沛縣子弟,得三千人,起兵反秦。

    入關破奏起義不久,劉邦攻殺泗川守壯,令雍齒守豐。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魏遣周市說雍齒降,雍齒叛歸魏。劉邦引兵攻雍齒,不勝,欲借秦嘉兵,故率眾從秦嘉。是時秦將章邯已屠相,至碭東,秦嘉率劉邦與秦軍戰於蕭西,不利。二月,攻取碭,得兵六千,進而攻拔下邑。四月,項梁攻殺秦嘉,駐薛。劉邦率百餘騎投奔,項梁益劉邦兵卒五千,五大夫將十人。劉邦還軍攻豐,雍齒敗,走魏。七月,章邯圍田榮於東阿,劉邦從項梁救田榮,大破章邯軍。八月,劉邦與項羽西至雍丘,大敗秦軍,殺三川守李由。九月,楚懷王拜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

    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遣將攻關中,並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因怨恨秦殺項梁,積極請戰,要求率兵攻關中。楚懷關於劉邦的材料,見於《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者,不另一一作注。王嫌項羽慓悍殘暴,不准。別遣劉邦收陳勝、項梁散卒,西攻關中。劉邦自碭出發,於成陽、槓裡兩敗秦軍,至昌邑遇彭越,共攻秦軍。戰不利。還軍栗,奪取楚懷王將剛武侯軍,得四千餘人,西走高陽。酈食其獻策,說劉邦攻取陳留,得秦積粟。劉邦納其言。遣其弟酈商攻開封,城堅不拔,乃西攻白馬、曲遇,大破秦將楊熊。楊熊走滎陽。二世遣使斬之。

    劉邦攻南陽,南陽守齠齮敗走宛城。劉邦欲越宛城,直取關中。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劉邦遂連夜引兵還,圍攻宛城。宛守齮欲自殺,舍人陳恢逾城諫劉邦收降齮,否則以宛郡縣城之堅,「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強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齮降,封為殷侯。陳恢獻策有功,封千戶。於是劉邦引兵而西,「無不下者」。劉邦遣魏人寧昌使秦,未還,章邯已降項羽。趙高殺二世,遣使於劉邦,欲約分關中,劉邦不許。秦子嬰殺趙高後,遣將守嶢關。劉邦遣酈食其、陸賈說秦守將以利害。秦將欲從,劉邦乘其懈怠,繞嶢關,逾蕢山,大破秦軍於藍田南,又破秦軍於藍田北,秦軍徹底瓦解。漢元年(公元前20年)十月,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秦亡。劉邦進入咸陽。

    約法三章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好酒色的劉邦,當然經不起誘惑,他欲留住秦宮。樊噲諫,他不聽。張良再諫,劉邦才封府庫,還軍霸上。這表明,劉邦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正如范增所言「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十一月,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我「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民大喜,爭獻牛羊酒食饗軍。劉邦以倉庫糧多,不勞民破費,拒收百姓所獻食物,百姓更加高興,「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同月,項羽兵至關門,遣英布攻破函谷關。十二月,項羽至戲,欲攻劉邦。在項伯,張良的斡旋下,劉邦到鴻門與項羽和解。正月,項羽分封諸侯,負約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史記·項羽本紀》。

    第二節漢王滅楚奪取關中破秦後,項羽無論威望還是實力,完全可以主宰天下。然而,他卻自立為霸王,又放棄了「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2的關中,而滿足於衣錦還鄉,被人譏諷為「沐猴而冠」。劉邦不同於項羽,他從入關起,就想據有關中。項羽負約封他為漢王時,他很惱怒,想進攻項羽。蕭何以眾寡不敵,勸他先「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四月,諸侯罷戲下。劉邦率吏卒三萬人,及楚與諸侯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途中,將士多逃亡。及至韓信以不被重用,也在逃亡中。蕭何連夜把韓信追回,拜為大將。韓信建議,利用將士思念東歸的心情,東上爭天下。韓信問劉邦「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可見,劉邦想的是得天下,與項羽衣錦還鄉的狹隘思想相比,氣度大,視野寬。

