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閒吹 第八講 《德充符》
    《德充符》和前幾篇的題目結構一樣,這篇題目的結構也是:「德-充符」。

    就是從《內篇》七篇所起題目的名字,可以推斷,這是莊子本人寫的著作,所以,他才注意標題形式的統一。

    什麼叫「德充符」。先講「德」,道德的「德」和得道的「得」在古代是一個字,左邊是「得」的雙人旁,是行走的「行」的簡寫,就是街道之義,另一邊上面是貝殼的「貝」,「貝」字下面是「寸」,「寸」就是用手的意思,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說在路上走著撿到一塊錢,那個貝殼就是錢,這就叫「得」。「得」作為動詞,最好理解的,就是走在路上撿到一個東西,就叫「得」。這個不叫象形,這個叫象意。因為得到一個東西,它不是一個名詞,不是一個物體,無法把它的形象畫出來,但是,它有一個意思,用象形可以來表達的,叫象意。「德」也是這樣的,古人的解釋是「行道有所德已矣」,就是一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有了心得,「心得」兩個字就是「德」。顯然「德」屬於一個人的內涵。「充」就是擴充。「符」上面是竹字頭,竹子的表面那一層就是「符」。「德充符」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修養充滿於他的體內,要很自然地表面化,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德充符》這篇我選了一段來講。

    【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有一個人的名字叫「闉跂支離無脣」,六個字,這個人是個殘疾人,「闉跂」是說他的腿有毛病,「支離」是說他的四肢像散了架一樣,「無脤」,長得很醜,是個醜人。「說」要讀成shui,說服他人。衛國是當時的一個小國,衛靈公是一個昏君。我告訴你們,古代的國王,取名叫什麼靈王、靈公的,都是一些冒煙的,都是些渾蟲。那麼這個殘疾人去說服衛靈公。

    【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顅顅。】「說」要讀成yue,通「悅」,衛靈公就很喜歡,再去看那些不殘疾的普通人的時候,也不過「其脰顅顅」,就是肩膀上面長一個頭,並不覺得這些正常人有啥子好看。就是說,一個昏君和一個有道德修養的殘疾人接觸了以後,首先就不覺得他是殘疾人,然後他回頭再去看那些非殘疾人,也並不覺得他們怎樣。這就是德充於內,能夠表現於外,使他人改變對一個人的印象。

    【甕大癭說齊桓公,】第二個殘疾人叫「甕大癭」,他去說服齊桓公。齊桓公是春秋時代五霸之一。過去家裡裝東西的罈子就叫「甕」,「」就是大的盆子,這個殘疾人實際上是屬於大脖子病。莊子寫這些東西都是寓言,你不要把他當成真有那麼個人。【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顅顅。】殘疾人說服齊桓公的時候,齊桓公一下就對他產生了好感,齊桓公也是一樣的,回頭再看非殘疾人,也並沒有覺得他們有多麼好看。

    舉出這兩個例子,下面就得出結論。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所以,一個人在他的道德方面有其特長之後,那麼別人對他難看的形象就會忘掉。別人就不覺得他長得特別醜陋,這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充實於內而對外表的影響。這跟現在人的看法不同,現在的人整了容,哪怕道德污七八糟,都會覺得自己很好看。古人不那樣看,莊子也不那樣看。按照莊子講的呢,今天搞美容的都要關門。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前面莊子說了,衛靈公和齊桓公都把說服他們的那個殘疾人的形象忘了,但是莊子說什麼是真正的忘呢?有些事情對你說來,本來你應該把它忘掉,偏偏你不忘,記得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同時,有一些事情是你不該忘掉的,但是你卻偏偏把它忘掉了。莊子說「此謂誠忘」,這就叫真正的忘了。那麼這個話一翻譯出來,就是齊桓公把那個殘疾人的醜陋給忘了,不是真正的忘了。

    【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游」,不是今天我們說的一天到晚去耍,從前的人把讀書都叫遊學,把當官叫宦游,並不是他在那裡耍,是說只是在習那一門禮,做那一門工作。那麼聖人也需要去做些事情,他就需要幾樣東西:第一個需要「知」,在這裡就是知識;「孽」如果把底下「子」字換成「米」,通這個「糵」,是媒介的意思,因為有了知識以後,才能夠升發開來,就是這個「糵」。還需要遵守各種條約,這個「約」比我們今天說的兩國之間簽訂的條約還要廣泛些,包括自我約束,就是人必須要有一定的約束,這個約束就好像「膠」一樣,你們看木匠做一個東西,要拿膠把各個接口黏合起來,那麼約就是一定的行為準則,必須有這個才能夠黏合起來,不然就散了架。還要有德,有了德才能夠待人接物。「工」指的是技巧,要有一定的技巧,才會推銷得出去,賣得出去。

