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新傳 第八卷 一統中原 第四十八章 爭功
    雙方一夜無事,天色漸漸亮了起來,安慶府都重新露出了面容,相比昨日傍晚的殘破,安慶府又重新恢復了幾分天下雄城的樣子,昨天被唐軍打破的缺口重新用磚石沏好,城頭也多了一些滾木擂石,城牆上的屍體已消失不見,不到,到處是黑色的斑斑血跡,訴說著這幾天唐軍攻城的殘烈。

    只是城牆外表看似光鮮,實際堅固程度比起以前來卻相差不可道里計,這些堆起來的磚石看似牢固,實際上經不住唐軍的幾次炮擊就會轟然塌陷,不能阻擋唐軍步兵的登城,大昌軍累死累活,也只不過費唐軍一點炮彈而已,只是劉文秀明知如此,還不得不做,塌陷的磚石依然可以阻擋唐軍的騎兵,否則若讓唐軍騎兵直接沖城,安慶就不用再守了。

    城牆上隔上數十米才有一個士兵,其他人都躲在城牆後面抓緊時間休息,這是大昌軍用血換來的教訓,開戰前,唐軍一定會用大炮將城牆轟擊一遍,直到把大昌軍修補的各個缺口打開後,唐軍才會出動步兵攻城,若是軍隊留太多在城牆上,必定會死傷慘重。

    唐軍的營地早已是一片沸騰,所有的營帳都升起了縷縷炊煙,唐軍正在抓緊時間做早餐,一旦吃飯喝足,馬上就要對安慶發動進攻。

    李鴻基的中軍大帳內又是另一番景象,李過、崔爾達、劉體純、李巖、左光先、劉芳亮、拓養坤、虎大威、左良玉劉良佐、劉澤清、吳三桂等數十名唐軍將領排在兩旁。靜靜地等待著皇帝的決議。

    唐軍對安慶一直是三面同時進攻,江上則由郝搖旗領著水師攔截,以防安慶府中的大昌軍借水道溜走。但出動地部隊卻只有三分之一,今天輪到左良玉劉良佐、劉澤清、吳三桂等一班人馬攻城,許多人都羨慕的看著他們。今天的機會實在是太好。眼看城破在即口不想卻被一班降軍所得。

    這次跟著皇帝親自出征,吳三桂等人還心頭忐忑,生怕皇帝將他們當然炮灰,事事讓他們打頭陣,哪知唐軍地將領打起仗來瘋狂地很,事事爭先。從漲州將張獻忠一路追殺過來,他們稍有遲疑,根本就撈不著仗打,張獻忠在直隸所佔地數十個縣城。不到十餘日就丟了個一乾二淨。

    雖然有張獻忠本身心急要救老家,有故意放棄那些地方之意,但唐軍進攻迅速也是一個原因,看著唐軍中的個個將領立功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吳三桂和左良玉他們也都急了,不能立功還如何讓皇帝看重,只好奮起直追,才撈到了幾個縣城,比起唐軍中的其他將領的功邸卻已相差太遠。

    到了安慶城下時,為爭先鋒,各支部隊更是擠破了頭,左良玉,吳三桂他們前段時間的表現,自然被排在最後面。沒想到在後面卻有後面地好處。

    李鴻基掃了帳下的眾將,如何不明白他們的心思,呵呵一笑道:「各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弘光朝已經和我朝簽定和約,還送來了一百萬兩銀子,十萬匹綢緞。」

    眾人大訝,沒想到弘光朝真會和大唐簽和約,簽和約也就罷了,還送來一百萬兩銀子,十萬匹綢緞,這不是資敵嗎,沒有實力,誰會真得的相信那一紙和約。

    弘光朝稍有見識地大臣自然知道和約不可靠,無奈朱由崧鐵了心要和唐軍簽和約,杜鄖說什麼都答應,胳膊扭不過大腿,高弘圖還是把這份和約簽了,不過,他將二十萬匹絲綢還價到了十萬匹。

    李鴻基交給杜鄖的任務並沒有真要讓他完成的意思,只是想讓弘光朝能動搖援助張獻忠的決心就可以,超額完成任務,杜鄖自然沒有堅持那十萬匹絲綢的必要。

    宋獻策馬上起身回道:「恭喜萬歲,賀喜萬歲,如今我軍就不用顧及弘光朝的水師了,破了安慶,馬上就可以長驅直入,滅了張賊,報我直隸被奪之仇。」

    以唐軍如此強大的實力,弘光朝和張獻忠的軍隊全部聚在一起也未必會怕,唐軍唯一有顧忌的就是弘光朝的水師,江西水網密佈,不但有長江,還有潘陽湖,若弘光朝的水師對張獻忠支援,唐軍就會處處受置,三面合圍張獻忠的策略就要泡湯。

    唐軍對安慶的圍攻一直沒有用全力,又何嘗不是顧忌到弘光朝的水師出現,唐軍的火器威力雖大,但物質消耗也嚴重,若是弘光朝的水師在長江一堵,唐軍就是攻過了九江,物質的補給也會接應不上,而且弘光朝和張獻忠的軍隊有了水師接應,隨時可以抄唐軍的後路。