    漢元年(公元前20年)八月,劉邦乘項羽征戰田榮之機,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得三秦,佔據關中。劉邦為了把關中建成與項羽爭天下的基地,頒布了一系列得民心的措施。秦故苑囿池皆令民耕種,除蜀漢民租稅二歲,關中民從軍者復其一歲。又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又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劉邦得關中,是他與楚爭天下的第一步。

    逐鹿中原自從與項羽直接交手,劉邦總是吃敗仗,敗了再打,打了再敗。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五十六萬人,乘項羽攻齊,偷襲彭城成功。項羽僅以三萬人回救,竟然打得劉邦潰不成軍,傷亡幾十萬人。劉邦率數十騎突圍,狼狽逃走。但是,到滎陽後,劉邦立即整組軍隊,阻止項羽西進。

    劉邦一敗再敗,在極度困難時,竟讓紀信扮作他,率兩千多婦女出城投降。劉邦率數十騎逃出滎陽。劉邦回關中收兵,然後,重回前線繼續與項羽周旋,堅持戰鬥。

    在與項羽鬥爭中,劉邦以爭取輿論,彌補實力的不足。他為義帝發喪,就是為了爭取輿論,動員諸侯共同對付項羽。劉邦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把與項羽的爭奪,變成了維護義帝的「討逆」戰爭,從而,在輿論上佔了主動。

    楚漢戰爭中,雖然劉邦總吃敗仗,但他總是敗而不餒。靠韌勁,與項羽周旋五年,一次次的敗而復振,直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兵敗,自刎於烏江,劉邦終於取得了滅楚的勝利。

    善將兵和善將將劉邦轉弱為強,奪得天下,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會用人。漢五《史記·淮陰侯列傳》。

    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劉邦在洛陽南宮設酒宴,總結楚漢成敗的原因,讓大臣各抒己見。王陵認為,劉邦能與天下人共利,故得天下;項羽不能與天下人同利,故失天下。劉邦回答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確如此。劉邦從起兵以來,幾乎所有勝招,都是別人的主意。西進時回頭奪取宛城,乘秦軍懈怠攻取武關,是張良的主意。利用士卒思歸爭天下,開闢戰場,是韓信的主意。徙都關中,是劉敬的主意。當然,劉邦能採納這些建議,這本身就反映他比別人高明。劉邦欣賞自己會用人,實際上,除了王陵說的與天下人共利之外,就是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付諸於行動。

    韓信、英布、陳平等,本來都是項羽的部下,因為項羽對人有功當封爵者,「刻印劊乳y荒苡琛薄K謝爰s笸侗劑醢睿q晌`醢鈁絞ゾ鈑鸕牡昧θ瞬擰<偃緦醢畈荒苡胩煜氯斯怖↘覬熙篘絕怠c賜侗跡|褪搶戳艘膊換徂賬纜裘@q鮒饕狻A醢疃圓懿巍⒅懿@⒎瑗堣曌漦雞z負跏譴蛞淮問ツ躺鼤a尉簟A醢鉅願絲f停爸戍綸j戲E沓前芎螅∵く戌洸泵朁睚O潟弘郅睛堎Ts拽捎牘補φ擼俊?進入決戰時期,因韓信、彭越不至,劉邦再敗於固陵。於是遣使告訴韓信、彭越說「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3韓信、彭越得到許諾,立刻進兵,圍項羽於垓下。值得注意的是,劉邦當時並未真正控制這些地區,而他卻以這些地區為籌碼,鼓勵將士與項羽拚命。

    劉邦稱帝后,曾與韓信談論將領的才能。劉邦問像我這樣,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你能帶多少人?韓信說我帶的人,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的人越多越好,怎麼你反讓我擒了?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4韓信所說,很有道理。劉邦能轉弱為強,自己老打敗仗而能領導善戰的將領,這說明他具有當時歷史條件下軍事領導的才能,從而取得滅楚的勝利。

