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聲世界的中國作家:林語堂 第22章 在海外(一) (1)
    一、舉家赴美

    1936年初,夏威夷大學邀請林語堂去執教,賽珍珠夫婦也不斷催促他到美國寫作。林語堂考慮再三,決定去美國。

    林語堂之所以決定赴美,人們難免有種種猜測,其主要原因有:

    (一)林語堂是《天下》作家群的主要成員,英文刊物《天下》是用孫科的中山文化教育基金創辦的,所有的兼職編輯都是當時的社會名流,如法學家吳經熊,《********報》主編桂中樞,北大英文系主任溫源寧、全增嘏等,編輯部設在中山公園附近。這批人幾乎都被聘為立法委員——每月640元大洋,僅每週去開一次會,沒有實際工作,是個肥缺——唯有林語堂和另一年輕的編輯姚克沒有被聘為立法委員,使林語堂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損害,所以他決定去美國。

    (二)有人傳說,是邵友濂的一個遺訓萌發了林語堂想去美國避難的念頭。邵友濂,字小村,是邵洵美的祖父,前清時官至湖南巡撫,甲午戰爭時,被任命為全權大臣同張萌桓赴日本求知,伊籐博文認為他們資望不高,拒絕談判,一定要李鴻章去。邵友濂受侮回來罷了官,後來病死。他生前給後輩留下一條遺訓,大意說,幾十年之內,必然要發生世界性大戰,在戰亂中,我國將成為各國列強軍隊混戰的戰場,沒有一片淨土可以逃難,只有去美國避難才安全。在初創《論語》時,邵洵美在一次閒談中談及祖父的這條遺訓,林語堂及《論語》的同人們聽後相互戲言,說一起逃到美國去,在美國出本《論語》雜誌,也許還可以過下去。因此,有人就以此為據,認為林語堂之所以在1936年出國,是因為看到中日必戰,"想起來邵小村的這個遺訓,想到現在正是要逃難避地的時候,只有去美國才對"。

    (三)左翼作家對林語堂的圍攻。林語堂提倡幽默,提倡閒適,提倡性靈,提倡小品文等等以及堅持文學的獨立性、趣味性,反對文學的功利性和反對文學成為"政治的附庸",這些都引起了左翼作家的不滿和批判。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彙集了中國當時幾乎所有有影響的文化人士,如魯迅從廣州輾轉到了上海;郭沫若、陽翰笙、李一氓等人參加南昌起義之後輾轉到了上海;茅盾、蔣光慈、錢杏村、孟超、楊村人、宋雲彬等從危機的政治中心武漢來到了上海;夏衍、馮乃超、李初梨、朱竟我、彭康、王學文、傅克興、李鐵聲、沈起予、許幸之等人從日本留學歸來到了上海;巴金、徐霞村等人從法國留學歸來到了上海;洪靈菲從南洋流亡歸來到了上海;梁實秋、余上沅等人從南京避難而來到了上海;柔石在家鄉參加農民暴動失敗後也來到了上海;劉吶鷗從台灣返回上海;戴望舒、杜衡、施蟄存在上海與外縣之間迴旋;聞一多、徐志摩、饒孟侃、沈從文、胡也頻、丁玲、馮雪峰等人從北京南下上海特別是左翼作家力量增強,由於受到國際左翼文學運動的影響,因此發展迅猛,上海幾乎成了"紅色文學"的大本營。魯迅曾在1935年4月20日出版的《太白》第2卷第3期上,刊出了《天生蠻性》,全文如下:"辜鴻銘先生贊小腳,鄭孝胥先生講王道,林語堂先生談性靈。"把林語堂與復古派的辜鴻銘、偽滿洲國總理大臣鄭孝胥相提並論,足見魯迅對林語堂的厭惡。林語堂成了"紅色文學"的靶子,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儘管他在《臨別贈言》中表示不是因為左翼的批判而赴美,但實際上他的心態是複雜的,想擺脫一下尷尬的處境也不是不可能的。

    (四)林語堂在《雜說》中寫過一首詩:"道理參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對面只有知心友,兩旁俱無礙目人。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領現在可行之樂,補生平未讀之書。"他特別欣賞一個朋友對他的評價,說他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向中國人介紹外國文化。所以林語堂很欣賞自己詩中的"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一句,讓梁啟超以其優美的書法書寫了這副對聯,使其成為"有不為齋"的重要裝飾。林語堂自從《吾國與吾民》在美國一炮打響,就已經偏了一隻腳,從此主要是向外國人傳播中國文化,從而獲得了世界讀者的認可,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五)經濟有了一定保證。全家五口人旅居美國,沒有經濟做後盾是不行的。現在,林語堂與過去留學時的情況大不一樣了,因為僅《開明英文讀本》等教科書的版稅,每年就有6000元;開明書店的股份8000元;人壽保險7000元;中國銀行存款2000元;《宇宙風》股份400元;《吾國與吾民》的版稅6000餘美元,還有為中外刊物撰稿所得的稿費等等,經濟基礎還是相當可觀的,甚至不必動用在中國的收入和《吾國與吾民》的稿酬。