    眾人沒有想到弘光朝真得會蠢得和唐軍簽定和約,坐看張獻忠滅亡,還送上了一大批財物,一個個齊聲道:「恭喜皇上!」

    拓養坤馬上閃了起來:「皇上,即如此,我軍無後顧之憂,不如今日全軍出擊,一舉攻下安慶。」

    吳三桂大急,到手的功勞可不能讓人分薄了,馬上道:「皇上,不需勞動諸位將軍,末將願立軍令狀,今日一定破城。」

    李鴻基見帳下士氣高昂,點頭應道:「無需立軍令狀,朕給你們半天時間,若半天時間還拿不下來,就莫怪朕要換將了。」

    吳三桂,左良玉等人齊聲道:「遵旨!」

    拓養坤只得失望而下,盯著吳三桂等人嘿嘿一聲,意思很是明顯,若是吳三桂到了中午還拿不下安慶,那就要換他了。

    吳三桂等人領令後,匆匆出去,向已方大營趕去,吳三桂負責北門,最先到達自己的大帳,此時士兵們已吃好了早飯,他的親兵給他端來了一大碗米飯,還有兩個小菜,吳三桂只扒了幾口,馬上對祖可法和劉良臣兩人道:「傳我命令,一刻鐘後進攻。」

    劉良臣回道:「大將軍,不等東西兩邊一起進攻嗎?」

    吳三桂嚥下一口米飯,含混的道:「不等了,時間寶貴,他們回到營中見到我們這邊進攻,自然會馬上進攻。」

    今天的東門由左良玉負責,西門由劉澤清和劉良佐兩人負責,他們從北門皇帝的大帳趕回自己軍營,差不多還要二刻鐘,吳三桂如何願意白白浪費這二刻鐘。

    「是,大將軍!」劉良臣和祖可法兩人一抱拳,馬上出去佈置,不一會兒,驚天動地的炮聲已經響起,無數的炮彈呼嘯著砸在安慶城牆上,升起一股股的塵煙。

    昔日的關寧鐵騎已全部換裝,他們正在緊張的擦拭槍管,每人腰間還別了一把大刀,一支匕首,二枚手雷,等待著命令,隨時衝向城牆。

    手雷威力巨大,而且是消耗品,唐軍不作為士兵的配套裝備,為了不讓手雷流出軍營,平時士兵接觸不到手雷,只有訓練,或出征時才可以申領,而且每次劍練或出征歸來,士兵手中的手雷都要重新收剿,統一保管。

    他們使用火槍的日子才二個月,卻已是熟練之極,若是和其他唐軍一對一單挑,或許不是對手,但要一隊隊對攻,即使有相差也不會太大,火槍手訓練遠比弓手,刀手訓練容易,只要他們的隊列不亂,裝彈的速度夠快,發射時能讓槍身平穩就可以了,一排排的子彈射出來,根本不需要準度。

    等到吳三桂吃完飯出營,昨天大昌軍連夜修補的城牆已經是漏洞百出,那些臨時加上的磚石早已倒塌,露出了一個個缺口,完全可以讓步兵爬上城牆,炮聲依然沒有停,而關寧軍已經開始向前進了,一隊隊的士兵踏著整齊的步伐向城牆接近,地上傳來了一陣陣震動。

    等到士兵離城還有數十米時,唐軍的大炮才停了下來,前頭的軍官令旗一指,關寧軍全都吶喊起來,放棄了隊型,開始向城牆衝去。

    等到了缺口處,關寧軍士兵已登上了城頭,大昌軍才冒了出來,無數的箭支射了出來,落在關寧軍的隊列中,卻很少有士兵倒地,許多士兵中了一箭,咬牙一撥,從衣裡摸出一個止血包,往傷口上一塞,照樣前行

    唐軍的內衣都用了絲綢,箭支入肉不深,而且箭頭很難刺破綢衣,不需用太大的力就可以撥出,而要害部位都用鋼甲保護,除非是射中頭部,否則一支箭很難給唐軍大的傷害。

    這也是唐軍會向弘光朝索取絲綢的原故,大戰一起,唐軍的絲綢往往不敷使用,民間的綢緞價格都要漲上數成。關寧軍以前的裝備在明軍中雖然算好,但和唐軍一比起來,還是相差太遠,吳三桂剛領物資時都不敢相信。

    大昌軍的箭雨一過,唐軍的還擊也很快來臨,「砰,砰」的槍聲響聲,有些士兵還拉響了手雷,相比於唐軍的防護,大昌軍士兵的防護少得可憐,多數人只是一件布衣,有的還光著上身,子彈打了上去,顆顆咬肉,一個士兵若中上數槍,即使沒有打中要害,也會流血過多而死。

    而手雷更是霸道,炸起來的氣浪往往將數人掀翻,挨上的人更是斷腿殘肢,有的人腹部被炸開,露出了白花花的腸子,轉眼又被鮮血染紅。

    唐軍往往後發制人,兩軍相交的數十米,大昌軍成片成片的倒下,他們卻絲毫不敢遲疑,只能冒著死亡的危險,迅速向唐軍逼近,唯有纏鬥在一起,對方的火器才會有顧忌,傷亡才可以減輕下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