    《漢書·韓信傳》。

    2《史記·留侯世家》。

    3《史記·項羽本紀》。

    4《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三節漢高祖創帝業開國規模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聯合上書,勸劉邦稱帝。他們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劉邦三讓後,二月甲午即帝位。他本想久都洛陽,以婁敬、張良諫,即日起駕,西都長安。

    漢六年,劉邦始剖符封功臣,封蕭何、曹參等為徹侯。當劉邦在位時期,功臣封侯者一百三十七人,與外戚合計,凡一百四十三人。封爵有誓,誓約「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後裔。」這些得封侯的人,是漢朝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們是地主階級中的世家地主。

    漢初功臣,多來自鄉里田野。他們沒有受過禮儀的約束,常飲酒爭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劍擊柱。叔孫通看到劉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便提出「起朝儀」。經劉邦同意,叔孫通從魯徵集三十人,加上劉邦左右的學者及其弟子百餘人,參照秦儀,制訂出新的朝儀。七年(公元前200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賀,起用新定朝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御史執法,舉不加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失禮者。這一套朝儀,不只是一套儀式,更重要的是從而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級。於是劉邦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封功臣和定朝儀都是劉邦開創帝業中的大事。此外,劉邦還在更多的方面創立了規模,史臣論曰「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定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模弘遠矣。」這所說,自蕭何次律令以下,基本上都屬於立法工作,為後世立制垂范。章是歷數的章法,程是度量衡的規定,軍法是講用兵之道,《新語》是講歷代興衰之故。禮儀,不僅限於朝儀的內容。這樣多方面的開國規模,是前代所沒有的。強本弱末的戰略思想強本弱末,或稱強幹弱枝,是劉邦採納群言,體現在政治實踐上的戰略思想。

    漢六年,田肯說劉邦曰「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懸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非親子弟,莫可使王矣。」劉邦稱善,分楚地為二國,以從兄劉賈為荊王,弟交為楚王;以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漢九年,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比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史記·高祖功臣年表》。

    《史記·叔孫通傳》。

    強。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劉邦稱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齊楚大姓于關中,有十餘萬口。把齊楚大姓西遷,以加強關中,又以劉姓子弟分王齊楚,這是從兩個方面強本弱末的措施。劉邦末年還宣稱「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2強本弱末的措施,更制度化了。強本弱末,是鞏固封建專制主義的必要措施,在中國封建政治史上有久遠的影響。

    政治局勢的趨向穩定劉邦自漢五年稱帝,漢十二年死,在位共八年。在這八年期間,劉邦並不能將他的漢家天下治理得太平無事,但他緩和了漢與匈奴、南越的關係,平定了內部的反叛,剷除了內部潛在的威脅,使當時的政治局勢趨向穩定。匈奴在秦末,乘內地變亂的機會,擴張勢力,不斷南侵。劉邦於漢七年(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圍困於白登七天,用計得脫。漢九年(公元前98年),與匈奴結和親之約,漢與匈奴的關係相對地緩解。

    南粵趙佗,原為秦南海尉。秦既破滅,趙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劉邦使陸賈說服趙佗歸順。漢十一年,封趙佗為南粵王,令稱臣,奉漢約。南粵一帶始成為漢朝統治的一部分。

    劉邦在位時,漢內部的反叛活動比較集中地出現在燕代地區,並多與匈奴有些聯繫。漢五年,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劉邦自將出擊,俘臧荼。漢六年七月,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與匈奴勾結反漢。劉邦自將擊之,破其軍。一直到八年冬,韓王信的殘部還繼續活動。漢十年八月,陳豨與匈奴勾結反漢,自立為代王。劉邦仍是親自出擊,於十一年冬敗陳豨軍。十二年冬,斬陳豨。

    劉邦在滅楚戰爭中的手下將領,以韓信的功最大,威望最高,彭越、英布次之。這些在戰爭中的得力人物,在戰爭結束後,可能會成為威脅皇權的人物,這是劉邦所不放心的。劉邦在楚滅後不久,就奪取韓信的部下兵,並將原封韓信為齊王加以變動,而改封為楚王。漢六年十月,黜韓信為淮陰侯。漢十一年,以謀反的罪名殺韓信和彭越,夷三族。英布因韓信、彭越之死,起兵反漢。劉邦仍自將擊之。漢十二年十月,英布敗走,被追斬於鄱陽。劉邦征英布後,回長安,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諸母子弟佐酒,道舊故,為笑樂。劉邦自為歌,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樂飲十數日,乃去。