    先從正面說,知、約、德、工都是如何重要,但是他接著往下說。

    【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不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惡」何必,為什麼呢?如果聖人不去謀劃什麼事情,又何必用「知」呢,意思就是說「知」也沒有用了,因為「知」是拿來出謀劃策的,如果一個聖人不需要去出謀劃策,那麼知識還有什麼用呢?莊子歷來對知識抱有一種懷疑主義態度的。「斲」,木匠用斧頭砍,聖人不去做這樣的事情,何必用膠?一個聖人不會做喪失品德的行為,他還需要什麼德呢?我們普通人需要這個德,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就做些喪德的事情,聖人不會做喪德的事情,他還需要這個德有什麼用呢?所以,莊子這一段,簡直是在自責,我們平常所看重的東西,對一個修道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價值。「貨」就是賣,一個聖人不需要去推銷他的什麼東西,那何必還要人家給你個價錢呢?

    【四者天鬻也。】這個很難認的「鬻」是跟教育的「育」相通的,以上四點,作為聖人,他很自然就獲得了。「天鬻」就是自然賦予了他。

    【天鬻者天食也。】他怕你不懂,接著又作解釋,「天」就是大自然,本來就有的就叫天。實際上這四者,對於一個正常的好人來說,他是生來就有的。「食」就是餵養、養育,是動詞;「天食」就是大自然養育了他的意思。

    【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受是被動得到,既然天生有了這四樣,又何必再人為地去學知、約、德、工?也就是說,對於聖人來說,世間有很多事情不用他去學。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這兩句也說的是聖人。「情」不是感情,是事情。一個聖人他在外表上和普通人一樣,但是沒有我們這些雜雜草草的事情需要做。《莊子》書中多次提到的這些所謂聖人,實際上是處於向道家過渡的很理想的英明統治者,只是說他不像君主動作那麼粗糙,那麼殘忍,這些是《莊子》書中的一些理想人。

    【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由於他在外表上和普通人一樣,所以他能夠和普通人打成一片。你們注意,《莊子》文言文所用的這些詞,是非常之好。我們說「與群眾打成一片」七個字的時候,《莊子》只用了三個字「群於人」,「群」在這裡是動詞,這是文言文的妙處。

    【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他沒有普通人那些雜雜草草的事情,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的那些是是非非,都不會干擾到他身上來。這也是莊子講的理想的統治者,就是這些聖人。理想的統治者,絕不會去統治,也不去做任何事情,就是無為,就是讓生活按照自身的客觀規律去運轉,讓各種人——工農商學兵——各人走各人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工作,這個聖人他就已經在那裡了。這也是一種理想狀態,人類社會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領袖,我們所看到的領袖,都是把老百姓的事情管完了的,結果他還弄得非常累,我們還得寫些詩歌頌他,說夜晚望他家的窗口還燈火通明,他還在為人民操勞。莊子看了就要笑了,莊子說他越是操勞,老百姓越是苦,還不如他說的這種聖人,這種聖人就是「無人之情」。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對於一個聖人來說,他的外形和普通人一樣,看起來都是很渺小的,意思就是說外貌長得怎麼樣,不要掛在心上。

    【謷乎大哉,獨成其天。】只有什麼樣的是偉大的呢?只有他的內涵符合於自然,他的作為符合了自然,只有這樣的才是偉大的。

    《德充符》這一篇本來也相當長的,我只選了這一段。是因為中間還有很多段的內容都與這段重複,多半寫的是殘疾人如何修道養德,使人家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莊子之所以要這樣寫,意思是,德充於內,必浮於外,一定會表現出來。你要真正是一個君子,你才表現得像一個君子。如果你內心是一個小人,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陞官發財,做得都是偷雞摸狗的事,哪怕你再裝得像,找些人來幫你炒作,或者花很多錢去美容,都是枉然。《德充符》這一篇全部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這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