    (六)夏威夷大學和賽珍珠夫婦的邀請,這是林語堂到美國去的直接因素。

    以上無論是何種原因促使林語堂赴美並不重要,也許是各種原因的綜合考慮,但重要的是他確實是要去美國定居了。

    臨走前,林語堂確實是忙碌了一陣,舉家赴美,非同小可,要安排退房,要處理一些物品,還要準備到美國帶的書籍,光是有關蘇東坡的各種參考書籍就達十三類一百多種,其他各種版本的古籍也是應有盡有。因為這是林語堂到美國寫作不可缺少的資料。他還專程到北京一次,向文化古都告別,他要在臨走之前,親眼看一看琉璃廠的書肆,看一看中央公園的"來今雨軒"

    1936年8月9日,《中國評論週報》的桂中樞、朱少屏在國際飯店14樓的宴會廳歡送林語堂夫婦赴美。參加歡送會的有《申報》馬崇淦,《新聞報》汪仙奇,《時事新報》董顯元,《大公報》王文彬,《字林報》胡德海,《大陸報》費休、吳嘉崇、宋德和、唐羅歡,《紐約論壇報》金維都,美國合眾通訊社馬立司,《密勒氏評論報》鮑威爾等中外新聞界人士,還有美國商務參贊安立德,工部局總辦鍾思,工部局情報處主任錢伯涵。論語"八仙"中的簡又文,論語派骨幹全增嘏,林語堂的六弟林幽,溫源寧教授偕夫人,李之信偕夫人,陳湘濤偕夫人,茀立子偕夫人,鄺耀坤偕夫人及五連德、錢新之、殷企勤、朱青、林引鳳、全增秀、李愛蓮、姚辛農等四十餘人。

    1936年8月10日,對林語堂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上午送別的人絡繹不絕,下午6時,林語堂全家登上了"胡佛總統號"的甲板。晚上11時,海輪在陣陣汽笛聲中啟航,駛向那遼闊的大海。

    1936年,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掀起新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楊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等愛國將領的指揮下,同日寇進行了卓絕的鬥爭。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準備東出河北與日軍作戰,挽救危亡。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實行"逼蔣抗日"的方針。文藝界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誨與言論自由宣言》,林語堂贊成文學界求同存異,同意在宣言上簽名。參與簽名的共21人:巴金、王統照、包天笑、沈起予、林語堂、洪深、周瘦鵑、茅盾、陳望道、郭沫若、夏丏尊、張天翼、傅東華、葉紹鈞、鄭振鐸、鄭伯奇、趙家璧、黎烈文、魯迅、謝冰心、豐子愷。宣言發表時,林語堂已經在國外了。

    二、蜚聲世界文壇的作品(一)

    1.《生活的藝術》風靡全球

    1936年9月初,林語堂一家抵達美國,先在賓夕法尼亞州鄉間賽珍珠家裡住下,後來搬到紐約。安頓下來以後,林語堂逐漸與文藝界人士有了接觸。

    先後認識了戲劇家奧尼爾(EugeneO'Neill),詩人佛羅斯特(RobertFrost),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ThomasMann),舞蹈家鄧肯(IsadoraDuncan),女詩人朱萊(EdnaSt·vincentMillay),女明星姬希(LilianGish),戲劇評論家那森(GeorgeNathan),作家及書評家卡羅·范多倫(CarlVanDoren),詩人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萊克·范多倫(NarkVanDoren),攝影家范凡克頓(CarkVanVechten),華裔女明星黃柳霜(AnnaMayWong)等。林語堂通過與他們交往,增加了對美國和西方文化的瞭解。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第二天林語堂見HeraldTribune電信,大為驚愕。他特地寫了《悼魯迅》,回顧了自己與魯迅的交往,表示他"始終敬魯迅"的心境,並讚揚魯迅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戰士!12月19日,林語堂又應美國幾個團體的邀請,參加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的有關西安事變的公開討論會。他在會上發表了講演,認為張學良軟禁蔣介石的目的,是為了抗日救國,否定西安事變是"日本陰謀"的說法,並預言這件事的結局將是喜劇而不是悲劇,張學良不久會釋放蔣介石,還會陪同他回到南京去。沒有想到,他的這些見解和預言果真實現了。

    1937年,林語堂寫成了轟動美國並在後來風靡全球的《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由雷諾和希師閣(Reynal&Hitcock)公司出版。出版後,立即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1937年12月特別推薦書。書評家PeterPrescott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讀完這本書之後,令我跑到唐人街,遇見一個中國人便向他深鞠躬。"《生活的藝術》成為1938年全美最暢銷的書,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而且持續五十二個星期之久。從1937年發行以來,在美國已出到四十版以上,英、法、德、意、丹麥、瑞典、西班牙、荷蘭等國的版本同樣暢銷,四五十年而不衰。1983年,仍被西德EuroprBildungagem讀書會選為特別推薦書。1986年,巴西、丹麥、意大利都重新出版過,瑞典、德國直到1987年和1988年仍在再版。1989年2月10日,美國總統布什對國會兩院聯席會談到他訪問東亞的準備工作時,說他讀了林語堂的作品,內心感受良深,布什說:"林語堂講的是數十年前中國的情形,但他的話今天對我們每一個美國人都仍受用。"可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已經風靡全球,從而確定了林語堂在世界文壇的地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