    漢十二年(公元前95年),劉邦死於長樂宮。年六十三。

    《史記·劉敬列傳》。

    2《史記·呂後本紀》,又《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史記·高祖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

    第四節呂後2稱制呂後干政呂後,名雉,劉邦的妻子,在劉邦稱帝后為皇后。生有一男一女,男名盈,是後來的漢惠帝,女是魯元公主。劉邦為漢王時得定陶戚姬,很喜歡她,生趙王如意。戚夫人常在劉邦身邊,而呂後年長,常留守,不常見到劉邦。但呂後干預漢初的政治,是在政治上有影響的人物。

    呂後為人,剛毅殘忍,佐劉邦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後力」。殺韓信、彭越,都是呂後的主意。劉邦對韓信雖有疑忌,但不一定要殺他。韓信死後,劉邦「且喜且憐之」。喜是喜其死,憐是不忍其死。彭越已得到劉邦的赦免,呂後卻特別跟劉邦說,彭越必不可留。這兩位大臣不只被殺,而且被夷三族。

    在劉邦病危時,呂後考慮到未來的丞相人選,詢問劉邦的意旨。呂後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呂後問其次。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輔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更問其次。劉邦說「此後亦非爾所知也。」劉邦死後,相位的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按劉邦所說去辦的。這表明呂後對這事的關心,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呂後與戚夫人的矛盾是很尖銳的。她們都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劉邦已立盈為太子,卻又喜歡如意,說如意像他,想把盈換掉,立如意為太子。在大臣們的下,盈保持了太子的地位,在漢十二年劉邦死後即皇帝位,是為漢惠帝。

    呂後想殺害如意,召他進長安,惠帝知道她的用意,親自把如意接到宮中,與如意同臥起,呂後一時下不了手。惠帝元年二月,帝出射。呂後使人持鴆飲如意,如意中毒死。於是,呂後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暗藥,使居廁中,稱為人彘。數日後,召惠帝觀人彘。帝聽說是戚夫人,大哭。帝因此致病,歲余不能起,使人告呂後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此後,惠帝日飲為淫樂,不聽政。

    惠帝七年八月死,太子即皇帝位,年幼。呂後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

    呂後稱制呂後稱制,共八年(前87—前80)。她特別關心的,是如何加強她娘家人呂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她提出來封諸呂為王的問題。她問右丞相王陵。王陵說「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呂後聽了,不喜歡。她又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他們的回答是「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這就是說,高帝作了天子,可以封子弟為王,現在您作了天子,當然也可以封呂家的子弟為王。呂後拜王陵為太傅,實際上是免去了王陵的右丞相,而以左丞相陳平為右丞相,以審食其為左丞相。

    2關於呂後事跡,見於《史記·呂後本紀》者,不一一注出。

    《史記·高祖本紀》。

    為了實現自己的企圖,呂後採取了步驟。她選擇了劉家有功的和有影響的人物,封王封侯,以和緩劉氏對呂氏的對立情緒。她封劉邦時功臣無擇為博城侯,又封劉章為朱虛侯,劉章之弟興居為東牟侯,俱令入宿衛。她封劉澤為琅邪王。劉澤是劉邦從祖昆弟,在諸劉中年最長。呂後在王諸呂以前,先侯諸呂,以作王諸呂的輿論準備。諸呂之得封王者,有呂後哥哥的兒子呂台為楚王,台弟產為梁王,祿為趙王。諸呂有六人,為列侯。

    呂後八年七月中,病甚,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將軍,軍北軍,梁王產居南軍。

    呂後在宮廷中的權位爭奪,並不妨礙她推行一些德政。她在稱制的元年春正月,詔除三族罪及妖言令,稱制五年初令戍卒更,用以代替秦以來戍卒的無限期,這都是在刑罰、減徭役方面的德政。司馬遷說「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這是從漢初的大局上說,呂後的一些措施是應運於當時經濟恢復的要求的。當然,這也是跟當時執政的丞相之行政方針分不開的。

    呂氏滅族呂後稱制八年(公元前80年),病危。她自知諸呂封王,不得人心,劉家的勢力還是比呂家的大,便告誡呂產、呂祿說「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七月,呂後死。周勃、陳平以計奪得兵權。周勃率兵入宮,朱虛侯劉章殺呂產,「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大臣們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第四章蕭何曹參第一節蕭何漢初的重要決策蕭何,沛豐(今江蘇豐縣)人,秦時為沛主吏掾,常以吏職之便幫助劉邦。劉邦以亭長「徭咸陽,吏皆送奉三錢,何獨以五」。蕭何為吏盡職,有方略,受到御史監郡者和從事的好評,晉陞為「泗水卒史,事第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九月,沛縣吏民響應,蕭何等擁立劉邦為沛公。

    漢元年(公元前20年),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沛公入咸陽,諸將皆走金銀財寶之庫,爭奪財物。蕭何獨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劉邦所以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全賴蕭何所得秦圖書。

    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2既然劉邦先破秦,定關中,理應王其地,而項羽負約,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大怒,欲擊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等皆推波助瀾。唯獨蕭何勸劉邦屈居關中。他說雖王惡地,豈不比死好嗎?劉邦不以為然。蕭何說「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聽從蕭何勸告,到漢中就國,並拜蕭何為丞相。

    劉邦部下不乏勇將,但缺少帥才。蕭何數次推薦韓信,劉邦猶豫不決。

    韓信得知不被重用,不辭而別。蕭何知韓信亡,顧不得請示,急忙追趕。劉邦以為蕭何也逃亡了。蕭何星夜把韓信追回來後,去見劉邦。劉邦責罵蕭何為什麼逃亡?蕭何答「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劉邦得知他追的是韓信,又大罵「諸將亡者數十人,你不追,為什麼偏偏追韓信?」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2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答應拜韓信為將。蕭何說「雖為將,信必不留。」最後,劉邦答應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時,韓信談了對楚鬥爭的有利條件及策略,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勸劉邦屈尊居漢中和推薦韓信,是漢初開國時的兩件大事,對漢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留守關中和功居第一楚漢相爭,長達五年,蕭何治理關中井井有條。漢得三秦後,未及鞏固,便出關東征。「何留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在劉邦多次失軍亡眾,潰不成軍時,蕭何總是以關中的人力、物力輸往前線,使劉邦重整旗鼓,繼續戰鬥。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論功行賞,劉邦想給蕭何記頭功。武臣們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本節資料依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者,不另注。

    2《漢書·蕭何傳》。

    《漢書·蕭何傳》。

    2《史記·淮陰侯列傳》。

    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劉邦說追殺獸兔的是狗,而發蹤指揮狗的是人。「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在朝廷排位次時,武臣們又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既給蕭何記了頭功,當然想把他排在第一位,但想不出駁倒武臣們的理由。鄂千秋幫忙說「群臣議皆誤。曹參雖有野戰之功,但這是一時的事。蕭何全關中,供前線,此萬世之功。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於是劉邦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益封二千戶。蕭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受封,有食邑。

    漢建立全國政權後,劉邦與秦民約法三章,已不能適應當時社會秩序的需要。於是蕭何捃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漢九章律的制定,是漢律令的基礎。

    恭謹自持蕭何一生小心謹慎。楚漢戰爭時期,劉邦授權給他,「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蕭何雖有先斬後奏的權力,但他仍然十分謹慎,為了解除劉邦的疑慮,聽鮑生言,遣「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實際是送去作人質。漢十一年(公元前9年),劉邦拜蕭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蕭何聽布衣召平言,讓封,並以全部家財佐軍。漢十二年(公元前95年),蕭何又以所有佐軍,並從客言,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儘管這樣,由於蕭何為相多年,在百姓中有相當影響,他雖然一再設法自保,最終還是被劉邦打入監獄。賴王衛尉說情,才免遭厄運。

    蕭何與曹參甚親密。蕭何病,推薦曹參代相。蕭何為相多年,有條件為後代留下豐厚的遺產,但他沒這樣作。蕭何所置田宅,多在窮鄉僻壤,而且家不設圍牆。他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惠帝二年(公元前93年),蕭何死,謚為文終侯。後嗣以罪失侯。武帝時,求何後,續封酇侯。

    第二節曹參戰功最多曹參,字敬伯,沛(今江蘇沛縣)人,秦時為沛獄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沛縣吏民響應,曹參等擁立劉邦為沛公,曹參被推為中涓。曹參經歷的戰事甚多,難以詳舉。

    劉邦初起,曹參將兵擊胡陵、方與、薛等地,破秦監平、司馬巨及章邯之軍,殺三川守李由。曹參晉爵為執帛,號建成君,遷為戚縣公。此為曹參戰爭生涯的第一階段。

    楚懷王封劉邦為碭郡長,曹參隨劉邦進兵關中,擊成武、槓裡、開封等地,破秦東郡尉王離、趙賁、楊熊之軍,虜南陽守齮及司馬、御史各一人,至咸陽,滅秦。曹參晉爵為執珪,此為曹參戰爭生涯第二階段。

    劉邦為漢王,封曹參為建成侯,至漢中,晉陞為將軍。曹參隨漢王還定三秦,擊下辯、故道、雍等地。漢王彭成敗後,王武、程處、柱天侯等反漢,曹參一一擊破之,然後歸滎陽。此為曹參戰爭生涯第三階段。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漢王拜曹參為假左丞相,屯兵關中。月餘,魏王豹反漢。曹參隨韓信渡河擊魏,大破魏軍,虜魏王豹,盡得魏地。乘勝擊代,殺其相國夏說。韓信東擊趙,曹參留代地清掃殘敵,殺代戚將軍於鄔城。韓信已破趙,漢王拜韓信為相國,曹參為右丞相,東擊齊。齊地已定,韓信將兵詣垓下會戰,曹參留齊,擊未服者,此為曹參戰爭生涯第四階段。曹參戎馬一生,「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史》、《漢》對曹參的戰功記述頗多,但未記任何作戰方略,與兩書對韓信戰事的寫法截然不同。這說明曹參雖然戰功卓著,但缺乏謀略。劉邦把他的戰績比作「狗功」,話雖粗野,卻有一定道理。曹參獨自作戰很少,隨劉邦、韓信一同戰鬥居多,即戰爭之謀略多出他人。

    蕭規曹隨,無為而治楚漢戰爭結束後,曹參以功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號平陽侯。劉邦拜他為齊相國,輔佐劉肥。齊是大國,劉肥「王七十餘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2。齊國民情「偽詐多變」,加之多年戰爭的破壞,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治理齊,是大難題。劉邦拜武將曹參為齊相國,是想讓他鎮服齊。但是曹參未用武力,使齊得到安定。

    曹參至齊,召集長老和儒生,徵求「安集百姓」的計策。諸儒至者上百人,所言「人人殊」,均屬不著邊際的空論。曹參聽說膠西蓋公善長黃老之術,便使人厚禮請蓋公。蓋公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蓋公一語道破了時代的需要,提供了濟世之術。曹參納其言,用黃老之術,「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惠帝二年(公元前93年),蕭何死。曹參為漢相國,仍以治齊之術治曹參事跡見《史記·曹相國世家》,下引不再另注。

    見《史記·蕭相國世家》。

    2《史記·高祖本紀》。

    漢,施政辦事,一遵蕭何約束,無所變更。郡國吏,選用重厚長者,對華而不實、欲務聲名者,概不錄用。人有小過,曹參加以掩飾,相府相安無事。曹參日夜飲酒,不治事。吏及賓客見此情景,皆想勸他。曹參知其意,凡來者乃以酒堵其嘴。復欲言者,曹參復予之酒,直至大醉而去,終不得言。不久,吏多倣傚曹參,日夜飲酒高歌。從官對此很反感,但無可奈何。他們借相捨後園與吏捨挨著的條件,請曹參游後園,讓他聽到醉吏的狂叫,想乘機請求他懲治那些人。曹參非但不懲治醉吏,反而「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

    惠帝見曹參整日無所事事,以為是欺負他年輕。曹參的兒子窋為中大夫,惠帝令窋規勸其父。曹窋諫曹參。曹參大怒,笞曹窋二百大板。上朝時,惠帝責問曹參為什麼打曹窋?曹參不直接回答,他脫帽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曹參與惠帝的對話,實際是關於漢初統治政策的爭論。由於漢一改秦代的「政苛刑慘」、「賦斂重數」,在「無為」思想指導下,推行約法省禁、輕徭薄賦政策,所以收到了「天下俱稱其美」的社會效果。

    惠帝五年(公元前90年),曹參死。百姓歌頌他的功勞「蕭何為法,■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百姓歌頌,是因為經濟得到恢復,百姓「衣食滋殖」。曹參作為漢初推行「無為而治」的代表人物,對於恢復經濟,「安集百姓」的貢獻,至少不下於他的軍功。

    《史記·呂後本紀》。

    第五章張良陳平第一節張良的家世張良,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其先是韓國公族,曾為相韓的五世君主。祖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父平死,張良尚幼。韓滅後(公元前230年),張良決心為韓報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公元前28年,始皇東巡,當行至陽武博浪沙時,張良埋伏下的刺客,以百餘斤重的鐵椎投向他的車駕,誤中了副車。始皇下令搜捕。張良為便於隱藏,更改了姓名。

    張良到了下邳,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甩到橋下,命令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張良把鞋取來了,老人又說給我穿上。張良跪下給老人穿上了鞋。老人走了,又轉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張良感到老人非常人,立刻跪下來答應。五日後,天未亮,張良就趕到橋上。可是,老人已在那裡等候。老人生氣地說「與老者約會,為什麼遲到?回去吧!五日後早點來。」五日後,雞剛剛叫,張良便趕到橋上。但老人又已早到。老人責備張良說「為什麼又晚了?回去吧!五日後再來。」五日後,不到半夜,張良就去橋上等候。不一會,老人來了,高興地說,應該這樣。他把手中的書遞給張良,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天亮後,張良才知老人給他的是《太公兵法》。這部書可能轉變了他依賴刺客報仇的思想,對他以後的事業有重大的意義。

    張良在下邳,還有一些反秦活動。項伯殺人,張良把他藏匿起來。陳勝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張良聚少年百餘人,要去投景駒。路上遇到劉邦,劉邦以他為廄將。張良不斷以《太公兵法》說劉邦,得到劉邦的讚許和採用。張良把他的意見同別人講,別人都聽不懂。張良說「沛公殆天授」。他就一直跟隨劉邦,不到景駒那裡去了。

    項梁擊殺景駒,在薛召集各路起義軍會議。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立楚國後裔孫心為楚懷王,並拜張良為韓司徒。項梁給了他們千餘人,令他們西略韓地。張良與韓王攻佔數城,但很快又被秦奪去。他們留在穎川一帶,繼續與秦軍周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遣劉邦西取關中。四月,劉邦攻佔穎陽,略韓地。張良與韓王引兵配合,連下十餘城。劉邦欲速取關中,令韓王守陽翟,張良隨其攻關中。至南陽,劉邦大敗秦軍。秦南陽守齮走宛城,旋不戰而降。八月,張良隨劉邦進至武關,北至藍田,一再敗秦軍。

    漢既滅秦,張良為韓報仇目的已經達到。但韓成雖得封,項羽不令他就國,並把他帶到彭城,先是廢掉韓成的王號,改稱為侯,接著又把韓成殺掉。項羽實際上又成為韓的新仇人。後來張良輔佐劉邦把項羽滅掉了。張良自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此可見張良在本節材料見於《史記·留侯世家》者,不另作注。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政治上的成就與其為韓報仇的思想之密切的聯繫,而其在漢朝取得的政治地位,也自有其貢獻。

    第二節張良為漢劃策破秦途中的行軍策略劉邦在對楚戰爭勝利後,與群臣暢論得天下之故,以能用三傑為很重要的一條。三傑,即張良、蕭何和韓信,而以張良為三傑之首。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確實為漢的創業出謀劃策,作出了不少的貢獻。在劉邦西行攻秦的途中,張良就已開始了這樣的工作。

    秦二世三年,劉邦攻秦之師已抵南陽。為了快速入關,劉邦擬棄宛而西。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劉邦納其言,偃旗息鼓,當晚秘密返回,把宛城層層包圍起來。南陽守齮見劉邦兵臨城下,估計難以抵擋,不戰而降,劉邦封他為殷侯。然後,引兵而西,所至皆降。

    同年八月,劉邦進至武關,欲發兵二萬攻秦嶢下軍。張良諫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箱秦將。」劉邦行其計,秦將果然欲降,說要共擊咸陽。劉邦欲接受,張良諫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劉邦納其言,擊秦軍,大破之。

    戰機和政治效果的重視張良為漢劃策,重視戰機和政治效果、政治影響。

    漢元年(公元前20年)十月,劉邦既入咸陽,為秦宮室的豪華和珍寶美女的眾多所動心,想在秦宮住下去。樊噲諫,不聽。張良說「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劉邦聽了,離開秦宮,返軍霸上。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引起人們的重視。項羽的謀士范增就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入關後,有人勸說他以兵守函谷關,無納諸侯軍。項羽率諸侯軍西來,欲入關,見關門閉,大怒。這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劉邦兵十萬,號二十萬。雙方兵力懸殊。項羽擬以手中的優勢兵力給劉邦以嚴重打擊。曾受過張良救命之恩的項伯,是項羽的長輩,乘夜馳入劉邦軍,私見張良,想邀張良離去,躲開這場災難。張良反引項伯見劉邦,說明當前的情況。劉邦請托項伯代向項羽解說,「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劉邦、張良同百餘騎親到項羽駐地,向項羽解說。項羽在鴻門設宴相待。宴前雖也有些風險,但劉項間的矛盾為之緩解,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的一場戰爭沒有發生。這對於保全漢的實力有很大的好處。

    漢元年(公元前20)四月,劉邦以漢王身份就國。張良送劉邦至褒中,《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臨分手了,張良對劉邦說「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劉邦因使張良在回去的時候,燒絕所過棧道。張良還致書項羽說「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同時,張良又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羽。後來,他再致書項羽,說「齊欲與趙並滅楚。」張良的這些活動,迷惑了項羽對戰局重心的認識,使劉邦有保全實力並有向優勢轉化的機會。

    漢四年(公元前209)八月,楚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項羽遂即引兵東歸。劉邦也打算西歸。張良、陳平認為這是軍事上的重要關頭,軍機不可失。他們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劉邦聽了他們的話。後五年十月,劉邦即出兵擊項羽。十二月,遂圍項羽於垓下,終於破楚2。

    推薦破楚主將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張良從劉邦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劉邦下馬,而問「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張良說「九江王英布,楚之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這是推薦破楚的主要將領,是戰爭中極為關鍵性的大事,而且在兵敗之餘相信這三人可以破楚,這需要很犀利的軍事眼光。漢王聽了張良的話,遣隨何爭取英布,英布果然反楚歸漢。漢王又遣人爭取彭越。後來,這三人在對楚戰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司馬遷說「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對待裂土分封的不同態度裂土分封,是漢初政治上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大問題。張良對待這個問題,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表示了不同的態度。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在滎陽被圍,形勢嚴重。酈食其獻策,封六國後。他說,「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如能復立六國後,「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劉邦很欣賞酈食其的這種想法,把他所說轉告張良。張良說,「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張良說「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間,式智者之門乎?其不可,三也。

    發巨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史記·項羽本紀》。

    2《史記·項羽本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